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食物随着人们的脚步不断迁徙,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故乡的味道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p><p> 积年累月的历史沉淀,造就了老神木城独有的风貌和人文特色。如果说每一个地方都有一样最能反映当地人性情、习惯的特色食品,在神木城,必定是羊杂碎。它不仅展现了地域特色,还传承着独特的文化精神,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木人淳朴,踏实,厚道就像一碗碗杂碎面。</p> <p> 说不上来神木究竟有多少家杂碎店,可不管你住在滨河新区、鸳鸯塔桥头、开发公司、干河则、老城、河畔、杏花滩或是在铧山、二村,附近一定会有几家口碑较好的杂碎店。神木人无杂碎不早点,尤其是杂碎面,神木人的最爱。每天早晨准时,喝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羊杂碎,幸福一天就开始了。 </p> <p> 神木羊杂碎,由羊头、肝、肠、肚、羊血条、土豆条、豆腐条等先做成精杂碎,最后加入煮好面条或粉条成为面杂碎或粉杂碎。</p><p> 神木羊杂碎是起源于小家小户的饭食。我以为是过去人们生活困难,尤其是在“穷山恶石头、窟野泪长流,富汉无三辈,清官不到头”的神木,大多数人家吃不上、也吃不起羊肉,逢年过节隆重地接上一副羊杂碎吃,也算沾点腥荤,聊以自慰。时间长了,形成了一种独特风味,且做法越来越有正路,后便登上街巷,成为神木的名小吃。</p> <p> 做神木羊杂碎离不开羊血。羊杀倒后,将杀口处流出的热血接入盆中,用细箩子滤去杂质,倒进适量的食盐水,细棍搅匀。凝结后用刀划成块子,放入开水锅,小火慢煮,羊血凝固如嫩豆腐、呈褐红色时捞出,即可泡在凉水盆里备用。</p><p> 洗杂碎是最为麻烦的一道工序。烫羊挠(头),羊蹄蹄是个细致活。生起火炉灶,需将羊挠(头),羊蹄蹄放在不旺的兰炭火炉上燎去长毛毛。燎不到地方则用烧红的火剪、火箸燎烫,将上面残留的羊毛燎烫净,用清水泡在大盆中。清洗羊挠,羊蹄蹄要用粗石磨去烫焦的表皮,并放入少许碱面或盐,一遍一遍、翻来折去洗,直到发白干净为止。同时清洗羊肝花五脏、肠肠、肚肚去除异味。特别是翻羊肠子,要把一端扎起来,用一根筷子顶住往里边推,直到肠子从另一端推出来。其间双手一上一下配合,让里肠子穿外肠子过去,直至洗的干干净净。用清水泡一晚上,第二天下锅开煮。下了锅的羊杂碎,待水翻腾起来捞出,水倒掉,重换清水。目的是去膻味。把羊头用棍子戳烂使羊脑子流入锅里,汤锅就白了,味儿就起来了。先是甜煮羊杂碎,不下调料,如果下调料汤就成黑的了。细致做法还嫌熬不进羊头蹄骨头汤,还要往汤锅里放羊骨架。杂碎快烂是时才放盐,别的调料是拔下羊头切好杂碎再回锅时,绘羊血条、土豆条、豆腐条时才放。杂碎调料是花椒、干姜、胡椒、葱、辣子、香菜等。提味主要在呛辣子上,看火候适当用生羊油呛好辣子往锅里一倒,“哧啦”一声,味儿颜色就来了,精杂碎就做好了,随时可煮面、灶粉和杂碎了。</p> <p> 一直不解为什么是“喝杂碎”,了解之后才知道,一锅羊杂碎的灵魂就在于它的汤,汤内所加的调料每一味都有它的比例,每一味都不可或缺,于是也就有了不同口味的羊杂碎。</p> <p> 羊杂碎,贵在杂、碎。不杂不碎,在气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可御冷逐寒,食着往往半碗才下肚,便遍体生热,一碗吃完,则热汗淋漓。既经济实惠,又食用方便。 在神木,羊杂碎主要作为早点出现在早市上,但也有少数的杂碎店一整天都供应羊杂碎。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饭店也出现了羊杂碎的身影,正所谓上得了小饭桌,也进得了大饭店,羊杂碎在神木人的心目中,已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了。</p> <p> 小时候总觉得,没有羊杂碎的城市就是远方,长大之后才发现,有羊杂碎的城市是能让我安心的城堡”,一个地方的特色美味,是经过历史积累不断改善的结晶,积聚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就像羊杂碎对于神木人来说,在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杂碎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种早餐,更像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传承,对身在异乡的人来说,那地道的美味最难以忘怀的,因为那是家乡的味道,那是一种独特的幸福感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