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县,地处湖南省最南部,南岭山脉东段北麓。公元前260年,楚考烈王熊完始设临武邑。公元前202年汉高祖置县,史料记载:“楚南郡邑之最古者,莫如临武”。临武,物产丰富,山川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那已远去的众多人文故事无不渗透在山水田园之中,浸润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古楼、古道、古城、古村、古寺、古亭、古桥、古渡、古树与古风,让人有抹不去的悠悠情怀,而雕楼和古道是最具特色的。近年,当地政府以“梦回秦汉•穿越千年”为主题对秦汉古道临武段进行了整修开发。<div><div> 以下照片几乎为2020年3月间拍摄。</div></div> <b>一、 雕楼</b><br> 古时,临武水陆交通便利,武水河与广东水系相连,秦汉古道与粤北相通,是古代中原经粤出海的交通要道,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三纵一横”驿道将临武纵横相贯。往来繁忙的商贸、硝烟四起的社会和湘楚文化、赣粤文化、客家文化的交融,促使雕楼在地处水陆交通要道的村庄为自保而兴建,目前全县尚存11座。<br> <b>大塘雕楼</b>称水楼,坐落在武源乡大塘村水塘中,原来有一栈桥与岸相连。据艾氏族谱记载,建于南宋末年,这是临武县境内发现的兴建年代最早的雕楼,临武至蓝山的古道从村中经过。 此楼做过私塾,古称“松风书院”,有塘为砚、楼为墨之意。诗云:“幽斋寂止蔼春阴,仑负生辉岁月深。缝帐传经施化雨,青衿受茶继儒林。龙蛇影动撩人兴,琴瑟声清快客吟。尚赖先踪遗迹在,云仍有日振瑶琳。” <b> 石门雕楼</b>位于花塘乡石门村。蒋氏先祖迁居后,为镇风水,于明代在村东侧建碉楼,战乱时可守护家园。临武至桂阳的古道从村旁经过。 后龙山有一溶洞,洞中水潭盘踞一条活灵活现的白石龙。1637 年农历4月初4,徐霞客带病探洞,并在游记中记述:“水底白石龙一条,首顶横脊而尾拖池之中,鳞甲宛然。” <b>书楼</b>位于土地乡书楼村。明末清初,书楼村先祖从县城石家分迁于此,原称“猪头寨”,因流经村前的溱水河似一本摊开的书,改名书楼寨。清光绪年间,效仿汾市南福“朝泉阁”的样式在村前左侧兴建雕楼,称“书楼”,寓崇尚儒家文人之风。 古时,一条驿道从村边经过,村前是水运繁忙的溱水河,建雕楼主要是为了防御。随着时事变迁,防御功能渐失,民国时期曾做过国民党地方政府的粮库。 <b>玉美田雕楼</b>位于汾市镇玉美田村。武水与溱水在村前汇合,刘氏一脉先祖从楚江沿武水养鸭而来,在这里下的蛋都是双黄蛋,于是决定在此定居。清代初期在村东北角的武水河畔筑雕楼。 如今,玉美田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雕楼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b>城背雕楼</b>位于汾市镇城背村北面。建筑于明清时期,宜章至临武古道从雕楼旁经过。 由于保护不善,雕楼已部分坍塌,如果不及时修复,过不了多久将损毁殆尽。 <b>社下雕楼</b>位于汾市镇社下村东北角。建于明清时期,也称庙堂,从前是村里几个宗族长者开会的地方,如今只剩下外墙这个空壳。 从宜章浆水至临武的古道经过雕楼,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 <b> 唐家更楼和雕楼</b>位于同益乡唐家村月塘边。左边的更楼建于明末清初,是临武古代官方设置的三关两隘之一的东关,临宜边境古驿道查禁走私、收税的关口和放哨打更之所。右边的雕楼建于清初,是抵制外侵联防的堡垒。 唐家村虽然建了不少新楼,但古屋、古楼和石板路保存不少,仍然有古香古色的韵味。 <b>朝泉阁</b>位于汾市镇南福村西北角。印鉴式建筑,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同治年间,是保卫家园的工事。 该楼经过多次重修坚固如初,旧诗题曰:“朝泉重建势空群,半绕青山半入云。万派余波归锁纶,千年乔木蔚氤氲。神楼福地声灵濯,客倚高楼雅谷分。阁尽湖湘推第一,好从斯阁焕人文”。 外墙设置的众多射击孔凸现雕楼的军事防御功能。 <b>大步雕楼</b>位于同益乡大步村东侧溱水旁,建于明清时期。从前,货物从高安水码头通过溱水河用船运至汾市等码头,当地在溱水边建雕楼也是为了防御匪患骚扰,如今溱水多处筑坝阻断了水运。 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雕楼墙体已经开裂,失去了旧时的风采。 <b>李家雕楼</b>位于南强镇油麻村李家自然村西北角,建筑年代不详,估计也是始建于明清时期。 <b>大广雕楼</b>位于南强镇两广村大广自然村北面,建筑年代不详。大广村与广东何佳汉村交界,也是秦汉古道的经过之地,据说纪晓岚在湘粤交界的猴子岭留诗一首:“山鸟有声留客住,石猴无语送君行”。大革命时期,湘粤边游击队在这一带从事革命活动,临武的农民运动被毛泽东写入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林树成烈士就是小广自然村人。 