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

江山

<h3>  </h3><h3><br></h3><h3>一道道山梁,</h3><h3>一条条溪流;</h3><h3>​一块块农田,</h3><h3>一栋栋​古老的土瓦房。</h3><h3>印着祖先的足迹,</h3><h3>刻着家乡千百年的沧桑。</h3><h3>操起那传统的耕作,</h3><h3>传颂那久远的故事。</h3><h3>生死轮回在你怀胞,</h3><h3>悲欢离合为的是你的吉祥。</h3><h3>我爱你,</h3><h3>我的家乡!</h3><h3><br></h3><h3>一道道山梁,</h3><h3>一条条溪流;</h3><h3>一片片橘园,</h3><h3>一排排崭新的新农庄。</h3><h3>流着祖先的血液,</h3><h3>挺着泰山压不弯的脊梁。</h3><h3>怀揣那美好的梦想,</h3><h3>改变那贫穷的模样。</h3><h3>年年月月为你奋斗,</h3><h3>春夏秋冬为的是你的安康。</h3><h3>我爱你,</h3><h3>我的家乡!</h3><h3> </h3><h3> </h3> <h3>  我的老家乐兴村(现范家坪村),小地名大乐沟,地处长江西陵峡南岸的秭归县沙镇溪镇。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一座座大山围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小盆地,盆底海拔400米左右,高山流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盆地内,形成几条溪沟,再顺着北边狭长的沟壑流出盆地,经过千年油杉树,直达长江。溪沟内除下大雨爆发洪水外,平时都是潺潺流水。这水,是丰收的保障,幸福的源泉,不断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人们高兴地称这沟叫大乐沟。</h3> <h3>   大乐沟有一座“山”字形的孤山,矗立在沟的上游,叫大乐宝。村名、地名和山名都带有个“乐”字,乐是喜欢快乐的意思,说明这里的人们十分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大乐宝是传说中的一座“宝”山。山不大,绕山走一圈,不过一小时左右;山不高,垂直距离大约两百多米高。其形状与布达拉宫所处的那座山十分相似,有人说,“宝”山就是我们老家的布达拉宫。山的正面半山腰有一道白色石灰石悬崖,人们称之为白岩。据说里面有个大溶洞,贴耳静听,能听见滴水声,里面有四根金柱,金柱上面顶着一颗大金珠,一山龙护守在金柱周围。正是因为这古老的神话传说,致使这座山有些名气。</h3> <h3>  “宝”山周围盘踞着五条巨龙,从空中俯瞰,五条像龙一样的山脉,头向着“宝”山,距离只有四五百米远,龙身与宝山垂直,形成“五龙捧圣”姿态。远古时候,从四川飞来五条巨龙,正夜袭这座“宝”山时,突然夜空撕破一道口子,电闪雷鸣,天神出来阻止了它们的抢宝行为,并罚这五条巨龙永远在那里护守这座“宝”山。</h3> <h3> 盆地内并不是一个十分平坦的地方,“宝”山与五条“龙”山都坐落在盆地内,相对独立,互不相连,形成像河叉一样的地形,沟沟叉叉,弯弯拐拐,并随着山体的变化而变化,无限伸展。人们在山脚下依山而居,“山水林田路”相配套,一幅农村美景展现在眼前。根据古代人生活的习性,同一姓氏的祖先们居住在一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宝”山周边就自然形成了田家弯、付家弯和宋家弯,因此,“田付宋三弯”的人们围着这座“宝”山,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十分信仰这座“宝”山,希望它保佑周围百姓五谷丰登,平安无事。 </h3> <h3>  其实“宝”山没那么神,也没有那些宝物。在我看来,它是一种传说,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与追求。真正的宝物是什么?不是这座山本身有什么宝藏,而是家乡广大干部群众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一种精神所在。 </h3> <h3> 我爷爷是光绪年间人,解放那年他大约60多岁,七十年代中期离开人世。在两种社会制度下,靠勤劳的双手撑起了家。在“宝”山脚下,大乐沟从爷爷门前穿过,横躺在爷爷门前的大片农田,沿着这条溪沟向上下游延伸,看不到边际。以前这片农田不是良田而是乱石坝,听说老庚午年,这条沟上游暴雨成灾,将大乐沟沿线的大片良田冲毁。为了生计,爷爷继承祖先遗志,同这里人们一道开山凿石,垦荒造地,经过好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改造这片良田。进入七十年代,包括爷爷在内的四位“80后”仍没有闲着,不计报酬,自愿组成改田专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继续改田造地,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片良田。</h3> <h3>  我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家乡里的第一批共产党员,对共产党毛主席有深厚的感情,他二十出头就当生产队队长,后来一直当村主任。他和历届村书记、文书、治调主任、妇联主任一道,带领全村人民与天斗与地斗,努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建水库,修公路,架桥梁,造良田,围绕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使家乡面貌不断改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乐沟成了远近有名的米粮仓。八十年代初期,父亲从村主任岗位退下来,仍没闲着,协助新任村支书跑资金建学校(现范家坪村委会),参加公益活动,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人们称他们这些村干部是家乡的焦裕禄。</h3> <h3> 我们这一代人在经历“文革”内乱之后,逐步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文化不行,没有抱负不行的观念在我们这代人中形成了共识。记得国家恢复高考之前,全村只有一个民办教师,一个早期自考的大学生,三个推荐选拔的大专生,还有几个当兵和招工的,再也没有什么文化人了。借助高考这个平台,在家乡,一个你追我赶的风气不断兴起,一种拼博求索的精神不断形成。全村先后考取了二十多名国家工作人员,有干部、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等;其中科处级干部,专家教授,文学作家不在少数,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代人的拼搏求索精神,在农村人转变为成城市人的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程,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h3> <h3> 比我们年小的一代人赶上了好时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不变,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形势下,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运动展开,农村人成为城市人,农村劳动力成为国家的产业工人。在这场农转城的浪潮中,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的重要,立足就好业创大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学会打拼,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用创新精神赢得就业创业的主动权。他们大学毕业后,有的考进机关,当一名国家工作人员,努力为人民服务;有的加入打工队伍,直奔经济建设主战场,多挣钱,挣大钱;有的在就业中找到了创业钥匙,立足干一番大事业,一批企业中层骨干,高管人员和老总脱颖而出。他们这代人富裕了,在城市买了房,安了家,成了城市人,有的企业老总已开始谋划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在家乡致富。</h3> <h3> 四代人跨越时空一百多年,祖辈们的自力更生和愚公精神,父辈们吃苦耐劳和焦裕禄精神,我们这代人的奋力拼搏和不断求索精神,比我们年小的一代人的与时俱进和努力创新精神,使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这些精神才是真正的宝贵财富,比大乐宝传说中的宝物更珍贵!</h3><div> &nbsp;</div><div> 江山写于2015年</div><div> 颂歌摄于2017年</div> <p>  </p><p> 附:今日家乡,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在长江委具体包扶下,家乡面貌换然一新!</p><p> 2020年1月春节前,我回老家拍摄了这组反映家乡扶贫变化的照片。</p> <p>以下为2020年4月回老家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