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古为今舒胸臆 情系丹青尽和谐

梦云

<p>梦云旧作拾遗36</p><p>原载天津市政协书画研究会《画苑》杂志</p> <p>化古为今舒胸臆 情系丹青尽和谐</p><p><br></p><p>梦云/文</p><p><br></p><p>丁玉来,字千山,1946年生于天津,师从著名书画家溥佐先生,为著名学者、书画家王学仲先生入室弟子。曾任中华炎黄书画院秘书长,天津市慈善协会常务理事,第一届海峡两岸中国画、油画大赛评委,现为天津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天津市炎黄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理事。</p><p>1995年被授予第四届世界和平文化宝鼎奖,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参加中国企业家十人书画展,199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曾多次率大陆书画代表团赴台湾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尤其1999年在台湾地震期间率画家代表团在台义卖赈灾备受世人瞩目,《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媒体都以显著的标题进行了报道。2011年担任中国农民书画大赛评委会副主任。</p><p><br></p><p>第一次见丁玉来先生纯属偶然。去年我在团泊湖的中惠熙元为北京的著名画家左锋义举办了一次个展,在画展快结束的时候,左老师和我说在友谊路的国展中心有一个由天津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书画展会,他有事不能去,让我代为安排,而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就是丁玉来先生。</p><p>对丁玉来先生的欣赏,是从欣赏他的书画作品开始的。</p><p>我是个极有个性的人,能让我欣赏和敬佩,对于画家,唯以作品说话。</p><p>对丁玉来先生作品的喜爱让我萌发了为他写书或文章的念头,以后又听到关于丁玉来的林林种种近乎传奇的故事,写丁玉来的念头就越发地强烈了,然而由于近期需要处理的文字太多,又感觉要写像丁玉来先生这样的大家,必须要有充分的案头准备,所以迟迟没有动笔。近日接先生电话,说急用一篇文章来发表,我只能放下写书的念头,整理一下杂乱的思路,暂且成就此文,以不负先生的厚望。</p><p><br></p><p>一</p><p><br></p><p>还是先说一下我所知道的丁玉来。</p><p>出身农民,到现在都是典型的农民形象,憨厚朴实,不事张扬。</p><p>20多岁就在村里当党支部书记,在镇政府坐过办公室,干过企业,后来又从事文化事业,所以思路清晰,理念超前,在他身上散发着强大的气场,能够聚拢人心谋事创业。</p><p>他是大陆首个赴宝岛台湾美术代表团的团长,不仅受到众多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而且促成和见证了两岸将军在世纪之交的第一次握手。</p><p>作为画家,曾两次栖身中国的最高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一次是十人的联展,一次是个展。</p><p>在中国保利“兰垓聚雅”——当代书画专场拍卖会上,丁玉来先生的一套“春水、夏雨、秋实、藏银”小山水四条屏在经过几番激烈竞价后,以近10万元的价格拍出。</p><p>丁玉来先生致力于书画的普及,在他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邓店农民书画初具规模,成为天津市乃至全国的书画品牌,作为“书画进万家”活动之一的“邓店农民书画进京贺岁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受到各界高度关注,一个村庄的农民书画能达到如此的高水平,让参观者发出了“真是有些意想不到”的感慨。</p><p>丁玉来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时常“意想不到”的带有传奇色彩的画家,为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涌动于心的梦想,古稀之年仍奔走在中国这块古老又充满青春气息的大地,乐此不疲。</p><p><br></p><p>二</p><p><br></p><p>丁玉来先生以山水小品见长,这实际也体现了丁玉来的一个理念,以大众为服务群体的理念。在天津美术馆举办的第十二届天津市美术作品展,在众多大尺寸参展画作中,丁玉来的小品画《冬雪》格外引人注目。虽然尺寸不大,但画家运用墨色的丰富变化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营造的玉树银花雪中冬景图,让观众赞叹不已。丁玉来并非不能画大画,但对普通百姓来说,大画只能收藏不宜悬挂,而丁玉来就是要让作品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大众在欣赏之余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化的浸润下净化心灵,升华自身素养。