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柔软的时光

小聚

<p>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上周网课已经上完了整个游记单元,一篇篇美文更是勾起孩子们想要出门看世界的渴望,虽然疫情之下我们无法远行,可是没有关系啊,我们可以在回忆中再次体验旅行的快乐,在文字里再次回味旅行时内心的柔软。我想每个爱旅行的人都有一颗热爱生命的心灵,能写出这么美好文字的孩子,一定都有着一颗有趣的灵魂。</p> <p> 在河西走廊的古关隘</p><p> 初二17班 吴悠钖</p><p> 当自己踏上这片土地,恍惚间穿过历史长河,依稀看群山焕然。</p><p> 摊开地图,祁连龙首两山遥望,山峦之下,冰泉淙淙,孕育一方沃土。有沙石岩川,于广阔天地间沉寂,静候来者寻觅。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文明,至今还在这片名为河西走廊的土地上延续。</p><p> 假期出行,去了向往已久的大西北。沿途风景无甚变化,父亲说到了,便到了阳关。阳关,最初认知是熟背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是帝国的边陲,西出阳关便远离东土而至异邦。炎日之下容不得许多感慨,一路驱车直通阳关故地。远处雄奇的山顶上便有一座烽燧,站在阳关故地犹存的烽燧边,西极而望是海般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方便是通向中原大地的河西走廊。摄边陲之要,控蛮荒之原,一座烽燧曾是沟通着东土帝国与西域番邦的咽喉。多少豪杰商旅、西行使节、百战将军,曾在这里驻足。小小的关隘,曾是大漠中暂时的温暖。数千年后的今天,当我站立此处极目远眺,沙浪起伏,早已掩盖当年张骞、玄奘等人的行迹,只有游人伫立。瞬时间竟是真真切切地感受着一个帝国伟大的转身,一个民族曾经万国来朝的宏图伟业。是人,赋予了这条狭长而荒芜的河西走廊以蓬勃的生命力。当下,仍有五百万同胞在这片土地上续写新的篇章。</p><p>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似乎带有着戍卒的愁怨。尽管玉门关城早已淹没在时间的冲洗中,当年的粮仓和戍城却依然挺立黄沙中,无声诉说曾经铁马冰河的峥嵘岁月。而当年匆匆走过的戍人士兵,在交通极不发达的时代,戍守玉门关仿佛就是与家乡天人两隔。太多的写照似乎不大真实,凭栏玉门,粗犷的风声嘶喝于广袤的戈壁滩上,远方一只孤鸿从南边飞来,正带着千千万万家人的思念到达边疆。玉门关,被多少文人系上乡愁啊。远处沼泽遍布,胡杨挺拔,与古关雄姿辉映,有一穿白褂的老汉,歌声宏亮。</p><p> 夜前夕阳,余晖洒落长城垣,风声寥落,炊烟袅袅。捧一手细沙,于指缝间抖落,熠熠生辉。那个曾经那个让无数人向往不已的王朝盛世,却都随着大漠的落日,渐渐浸没在时间的黄沙中,却依然能让人感怀于心。转经筒依旧在转,敦煌依旧是人来人往,张掖丹霞依旧是五彩斑斓。天地悠悠,匆匆行过。</p><p> 人一生会去到很多地方,但真正让你心灵为之感慨的,却更多要在你心田间酝酿。</p> <p> 武候祠</p><p> 实验中学 初二17班 吴东霖</p><p> 杜甫《春夜喜雨》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里古街迂回曲折,沿街屋檐下的一盏盏红灯笼,映出一片夜的朦胧和寂寥,经过岁月的蚀刻,却洗不去油然而生的庄严肃穆之感。</p><p> 武侯祠坐落于成都偏南的闹市,与锦里只有一墙之隔,两棵古榕为屏,一对石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虽是君臣合祀,从大门望去,也不见得多么雄伟,却似一座古老的书院。门上一红匾题“汉昭烈庙”四个金色大字,本是武侯祠如何提着刘备的谥号。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军中,举国上下莫不悲痛,百姓请建祠庙,朝廷不许,直到西晋才陆续建起一些祠堂,武侯祠与刘备庙相邻,然而刘备庙前车马稀少,到康熙年间,干脆君臣合庙,刘备在前,诸葛亮在后,题名为“汉昭烈庙”。</p><p> 进了大门,可见一条五十多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随意生长着,祠堂外的建筑大多被遮掩。两侧有明代、唐代的古碑各一座,也笼罩于绿荫之中,可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p><p> 走过数个院落,来到武侯祠正殿,这里不像一般佛堂那样昏暗而雾气缭绕,阳光能够照射到祠堂的每一寸土地,脚下铺着硕大的石块,朱红色的宫墙围绕在三面。殿柱矗立,殿门前敞,高耸威严,贯天地正气,容万民之情。殿中的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颜色不如一旁的几尊那么鲜艳。面容端庄,还是在军中运筹帷幄时的样子。历史的风尘不能遮掩他聪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透过层层庭院,目光望向中原大地,那是他耗尽一生却为征服的土地。如果上天再给他几年了,若他少一点愚忠,即使千百万曹军也将灰飞烟灭,左是《隆中对》,右是《出师表》,虽能决胜千里之外,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p><p> 漫步回廊中,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出师表》,笔者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仿佛幽暗中的闪电,“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是两位忠臣良将时隔900年的灵魂在这里偶然相遇。