【山海天实验小学】线上传送“爱”

有你有你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020年寒假,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肺炎疫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为科学安排好延期开学期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降低疫情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影响,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山海天实验小学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坚持停课不停学的原则积极开展远程学习教育活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疫情期间,我校在不耽误各班教学工作的情况下,我校整合全校优质课程资源与教师资源,积极参与全市中小学第一批以及第二批远程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接到数学课程录制任务后,老师们踊跃报名,首批确定秦翠雪、赵芬芬、苏凤英、牟永丽、卜庆杰、秦一菁6位老师,分别完成六年级下册以及一年级下册共6课时的课堂教学任务。6位教师在秦翠雪主任的协调下,成立备课组,建立研讨群,研究录制方法,确定录制方案。他们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并与备课组教师一起研究教材,反复修改教案。她们从第一次接触录屏软件到熟练使用,为了一个知识点的精彩呈现,绞尽脑汁。最终,她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克服技术困难,精益求精地高效完成录制任务。</span></p> <p><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nbsp;苏凤英老师说:</i></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圆锥的体积”由于线上授课局限性,课前先让学生自制圆柱和圆锥进行试验,第一个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第二个是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让学生感受圆柱和圆锥的之间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存在的特殊关系:V锥=1/3V柱=1/3sh。课始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以及圆柱、圆锥的特征,有利于圆锥体积学习。结合学生课前做的实验意识到要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存在的关系是固定的,学生有了实际经验就会很容易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为何是底面积×高的三分之一了。课中用课件再次演示试验,强调“装满”等关键地方,很好的解开学生为课前探究的质疑。圆锥的体积公式V锥=1/3V柱=1/3sh的由来很易理解。最后根据圆柱体积公式具备的四个条件得出圆锥体积计算也具备四个不同的条件:已知底面积和高用V锥=1/3sh或半径和高用V锥=1/3πr²h;或直径和高用V锥=1/3π(d÷2)²h,或周长和高用V锥=1/3π(c÷π÷2)²h,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选择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最后设计“正方体削成最大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内削成最大的圆锥”以及“圆锥形沙堆倒在一个长方体里”等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nbsp; 线上教学最大优势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师生不出门可以完成教与学任务,而且课后可以回放课上学习内容,弥补了没有及时听课或当时听不明白的遗憾。</span></p> <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秦翠雪老师说</i></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我接到了录制六年级数学微课的任务。这是我第一次自己亲自录制微课,在微型课的现场没有学生参与,上课的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一样,教师只要把预设的教学过程进行展示,时间最好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 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我完成了我的第一次微课录制《负数的复习课》。</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录制前,我要根据制作的课件,对应每张PPT,把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包括怎样评价学生,停顿几秒,鼠标何时点击等都要准备到位,再练习几遍,做到心中有数。 录制中,微课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时的我语速、语调、节奏、情感等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在录制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一字之差就要重新录制。我的指导教师张永晔老师给我一遍一遍的打磨。她说:“首先数学一定要用准确的语言。其次充满感情的有激情的微课教师,才能够吸引学习者注意力,使学生愿意随着老师的讲解提示,分析演示学习内容并进行同步的互动思考。”在她的指导下,我成功的完成了任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微课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新型方式,更是一种促进自己成长的新模式。它是教师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的一个过程,能够让教师在不断地反思和摸索中渐渐成长。所以,我觉得构建学科微课资源库应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赵芬芬老师录制的《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以动画的形式来初步认识负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采用动画音频与课件相结合的方法。既能让学生学到新知,也不会感到枯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牟永丽老师的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练习课》,在探究了分类与整理的新知识基础上以闯关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牟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带领孩子们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与整理,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真正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魅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卜庆杰老师的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二课时》一课,朴实无华,通过周末外出郊游的情景导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是本课例的突出特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一堂课的导入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秦一菁老师以小明房间乱糟糟的书架为故事背景引入,从小明怎么也找不到童话书,到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小红和小明将书架重新变得整整齐齐,带领学生体会分类与整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新授部分的尾声,向学生抛出问题:还可以怎样分,为下一步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总体而言,本节课逻辑清晰,教学语言生动活泼,授课教师用三个小故事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巧妙串联、娓娓道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疫情面前,山海天实验小学小学全体教师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递知识,传递力量。我们山实小人厚积薄发,愿用爱与智慧、担当与责任编织更美的课程,温暖更多的孩童!</span></p>

学生

圆锥

录制

教师

圆柱

微课

老师

学习

体积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