</p><p>丁玉来先生认为画作水平的高低不在于大小,而在于绘画者笔下的功力和笔端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一句看似寻常的话,其实给了我们两个非同寻常的引导。 </p><p>其一是“功力”。功力是指画家的绘画基本功,这是许多画家的认为。而我则认为丁玉来先生所指的“功力”远不止于此。既然是画家,肯定都有一个拜师苦习的过程,肯定都有扎实的绘画功底。那么,为什么同一师门的众多弟子的水平却参差不齐?究其原因,那就是个人的修为了。中国有句老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功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个人的自身素质,包括他的思想,他的文化,他的认知能力,甚至还有他的经历和品行。一个成名的画家,几乎都有自己对绘画的独到见解,甚至形成理论体系,这就是思想,有了思想的引领,才能形成对大千世界和社会万象卓尔不群的认知,他的作品才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品本身足够的张力便是画家思想的再现,而这些绝对离不开文化的积淀,当文化形成自觉,笔底流淌的看似随性的涂抹便在不经意间迸发出艺术的炽热,一种升华灵魂和沸腾血液的的炽热。这应该是画家的“功力”所在。</p><p>其二是“真情实感”。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而“意象”的基本规定就是情景交融。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的情,就是画家的真情实感,是发乎于心的对万物之大美的真切感悟,而这种感悟是融入了艺术家的大爱。当艺术家的笔端流淌了大爱,对他的作品就不仅仅用“功力”来衡量了,其实这个真情实感,就某种程度而言,就是在前面我们提到的自身素质,是画家的需要练就的内功。在另外的角度看,真情实感指画家对生活的体验。我们画的是山水画,是在画存于我们内心的山水,不是对真实风景的临摹。这样说并等于在创作时可以脱离实际地放纵笔墨,然后艺术都不能脱离社会存在,否则就会失去艺术真实而变为缺乏生命力的装饰品。上乘作品,既不是空泛的臆想,又不是生活的照搬,而是画家用思想的灵光对具象的凝练与升华,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与概括。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真情实感之作。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关于情,我们已经谈了,而“礼”,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种规范或章法,任何的“情”最后还要回到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要以“礼”的表现形式加以呈现,达到“情礼交融”的和谐境界。技法的选择要为内容服务,如果一味地炫耀技法而忽略了内容,这样的画家穷其一生也只能是画匠而非画家。</p><p><br></p><p><br></p> <p>三</p><p><br></p><p>由于丁玉来先生的一句话,就引发了我的一通妄言,对与错暂且不论,只是在讲一个我认为是对的道理。这也是我观丁玉来先生作品的一点感悟。</p><p>艺术,是人性的流露。展开丁玉来先生的画卷,我领略到的是平和简静,遒丽朴逸的画风。在他的笔下,没有惊雷电闪,猛禽走兽;不见豪风壮雨,江海腾嚣;更没有史诗的雄关漫道和波澜壮阔。然而我却从中感受了爽月清风,秋水寒波,淡烟微雨,孤云野鹤,丁玉来先生的乡村小景宛若散落民间的太华虚境、瑶台林壑,让我在静谧中寻访到心灵的栖息地,天地无极,怀仁养德……</p><p>如果让我对丁玉来先生的作品加以点评,我只能用6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清远、静谧、和谐”。</p><p>清远。丁玉来先生作品中流露出的“清”,是他呈现给观者的淡泊宁静,潇洒自如的清逸之气,这是他文化修养的自然流露。丁玉来说,因为我是农民出身,所以情系农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也是农民,怎么给社会最底层的人带来一下乐趣呢,就是所谓的“农家乐”,这是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关心农民就是关心大半个中国的人民。从小生活在乡村,而且家学渊博,再加之以后的收藏,丁玉来先生的身上兼有农民的质朴和文人的睿智,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对家乡人民的挚爱,都深深地溶于他的作品,画中的小桥农舍,苇塘树丛,或许就留下了他童年嬉戏的身影,或许他就刚刚伴着清风在小河边垂钓,伴着斜阳漫步在斑驳的林荫小路,或许……他笔下的四季景致如一缕太虚清气,让我们嗅到了泥土的芬芳和远离雾霾的空气的清朗,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藉此唤起我们对宇宙人生的反思。</p><p>“远”则是丁玉来先生的创新之笔。