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 打马走过

包毅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 包毅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音乐:达呼日巴雅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远处有树的地方是当年的大队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知青岁月 打马走过</span></p><p class="ql-block"> 但凡看到在牧区插队的知青们讲述插队生活时,总能看到与骑马有关的话题。有驯服烈马的豪壮,有飞奔驰骋的惬意,也有“打马走过”的怀念与不舍……</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我家住在敖包山东侧的喇嘛胡同,就是第六小学后面第一条胡同,门牌号为庙东×组×号。我家的西面隔壁邻居叫索德宝,是阿巴哈纳尔旗政府马场的场长,马场在庙西设有“马号”,专门用来为旗里各单位下乡人员寄存骑马的地方。索德宝时不时地骑马回来,多的时候能挎回两三匹马。牧民们骑马进城办事也都住在他家,是典型的“牧民招待所”。我们两家的大门外,有一个电线杆,自然而然成了拴马的地方。那时的锡林浩特镇社会治安真好,从未发生过马匹被盗的事情。老爸(在旗兽医站工作)有时下乡回来,也把马拴在那里。每当听到院外有马的动静时,有事没事的我们都跑出院子,站在墙根看“热闹”。也就在这个时候,爷爷总会叮咛我们:注意啊,别被马碰着,马有三分龙气……</p><p class="ql-block"> 到了初中以后,暑假期间我都出去找点力所能及的零活,挣钱。有一年,我在阿巴哈纳尔旗运输社打工,跟大车(三套马)上山(现南山公园人造悬崖的地方)拉石头,记得爷爷说的“马有三分龙气……”的那句话,所以我没有像其他小工那样勤快地帮着师傅套车,帮助卸套。总是等待师傅套好车后才上车,装车、卸车,十几天下来没碰过马。</p><p class="ql-block"> 直到1976年插队后领教了一次马的“龙气”所在,叫我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这天是8月22日(我插队的第20天),生产队不知有什么活动,一大早,牧民们就从各自的浩特骑马陆续来到了队部,他们把马栓在队部大院外面的一台打草机上,有的站在一起品马论骑,有的相互追逐嬉戏,还有的还摆开了摔跤的架势,初来乍到的我对这一切感觉很新奇。 </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们同一届插队的女知青斯琴高娃骑着一匹白马也来到队部。我们这些知青围在一起,好奇地看着那匹白马。几个女知青心血来潮嚷着要骑马,斯琴高娃很热情也很专业地指点给大家怎么骑马,你骑一圈,她骑一圈,大家很是开心。热烈的场面也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跃跃欲试,张罗着也想骑。这时老知青王东晓走了过来,对我说:“你想骑就骑我的马吧,老主任(斯琴高娃的父亲是公社革委会主任)的马是全公社都出了名的老实马,骑着没意思”。我乐不颠地就跟着他来到了马的身边。这是一匹黄马,脖子修长,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两只小耳朵高高耸立,仿佛在随时聆听着四周的动静,显得特别机敏。日后才知道这匹马在队里也是有名的烈马。</p><p class="ql-block"> 王东晓,呼和浩特知青,比我们早来几年。高大的身材,说着呼市口音的普通话,是大队牛冷冻精液配种站的技术员。由于业务关系与我父亲早就认识,也曾到过我家,当时在队里我俩算是“老熟人”了。其本人给自己配置的这匹大黄马,可谓是“人高马大”的绝配。</p><p class="ql-block"> 王东晓帮我把马鞍摆弄好,扶着我上马,就在我右腿跨上马鞍还未坐稳的一瞬间,马突然撒腿就跑,原来这匹马有“蹿镫”的毛病。我只听见身后有人大声喊:“别上马!拉住马嚼子往后拽……”!这时马嚼子已经耷拉到马脖子上,马笼头还在我左手里攥着。我右腿在马鞍上斜跨着,右手板着马鞍前叉,左腿已被马镫套住,膝盖几乎是跪在马镫里。那姿势有点像《千古马颂》里的马术表演。我用左手臂使劲地缠绕着马笼头,一圈、两圈......叫劲的马脖子终于被绕回弯儿了,它掉头又是一阵狂奔,对着拴在打草机旁的那几匹马中间冲了进去,我只感觉左肩和左腿一阵发麻地疼。这时牧民们急忙走过来,有的双手紧紧地拽住马嚼子,有的把旁边的马慢慢地牵走,王东晓和几个牧民缓缓地把我的左腿从马镫里褪了出来。下马后,我看见有几位牧民手握套马杆骑在马上站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都说感冒了身子发软,我这才体会到被“龙气惠顾”后身子是那般的软,在蒙古包里大躺了两天。</p><p class="ql-block"> 事后才知道那天之所以出这样的事情,主要是王东晓个子高,马镫带长,可我个子小,还穿着一双塑料底的“懒汉”布鞋(那个年代都这么叫),那天即便马不“蹿蹬”,塑料底的布鞋加上超长的蹬带也会出现一些其他状况;当时只所以有人喊“别上马”,是因为当“蹿蹬”的马起步狂奔时,如果有其他马匹相随它将跑得更厉害。