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军人本色 带动地方发展 ——记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村党支部书记戚海琼同志先进事迹

左建军

<p>  磑子坝村,地处宕昌县东北部,距离宕昌县城60公里,东临礼县上坪乡,北临岷县闾井镇,属三县交界地带。历来是偏僻落后的代名词。</p><p> </p><p><br></p> <p>  1970年7月出生于本村的戚海琼,1987年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84526部队学习煅练,在青海西宁汽车第九团学习汽车驾驶技术。服兵役期间,他长期表现优秀,担任过副班长,中士军衔,多次受到部队嘉奖,1990年11月圆满结束服役,光荣退伍。</p> <p>  退役回家后,家乡的贫穷落后成了他放不下的“心病”。他经过深入调研,勤于思考,全面分析贫困原因,对症施策,努力寻求致富路途。尤其是担任村干部以来,他发挥军人作风,雷厉风行,敢作敢当,实事求是,狠下决心,立志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根本现状。</p> <p>一、退役不退志,摸爬滚打不止步。</p><p> 磑子坝村地处偏远,高寒阴湿,山大沟深,交通极其不便,导致当地出产的蚕豆、大黄、党参、当归等长期卖不出去,或以很低的价格出售,当地群众经常吃自家出产的洋麦面,生产生活状况落后。1993年初,当时身无分文的他通过向亲戚朋友借钱购买了一辆货车,利用自己在部队学到的汽车驾驶技术开始跑运输,帮助村民往外运送需要出售的农产品,同时把外地白面、大米运进来,物物交换,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现状,也尽他最大的能力服务于当地群众。</p><p> 经过几年后的摸爬滚打,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1998年,他在自家开办了一个小百货门市部,出售百货、化肥、农药、蔬菜等,解决了当地群众跑12公里山路去兴化每隔五天才一次的逢集日购买日常用品的困难,方便了群众,繁荣了地方经济,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p> <p>二、治穷先致愚,勇于担当保民安。</p><p> 2007年,村“两委”班子换届中,通过“公推直选”他被群众推选为磑子坝村主任。2013年,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由于磑子坝村位于宕昌、礼县、岷县三县交界处,社会闲杂人员多,以前村里情况复杂,社会治安很差,偷盗、闹事、打架时有发生,甚至还连年发生人命案。加之前任“两委”班子在平时的工作中考虑欠妥,缺少方法,导致群众对村干部直接失去了信心,干群关系僵硬,工作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该村工作也成了县、乡领导心目中的“老大难”问题。</p><p> 戚海琼同志担任村干部后,多方争取、协调,几年来先后组织培训农民工600多人次,重点培训钢筋工、电焊工、家政服务、养殖、种植、农机、餐饮等工种,提高了村民劳动技能,也改变了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他还经常鼓励思想先进的青年外出务工,增长见识,学习外地经验做法,回乡后发展旅游、餐饮等服务业。</p><p> 磑子坝村草场资源丰富,但以前由于管理不力,有不少外地藏民长期无偿在磑子坝村的草场上放牧,引发了不少社会治安问题。有一年,由于本村一农民偷了人家一头牛,放牧藏民自行组织20多人来村里闹事,硬是把偷牛村民私自捆绑到帐房,烤打折磨。后藏民随便出入村里,偷、抢、打、砸等横行乡里,无恶不做,村民都怕,无一人敢说半个不字。戚海琼组织村里青年联防队,在一次藏民正要寻衅闹事之际,与藏民讲理,结果与他们发生争执,戚海琼一方面派人向派出所报案,一方面号召联防队员进行正当防卫,一举打败了藏民的嚣张气焰。从此,藏民不敢再来村里胡作非为,也从根本上控制了本地村民打架斗殴的恶习,社会治安得到了根本性好转。</p> <p>三、栽植人工林,改善生态治隐患。</p><p> 由于该村群众知识浅薄、环保意识不强,以前经常有人到村子周边的山上砍柴、开荒,导致当地的植被破坏相当严重,只要一下雨,山洪泥石流就会从山上冲下来,给当地庄稼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还极大的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戚海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就挨家挨户讲些环境保护的知识,发动群众植树造林,但由于当时农民见识较浅,只顾眼前利益,根本不听他的话,也不按照他的说法去做。群众动员不了,就动员自己的父亲,他和父亲自己掏腰包,投资3万多元植树造林。经过5年多的努力,硬是在磑子坝村边的山上造出了100多亩的“人工林”,现在长势很好,早已成了“大森林”。从此,磑子坝村的植被有了很大的改善,洪水少了、泥石流基本再没有发生过,村民们终于明白了戚海琼当时的良苦用心——为了保护全村人的生命财产安全。</p> <p>四、致富强基础,综合施策补“短板”。</p><p> 为了尽快树立群众对村“两委”班子的信任,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戚海琼同志首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时刻保持严谨细致、求实苦干的作风,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的问题和困难入手,一门心思扑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让群众看到了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质。