对创新,丁玉来先生有他的见地,绘画要在中国传统笔墨上创新,若想画好中国画,必须画中含有中国文化元素,如果画家背离了中国元素,那画出的作品绝对不是真正的中国画,也不是创新的中国画,而且肯定成不了大家。许多画家对“远”的处理是运用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来营造山水的高远、深远与平远。丁玉来先生则很好地运用了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技巧,在同一平面分层推进,几乎用同样的墨色分层次画出数组景物,每组景物既相对独立成画,又与整体层叠混为天然,在方寸之间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带领观者从有限时空进入无限时空,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寻找那隐在画面之外的“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从而营造出中国山水画的大意境。这种大意境已不局限于画面,而延伸于画外。</p><p>静谧。丁玉来先生的作品不仅是用眼睛来看,更是用来聆听的,用耳朵,用心灵。听小桥流水,听清风拂柳,听渔歌唱晚,听芦花婆娑,听蛙鸣鸟啼……丁玉来先生意象造型,骨法用笔,通过绵延不绝、刚健有力的线来支撑整个画面的象和意境,在造境的同时,追求弥漫于画面空间的气韵。丁玉来先生用笔抑扬顿挫,讲究轻重缓急,刚柔动静;用墨干湿浓淡,五色相宜;构图简古朴拙,虚实疏密相得益彰。这样写出的作品包括每一个细微都动感十足,具有诗韵般的回味。一草一石,一树一木,一山一水都仿佛是跳跃的音符,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然而,它们并非一片孤立的风景之美,情与景汇,意与象通,在它们身上已然融入了画家丰富的情感,并成为引领,带我们进入一个大时空的大意境和大感受。</p><p>丁玉来先生极富动感的乡村小景,带给我们的却是心旷神怡的静谧,宛若一抹太极静气,只在瞬间便能平复我们曾经的惆怅。这恐怕就是动与静的辩证了。其实我们就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寻找回儿时那片存于我们记忆中的圣洁,好回归我们已然浮躁的心灵,而恰恰,丁玉来先生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港湾,一个可以停泊心灵的港湾,那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雾霾沙尘,那里可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那里可以让我们回到童年拾回遗落在苍茫的梦,那里可以静默浮躁,那里可以感受清爽,那里可以为我们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来直面明天新的征程。</p><p>所以我说,丁玉来先生作品的第二个特色是“静谧”,这是烙上丁玉来印记的“农家乐”,“东风柴门过,绿上柳枝头。种好三亩地,不知还有仇。”“门前泊鱼舟,屋后有良田。春秋忙耕种,冬夏有余闲。”“秋山红似火,百籽皆入仓。农友草堂聚,细品大高粱。”“冬雪封天地,寒林唱晚清。老夫无官事,儿孙乐同堂。”丁玉来先生四首春夏秋冬四扇屏的题画诗道出了新农村老百姓的心声,从中我们看到的是画家的一颗充满大爱的拳拳赤子之心。</p><p>和谐。和谐之美、中和之美,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结合的产物,一股太真和气,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禅意。丁玉来先生意境深远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和谐之美。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丁玉来先生的山水画超越了具体的有限的物象而进入无限的时空,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其中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呈现出的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p><p><br></p><p>四</p><p><br></p><p>丁玉来先生是王学仲先生的入室弟子,由于有以前的家学基础,跟随王学仲先生系统地学习中国画后,丁玉来博采百家之长,潜心钻研美术理论,绘画造诣日臻完美。期间遍临名家名作,明代的八大山人朱耷,清代的石涛,近现代的傅抱石、黄宾虹都是他临摹学习的对象。其中,石涛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对丁玉来产生了重要影响,“四位大家中我最欣赏石涛,他笔下的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不精擅且富有新意,这与他登山临水,云游四方,漂泊或居留于异乡客地,足迹遍及半个中国不无相关。”受到石涛绘画实践影响的丁玉来追摹先贤,通过写生拥抱自然,以笔墨再现了自然山川之美。他的山水画中透出一股天然气息,抒情写意,笔法自然。