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世刚 || 纪念马秀珍老师

庆阳文化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纪念马秀珍老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习世刚</b></p><p> </p><p><br></p><p><br></p><p> 不知不觉中,马秀珍老师已离开我们两年了,慢慢的快要把她忘记了,近期整理资料,发现了两年前对她的采访记录,清明将至,以此整理成文,算是对她的纪念。</p><p>&nbsp;</p><p> 一、颠沛流离的童年岁月</p><p>&nbsp;</p><p> 马秀珍1941年出生于庆阳市西峰区温泉乡齐楼村马庄队,她大概是从3岁起开始记事,这记忆对她模糊而又清晰,按出生时间推算,这一年是1944年,当时日本还没有投降,国、共两党还不断产生摩擦,马秀珍的父亲是一名八路军战士,经常辗转于南梁、合水一带。她清楚记的奶奶从庆阳县(今庆城县)来接她,奶奶把她和几个月大的弟弟抱上牲口,从母亲那里(西峰齐楼村)接走,她深刻地记住了这件事,但却没有记住母亲的脸。</p><p> 庆阳县当时是国、共两界之地,当奶奶把她和弟弟接到庆阳县时,国共两党正在激战,奶奶照顾不了她姐弟两人,捎信给远在东华池的父亲,后被父亲所在部队的通信员驮在马背上接走,走了两天夜路才到父亲那里,累的在父亲的炕上睡了三天。</p><p> 她在父亲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国共两党又在华池县交火,父亲所在部队转移到陕西延安一带,将她寄养在华池县豹子川一户姓马的人家,后来又被转寄养到华池刘家沟,再到悦楼。她的童年时代在战火纷飞中度过、经历了无数次与亲人分离,直到她9岁时,才被父亲从华池县刘畔沟接回到西峰齐家楼。她生在西峰,却长在华池,她后来常说的一句话:“我从小总是被转来转去,我是华池长大的,是华池人救下我,我一直爱华池人”,言语间充满了感恩之情。</p><p> 她清晰记得回家时的场面,父亲把她驮在牲口背上,牵着牲口往回走,在回家的路上,她想,我已经不认得母亲了,母亲是什么样子呢?她怯怯地跟在父亲后面,走进一户院落。院子里站了好多人,一个脸上有冻疮的中年妇女跑上来抱住她就哭,她心里想,这可能就是我的妈妈了。这一年新中国成立,他们全家团圆。</p> <p>  马秀珍故居</p> <p>  二、会唱民歌的民兵连长</p><p>&nbsp;</p><p> 1958年,是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全国发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大事:毛泽东号召大办民兵师、人民公社化、大炼钢铁、大跃进、吃大锅饭、大办农民业余红专学校等。也是在这一年,马秀珍身上也发生了很多大事,这一年,他刚16岁,父亲就把她许配给了人家,由于结婚年龄太小,违犯了《婚姻法》,被公社人员阻挡,公社人员将她公公抓去,罚站了一个晚上。就在她公公被公社放出来当晚,两家人偷偷商议,瞒着公社的人,让她坐着老牛车,顺着乡间小道嫁进了婆家。公社知道后,已成为事实,也就默认了。</p><p> 也正是在这一年,她上了农民业余红专学校(扫盲班),当了民兵连长,带领社员去华亭大炼钢铁,虽然只有四十天,可她记忆犹新,那时吃的是大锅饭,走到那里,吃到那里。虽然炼的都是黑疙瘩,也就是毛铁,基本不能用,但大家干劲十足,灯火通明。她清晰的记得工人们豪迈的唱腔:“为啥黑夜这么亮,是炼铁的炉子发了点光”。</p><p> 大炼钢铁归来,公社派她带领社员去武家川里做工,打坝、修塬田。做为民兵连长,她在打坝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抬硪叫号子,她像一个英雄,发号着指令,指挥着社员,扯开嗓子领唱:</p><p> 再往高里抬呀么哎咳吆,</p><p> 现往底里落呀么哎咳吆,</p><p> 一硪接一硪呀么哎咳吆,</p><p> 咱们九个人哩么哎咳吆,</p><p> 都是一条心哩么哎咳吆,</p><p> 梢边要加油哩么哎咳吆,</p><p> 老边要努力呀么哎咳吆,</p><p> 二三同样底哩么哎咳吆,</p><p> 硪柭往前掀哩么哎咳吆,</p><p> 硪边实在重哩么哎咳吆,</p><p> 猛台一股劲哩么哎咳吆,</p><p> 身子往后背哩么哎咳吆,</p><p> 边子要对齐哩么哎咳吆,</p><p> 闪呀一起闪呀么哎咳吆,</p><p> 硪儿要上天呀么哎咳吆,</p><p> 一硪一硪打呀么哎咳吆,</p><p> 半硪半硪应来么哎咳吆,</p><p> 劲往一起使呀么哎咳吆!