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故乡,吾心何安?——家乡已变故乡】文/丁庆月

学风(拒聊)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家乡已变故乡</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文/丁庆月</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己亥年端午节的前一天,随着八十九岁父亲的安祥故去,石门山镇丁庄变成了我永远的故乡,因为我知道:父母在那里那里才是家,没有父母的家乡只能说是故乡了。</h3> <h3><br></h3><h3> 如果说2005年冬季慈母的离世,使我对家乡少了一份深情牵挂,如今,父亲已与慈母一同安睡在了家乡的山岗上,父母都不在了,牵挂何以安放?没有了家的故乡,我能去哪里?双亲走了,家乡自是可回,可不回了。丁庄,梦见的次数会越来越多 回去的次数会越来越少。</h3> <h3>  三面环山的故乡,有我太多的记忆。儿时,望着九山顶上飘过的白云,我会想象着老奶奶庙里老人慈祥的模样;瞧着桃花域塘坝里游动的小鱼,我会想起传说中东海里可爱的龙王;看着凤凰山浓郁的棵棵松柏,我梦想着变成一只会飞的凤凰……春天,看满坡的杏花、桃花、梨花、野花次第开放;盛夏,去核桃树下面的水坑尽情嬉闹;中秋,和小伙伴偷偷吃遍山肴野蔌;冬季,看满沟满野飘舞的晶莹雪花……可时光不再,都已成为过往!</h3> <h3>  父母在家乡的日子里,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我大都要每周回去一次的,因为知道家乡有最牵挂和最疼爱我的人。对于慈母的记忆,从来都是温馨中含着些许忧伤。据父亲讲,母亲青少年时,外祖父家境殷实且十分重视教育,母亲八、九岁时,外祖父就把母亲送进私塾学堂。所以,在一九四九年腊月与父亲结婚前,已认字一千多。在那个文盲率80%以上、小学入学率不到20%的新中国,母亲在当时可算是“高学历”了。当时上级还把母亲纳入村干部考察名单,因为家人的阻挡,没能如愿……小时候对母亲的回忆已变得支零破碎。</h3> <h3>  长大后,从母亲的唠叨中,我知道了母亲是位十分要强的人。六、七十年代是我们家最灰暗的岁月。父亲是位老校长,很少顾及家庭的里里外外。我们兄妹五个,三女两男,老大、老二是女子,在那个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里,在那个靠出力挣工分吃饭的年代,年底决算时,我家常常是分到口粮最少的家庭。在常常食不果腹的年月,由于母亲的坚持,大姐、二姐先后读完了初中、高中,当时身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大哥也读完了初中,也正是母亲眼光的长远,我们兄妹五个才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与社会同发展,使我家的生活在我们都成人后慢慢出现转机。2005年母亲走时,我们兄妹的日子都在上升时期。好日子开始了,可母亲却走了。母亲给孩子再多,她总感到还有很多亏欠。我们给母亲很少,她总说是孝心一片。唉!即便十分孝,也难报一世母子恩情啊!耿直的父亲曾给我说过:他从没有骂过母亲一句,没打过母亲一下,更没贪过国家的一分钱。父母牵手五十六载,尽孝尽慈,亲邻亲友,栉风沐雨,饱经沧桑,事忙不忘行善,家贫不弃读书。事农田,植千树,修三桥,续家谱,立墓碑,建庙宇,捐义资。为儿孙留下了良好的家风,成了我们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h3> <h3>以前,在老家总是呆不够的。春夏秋冬不断变换的风景,过年过节浓浓的亲情,还有那听不够的故乡传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的家乡亲友有的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有的搬迁到城镇居住,有的渐渐老去全然没有了往日的生机,剩下的只是空荡荡破败的院落……虽然如今故乡中,有我八十年代修建的斑驳老屋,还有房前屋后树上不知名的鸟窝……对于我,人虽在,可已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窝。也许我不曾再去看年年飞去又飞回的燕子,不再卧听山谷中杜鹃婉转的啼鸣……生活里有多少憧憬,有多少迷惘,只有自己知道了。父母在时,“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父母没了,才越来越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喊我“天文”的那个声音了。从今往后,可以想象,春节时再不用忙碌着接待看望父亲的亲友了,再也看不到众多亲友为父亲庆寿的欢聚场面了,我感到自己被可有可无了。父母在时,只觉得“儿子”是一种称号,父母没了,才知道这辈子“儿子”已经做完了。父母在时,心里一直有个依附,父母没了,我到哪里去寻找依赖了大半生的那个家园呢?父母在,无论我飞得多高多远,家乡都是我的视线,总是牵引着我去回眸,因为拥有父母的慈爱,我对家乡的念想才那么难以忘怀。现今,家乡的一切,因为父母的离去,失去了色彩与意义,回到故乡,难免惆怅、悲伤。往事可追不可留。父亲出殡那天,独自望着家乡的山,家乡的亲友,我内心没有忧伤,因为父母走了,我的世界变了,内心也变了。我想变成一棵扎根大地的树,像他们那样,无论高低粗细,为我的孩子挡点风雨,遮些风尘;我想变成一块路石,像他们一样,即使微不足道,也想让孩子前行中少些坎坷,多点平坦。父母在,家乡在!今后,如果大哥、三叔也离故乡而去, 我已无家可去。能去的,只是双亲的墓地了。退休后, 真愿在故乡盖一处小院,与父母同在,与故乡同住。希冀让故乡变成我孩子的家乡,去抚慰我曾经魂牵梦绕的父母恩、家乡情。&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br></h3><h3><br></h3><h3> 丁庆月 写于2019年6月27日,追忆父亲母亲<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