</p><p> 步出祠堂,便是园林区。此刻已经阴雨绵绵,蓊郁的水气,在密树浓雾中升起,听着总有一点凄迷,任有多少豪情侠气,却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前尘隔海,只留了一座小小的祠堂,让后人整理深深的记忆。</p> <p> 静美古南街</p><p> 初二(17)班 郁子旺</p><p> 蠡河悠悠水长流,蜀山默默街老旧。初春,踏一路花香,回故乡。</p><p> 急切的脚步匆匆穿过北街,当脚底触及古朴油亮的青石台阶,站立于高高的桥拱之上,闭上眼深吸一口蠡河独有的水的气味,我的胸膛犹如贫瘠的土地得到水的滋润一般变得充盈。啊,故乡,我终于又回到你的怀抱!</p><p> 举目顾盼,孤兀挺立的蜀山在阳光的映照下,就像水洗过一般,青翠欲滴,挺立的身姿为南街筑起一道天然屏障,默默地为她遮风挡雨。黑瓦白墙的二层小楼一间连着一间,蜿蜒曲折,绵延千米,不温不火地演绎着跌宕起伏的陶都的故事。脚下悠悠蠡河,听水浪拍打石岸,似呓语,诉他百转柔肠。白色的浪花轻吻着埠头灰色的石级,体态轻盈的妇人蹲坐着捶洗衣服,棒子一次次落下,水中的泡泡不断破裂,似珍珠撒落玉盘。嘈杂的城市何曾见此情景?“噗噗”的捣衣声和着“哗哗”的流水声,荡涤了我的灵魂,唤起了我童年的回忆。此时,古老的南街如一位平和安详的老人,深深的皱纹里隐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p><p> 下桥,一路前行,一条麻条石铺就的石板小路在面前展卷。人来人往,古街的流转岁月都镌刻在了这块块石板上,默默地承受着风霜的侵蚀,直至被磨得如棱镜般闪闪发亮。小巷两旁,鳞次栉比地排列着砖木结构的楼房,它们在风雨的腐蚀下早已褪下了明丽的色彩,岁月斑斓的白墙上刻画的是年迈的裂痕,雕花的窗棂布满尘埃,屋前皆有一扇深重的木门,我不由自主地想要扣响门上那光滑的铜环,欲要唤醒沉睡的古街。偶见以瓦罐垒叠而成的围墙,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几串郁郁葱葱的藤萝。墙内修竹森森,天籁细细,几枝娇艳的红杏,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似在向我招手。不知哪家的猫出来闲逛,累了,便慵懒地趴在门槛上沐浴着柔和的阳光,眯着眼,打着盹。三两老人,于巷中摆出棋盘,横马跳卒,车攻炮轰,你来我往,难解难分。爽朗的笑声为沉寂的古街增添活力与生机。岁月静好,古老的南街俨然成了一淡雅女子,眸光流转,一颦一笑皆成诗。</p><p> 殊不知,繁华与我仅有一转角的距离。“商贾贸易缠市,山村宛然都会”。旧时的古南街,是繁华热闹的紫砂一条街,如今古南街如枯木逢春,再一次以现代化的方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接近出口的门面粉饰一新,装饰古色古香,紫砂手工艺者在此扎营安寨,陈列柜中摆放着形形色色的紫砂壶,它们敛去了浮华,不喧哗不浮躁,含蓄而内敛。三三两两的游客驻足观看,主人操着夹杂着宜兴口音的的普通话轻声细语地介绍,偶尔亦闻异国他乡之音。古老的南街繁华似锦,我仿佛遇一盛世才子,他文采斐然,眉间是对未来的憧憬。</p><p> 故乡有南街,自然如她,静美如她,繁华如她。悠悠天宇旷,浓浓故乡情。蜀山古南街终将如一幅画卷,永藏我心中!&nbsp;</p> <p> 九寨沟</p><p> 初二(17)班 勇文迪</p><p> 七月中旬,经过近八小时的山路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九寨沟。</p><p> 一座座连绵的山峰是江南难见的高耸凌厉,给人以肃然之感。盘旋于山间的公路九曲回肠,一边是绿林深渊,一边是坚石岩壁,竟是刀削的一般,棱角分明。有时候,路边堆着或大或小的石块——是塌方留下的痕迹。</p><p> 海拔不断升高,气温骤然下降,即使呆在车中也有些许不适,此刻,我们已然来到了高原的顶部。视野开阔起来,公路边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如茵,时常有成群的牦牛悠然漫步,或细细咀嚼着鲜草,或伫立远望,更是有一群在我们车旁穿过黑黝黝的马路,从容不迫地踏着蹄子,像是恬淡闲适的老者。 一双眸子幽黑,偶然透过玻璃对上我们好奇的目光,也平静无波,继而慢悠悠地走着脚下的路。因长途赶路而烦闷的心情渐而明朗起来。高原的天是碧蓝的,那浓重的色彩似是打翻的花清颜料,随时都要倾盆而下。白云很柔,低得似触手可得,在强烈却不炙热的阳光下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边。周围的一切似都安静下来,此刻的恬淡冲淡了一切情绪,甚至忘记了前一刻的峭壁悬崖。</p><p> 不知不觉间,车缓缓停下,映入眼帘的是一间朴素的小屋。这是一户藏民开的民宿。夜间,村寨里举行了篝火晚会,熊熊火焰在漆黑的夜里燃烧,欢笑声、吵闹声、音乐声,在夜空中弥散开来。喝着清淡的雅茶,望着一张张肆无忌惮的笑脸,我似透过星光看见了人们最简单的快乐。在这里,没有那么多的牵绊,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自然的一份子,天地之大,山水之美,任我肆意欢笑、奔跑。寒冷的夜里,恰是九寨沟最火热的一面。</p><p> 回到房间,细心的藏民们已然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壶温热的山水,澄澈的,暖了一方人心。甚至考虑到我们可能会有高原反应,还写好了一张便利贴,温馨地提醒我们应如何缓解不适,注意保暖——附赠了两条围巾。伴着高原微凉的清风,点点灯火渐灭,夜,沉寂了下来。