</p><p> ……</p><p> 火红的年代,火红的生活,虽然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可这震天动地的号子声,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无限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经久不息地响彻在董志塬大地。</p><p> 有的号子是她即兴创作,想起啥唱啥,看见啥唱啥,民间故事、自然景物、社会现象、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行人……都是她演唱的内容,比如路过个挑水的人,他会唱到:过来一个人,挑了一担水,两头不挨地,压的狗喘气。如果有小两口出现,她会调侃到:“看那小两口,白天同生产,晚上钻被窝,叫人真眼热”。这些号子内容充满嘻骂、俏皮之意,每当她叫起这些号子,社员们就大笑起来,消除了他们的疲倦之意,干劲更足。</p> <p>  白天劳动归来,夜晚在煤油灯下做着针线,哼着小调,有时想起童年往事,回想起困苦的生活,内心难免感到凄凉,不由伤感地唱歌起民间小调《黑牛揭地》:</p><p>打开牛圈门,幺了一圈牛,长的梅花角,跑上山,揭地去,揭了二亩半,牛把桦打了,尘世上的么穷人多,那一个就像我;</p><p>跑回吃饭去,儿子女子多,跑去舀饭去,勺把锅打了,尘世上的么穷人多,那一个就像我;头戴烂草帽,丫雀垒下窝,头到我知道,儿子多大了,尘世上的么穷人多,那一个就像我。</p><p> 马秀珍除了叫号子,还会唱很多陇东民歌,这些民歌都是传统曲牌,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例如《织手巾》、《十二个子月》等。</p><p> 《织手巾》之一</p><p> 枣木机子新上新,搭上绳索织手巾,脚一踏来手一扳,索子不离左右穿,织的长来织的短,上织国太座花船,手扮船头柳木板,眼看日头落了山。</p><p> 《织手巾》之二</p><p> 一条手巾织的新,上织老母坐华山,</p><p> 手拨云彩往下看,看到日头落了山;</p><p> 两条手巾织的方,上织太子一个人,</p><p> 太子打马东京去,文武满臣随后跟;</p><p> 三条手巾织的长,上面织的李三娘,</p><p> 每日挑水四十担,磨房里生下咬脐郎;</p><p> 四条手巾织的宽,上织昭君和北番,</p><p> 怀抱琵琶不停弹,放声哭出雁门关;</p><p> 五条手巾织的红,上织红绒两盘龙,</p><p> 龙生子来子生龙,太子取出风火绳;</p><p> 六条手巾织的花,上织刘全进北瓜,</p><p> 北瓜进到阴曹里,带回娇妻一枝花;</p><p> 七条手巾织的厚,上头织的天和地,</p><p> 织了太阳织月亮,金木水火土都织上;</p><p> 八条手巾织的密,上织蝴蝶满园飞,</p><p> 蝴蝶落在花丛上,花丛映在水中央;</p><p> 九条手巾织的能,上面织的观世音,</p><p> 两个童子身边站,二龙戏珠笑盈盈; </p><p> 十条手巾织的全,搽胭抹粉换衣衫,</p><p> 换了衣衫人前转,好像仙女下凡间。</p><p> 《十二个子月》</p><p> 一个子月是新年,家家户户挂红灯,</p><p> 红灯挂在大门外,等回亲人来团圆;</p><p> 二个子月吹高风,白马将军小罗成,</p><p> 罗成虽然年纪小,打了登州救秦琼;</p><p> 三个子月三月三,桃园结义兄弟三,</p><p> 三战吕布虎牢关,关公月下斩貂蝉;</p><p> 四个子月四月八,梨山老母把山下,</p><p> 要问下山何事去,搭救弟子樊梨花;</p><p> 五个子月五端阳,青白二蛇闹洞房,</p><p> 白蛇连喝三杯酒,吓得许仙一命亡;</p><p> 六个子月天气热,诸葛亮修行卧龙岗,</p><p> 桃园弟子把他请,他为刘备保江山;</p><p> 七个子月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p><p> 天河当中两条线,他二人夫妻不团圆;</p><p> 八个子月八月八,包文拯两断双命案,</p><p> 狗头铡子铡奸邪,王朝马汉两边站;</p><p> 九个子月九重阳,王宝钏寒窑受恓惶,</p><p> 平贵西川立了帝,才与宝钏来相聚;</p><p> 十个子月十月一,孟姜女千里送寒衣,</p><p> 寒衣送到长城去,放声哭倒十万里;</p><p> 十一个子月天气凉,唐僧西天取经去,</p><p> 悟空前面打先锋,沙和尚后边把经担;</p><p> 十二个子月是寒冬,殷纣王是个大昏君,</p><p> 女娲庙里把香上,参来了三妖乱朝纲。</p><p> 那时,白天上工,晚上在生产队开会,学习《毛主席语录》。