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那些事

一茗沁鑫

<p>未到清明,但今天是农历三月初六,奶奶五年祭日。一个月不上两次坟,疫情警报没有解除,匆匆通知,零零散散家相聚!没有鞭爆,没有酒席,没有扎彩,有的还是一些元宝冥币和草纸,也有贡菜水果馒头和小点心!</p><p> 靠山吃山。爷爷自从革命战场下来以后,干的职业就是石匠。手里的工具就是大锤、二锤、小锤、尖头铁锨、平头铁锨、洋镐还有铁钻,还有在淮海战场上发挥作用的小推车以及铁皮篓子……准确的说,爷爷和三爷爷应该是村里那批最早的石匠。最起码家里好几位房子的石头都是爷爷和奶奶他们一块一块砌出来的。整个二龙山和村庄的周围,地底下应该不少石灰石,储存量比较大,各家各户随便开采。好像一开始也不要开采费,村里有建造的石料厂。所谓石料厂也就是简单的石子机,石灰窑。再到后来,就是个人建造和承包了,上了不少的机械。时代在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奶奶也干不动了。爷爷就开始夜里到南山的石灰窑看铺,一直到石灰窑结束生命!</p><p> 爷爷奶奶建国初期结婚后,在老爷爷那里分到了两间茅草屋。在这两间屋里育有三男两女。</p><p> 图中的这位房子是爷爷奶奶70年代末建造的第一套房子。因为父亲作为家里的长子,二十好几的人应该要结婚了。这房子建好之后,先是爸爸的堂哥在里面结婚,因为我这大爷在北京当兵,婚后时间不长就把大娘带到北京。后来我父母结婚也是在这屋里,但婚后没有多久,父亲考虑他的妹妹和弟弟都大了,没有和母亲商量好,就趁母亲走亲的空,让爷爷奶奶一大家人给搬到这位房子,惹得奶奶和母亲因为此事矛盾好多年!从此后,就是分家过日子,后面的两间茅草屋是父母的财产!分家是那个年代的特殊产物。很多家庭因为分家矛盾重重,并不是像平凡的世界里那么太平。也不像当家的女人那么乐观!</p><p> 姐姐出生后,父亲就想着也得建造房子。于是他也是硬撑,那几年不仅仅又盖了三间瓦屋,还在我没有出生前缴纳了630元罚款,又东拼西凑的借他两个堂弟的钱买了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只因为他是一个煤矿工人,每月都能发几十元到一百的工资,就觉得心里很有底气!惹的奶奶背后常常骂我父亲败家烧包……</p><p> 记忆中,三间屋不大,但是院子很大,足够几十米长。虽说宽度只是三间屋,但是房子的西面还有爷爷开拓的至少还有两间半屋宽度的院子,喂的鸡鸭鹅,还有好多棵树,甚至还有茅房和小锅屋。房子东面靠路还有一间屋的地方,准确的说,爷爷奶奶在那个地方是占护了7间房子的地基。农村的地方在那个年代谁先占用了,基本就是谁的。等到给二叔盖房子结婚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转折点。二叔的房子是坐落在爷爷奶奶的院子里,板板正正的四间出屋檐的屋。当初盖这房子的时候,按照父亲的想法是考虑到爷爷毕竟年龄大了,身体也弱行,想一次性让爷爷奶奶盖六间不出屋檐的,父母给添1000元钱,然后二叔三叔各三间,毕竟三叔也不小了。结果奶奶和一道巷口的老太太们咬舌头:说我父母眼红,不能给老二盖那么好的,结果此话被我父亲正好听到。当面对质的时候,奶奶死活不承认这个意思。娘俩搞的也不愉快,后来爸爸就去上班了。二叔从山上收工回来,奶奶又挑唆着二叔,估计把脏水往母亲身上泼。可气我这二叔不问青红皂白拿着筷子和煎饼就去找我妈妈论理,整的我妈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二叔也是说不出一二三,就光说一句话:嫂子,你因为什么好人不做呢?连问母亲几遍,不明白怎么回事的妈妈也是说你二叔到底是什么事,后来我分析应该是爸爸当初给奶奶说得原话应该是如果盖六间就添钱,盖四间就不添钱了。那年我六岁,不识字的妈妈觉得自己是个嫂子,几句话也没有问出个一二三。就急喊了二叔乳名,让他说清楚。二叔可逮着这话柄,就开始了他的暴力。拉架的人很多,母亲被我二叔的暴打,我记在了脑海中。我在背后就捡起小石子扔向他,对他充满着恐怖。</p><p> 母亲很恼,盖二叔这房子,妈妈动用了她所有亲戚的关系。父亲那两年在外地工作,盖房子一不合适的时候,因为和对面邻居的房子出现高低误差,他一个电报就能让父亲赶回来!风风雨雨走过来了,今天回去一看二叔的四间房子因为长久不住墙体出现了很大问题!一下子就联想到这么多。也是闲话。毕竟都是那一辈的人和事,没有恩怨情仇,有的就是父亲也不是那个少安,二叔也不是那个少平,母亲更不是秀娥,只有我那个奶奶才是那个奶奶……</p><p> 还是把这话题绕到这三间老屋。按照奶奶和二叔的愿望,还是盖了四间。隔壁也在不久的接起了房子。三叔的房子一直没有着落。因为后来村里开始有了规划,地基得按照规划走。1993年吧,三婶没有嫌我三叔没有房子,同意嫁给三叔。于是奶奶又搬到了我们后面的两间茅草屋,三叔按照我姐姐提议,把三间房子里面用彩蛇皮袋包装,装饰了一下,还很精致。三叔和三婶住了好几年。后来承包了县石料厂一年也赚了钱,我姐给写的申请,他们在村西头盖起了四间楼房,也算是村里盖楼房比较早的。由于政策是拆一位盖一位,最终我们的两间茅草屋被村里收回规划了,石头也被二叔和奶奶拉出去卖了。爷爷奶奶又搬到了这三件屋。三叔他们搬进了新楼房。</p><p> 1996年以后吧,我到泰安上学。父亲把母亲接到了煤矿。有段时间爷爷奶奶也是在我们的三间房子里住了。</p><p> 再后来,我二叔二婶也盖了新楼。爷爷奶奶又搬到了二叔的四间房子里。一直到爷爷去世。</p><p> 父亲退休回到老家住了一段时间,又是这老屋的西邻居找到了村委。说是自己的大儿子退休要回家了,自己没有地方住,想着把爷爷一直打理的两年半地基要了盖两间养老房。父亲没有和他的弟弟们商量就同意了村委的意见。毕竟是个党员,觉悟还是很高的!</p><p> 爷爷奶奶没有留下什么,留下的也被父亲甩出去了,爷爷倒不用再惦记我有没有房子住。因为在奶奶生前,我就买了几套,也都带着她住过一段时间,或者驻足过!</p><p> 过去的那些事,都在这屋里,一个水缸也都被奶奶分家的时候整出点事,那个圆盆放了一辈子的煎饼,现在也扔在院子里。屋檐没有了,屋顶塌了好多年,只有那一块块的青石块,风里雨里的堆砌在那里。</p><p> 祖辈一个个的都已经离去好多年。父辈们的恩恩怨怨一个个的疙瘩都已经解开,父亲也该承担他应该的责任!如今家和万事兴,子孙繁衍,一派好气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