</p><p> 第二天清早,我们就去了九寨沟景区。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芦苇海。湛蓝的湖水犹如一条长长的绿绸段子,在芦苇丛中蜿蜒而行。据说,花开时,鹅绒绒的芦苇花在风中翻飞起舞,掀起一层又一层絮潮,如梦似幻。</p><p> 此刻的九寨沟是秀美而浪漫的,优雅却不失灵动,轻盈却不失俊俏。</p><p> 漫步前行,犀牛海似一位贤淑恬静的母亲,宽阔平静的水面如母亲博大的胸襟。清澈出涤的湖水映照着岸边五彩斑斓的树木花朵,与天空的倒影交织重叠,明晃晃的,映照出游人们心中的动与静,幽然与欢乐。阳光金灿灿的在湖面上闪着光,高原变幻莫测的天气使得阵雨总伴阳光降落大地。渐渐的,水面上的涟漪多了起来,圈圈漾开,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水雾,在太阳雨的映衬下,更显圣洁,一圈圈,也荡涤着人们的灵魂。</p><p> 雨后,我们又来到诺日朗瀑布,不似“疑是银河落九天”般的壮阔,却也是气势磅礴,自有一番独特的秀丽灵动。它分为无数支流,沿着支离破碎的岩石壁冲荡而下,神采飘逸。在翠谷众激起层层飞卷的浪花,水雾四散,如同变幻着不计其数的珍珠碎玉,撞出了大自然的活力与激情,动人心魄。</p><p> “细数珍珠百十潭,流元在水近茅屋,一沟浓烈松林翠,满眼清出宝石蓝。”九寨沟了异水奇山在此天地间自成一派。夕阳西下,车子缓缓前行在盘旋的山路上,远远地望着掩映在烂漫花丛中的村寨,我看到了烟火袅袅,为这人间仙境添了一份温暖的烟火气。</p><p> 雅茶的清香在山间弥漫,将人们的思绪又一次带入了精彩纷呈的九寨沟。那个,或凌厉,或火热,或悠然恬静,亦或秀丽轻盈的山水圣地。</p> <p> 几点青黛映西湖</p><p> 实验中学初二18班 蒋钰萍</p><p> 初遇西湖,觉得这儿江南春色,和家乡的不太一样,似乎这里,绿的更纯,更翠。</p><p> 一步一步走着,最先发现西湖被群山环抱,又温柔地拥住一方小岛在自己的怀中。群山仿若一只大托盘,托起西湖这畔碧水如翡翠,给我的感觉,似乎是跌入了一个绿色的梦境。一层一层的绿色由深到浅由浅到深晕染着画卷,层层递进却又越行越远。远近的山、阁、桥、树映在碧绿但却不失清澈的水中,就像绿纱巾上的点点花纹。这样清澈的绿水,如今已是不多见了,如今的水,灵魂深处都是污浊的化工黑。太阳躲闪在云层里,含含糊糊的,似乎不过多时,便要下起一场雨来。一阵清风拂过,湖水泛起鱼鳞状的花纹,我的心,似是被这湖上吹来的风撩拨了,一颤一颤的,也顾不得若隐若现的阳光投在湖上的点点碎金,只睁大了眼儿,盯着水面上一起一伏的粼粼,似乎没一会儿,就要被别人拾走似的。</p><p> 再环视西湖边的古道,像蛇一般在地上蜿蜒,透露出一丝古老而又淡雅的气息。悠悠岁月,沉淀着独属于他的成熟与稳重。累成道的石头一块又一块,有很齐整的缝隙,青苔紧紧地攀附在其间,举着渺小的绿意,却融化在绵绵的春色里。沿着小路前进。很多人都会喜欢在青石板路上踏步的“哒哒”声,这是脚与石板最原始的交流,一瞬间的动破开一瞬间的静,制造出一种独属宁静的喧嚣,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踏实感,却仍夹杂着诗意与梦幻,这一刻的青石板属于你,这一刻的你属于这青石板,所有声响都会敲在心灵的最深处——沿着小路前进,是在享受脚步,也是在享受前进。</p><p> 再往前慢慢踱着,发现一家客店,西湖竟连客店,也布置的那样古色古香。淡淡的清香,沁入骨子里,就好像西湖整个儿,连魂都是香的。不紧不慢吃了饭,又上了路。</p><p> 下午果真下起了丝丝小雨来,一点一点,有一下没一下舔着这个世界。我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断桥转头望向远处,刹那,那烟雾迷朦中,一个文邹邹的书生撑了把油纸伞,一位白衣飘飘的女子款款而来,书生将手中的伞递给对方,二人相视一笑。纵然相隔漫漫岁月长河,断桥上的这份浪漫却历久弥新,醉了每个游人的心啊。当然,动人的故事是《白蛇传》,若是换做戏剧《雷峰塔》就该另当别论了。也只有在过去那样不紧不慢的日子里,才会邂逅到翩翩美好,而现在的美好机遇,都埋葬在了人们的行色匆匆里。</p><p> 时间如同白驹过隙,路过苏堤白堤,就到了傍晚时分。很快,上灯了。湖上的游船也点上了灯,在桥上远远望去,灯光融在雨中,雨打在灯上,合为一体。古色古香、淡雅清幽,时不时会打破雨帘,映入你的眼帘。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在软软的光下蜿蜒,环抱每一座桥。犹记得《错误》中郑愁予的“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写傍晚时分的青石板之幽深寂寥。而眼前的这青石板,在不灭的星芒与柔和的灯光的陪伴下,似乎并不寂寞了。月光照射下来,着实让人分不清是灯光分了你的神还是月光扰了你的心。</p><p> 人们总是来了又走,去了又来,从未有人停下来,欣赏世界的美。但身处西湖,从未有人会急匆匆地赶路,都是迈着轻盈的步伐款款前行。甚至只想坐在凉亭或是湖面的一艘小船上,品一茶,在毫无喧嚣的烟雨中,静静欣赏,别无所求,只需欣赏就好。就让美好,在慢慢的岁月的长河里静静流淌。</p><p> 抬头一望,看见不远处的雷锋塔在雨帘中若隐若现......</p> <p> 濠镜澳游 </p><p> 初二(17)班 马千懿 </p><p> 经过三个小时焦急的飞机旅程,我们一行人横空降临到了澳门机场。天空微雨,却不妨碍我内心的憧憬。</p><p> 夜乘的士穿行于街市,惊叹澳门这些年的种种变化,哪怕是深夜,一座座大楼酒店的灯火通明,一点也不感寂寞。而我们,将要前去那历史与现代的接轨之处。</p><p> 天早已是晴空万里,我们下车来到大三巴牌坊处。澳门与香港一般,寸土寸金。走过一条小马路便是古老的广场,说来是很惊奇,马路的另一头是大厦立林,这一头确却是岁月斑驳。