有时还给公社宣传栏画版画,作品内容基本都是政治题材和生产题材为主,她画的最多的是毛主席像,她带领社员把锯沫子染色,把羊毛绒铰碎,掺杂在一起做成原料,再和上胡麻在墙上喷图案,前后一个多月时间,做成一个两米多高的《大海航行靠舵手》。</p> <p>  武家川---黄土大塬之上一个平凡的再不能平凡的地方,一个她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一个终生与她有缘的地方。她当年在武家川做工,住在一个社员的姐姐家,那位姐姐对她说:“我看你这人哈对着哩,干脆咱们结拜为姊妹”。于是,她送给马秀珍一双松紧带,马秀珍送给她一双鞋面,做为认亲礼物,多年关系一直很好,他们同岁,马秀珍年长一个月。她把歌声留在了武家川,同时也留下了一份牵挂和亲情,她常说:“年轻时认了个妹妹,也就认了个娘家”。</p> <p>  三、艺术对她只是个谋生手段</p><p>&nbsp;</p><p> 马秀珍的爷爷是遭年馑时去世的(民国十七年至民国十九年),奶奶逃荒到了赵家川,母亲去山沟里给生产队大灶拾野菜,受凉感冒,回来三天就咽气了(1960年),父亲是大包干后,给家里栽烤烟时去世的(1980年)。她老伴一直是村里灶上的管理员,能给生产队上对火药,也能装黄酒,后来栽5406(一种药),在宣传队里唱样板戏,他戏唱的好,经常演出《三世仇》、《沙家浜》、《杨老五坐监》等剧目,那时唱戏是为了多挣工分。</p><p> 为生活所迫,她13岁开始跟随外婆和母亲学剪纸、画鞋垫、画枕顶、画袜底子,还跟随姨夫学做纸活(纸扎)、刻牛皮人人、扎灯笼、画农民画,还学耍社火,纸活(纸扎)是她做的时间最长的。在那个生活物资极度贫苦的年代,这是大多数农村妇女的生活写照,为生计,她们不得不多学一些生存技能。当我们今天站在传承保护的角度审视,并惊讶她有这么多传统技艺时,她却无奈地说,学这么多就是为了活着。</p><p>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慢慢改善,民间工艺被人们逐渐重视,文化部门开始举办各类展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她创作的农民画《端阳节》荣获全市一等奖,庆阳地区文化部门奖励她一台收音机。对于奖励收音机这件事,她依然记忆犹新,记得贾国英到她家里来看她,并给她送来了纸和颜料,还记得几个孩子在家里挣抢着收听收音机的场景,眼里流露出一个农民艺人对以往辉煌的怀念,更是对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那些人的感恩,这是一个淳朴的农民的真挚情怀。</p><p> 1988年8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中国民艺学研讨会在庆阳召开,这次会议国内顶级大神云集,当时参加会议的年轻学者就有孙健君、王连海、乔晓光等。也就是在这次会议期间,马秀珍以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代表参加了会议,有幸与顶级专家直接对话。</p><p> 她开始充满极大的信心,积极参加各类工艺美术展,创作形式主要是剪纸和农民画为主,逐渐获得了很多奖项,村上妇女主任说她的奖项是靠吹来的,她一气之下,把获奖证书和作品全烧了,老公看到后急忙从火堆里拽出一部分来,拽出来的作品后来全给了三女子,三女子拿回去糊了窑洞,从炕沿糊到窑顶,现在窑洞都毁掉了,奖项也烧光了。</p><p> 她画鞋垫,画枕顶,每晚从生产队开会回来画,画了几个月,全拿到集市上去买,买了70元,还不如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可见用民间技艺谋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只能是一种廉价的生产劳动。总之,她不善于商业经营,民间技艺商品价值本身就很难提高,她一生在不断创作,却依然过的清苦。</p> <p>  一九六九年正月做的柜子</p> <p> 四、传承技艺成就了她的人生价值</p><p>&nbsp;</p><p> 2009年8月,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市开展剪纸艺术大师进校园活动,她主动联系在陇东学院、庆阳四中、文安小学、东方红小学等大、中、小学校教授剪纸技艺。也是在这一年,陇东学院李建荣教授请他给学生上剪纸课,这是她第一次走进大学,她的内心是激动的,也是无比兴奋的,面对一群大学生,她的言词显得有些匮乏,只能站在讲台上头也不抬的剪着,站在一旁的李建荣老师示意她对学生讲几句话,她开始有些胆怯,但突然却抬头用极其洪亮的声音对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同学们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给了她极大的鼓励,使她以后在高等学府讲课充满信心。