我才明白了刚才手握套马杆骑在马上的那几位牧民为什么原地未动……</p><p class="ql-block"> 哦,爷爷说过的:马有三分龙气……</p><p class="ql-block"> 在1977年放羊的日子里,我学会了骑马,学会了给马戴笼头,戴嚼子,系马绊,学会了备马鞍,还总是不忘系好马肚带后,习惯性地将手伸进马肚带里活动几下,防止因肚带太紧夹住马腹部的毛,上马时它会疼得“尥蹶子”。</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的大雪灾是历史上罕见的,有一次我出去抓马,雪深已末过膝盖,我往前跋涉一步,马就往前跳一步,根本靠不到马身边。后来我索性在雪地上(雪已经冻硬了)就地一滚,才滚到了马身边,我抱住马脖子站了起来,再套上笼头,解开马绊,算是把马抓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放羊期间我被马咬过一次,隔着绒衣肚子被马“吻”了一下,破皮了,流油的那种不是滋味地疼。还被 “躲鞍子”的马躲下来一次。</p><p class="ql-block"> 骑马嘛,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爷爷说过的:马有三分龙气……</p><p class="ql-block"> 前面提到了《千古马颂》,是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资助项目,是一场气势恢宏、唯美震撼的实景剧。从《千古马颂》到《蒙古马》改编了三次,我都看了。它生动演绎了人与马相遇、相识、相伴、不离不弃、生死与共的情感历程,体现了人、马、自然的和谐共存。</p><p class="ql-block"> 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自治区时讲到:“马年春节就要到了,我想到了蒙古马,蒙古马虽然没有国外名马那样的高大个头儿,但耐力强、体魄健壮,希望大家要有蒙古马那样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段话深刻概括了蒙古马的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 “吃苦耐劳”就是能经受得住最艰难、最困苦的生涯,也经得起、耐得住劳累;“勇往直前”就是勇敢地一直向前,毫无畏惧地迎着困难而上、不达目的绝不罢休。</p><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我打马走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蒙古马》剧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远处的山梁故事发生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蒙古包子”情思</p><p class="ql-block"> 每当有人向我问起,锡林浩特什么最好吃,我首推蒙古包子。</p><p class="ql-block"> 锡林浩特是个自主消费颇高的草原小城,只要是锡林人都能不假思索地随口说出几家蒙古包子餐馆的具体位置,甚至还有联系电话,微信二维码等。只要是蒙餐扎堆的地方,一定能看到蒙古包子的金字招牌。一定能看到市民们接待亲朋好友,饱餐蒙古包子的热烈场面,也一定能看到为数众多的锡林人在假日里、在闲游之余 “自己请自己”来顿蒙古包子,那叫一个慷慨与大方。有人说过,锡林浩特的餐馆都被锡林人自己吃了。</p><p class="ql-block"> 蒙古包子馅大、皮薄、汤汁可口,味道鲜香,这就是蒙古包子的特色,吃的时候不能直接用嘴咬,只能用筷子夹开(以免被里面的汤烫着),包子被夹开后,一股油汪汪的汤汁流了出来,特有的解馋功能。有关蒙古包子的话题能装一“阿篓”(牧民用来捡牛粪的筐),值得回味…… </p><p class="ql-block"> 1978年9月,我高考再次失利,就早早回到了队里,不是劳动态度多么积极,而是属于那种暂避落榜的懊恼和打击的情绪所致吧。大队安排我插包(食宿在牧民家的一种劳动形式)到阿尤勒扎纳家,随车拉草的工分还是满高的。阿尤勒扎纳是大队赶车人,一把劳动的好手,言语不多也不乏幽默,通情达理,也不善嗜酒。能说有限的几句汉语。其老伴为人热情,即听不懂汉语也不会说汉语,属于那种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典型的牧区妇女。几个孩子都在公社读书,家里显得很清静。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东家的主妇就起来烧茶,站在泥炉旁,一边用火剪子添加牛粪,一边用铝瓢扬着锅里的奶茶,浓浓的茶香掺杂着淡淡的牛粪烟味弥漫在蒙古包里,足可以把你从睡梦中唤醒,新的一天开始了。每天拉一车草,当天一个来回。日子平静,心情倒也平静。</p><p class="ql-block"> 9月4号,这种远离市井喧嚣的平静被打破了。