走入广场,花彩的楼墙有一股别样的韵味,西方欧式风格的门窗讲述着它们曾经的故事。走到一座房子前,墙根处青苔丛生,一丝一缕爬在粗糙的壁上。边走边看,在一片古色之中突然惊现一个个小巧的街面。它们在如此韵味的画面里,措不及防,既是违和,又是一种时尚,人们在这里看到了时代的潮流与魅力。穿梭小街,人一个个定格,繁体字体的店面,小吃遍地,问它的过往,怕是别人挥之不去的痛苦。</p><p> 溜溜走走,太阳的光芒从个个角落里窜出来,买一杯饮品歇歇脚,是无尽的惬意。如果不是身处其中,也许在这个年代我们会忘记这里曾经也是被强夺的地方,也有着不可言说的纷争。继续向前走,人愈来愈多,吵闹的声响充斥了整个景区。原来,是到达了此处的目的地——大三巴牌坊。它站立在高处,如似残垣断壁,是因为历史风霜的磨折。远看,灰黑色的瘢痕遍布整个建筑,却有不失巍峨之感。一点点爬上阶梯,才真正显现出它的辉煌。就算是满是烟火烧灼的痕迹,但依然看的出它上面所雕刻的宗教图案,当时的风风雨雨都由一面古老的墙体传阅着。它不符合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设计风格,却又融入进来,糅合了欧洲和东方的建筑,被众人流传观赏。又走下楼梯,才见鲜花烂漫,朵朵飘香,一切灰暗又归于七彩,人头攒动,我们在欢愉的心情中又走回那个广场。</p><p> 澳门风云,游于牌坊,体味这么多年这个城市的如烟往事。&nbsp;</p> <p> 半轮秋</p><p> 宜兴市实验中学 初二(17)班 王禹橙</p><p> 已近黄昏,清音平湖那一潭静水被染得透亮,却寂静如初。只留湖水轻柔微弱的翻动声,只觉是古琴抚弄,轻音万种。湖边写生的学生,将青绿与赤红色彩涂上画纸,与眼前之景相融,留给人们和谐清新的回味。</p><p> 峨眉山半山的景倒也开阔,湖畔那青翠欲滴的竹林或树丛中偶尔也会闪过一只路过的野猴,却丝毫惊扰不到平湖安然悄寂的氛围。远处从湖的两头延伸开去的黑龙、白龙二江接天而淌,也是那样舒缓静谧,教给人与世无争的禅心与佛道。更远处是高处的牛心寺,而再远,可见那若隐若现,云带缭绕的金顶。夕阳沉坠,散尽了余晖,到月夜来临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将会是清幽一片。却不想是傍晚归林的鸟碎了这静谧之景,似乎是许多不同品种的鸟组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鸟群,此景甚是震撼人心。月初升,令我不由得联想起小时指着书本一字一字诵读的“峨眉山月半轮秋,景入平羌江水流”,此时身处其中却仍未体会出诗仙那样离别的惆怅。许是正值夏末秋初,未至深秋,不可体会秋月春花的伤感,又或是身处山中,从狭隘而不是广阔的角度来赏初升的月,品悟不出那样孤峰晓月的意境,又或许是少了诗人那份故园情?此刻只浅浅感觉到了那明朗幽静的景象与诗仙青年离蜀复杂难解的心绪有些关联。 清音平湖中月的倒影虽不比西湖的“平湖秋月”有名,却让人觉出少了“平羌江水流”那一份灵动之感。月将当空,此刻又多想化为山野中的一只猴,呼朋引伴去捕捞湖水里那轮娥眉月,即使捧起的,只有冰凉彻骨的清水。</p><p>回到湖旁清音阁住宿,树木葱茏的清音阁在夏的末梢处,给人不少清凉之感,衬着独挂的明月,恍如画中之景。远处,不知是几点星光还是万年寺前悬挂着的几盏灯笼,在无尽的夜空里在云间浮沉。是清澈的夜空,令人不由在此想象着琴声袅袅融入夜晚的安宁。“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如此之景,让人不由觉得那娥眉月与峨眉山,至少在此时,也并不孤单。</p><p> 一夜清梦,在醒来时,月将落,日初升。虽还未至金顶,日出定无高处所见的壮观,却定有另一种不同的活泼生动之感。这次走了已有些年代的木桥,到清音平湖的另一面观赏日月更替的盛景。背后是月,眼前是一抹红霞从中央慢慢向四周扩散。背后的月平静依然,缓慢沉落向半湖秋水。秋分已过,太阳却依旧不疲倦地散放光热。半边天已被照亮,褪去的黑暗与苍白的秋月渐渐消失在天的另一边。半轮秋月,一昼后仍可相见,而此情此景,或许便是引起诗仙离愁别绪的源头,在此一别,离蜀之后,又不知多久才可同那伴着半轮秋月的峨眉山重逢。湖对岸清音阁里传来悠悠琴声,在天地一片静美中随风徐徐飘来,搭配青林翠竹,却有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之意境。而诗仙当年有峨眉山之际,也听广浚和尚“余响入霜钟”的琴奏,也正逢金秋,不知是否也有融情入音之感呢?而眼前所见那日出江畔的生机,替代了夜深的孤寂,多了力量几分,却少了秋韵几许。</p><p> 沿湖,古木参天,幽深难量,与玉石翡翠般的湖面深浅相照,却不知是树映绿了湖,还是湖染绿了树。附近也有瀑布,只是形势不大,潺潺流水也不急促,清音阵阵,凉风丝丝,似乎还是盛夏。</p><p> “峨眉山月半轮秋”依旧在,那从峨眉山落下的秋月,此刻是否依然伴着诗仙饮酒作诗?那至情处的孤寂与秋思,似乎也只有半轮秋月可理解通透了。</p> <p> 游石林</p><p> 初二17班 丁炎</p><p> “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p><p> 石林,石林,顾名思义,就是石头的丛林。在来云南之前,就一直心心念念这石林。到了石林,女人都是阿诗玛,男人都是阿黑哥。听着景区此起彼伏的古老称呼,恍若隔世,疑是时空穿梭到了阿诗玛时代。</p><p> 绿绒绒的草坪中,一座座石林或孤立,或群聚,有的干脆静悄悄地守护着竹影摇曳桃红树绿的湖心岛,这般景色正合我意。</p><p> 从远处看,石林像一个迷宫。迷宫里石头既是障碍物,也是路标。</p><p> 走进石林,不由得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小石林中,宽厚墩实的石壁像屏风一样,将小石林分割成若干园林。小石林里最有名气的景点当数"阿诗玛",当夜幕降临,彩灯映照,更是五彩斑斓,妩媚动人。