大广雕楼亦称炮楼。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曾攻占此楼,可如今竟成了养牛的地方。 <b>二、 古道</b><br>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征伐和稳定南越,修筑了陕西长安(西安)至广东俆闻的南北通道,临武段保存至今。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这条兵道、官道、贡道、商道、盐道不知洒落了多少爱恨情仇和喜怒哀乐。西汉路博德将军,东汉马援将军,唐代临武县令张署,大文学家韩愈、刘禹锡、柳宗元,南宋名将岳飞,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等都曾在此留下历史印记。一条古道承载了过去,也融贯现在和未来。<br> 武水镇邝家社区更楼,也叫世科亭,重修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是临武古代官方设置的三关两隘之一的南关,古道从中穿过,百姓视为关卡。 邝家社区古称寿塘,古道穿巷而过,立于一旁的邝氏宗祠简约而精致,现在是村中老人小孩的活动场所。大清早,保洁员就在打扫卫生,准备迎接一天的喧闹。 村中仅存的几家古商铺,从墙上依稀可辨的字迹看,临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属宜章县管辖。 从邝家社区进沙市村,道路上已很难见到旧时的石板,老房也基本被新屋取代。 从沙市沿沙石路往南走四、五百米到了百岁亭,凉亭由青石砌成,显得古朴浑厚,至今保存完好,古道穿亭而过。 开车继续前行四百余米,便是此行徒步古道的起点。 古道有些路段大约一米八宽,路途寂寥,荒草淹没了古道,不由想起宋代诗人周弼的“古道人稀芳草歇”、元代曲家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独行中每落一脚都在踏着前人的足迹,当然,已辨不清张署、韩愈、徐霞客等大家走过的印记。 徒步1.7公里就到了进入临武县城两条古道的岔路口,左边是官道,右边是百姓为逃税所走的民道。 又步行八百米来到深进坪,街道入口的扎门只剩下几块残砖,昔日众多挑夫落脚的地方早已衰落,只有光洁的石板路还在叙说着过去的旧时光。 南面村口有一口水流量较大的古井,传说深不见底,过去是歇脚人的饮水歇息之处,现如今水依然一样的清澈但却是一汪清泉空自流。 继续前行一公里就是秀岩,原称凤岩,实为一个宽敞的山洞,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临武县令王淮将已去世一百多年的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来临武所书“秀岩”二字摹刻于洞内崖壁上而易名。现洞内供观音菩萨,由释真法和尚侍奉。 洞中现存石刻、碑刻二十余处,为宋至清代文人骚客的诗词、游记。宋朝诗人曾晞颜,唐朝文人张署、韩愈,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等都曾到此一游。 洞口石壁上一只栩栩如生的石猴凝视着洞外,守望世事千百年。 由于洞内昏暗,在释真法和尚指引下才找到“秀岩”岩刻,并用手机电筒为我补光拍照。 如今,秀岩景区已开发为南迁文化园,建有同心寺,塑张署、韩愈和岳飞像。 出秀岩后不久就行走在宽约1.2米光滑的石板路上,在山中采蘑菇的老人说因道路较为平直当地人叫“跑马道”。石板上的凹痕不知是由多少负重前行的人踩踏而成。 途中遇一座新翻修过的古亭,石板路从亭中穿过。 “驿路梨花”是这一段的风景,坐在亭中小歇望着亭外盛开的梨花由然心生一句:亭外梨花白,古道马蹄稀。 出亭前行约1.3公里到达高安水,眼前的断垣残壁和杳无人烟让人很难想象当年商铺林立和过客穿梭。 高安水古码头和明成化年间的石拱桥还在,过去部分盐贩将货物通过水运到达汾市、水东一带码头,官方在此设立了盐埠。自从修通公路后,这里就落寞了。 过土桥后的公路旁,一条石板路依山势通向九泽水。山还是原来的山,路还是过去的路,只是山脊上多了风力发电机。 步行约1.7公里到达九泽水,九泽水因有九条小溪而得名,又称期宿村。史料记载,唐代张署上任临武县令后送从长安同来的韩愈去广东阳山赴任宿于驿站(废墟在右侧树边),并约定以后每月初十在此相见(是不是每月见面有待考证),从此,两人情谊千古传颂。 九泽水因水出名,历代村民也受到水的眷顾。据村民陈文才说,全村主要姓唐和陈,也有不少杂姓,那是过去南来北往的生意人见此山青水秀又处湘粤古道咽喉,便在此停住脚定居下来。 从南边出村口沿石板路爬约1.5公里山路就到湘粤交界的茅结岭。 途中新修复的彤管亭立于古道之上。相传,“彤管亭”的名字是为了褒奖当时一位寡妇,八柱凉亭是给往来盐商挑夫提供茶水和歇脚的地方。 茅结岭上的屯兵营和校场,如今已修葺一新。 湘粤古道的交界处被公路覆盖,跨越界碑就是广东。 临武古道示意图(根据网络图片资料修改,致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