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p><p> 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p><p> ——听《高考作文冲刺的几个“触角”》有感</p><p> 上周周末在“刘小丽工作坊”坊主刘小丽老师以及坊内老师的推荐和带动下,我们认真学习了上海特级教师李强老师的直播课程,内容主题是:高考作文冲刺的几个“触角”。李老师从高三学生面对高考作文三个困惑:“没内容、没思路、没思想”入题,从积累、生活、朗读、思维四个维度进行阐述。李老师的课程观点新颖,讲解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虽然我只是一个初中老师,但作文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上来的,也是一脉相通的,听完2小时的课程使我如沐春风、受益匪浅。下面是我整理几点我自己浅薄的感受。</p><p>一.强化朗读,养成习惯</p><p>《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有助于审美教育,有助于发展学 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p><p>古人一向重视读,对于写的促进作用,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历代都被奉为学写文章的名训。朱自清先生在《论诵读》指出:“大概学写主要得靠诵读,文言白话都是如此”。</p><p>所以李老师提出早晚各读一次优秀文章,每次5篇,好作文是学生读出来的,教师要提供好的文章,这的确是作文的好方法。</p><p>二.阅读积累,教学意识</p><p>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和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要追问阅读的程度。</p><p>读书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读书既能充实自己的学问,又能提高写作水平,从读书过程中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语言词汇,加强材料积累,做到写文章不空谈,还要注重思想的积累,写的文章有思想,有灵魂,积累二字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对素材的积累,建立好写作的“储备库”, 为以后写作提供保障,杜绝让写作成为大多数人的“头疼病”。</p><p>三.观察生活 写作之源</p><p>俗话说得好:“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写好作文,首先是要有内容可写,看来,作文素材的积累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因此,囿于狭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校园天地,而应引导学生跳出课堂、学校的小圈子,留心观察生活,扩大生活外延。同样,作文或者写作的实践过程反过来也可以反哺生活,扩大生活的内涵和外延,提炼生活的精华,提升人文素养,从而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作文实践课,让孩子们融入生活,体验生活,在寻找写作灵感积累作文素材的同时,发现生活的美,感悟生活的美,欣赏生活的美。</p><p> 一点点文字,不足以让我把两个小时的课程全部记录下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将本次学习感悟用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并不断完善,合理融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