</p><p> 阿诗玛是石林的牧灵人,她那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令人感慨。:在阿着底,来自贫苦人家的阿诗玛能歌善舞,绣花、织麻样样能干,深得小伙子们仰慕。阿黑是个孤儿,阿诗玛的阿爹、阿妈收养阿黑为义子。从此,阿黑和阿诗玛,两小无猜,相亲相爱。阿黑勤劳能干,样样领先。在一年的火把节上阿诗玛向阿黑吐露了真情,愿以终身相许,立誓不嫁他人。但却因拒绝了财主的儿子,遭到财主的毒打。阿黑跨山越崖,来搭救阿诗玛。破解重重关卡,终于带着阿诗玛离开。财主父子又想出丧尽天良的毒计,把小河上游的岩石扒开放水,当阿黑和阿诗玛过河时,洪水滚滚而来,阿诗玛被卷进漩涡,阿黑只听到阿诗玛喊了声“阿黑哥来救我",就再也没听见她的声音,没看见她的踪影了。她的身影,已经化成石头,永远和她的乡亲相伴。</p><p> 现在看她优美的身姿伫立十二崖子湖畔,看绿草在空旷处繁茂地生长,看古榕在大石缝里疯狂,看风尾蕨在背阴处跳舞,心中暗想这这曲折的爱情故事。</p><p> 一座石林就是一篇厚重的历史,欲说还休。</p><p> 在大石林中,密集的石峰尤多,堪称石林宝库,无论是石柱、石壁、石峰还是石窟,均散发出万般诗韵和千秋风采。石林直立突兀,线条顺畅,并呈淡淡的青灰色,最高大的独立岩柱高度甚至超过40米。一路走过,看圣诞树在路旁向游人欢笑,看水牛戏水,孔雀梳羽,看犀牛望月、鳄鱼洒泪…………参差的峰峦千姿百态,巧夺天工,有的独立成景,有的纵横交错,连成一片。</p><p> 但印象尤为深刻的还只有剑锋池。剑峰池是林中海拔最低的地方,一泓碧水深藏于石峰之间,深不见底,但清澈明亮,天光云影、群峰秀色,尽落池中,石间有水,水中有石。池中一峰突起,形如一把锋利的宝剑立于水中,将欲拔鞘而出,剑身上刻有“剑峰”二字,池名由此而来。抬头蓝天一线,白云朵朵;俯瞰池水,天光云影,石峰倒映。</p><p>站在低地,遥望四壁,美不胜收,如万山竹笋,如一片峰林,如蝶状端立,如树枝兀立,如深渊绝岩,如衣襟褶皱,形态各异。</p><p> 望风亭上举目远眺,只见林海莽莽,石峰连绵起伏,远远望去,像大海的巨浪涌向远方,壮观的景象让人血液沸腾。</p><p> 无论大石头还是小石头,都在这儿焕发出灵性,拥有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生命影象。</p><p> “高山为谷谷为陵,三亿年前海底行;可惜前人文罕记,石林异境晚知名。”这石林,果真不错。</p> <p> 游采石矶,忆李太白</p><p> 宜兴市实验中学 初二(17)班 葛子羽</p><p> 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因大诗人李白醉酒捞月,溺死于此而闻名于世。虽然故事的结局令人伤感,但这个地方也因这个传说而增加了一丝浪漫的色彩。暑假的一天,带着对太白的无限敬仰,我来到此处试着探寻他当年的踪迹。</p><p>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据说便是在此写成。初入景区,果然,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流碧江。采石矶就临近碧江。我沿着山路再往前走,不一会儿就进入了采石矶,首先看到的是一大片绿潭,潭水盈盈,深不见底,有几颗高大的树木挺立在其中,曾经光滑的树干已被岁月的苍穹刻出了一道道疤痕,但它们的枝干仍是虬曲苍劲的。潭边修建了竹道,我一路走去,古树森森,十分幽静。这里的游人并不多,我静心凝神想象着当年的太白,是不是也在安静的此处端着酒杯,漫着小步,口中吟诵着不朽的诗篇呢。</p><p> 走了大概半个小时,我又来到了翠螺山的脚下。山上松翠欲滴,山形酷似蜗牛,因此世人便称之“翠螺山”。李白亦有诗云:“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濮间,回波自成浪。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今天猿声是听不见了,但登山途中,只见满山的青松翠竹,微风吹过,碧浪滚滚。走在小径之上,除了人语,便只有松声竹音了。风摇翠竹,似浅唱似低吟;风撼松林,则如波涛,如海啸。那真是一片绝佳的桃源之音啊!想到千年之前的李太白,可能就在此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真是另有一番情调啊。</p><p> 山间有一股溪流,它就像一条湛蓝的飘带,环绕着翠螺山。“入山穿竹径,留客听山泉”,此时的松声山水声竹声风声,在炎热的盛夏,似乎已代替了都市里的车声人声摇滚声灯红酒绿之声,人们心中再烦躁,来到此处也会立刻静下心来,与大自然来一场畅快的对话吧。</p><p> 终于登上山顶了,望着山下被竹林掩映着些许的风景,我的心中不由的羡慕起李太白来,羡慕他能常驻于此,每天听着自然之声。</p><p> 游采石矶,忆李太白。旅游真的能开阔眼界,洗涤心灵。愿你也能寻得这样的好去处,风里雨里,听听竹音,才不负此生。</p> <p> 小巷听雨</p><p> 初二18班 蒋逸凡</p><p> 古南街,时间在这一片墨色中渐渐隐去,青石铺就的小巷,飘散着古街遗下的烟火,偶有行人悠闲走过,把恍惚的记忆埋没在时光里。</p><p> 我们走在青石板上,石板是灰黑的,墨绿的,一块不连着一块,人们踹得它光滑细腻,发着幽幽的光,像池塘平浮水面的荷叶。两边是白墙黑瓦,怪石嶙峋,野花野菜横生,旮旯胡同里幽清的光,是黑瓦的折射。我和母亲都不说话。</p><p> 进了巷口,一直往前走,走过短短的小巷却用去我许久。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想一步。千丝万缕,系在长出墙头的树梢,掺入不恰时的静谧,镶嵌在清风拂过的一切。</p><p> “什么时候到蠡河桥啊?”“快了。”母亲答。