因为那年中专考试中,我们一起插队的有四位都考上了。唐峰考上了内蒙古邮电学校,杨文艺考上了内蒙古气象学校,韩世臣考上了锡盟卫生学校,崔文明考上了锡盟牧业机械化学校,他们来大队和公社办理手续。这天,他们相约去草山与女知青和我告别。我的东家阿尤勒扎纳很善解人意,我俩早早来到草山装好车,腾出时间让我们知青多坐一会,还特意在草山留宿一夜,也为了我们这次难得的相聚。</p><p class="ql-block"> 两年间,我们一届的男女知青真正坐在一起的时候并不多,除了1976年刚分配到队里等待安排、在一起演绎了“8.24抓鬼”闹剧的那十几天外,离多聚少,我们几乎就没在一起“狂欢”过,不像现在的锡林人动不动就找个理由“撮一顿”。</p><p class="ql-block"> 就要离开的他们和继续留守的我们截然是两种不同的心情。这天夜里,大家有说不尽的话,以各种理由举杯提议,没有避讳,没有羞涩,淋漓尽致地表达着各自的心情,不知谁带头唱起了《红洪湖赤卫队》电影插曲“娘的眼泪似水淌……..”,有的开始哭了,接着再笑一阵,醉了吐,吐完了接着喝,一直“闹腾”到天亮。</p><p class="ql-block"> 我的东家阿尤勒扎纳早早地就出去抓马、喂料、套车。早饭后,考上学的他们几个骑着马和坐在草车上的我一起出发了,渐行渐远的草山和蒙古包旁挥手送别的女知青们的身影,勾勒出一幅凄美的画卷,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走过了几道山梁,我们到了岔路口,他们四个去公社走的是东北方向,我们拉草的车走的是西北方向,我们相互打了招呼就“各奔前程”了。</p><p class="ql-block"> 天意如此吧,分手的路口正处于山梁上。我们需要走一段梁上的路,视野很开阔的,只看着他们几个撒着欢“溜”下了坡,相互之间打闹着、追逐着,很快就消失在芨芨草滩里,马蹄扬起的缕缕尘土随风飘荡,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p><p class="ql-block">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心中懊恼与羡慕兼而有之吧,没有嫉妒,也没理由嫉妒,一路无语。我的东家阿尤勒扎纳似乎也感觉出了我的失态,挥舞着大鞭招呼着,车的速度较平时快了许多。路过家门口,我们简单地喝了几碗茶就去卸车。临出发时,阿尤勒扎纳站在勒勒车旁和老伴简单地交流了几句,我们就上路了,那车草卸在了队部后面不远处的白乙拉家。</p><p class="ql-block"> 卸完草回到家里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只见蒙古包外面有附近住着的巴图一家和邻居艾博勒一家,两家学龄前的孩子们都来了,在巴图家插包的知青郭建军也来了。我挺纳闷,今天是什么日子都聚齐了。原来东家今天吃蒙古包子,这可是牧民家最拿手的美食,也是接待亲朋好友的标配。东家的主妇、阿尤勒扎纳的老伴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包里就座,奶茶必不可少,酒杯里斟满了酒,热腾腾的蒙古包子也上桌了,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很随意地吃着。</p><p class="ql-block"> 我不会喝酒,自然就吃得快,饭后我一个人溜达到蒙古包后面不远处的土坡上席地而坐,望着远处隐隐约约的公社,望着公路(土路)上过往车辆扬起的尘烟,望着山坡下那片芨芨草滩里牧民家归牧时的情景和蒙古包上空泛起的袅袅炊烟……..</p><p class="ql-block"> 这时,郭建军走了过来,我俩谈起这几天的劳动,谈起他们几个考学的事,也谈起了今天我的东家吃包子的缘由。郭建军说:是阿尤勒扎纳看见你今天不开心,为了安慰你,特意叫老伴做了这顿蒙古包子,巴图、艾博勒两家主妇都是来帮忙了!</p><p class="ql-block"> 我恍然大悟,为啥今天卸草距离这么近,为啥回来得这么早,为啥东家的孩子们都在公社上学没在家的时候还吃这顿包子!</p><p class="ql-block"> 这顿蒙古包子是半风干的牛肉加大葱馅。外观上没有天津包子褶子多那么讲究,没有杭州小笼包子玲珑得那么秀气,也没有<b>qing feng </b>包子馅里有那么多菜而调料味浓浓。</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这其中饱含着阿尤勒扎纳夫妇对我的关爱、安慰,也是对我们知青的一种理解。质朴善良的牧民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内心的那份感情,简单而纯洁。</p><p class="ql-block"> 蒙古包子的味道绵绵悠长……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阿尤勒扎纳之子 额尔登敖其尔(中)</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蒙古包子(金戈园·贝子庙28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