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敦回国的心路历程

韩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编辑供稿:UCL大学王梦晗</h3> <h3>2020年初因新冠病毒对全球的肆虐,3月对于选择回归的海外留学学子们来说,也许是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时刻。3月17号,一架国航的多次疑似取消,后又确认停飞,最终被成功恢复的航班,从伦敦盖特维克机场起飞,飞往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此刻当地时间凌晨3月17日18:45(北京时间凌晨2:18),距离正常起飞时间11:20延误近8小时。<br><br></h3><h3>我是一名留学生,至今已在海外学习三个年头,今年是第四年。曾经也许是年龄的不够,或是阅历的薄浅,未曾让我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骄傲。随着这次疫情的爆发,自己在此番归国的心路历程,让我对国家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让我见识到了国家的强大,政府积极应对措施,还有那些逆行的白衣天使、以及身后那些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的伟大。<br><br></h3><h3>上飞机前,浏览新闻英国确诊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航班的次数在不断地减少。其实为了这次能够回国,微信里面不知道已经加入了多少个群,大群里面有小群,小群里面还分各个航班的单群。每天上百条信息,尽可能的去浏览、关注。可能上一秒还有的免签政策,下一秒就改变了。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回来了。</h3> <h3>18日13:30落地的那一刻,我内心的石头终于放下了。飞机上大家都做好了充足的防护,护目镜、防护服、口罩,做到了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护了他人。虽然我也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心里难免有些忐忑。因此,在飞行的10多个小时,始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敢去厕所,不敢随意走动。在下飞机的时候,站起来的那一瞬,我都能听到我自己全身的骨头的响声。<br><br></h3><h3>飞机停靠在了廊桥,我坐的位置偏后,所以下机会晚一些。机组人员让我们分批次下机,等待时间是漫长的,但是没有一个人发出任何牢骚或是抱怨。我跟机组人员聊了几句,她告诉我,他们飞完我们这趟航班也要隔离14天,而且此后的航班都必须隔离,考虑到国外的疫情爆发,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h3> <h3>17:40终于踏下飞机的旋梯,我们跟着工作人员扫码通过,一路享受“贵宾”待遇:走专用廊桥,全程与他人无接触。我想:确实也没人想靠近我吧……机场内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没有想象中的混乱和恐慌,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服务、引导着各类旅客。<br><br></h3><h3>拿到行李后,出了无申报关口,由地上的指引线引导我走向黄色箭头方向(英国在那时已经被列入黄标14国)。一直往前走,我一下子看到了两个字“江苏”,心中莫名涌出一种亲切感。随后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我们填写了纸质表格和电子档,我已经记不清这是我们填的第几份表格了,但是我知道我离家不远了。</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0大巴每两个小时发一班车,我到的时候刚走一班,所以排到我正好是下一班。大巴车把我们带到了昆山花桥博览中心,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十三太保”的大名一次排开,大巴车上依次下来的人走向自己所属的城市,等待下一步分配。</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此刻我终于回归到“无锡”的格子里,在格子的门口有一些零食和饮料,提供给我们,让人倍感温情。现在已经距离我上飞机过去了27个小时。没过多久,无锡的工作人员就带着我们上了大巴,前往下一站硕放。</h3> <h3>23:00到了硕放,此刻已经是半夜了,各个区的工作人员举着牌子一字排开,真是各家的孩子各家抱啊。我很快地找到“经开区”字样的时候,我瞬间有了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抬眼看到年轻的工作人员护目镜下那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不由得有些敬佩,半夜时分该是入眠时刻,而他们仍旧精神抖擞地工作着。</h3> 23:30我们到达了隔离的酒店,工作人员早已在大厅等候我们,办理好了手续。一位工作人员问我吃饭了没,我说没有。他立刻拿出一个礼品袋给我,里面有泡面、面包和一些小零食。当时的我除了只会说谢谢,已经找不到其他的词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我们每个人都分开上楼,到了自己房间门口,医生询问了我们的身体状况,测量了体温,已经快晚上12点了,当我问起我们是最后一批吗?他回答道,这才刚刚开始,后面还有二、三批人。我不禁想到他们本该已经在自己的家中入眠,却为了我们能够安全隔离工作到半夜,辛苦他们了。 <h3>第二天早上8:00我被门铃声从睡梦中惊醒,从门缝中看到了,一个盒饭摆放在了门口,我立刻戴上了口罩,打开门取走的时候,听到了远处的工作人员一户一户地送餐推车声音。我打开盒饭,食物香气扑面而来,食材新鲜,营养搭配合理,可以想像他们一大清早起来为我们准备餐食的辛劳。</h3><h3><br></h3><h3>没过多久,门铃再次响起,医护工作人员站在门外,例行检查体温,询问身体状况。他们还分发了垃圾袋和口罩给我。往后的几天,每天早上和下午按点我都在门后等着他们,门铃响起的那一刻,打开房门,就看见了他们。虽然看不清他们长什么样子,但是从他们的声音可以听出他们年龄都不大。渐渐的把他们当成了家人,每天一句早安,下午一句明天见,已成为了常态。</h3> <h3>入住二天后,由于酒店网络运行差,对于我们这些身居国内的海外学子还是要上网课,准备论文的网络需求,经开区领导第一时间给予我们调整酒店,从原来的商务酒店一下搬迁至星级酒店,在搬迁过程中,我再次感受到工作人员的严谨态度,所有酒店住客每人分批分次,专人一专车,司机师傅也是穿好防护服,车内做好相应隔离措施,安全有序地进行转运搬迁。</h3> <h3>3月28日无锡气温骤降,大清早窗外飘起了雪花,由于疫情期间不能开中央空调,酒店给的一床被子,也抵挡不住春寒,我就向工作人员提出再增加一条被子,结果没想到他们给我拿来了取暖器,在春寒料峭的三月,再次感受到祖国的暖情无处不在。</h3> <h3>此番回国历程,让我明白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国家给了我回国的权利,我就同时负有配合入境检疫程序的义务。祖国在这次抗疫阻击战中披荆斩棘、所向披靡,让全世界为之惊艳,就是靠着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和众志成城的大国担当。现在我才知道,无论走得多远,回过头,祖国永远都会在我的身后。<br><br></h3><h3>曾经的我羡慕别的国家的护照可以免签多个国家,如今我手上的小红本成为了我坚强的后盾。小红本不一定能带你去世界上任何地方,但是一定会把你从危险的地方带回来,并给与你最温暖的家的感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