忽闻雷公打鸣,古南街也更阒静了一霎。没带伞的两人不声不响地躲在屋檐下,望甘霖沥入水墨丹青。细雨,丝丝缕缕,打湿了路径,沾湿了发梢,沁透了心房,在雾天一色的朦胧里织就一席雨帘。它隔开对岸的山水阁楼,酝酿着满腔的悲愁,那一瓯春前的明媚迟迟不见。沿河畔的凹凼漾着涟漪。我急了,近点,再近点。这不真实的美,我渴望伸手攥住。</p><p> “嗙嗙嗙嗙——”不知是谁家传出这声音,顷刻间,思绪拉回。</p><p> 紧接着,不约而同地,远近冒出的拍泥声交错着,闯入我的脑海,母亲倚着墙,我窥探着小巷另一头明亮的窗。深蓝的窗帘,日光灯映出屋内的影像,勾勒出剪影。</p><p> 那是一位女人,低头紧盯着的位置是一团模糊的影子——紫砂。我盯了许久,看她拍打泥胚,模出壶型,再细细打磨,斟酌,勾勒。母亲很有耐心,多久我不太清楚,但是她应该花了许久才完成。许久是雨停后。风就静静地淌,淌过斑驳而清灵的青石巷,久雨生青石,青石覆古巷,那雨,打在摇曳的嫩叶,打在居民的黛瓦,打在幽深的小巷,垂檐低声浅唱,“山水入墨然”。</p><p> “快了吧,前面的桥!”</p><p> 我跨过凹凼,新鲜感浸在湿漉漉的青石板,我终于奔向了那里,蠡河桥。惊蛰抚过山月,被水光揉碎在温柔目色里。离絮,袅袅依依,拂过青丝眉梢,卷起嫩叶落花,垂落夹岸两地在春光旖旎的和曛里织就一道珠帘。河也是那条河,像极了惊鸿的淡色,联想到江湖之上,东风纵横柏野却只为一江之水稍稍停歇,撩动波光,按下涟漪,不知是戏谑还是试探。</p><p> 母亲没有拦我,任凭我在桥头发呆许久。再回眸,是别样的静谧,连衣袂的弧度都刚刚好,或许,她更像这里的一部分。雨点的力度刚刚好,青石的车辙刚刚好,石缝的花草刚刚好,落拓江南里,一颦一笑都难忘。</p><p> 木雕流金,时光荏苒。再退回巷口,烟波流水,袅袅依依,我想留下这迷蒙的呓语,在这趟雨中的游行,在人间四月里,潇洒地行走于尘世中,不卑不亢,不蔓不妖。&nbsp;</p> <p> 游壶口瀑布</p><p> 初二17班 陆知萱</p><p> 久闻壶口瀑布闻名中外,是世界上唯一的金色瀑布,震声数里可闻。可当到了景区,头顶是炎炎烈日,耳畔是接收器里传来的导游嗡嗡嗡的介绍声,只觉得昏昏欲睡,提不起半分观赏的兴趣。</p><p> 同伴却一脸兴奋地拉着我冲向瀑布边的围栏,水声一下大了起来,震耳欲聋。眼前刺眼的光线似乎被蒙上了一层水雾,隐隐约约能看到模糊的彩虹。霎时间,刚才的炎热都消失殆尽,只余清凉。走至主瀑布边,几道瀑布由山谷中劈开而下,裹挟着泥沙飞泻而下仿佛千万匹脱缰的野马,又如一条条巨龙争相飞跃,在黄河中激起巨大的浪花;浑浊的黄色中起了层层白沫,翻腾的波浪却没做任何停留,马不停蹄顺流而下。黄河咆哮着,涛声隐隐如雷。两旁的山脉与黄河互相衬托,尽显雄伟壮阔。水流速快的不可思议,直叫人眼花缭乱。无奈我当时过于震惊,表现匮乏到只能拼命晃着同伴,大叫哇哇哇。</p><p> 不远处人群一阵骚动,我定睛一看,是一群后生在表演腰鼓。不需要任何配乐,单靠人吼和敲鼓便足以震撼人心。如万马奔腾的水流声中夹杂着鼓声和人声,整个景区瞬间热闹了起来。后生们朝气蓬勃地舞着,鼓着,似乎当烈日和观众都不存在一样,演得忘我了,与瀑布融为一体了。鼓面已被敲打得粗糙无比,我无法想象这是多久的经年累月造就的,而他们又是多辛苦努力练习成的。我只知道在当下,他们极富有生命力地动着,正如课文中说的那样: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而我一转头,眼前又是奔腾的黄河。</p><p> 黄河奔流数千年,脚步从不停止。中华文化流传数千年,传承从不停止。腰鼓和瀑布的影子逐渐重合,形成了新的事物,叫生机。中华民族的人代代繁衍,薪火也从不停止。这种生机是任何外界侵略都灭不了打不垮的,这也是中国人的精神!黄河依旧在咆哮,而中国也步入了新时代,有着灿烂美好的未来。只觉胸中一股热流在激荡,望着眼前的壶口瀑布,心中竟生出了几分豪气。</p><p> 水流也在激荡。</p> <p> 游华清宫</p><p> 初二17班 杨卓骏</p><p> 华清之宫骊山足,玉殿千重相连属。久慕华清宫的盛名,来到西安,自然不容我错过。</p><p> 白居易诗曰,骊宫高兮入云,而华清宫便位于这骊山之上,骊山景色宜人,温泉荡邪去疾。</p><p> 骊山底下,便是始皇帝梦中的山川银河。古书上记载,墓顶镶嵌着数不清的珍珠玛瑙,就好比天上璀璨的星辰;地面则依据真实的地理,在相同的方位用水银灌满了一条条山河湖海。而他本人处于最尊贵的位置,向往常那样俯视乾坤、指点江山。而后来,千百年后,开明大气的唐朝,玄宗玉环的故事更是人尽皆知。</p><p> 踏上山门,远望见了华清宫的正门,没有想象中粗犷霸气的样子,反而是非常清丽的亭台楼阁,水榭繁华,温泉生烟,温度与湿度适宜,让人仿佛置身于千里之外的江南庭院。</p><p> 但这里毕竟是皇家离宫,规模宏大,还是有别于江南风格的庭院深深。</p><p> 刚进门,迎面而来的是一池湖水,在湖的对面有九个石刻龙头,虽是历尽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纹路模糊了不少,却仍看得出当初雕刻之精细,倒是一份难得的匠心。水从龙的嘴里源源不断喷涌而出,湖边垂柳婀娜,轻拂水面,引来一群群红色鲤鱼,湖旁桥边,不少孩童正逗着鲤鱼,撕下不少面包碎屑,不亦乐乎。水中立着一尊贵妃出浴汉白玉雕像,骊山倒映水中,清风吹过,波光涟漪,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湖旁有一飞霜殿,此殿得名颇有意思,据说古时皇帝冬天来此,因为殿中温暖如春,连霜都降不下来,可知这里避暑消寒,两相皆宜了。南边,御汤九龙殿,一眼望去,不禁为其气势之宏大而震撼,不愧是皇帝的莲花汤,规模之大,一如泳池,唐代追求恢弘大气的社会风尚及皇权神授的至高无上和唯我独尊已然展现的淋漓至尽。</p><p> 天边已是残阳如血。倚于亭台楼阁旁,静静地看日落。风声渐盛,脑海中不禁开始想象当年的大唐盛世,如梦似幻。