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山楂树 难忘的知青歌

海洋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影视《远方的山楂树》观赏随笔</b></p><p><br></p> <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序言</b></p><p><br></p><p>近期,央视影视频道在黄金时段热播了48集连续剧《远方的山楂树》。</p><p><br></p><p>该剧讲述了在东北一个普通的知青点里,以主人公彭天翼为代表的十二个知识青年在农村广阔天地中饱经历练,逐渐成熟,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p><p><br></p> <p><br></p><p>《远方的山楂树》是由林和平编剧、孟亮执导,吴其江、马藜、林家川、孙爽领衔主演的年代情感剧。</p><p><br></p> <p><br></p><p>20世纪70年代,一群北京知青在黑龙江的知青点结下深厚情谊,他们在返城、高考、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历史大潮中奋勇拼搏,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p><p><br></p> <p><br></p><p>主人公彭天翼为保护老科学家的毕生学术成果,含冤入狱。冤案平反后,彭天翼继续扎根农村,力图改变农村贫困面貌。</p><p><br></p> <p><br></p><p>改革开放前夕,他为了推动农业改革,保住自己与农民们艰辛探索的改革成果,与保守势力辩论,错过了高考;回城务工后,他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大刀阔斧,因为他的锐意改革铁面无私而导致家庭出现裂痕;为坚守强国富民的初心,他放弃了赴美国继承遗产的机会,安心于平淡艰辛的经济学研究,用自己的学术成果为改革进言献策。</p><p><br></p> <p><br></p><p>彭天翼凭着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多年后终于成为一代学术大家,走上世界学术讲台,继续为中国改革振臂高呼。</p><p><br></p> <p><br></p><p><b>随笔</b></p><p><br></p><p>已很久没有看电视剧了,还是一曲优美的《山楂树》旋律拉近了与电视机的距离。我特别喜欢知青题材的影视剧,更是情有独钟,爱不释手,这可能与我有着知青的经历有关。</p><p><br></p> <p><br></p><p>每次坐在电视机前观赏《远方的山楂树》,都被银屏故事情节所打动,唤起往事,泣下沾襟。听到剧中的俄罗斯民歌《山楂树》,却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几句,仿佛又回到了蹉跎岁月。</p><p><br></p> <p><br></p><p>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下放的地方与影视《远方的山楂树》有着类似的故事。那时的淮北平原,农村条件十分艰苦,资源匮乏,一贫如洗。知青们集中在“共大”(知青点),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共大”的知青很多,来自上海、安徽等地。其中上海知青约占1/3,他们的理念、知识、阅历比起淮南知青高出一筹,让我们十分敬畏。</p><p><br></p> <p><br></p><p>每天的生活已形成了规律。田间地头是我们必去的地方,面朝黄土背朝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用自己的勤劳换取秋日的收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坐在煤油灯下,给远方的亲人写封信,或是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唱歌,释放全身的疲惫,那是一件最开心的事情。</p><p><br></p><p>我刚下乡的时候,感到“共大”的文化气息很浓,这是受上海知青感染的缘故吧。他们的着装、语言、思维有着大都市的风味。有一位上海知青的嗓音特好,标准男高音。晚饭后,他总喜欢在“共大”院内放声高歌,“松花江上”、“红军战士想念毛主席”、“游击队之歌”等歌曲是他的好戏,我们知青都爱听。</p><p><br></p> <p><br></p><p>秋天的一个晚上,这位唱歌的上海知青来到我的房间,“小孔,你喜欢唱歌吗?”他问。“我喜欢呀,更喜欢听你唱歌。”我说。“那我教你一首苏联歌曲吧。”听他说完我愣了一下,“好听吗?”我问。于是,他小声的唱起了“山楂树”。啊,真是太好听了,我暗暗的为他鼓掌。他说“学会了,可不能公开唱哟,那是犯法的。”我点了点头。在这以后,他又教我学唱了“红梅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俄罗斯民歌。每当我想家或是孤独的时候,就会一个人偷偷地唱起所谓的“黄歌”,来驱走心中的忧伤和寂寞。</p><p><br></p> <p><br></p><p>我们公社也有一位像《远方的山楂树》剧情中”五七”干部许盼生似的人物,大背头,中山装,口齿结巴,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隔三差五的来“共大”检查知青工作。每次在知青大会上他都要吆喝几句,不准知青谈恋爱、唱黄色歌曲、男女相互串门,如有违反将严肃处理,取消推荐工作和上学资格。知青们在这种恐怖之下还是小心翼翼的,不能为自己的前程付出惨痛的代价。</p><p><br></p> <p><br></p><p>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意志,改变了观念。大家相互信任,相互鼓励,在劳动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共大”有两个小老弟,只有16岁,身单力薄,每月出不了几天工,发的饭票不够吃,老知青们就把省下的饭票给他们。那时,“共大”食堂极差,主食就是红薯和玉米,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在“共大”不管是谁生病或是遇到困难,大家都会全力相助。知青们彼此不分贫富,不分南北,不分性别,有着共同的信念,盼望能早日返城。</p><p><br></p> <p><br></p><p>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考,机会终于来临。知青们踊跃报名,找老师寻资料。复习当中,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夜以继日。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煤油灯下,都能看到他们学习的身影。</p><p><br></p><p>1977年12月,全国高考如期举行,我也随同千军万马走进了考场。在第二场美术专业考试时,由于通讯落后、交通不畅等问题,错过考试时间,痛失了宝贵的机遇。此次高考,“共大”有两位知青如愿以偿,圆了大学梦。</p><p><br></p> <p><br></p><p>1978年6月至1979年12月,“共大”的淮南知青陆续内招进入企业。1980年国家出台知青相关政策,“共大”的上海知青集体返城。知青回到地方以后,大部分经过待业培训落实了工作。</p><p><br></p><p>他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勤奋好学,努力钻研,填补知识空缺,一部分人先后考取了电大、函授、技校。在工作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的精神,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各个岗位。</p><p><br></p> <p><br></p><p>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广阔的天地里,朝夕相处,艰苦磨练,他们建立了的深厚感情。“共大”淮南知青有6对结为伉俪,成了夫妻。</p><p><br></p> <p><br></p><p>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脚步,特殊群体历经了体制转变、企业重组、下岗分流等困难,而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时俱进,勇于担当,成为了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从“共大”走出去的知青,大部分都是好样的,在工作中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为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p><p><br></p> <p><br></p><p>时光荏苒,青春不在。知青的经历让他们刻骨铭心,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在许多知青的身上留下了深厚的知青情结,尤其他们已逐步的退出人们的视线,则会更加怀念青春的时光,而这种情结随着时间越发的深厚。</p><p><br></p> <p><b>剧照欣赏</b></p><p><br></p> <p><br></p><p><b>作者</b></p><p><br></p><p><b>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中国老年书画学会理事 环球翰墨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中艺燕京书画院院士 淮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淮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一级书法师 中国百强书法家</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