</p><p> 她从外婆和母亲那里学来了很多传统技艺,特别是近年来在剪纸方面造诣很深,如今她把这些技艺也传给了后人。宁县贺雪霞是她舅家孙女,从小一直就跟她学剪纸,如今也小有名气。她的女儿聂粉茸也传承了她的技艺,经常参加国内各类展出。她的大外孙候维康从小跟她学剪纸、画画,如今在广州一家灯泡厂里做设计工作。但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剪纸进校园活动中,似乎在那里更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p><p> 2009年11月,她被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庆阳剪纸市级传承人”。2012年11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庆阳剪纸传习所在她家里挂牌。在她七十多岁的高龄,还经常被邀请外出参加各类会议活动,她去了山西、河南、内蒙古,并发表学术演讲。</p> <p>  她的剪纸的题材广泛,尤擅长剪动物,她爱剪老虎、鹿、十二生肖,凡是生活在这世上的动物,没有她不能剪的。她的底稿从不复印,固守着极其传统的熏样制图法,把样稿铺在纸上,把水再酒在上面,再用手巾把水一提,拿煤油灯火苗上的烟气反复熏黑,再亮干,图样就形成了。这就使得她的作品与众不同,总能嗅闻到煤油灯的味道,剪纸的味道,艺术的味道,也是最传统的味道。</p> <p>  马秀珍用烟熏制的样稿</p> <p>  她一直一个人居住在西峰区什社乡聂家盘村的一个小院落里,院落没有院墙,坐落在沟畔,只有三间瓦房,两间瓦房面朝南方,是传习所兼卧室,墙上挂的全是参加各类会议的代表证,还有很多会议合影的老照片,以及各类奖杯和证书,和为数不多的几幅剪纸作品,泛泛地有些发黄。摆放的柜子和镜框已很陈旧,柜子上的图案是变了色的《凤凰戏牡丹》,上面落款是一九六九年正月十日,当时文化大革命进入第四个年头。一间瓦房面朝西方,是灶房,简陋地不能再简陋。她喜欢清闲,不愿意和孩子们住一起,是为了有更多自由创作的空间。2016年她得了脑出血、脑中风,出院后半边身子动弹不得,后来慢慢活动的能拿的住剪刀了,又开始剪纸了,2017年又得了肺积水,治疗好后就参加了当年的端午香包文化节,我恰好在香包展棚里遇见了她。</p><p> 这是一个3米×3米的红色小展棚,地上放了一张1米宽的小床和一个小凳子,床上放着衣物、手包、红纸等杂物,她座在凳子上,比往常显得更加苍老,展棚周边挂着她的剪纸作品,她的女儿聂粉茸站在一边,帮她照看生意。我问她晚上回家不,她说太远回不了,晚上就和女儿挤在那张小床上,这么大年龄还要看摊,再看到四周漏风的展棚,想想这几天下雨的状况,内心不免有些悲凉,不知不觉和她聊了起来,对她进行了一次毫无准备地采访。</p><p> 2018年11月12日我在环县樊家川精准扶贫,突然听到马秀珍老师去世的消息,我并没有感到惊奇,因为那次采访,我知道她的身体状况。11月13日,我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李建荣主席和西峰区张震一馆长委托,从环县赶回西峰参加马秀珍老师的追悼会,并宣读了悼词。</p><p> 记的那次采访快结束时,她对我说:“我有时一个人睡在床上想,我走了这么多的路,做了这么多的事,却如今依然是个农民,难免有些伤感落泪”。她又说:“我今年差点走了,当时住院插氧气,但后来救活了,这一活,生命又延续了,我又可以拿起剪刀了,可依然为自己担心,知道自己快要走了”。这是一个民间艺人在生命的最后留下的话,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普通的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通过艺术改变生活的不屈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p><p> 我把采访马老师的最后这段话献给认识她的人和她认识的人,以此来纪念马秀珍老师!</p><p>&nbsp;&nbsp;&nbsp;</p><p> 2020年3月28日晚写于西峰</p> <p>  2013年农耕节期间,马秀珍老师与金香莲、刘玉英、吉彩琴、马路、李会叶等剪纸艺术大师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