似乎见到了往日的宫殿楼台、千门万户,望到了昔年的诗酒风流、昌盛繁荣,骤然想起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p> <p> 丽江时光</p><p> 初二17班 伍承萱</p><p> 丽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它会让你产生一种不顾一切想要留下来的冲动。</p><p> “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石拱桥、流水、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构成了丽江独特的风景。“慕名而来的游人脚步磨的很光滑却依旧带着坑洼小点的青石板,密匝匝挤在一起的青瓦房,路旁随时可见的潺潺的流水,无数座小圆拱桥,还有亲切的当地少数民族族人,丽江不是江南,却与江南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p><p> 在这个夏季,我来到了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用我的每一个脚步,丈量了这座古城,也见证了这座古城另一面的风采。</p><p> 丽江古城又被称为“大研古城”。顺着穿过古城的小河,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通往四方街的路四通八达,相传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枢纽,果是名不虚传。有六条五彩石铺成的街道在四方街的周围,置身其中,仿佛来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景象。湛蓝的天空中云朵柔软的漂浮着,翻滚着,瞬时千变万化。</p><p> 走过四方街的大水车,沿着两边开满鲜花的古街道,就来到了古城另一个有名的景点:木府,纳西人说起“木老爷”来,就跟我们提到自己的老祖宗一样亲切。木老爷,从前就是这座浩大宅第的主人。简单一点说,五六百年前的木府,就是丽江古城中的“紫禁城”。 它是纳西民族发展史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曾有学者说过“不到木府,等于不到丽江”,亲眼目睹它的真面目后,这份惊讶更多了一筹。木府的门前立着的石牌坊上镌刻着“忠义”二字镌,这是一整块汉白玉上,辉煌华丽,却也不失古朴沉寂。府内的宫殿群更是雄伟壮观,朱红色的漆更添一分稳重大气。明朝时,木氏祖先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为“木”,木府的统治在明朝达到巅峰,成为了云南三大土司之一,他们也在云南地区大力推广中原文化。如果说在丽江古城我们看到的是丽江世俗生活的一面的话,那么在木府,我们将翻阅到一个在西南地区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土司家族的兴衰史。</p><p> 在此次丽江之行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位于丽江五黑龙潭公园里的一幢楼阁,五凤楼。它是一座三层八角飞檐楼阁,三层共有二十四个啄天飞檐,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好像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五凤楼也因此而得名。远远望去,整座楼阁气宇轩昂,结构严密;近看又十分精美,雕刻细致,人物与事物立体有型,栩栩如生。</p><p> 丽江的这些文化古迹,是经历了多久岁月的沉淀才能有如此古朴盎然的气质,也许这个问题,只能交给时间……丽江,是古老的,但又是现代的。丽江是喧闹的,但又是清净的。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城市,而我在丽江的这段时光,是快乐的。</p> <p> 登富士山</p><p> 实验中学初二17班 明馨雨</p><p> 那年夏天,我终于去了一趟富士山,圆了我多年的梦想。</p><p> 中午吃完饭就开始从京都往富士山赶。一路上富士山总是从我们的视野中掠过,像绽放的烟火转瞬即逝。我坐在巴士的窗边,占据地理优势,在导游的指引下轻松地远远地瞧见了富士山的模样。那天阳光灼灼天空湛蓝,能见度很高,可偏偏那富士山周围一片雾蒙蒙,像是被熏香挑起的缕缕轻烟蒙住的姑娘,若隐若现,挑逗着人的心。她还不止有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有一缕白云轻轻搭在半山腰,好似美人腰间系的轻纱,更让人想早一点见到她。</p><p> 终于的终于,我们到了山底,接下来便要开崎岖的小路。车子在翠色的山林间慢悠悠地晃荡,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自己是在湘西的张家界,坐在暴躁的司机师傅开的观光车中,横冲直撞地上了山。但显然,这里的风景并没有张家界山上的那股子野劲,每棵树都长的规规整整,像是有教养的小姐,亭亭玉立在路边,阳光偶尔穿过浓密的树叶刺亮你的眼。这个景色看的人十分舒服。</p><p> 到了山顶,再往上就上不去了,可算是下了车,突然一阵冷风嗖地一下把我吹了个透心凉,就像站在空调底下一样。我抬头一看,霍,这山顶上还有雪呢,这似火的骄阳竟然没把它融化了!话说回来,这地方也能算是避暑胜地了吧,空气中所有的燥热都被过滤了,现在的风格外清爽舒适。活动活动筋骨后,我就观望起了我做梦都想来看一看的富士山。这下离得近了,万千风光尽收眼底。好歹它也是个火山,但我看它更像一个大粽子,尖头绿身白糯米,多像啊。整座山都被绿树包裹,除了山头的一摸白雪,其他地方都毫无杂质,人看了也舒爽。