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遵义海龙屯

秋月

<div>文字来源:网络</div><div>摄影:秋月(原创)</div><div>拍摄地点:遵义海龙屯风景区</div> <div>“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div><div> ——题记</div><div> 海龙囤是遵义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始建于唐朝,扩建于南宋及明朝,之后焚毁于明朝。 海龙屯景区位于遵义西北30余公里处的遵义县太平乡龙岩山,又名龙岩囤。该囤居群山之巅,四面陵绝,左右环溪,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仅山后仄径一线可以攀登。</div><div> 屯上最高海拔1354米,屯下海拔974米,相对高差300-400米左右。屯顶平阔,面积约1.59平方公里。屯上建有九关,屯前六关: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三关: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平播之役是明朝万历年间打败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的一场战争,是明神宗万历三大征之一 。<br></div><div> 万历十八年(1590)始,杨应龙与明政府的关系逐渐恶化,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应龙公开反叛,挑起战端,播州之役爆发。战争初期,由于明王朝毫无准备,杨应龙占据优势,但随着明王朝平播力量的增强,战争态势发生了逆转。万历二十八年(1600)杨应龙最后的据点-海龙屯被明军攻占,杨应龙自杀,播州之役结束 。<br> 播州之役历时114天,明王朝集四川、贵州、湖广八省之力,出兵24万,耗银约二百余万两,最终平定杨氏叛乱。但战争对明朝的各方各面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播州之役几乎耗尽了明朝最后的军力和财力,削弱了东北的防御力量,是明衰清兴的转折,故有“明实亡于万历”的说法</div><div><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明代播州世袭土司</font></div><div> 杨应龙(1551-1600),明代贵州播州世袭土司,杨业(杨家将)后代,杨氏地方政权第二十九代统治者,隆庆五年(1571),杨应龙世袭父亲杨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职。 万历十四年(1586),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骠骑将军。1599年起兵造反,明朝派兵对海龙屯多日激战。</div><div> 为长久之计,从起兵开始,杨应龙调集役夫工匠,大规模扩建海龙屯。他先将原有的城堡、宫室扩充加固,又筑前后9关作为抵御明军的防线,再于城堡外围5公里处修建土城和三重月城,延伸防守范围。城堡内则修建楼房、家庙、仓库、兵营和水牢。杨应龙的如意算盘是,即便播州不保,凭借海龙屯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亦可与明军对抗到底。</div><div>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攻下乌江一线后,20多万明军将海龙屯团团围困。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明军面前,杨应龙如做困兽。此时,再坚固的城墙,也抵挡不住轮番进攻的明军。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6月6日,海龙屯被攻陷,杨应龙回天无力,与其子抱头痛哭,而后焚毁宫室,与两爱妾同室自缢而死。<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经过千余年的沧桑,现在海龙囤不再固若金汤,早已不见“养马城中,百万雄师旌日月;海龙囤上,半朝天子镇乾坤”的宏伟气象。几户农民已将其变成大片杜仲林场。当年官兵焚毁的主要是木结构建筑,而城墙、关隘敌楼、卡门和石砌建筑仍然保留着400年前的形制,展示着惨烈战争后的场景:外围气势森严的巨石门洞、箭楼上 巨大的石制柱础、36步天梯俱在;囤内老王宫、新王宫、总管厅、金库、军营、校场、火药库、绣花楼等遗址尚存。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古城堡”。</div><div><br></div> <div>后记:</div><div> 海龙囤于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