</p><p> 一是他东奔西跑,四处找人,共争取投资40多万元,拉通了全村8社1900多口人,近10公里长的人畜饮水工程。2008年就使兴化乡最“偏远”的村子最早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二是通过多方筹资,于2009年为磑子坝村修筑了550米长的护村河堤;三是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了古城社、四社、大桥子坝、九凤桥坝等4座便民桥,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安全。四是于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为全村累计硬化道路1500多米。五是全面组织硬化了全村所有巷道10多公里;争取县上投资,修建通社公路4条、5公里;争取修建了通村公路12公里。六是于2009年通过县人代会、政协会议多次提案,争取县交通局列项,至2013年修建了异地搬迁阳山坝大桥,桥长20米,宽5米,解决了阳山、古城两社100多户和阳山坝60多户异地搬迁户共700多口人的出行方便。七是2017年争取县交通局投资340万元,至2018年5月完工,新修了大桥子坝大桥,桥长32米,宽8米,解决了磑子坝村通往礼县上坪乡的通村通县公路。八是争取协调西沟金矿支持,投入铲车、挖掘机等,维修和新修了通社公路2条5公里,解决了当地村民行路难的问题。九是于2010年争取县水务局列项投资,修建了西沟社、阳山社护庄护坝河堤2公里,从根本上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十是组织修建了8间五保家园,并为5户五保户进行了危房重建工作。</p> <p>五、 兴办合作社,共同致富奔小康。</p><p> 戚海琼同志自2007年担任村主任后,在总结自身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发挥各自优势,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办小牧场,发展小百货、蔬菜小商贩等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引进外地致富经验做法,带动了部分群众逐步脱贫致富。特别是2013年任支部书记后,共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养殖、种植等方面的专业合作社6家,带动了全村228户贫困户共同致富。2018年初,村办的“磑子坝村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共流转农民土地1000亩,发展带动115户贫困户,从礼县购进良种大黄苗子,投入劳力1500多人次,向贫困户每人每天发放工资100元,集中连片种植大黄1000亩,发展养殖山羊300只,中华蜂100箱。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p> <p>六、一心为百姓,永葆军人好作风。</p><p> 2010年10月底,天寒地冻,冰雪封路,村民黄虽各媳妇李女各分娩,因难产命危在旦夕,戚海琼只有驾驶自己的皮卡车,挂上防滑链,送他们去60多公里的县医院。汽车发动起后,他老婆说自家老母亲还重病在床,而你还冰天雪冻的为别人操心,可看到李女各一家人十分无助和期盼的眼神,他毅然决然地、小心翼翼地开车送他们去县城。一路上边走边探路,好不容易十分艰难地送到县医院,可县医院大夫见时间太久、怕出生命危险不敢接收,无耐他们又只有赶往市人民医院,到市医院后他帮助挂号、办理入院手续、找大夫等,这时天已经黑了,待母子平安消息传来的同时,家里也从电话里传来他老母病危的噩耗,苦熬一夜第二天回到家里时,他80多岁的老母亲已与世长辞了。</p> <p>  作为一名普通而又平凡的退伍军人,他时刻以优秀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以自己多年的言行全面诠释了优秀退伍军人的先进性,成为影响和带动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带头人,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p><p>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磑子坝村成为全乡“先进村”,2019年、2012年连续被宕昌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被兴化乡党委、政府分别评为“公路建设先进村”和“项目建设先进村”,同年在全县公路大会战中获得第二名。2016年被评为精准脱贫工作三等奖。2019年被乡党委、政府评为2018年综合考评三等奖。他个人也在2010年、2012年被兴化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宕昌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被乡党委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p><p> “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是戚海琼同志对生命价值的座右铭和不懈追求。在戚海琼同志12年如一日的带领下,通过全村上下齐心努力和不懈奋斗,如今的磑子坝村,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环境优雅、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远近闻名,她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四面八方来客的参观考察,又如沙漠上的绿洲,为那些渴望致富的群众带来了无限生机与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