它整体色调呈墨绿色,因为现在是夏天,叶子都长成了,在低一点的地方还有一片是黑绿色的,颜色更深一层,这时回想一下山下的草木,好像被光一照显得是翠绿翠绿的,看来这绿色绿的丰富多彩,还是有考究的。我转身向后望去,发现那里的景色也震撼无比,远方,一团团云絮像滚滚的浪花,一滚滚滚到了一起,就像一片云海,感觉蓬蓬的软软的,我突然有了一种想跳进去的冲动。更远一点的云就更像是轻飘飘的片,看起来很结实其实一戳就破,像餐巾纸,又好像是在一块灰蓝色画布上随意摸开的白色丙烯,块块分明又似千丝万缕有联系。</p><p> 歇歇脚,上了个厕所,等到我再次仰望富士山时,它已经带上了它神秘的面纱,一朵云飘了过来,将它容颜轻掩,再一会就彻底看不见了。我们就下了山。</p><p> 发自内心说来我竟觉得这富士山也没有那么绝色,它是一种清新淡雅,与不远处喧闹的东京格格不入,独自安静地美丽着。它就像是被喧闹塞满头脑的人们的心灵驿站,所谓常清静灵,所求的便是这一个清净吧。</p> <p> 雨夜登黄山</p><p> 初二17班 杭钰涵</p><p> 和父母一块来到黄山脚下时,已是下午三点。不知何时飘起了丝丝细雨,有越下越大的趋势,幸好带了雨衣,匆忙套上,开始了登山之路。</p><p> 本想着一路上能观这黄山美景,却没想到遇雨难行,雨珠一点一滴接连着挂上睫毛,不给我一丝机会向远处望,只能朦朦胧胧看见周围皆是翠绿一片,四处都是不同的绿树。空气中不是下雨的沉闷,反倒有一丝清新之感,有淡淡的植物的香气在鼻尖弥漫。仔细看着脚下一块块略有残缺的大理石块,小心翼翼地缓步向前。人很多,一步一步时时刻刻提着心,生怕自己会摔倒。</p><p> 走了不知多久,雨开始变小,却起风了。离住宿的地方越来越近,周边也渐渐飘浮起了缕缕白雾,为万物都披上织好的细纱,许是用来挡雨的吧。时时有几丝飘过眼前,想用手去揉,温柔了心底的一片柔软。渐渐感觉腿脚酸累,很想停下,却又不想耽搁了后方的人群。明明空气中浸透了湿冷,身上却还是起了一层薄汗。耳边时不时刮过几阵风,伴随着枝叶碰撞的簌簌声,大概是松树吧,想来这山间也是松树最多;偶尔闪过几声鸟雀的啼叫,嘁嘁喳喳。这些声儿反倒为这趟上山之路增添几分乐趣。</p><p> 总算到了住宿的地方,踏入厅堂,已是拥满了人,地上满是黏糊糊的泥土连成的脚印。房间小,又很矮,令人觉得有些逼仄。可窝进被窝后又觉得小小的也挺好,满满都是安全感。此时雨已经停了,夜晚月色如洗,曼妙如荇。向远处望去,山峰笼罩在将尽未尽的雾气之中,却依旧是一片葱翠,不见奇松怪石,却有风声在山谷中回响,莫名觉得此声悠扬美好,心间逐渐平静下来,独自享受这夜晚的美好。不禁开始思考,想来这黄山也已经过千年的岁月了吧,不知千年之间他是否也依旧如此,被绿茵拥绕着。我想一定是的。</p><p> 第二日便下山去了,许是前一日下了雨,雾气散去了许多,视野清晰,也是将上山未见到的景都见了。这黄山可以说每一帧都是美的,每一块山石、每一棵植物都值得好好玩赏,揣摩这历史潮流中远古的秘密。迎客松舒展双臂,迎接着又一个美好的早晨,又一群可爱的人们;一只石猴立于山峰之上,远远望着远处的雾海,不知在想着些什么;几位仙人下到这凡间来,为人们指路,道上一句一路顺风……</p><p> 有了这些美妙的景物相伴,下山的路变得格外顺畅,很快隐隐便瞧见了山脚。</p><p> 再次向上望去,山顶遥不可及,或许此刻望着的早已不止是山,而是千年沧桑。瞬息万变的云海见证了岁月的更迭,苍翠树木揉进历史的年轮,嶙峋刚硬的山石展现一段又一段美好前缘……从昔日的无人知晓到如今的名扬天下,黄山青翠不变,本心不变。想来,就是再过千年,这黄山也会依旧葱茏,生机盎然。</p><p> 这是黄山的坚守——千年沧桑,千年坚守。不知是否有人能做到如此长久的坚守。唯有坚守,才能在多年之后,风度依旧。凝视沧桑外衣下坚守的灵魂,留下的是荡气回肠的感动。</p> <p> 南浔游记</p><p> 初二17班 江省吾</p><p> 南浔坐落于江浙沪三省交界处,去年春天我有幸去过那里。</p><p> 出发前,听说南浔古镇被誉为“江南的封面”,素有“碧波摇影寻旧梦,青楼游客追新潮”之说。江南名迹千千万,能被称为封面的必然是上乘之风景。果然,刚进门,就跌落进这古色古香的如画风景中了,。</p><p> 小镇东北侧是沿河而起的“百间楼”,相传是明代的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保姆仆人居家而建。百余间低矮楼房依河而起,青砖黛瓦,墙缝间苔藓铺填,如百余条青蛇蜿蜒逶迤,在小河边纵横交错,依着石拱桥而相连。在楼房间穿梭,会发觉里面不是那么单调,房舍间山墙高耸,有做成云头,有做成观音式,也有做成三叠马夫墙式,高低错落,饶有风情。沿河街黑瓦而下,走上了桂廊河沿,轻巧通透,一切都是水灵灵、湿透透的,洋溢着乡住宅的灵气。</p><p> 出了百间楼,走过两旁充满樱花桃花的青石路,路的尽头矗立着一顶大石拱门,门匾上刻着三个大字--------小莲庄。</p><p> 步入小莲庄内,仅一条湖边小路通往湖边书阁。进入楼格内,一面大铜镜端然挂于墙上,铜镜下是深红檀木制成的梳妆台,梳妆台上是精致的镂花浮雕,红光浮现。站在楼台上向下望去,湖中莲叶密布,一眼出看,荷池里迸射绿光,望久了,竟心生凉意。湖心有假山一座,凿池载荷,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颇有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p><p> 沿着园内小巷深入,最后来到刘氏梯号。大片大片的红房子,融入中式、西式建筑之精华,大宅高大恢弘,尤为壮观。但不知什么原因,看着总有些别扭,或是与前面的古朴风格相冲了。尽管这样,来观摩的人依旧不比前两者少。</p><p> 出了刘氏梯号后,一切又恢复原貌,熟悉的城市街道,熟悉的人来车往,但脑海中依旧回响着一阵阵小桥流水的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