他笔下的高山、流水、树木、楼阁乃至淡淡的云雾,都充满了自然本色,以淡墨轻彩营造出了安静恬淡,似真非实的山川花卉之形色。</p><p>从丁玉来先生对中国画的见地,我们就不难发现丁玉来之所以能够在名家众多的中国美术家迅速崛起并得到各界普遍认同的原因了。</p><p>对丁玉来先生的语言,我只以我浅薄的认知,略做点评。</p><p>“学习传统绘画艺术是发展中国画的必修课,也是中国画大家的必备素质。现代成功的中国艺术家都是从学习、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中走出来的……李可染先生曾总结山水画的四大要素:壮丽山河第一、传统文化第二、思想情操第三、笔墨技巧第四,而现在有些人往往是把它倒过来。”</p><p>点评:倒过来自有倒过来的道理。师法自然+文化底蕴+思想引领+化古为今的笔墨技巧=大师,这是一个成就大师的公式,反之是什么?这也为我们解开了一个谜团: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是画匠远远多于大师。</p><p>“天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后天的努力仅仅是辅助因素而已,所以绘画大家并非俯拾皆是。目前画坛上有一股不正之风,那就是部分人不师古反而学师,有些老师甚至要求学生画得和自己一模一样,这种风气扼杀了很多人才。真正的高明之师只会向学生传授学问和方法,并不会将自己的技法强加于学生身上,就像我的老师王学仲一样。”</p><p>点评:前一句话,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被一句话所欺骗,那就是</p><p>后一句话,王学仲先生是真正的师者。想起我的朋友,著名画家左锋义说过的话,老师如果只要求学生画自己的风格,无异于是通过学生为自己做广告,自私到家了。</p><p>“目前,中国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但是近年来,一些中青年画家大搞所谓中国画的创新,并按着外国人的眼光和审美习惯把中国画改造得不中不洋,使一部分作品成了中国人不爱、外国人不懂的泡沫艺术。由此不难看出,这些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成就缺少必要的研究和学习,学习传统绘画艺术是发展中国画的必修课,也是中国画大家的必备素质。现代成功的中国艺术家都是从学习、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中走出来的。如傅抱石学贯中西,鉴古观今,美术论著就有150篇,200多万字,他研习东晋六朝、明清诸家,推崇顾恺之及清代石涛,才有了人物画出神入化,山水画自然豪放的博大境界。李可染先生拜师钱食芝、林风眠、齐白石、黄宾虹四位老师,他把老师们的传统功底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集于一身,才有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他对传统的态度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如果没有对传统的学习和吸收,根本不可能‘打’出一个既有传统功底又有时代新貌的一代宗师。”</p><p>点评:这就是李可染先生能够成为大师的原因。中国画有中国画的优点,西画有西画的优点,我们可以“化古为今“,也可以”化西为中”,这就是毛泽东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西画,打进去,又能打出来的,而且成为一代宗师的,徐悲鸿应该算一个。但是在浮躁的当下,能有几人有徐悲鸿的毅力、耐性和思想?创新实在是个大课题,不是急功近利者所能为的。</p><p>丁玉来认为,从目前拍卖行情可以看出,明清名家、近现代国画大家的作品中,能卖到最高价位的还是那些具有民族时代感的艺术精品,并非那些不中不洋之作。“这就好比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最喜欢买的是那些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艺术品,这足以说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虽然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但人们对那种传统美、原始的美、自然的美的需求会更加强烈,这是一种反差形成的美。所以,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科技发达而削弱,相反,更是现代人精神的需求和文化的需要。有些人认为中国画太多了,这是事实,但是具有传统底蕴和深厚文化内涵并富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品不是很多。为此我认为要让这个时代的中国画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能有所创新,画家们必须要认真地学习、研究中国丰厚的书画遗存,以增强现代中国画的含金量,创作出更好更多的艺术品。”</p><p>点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p><p>丁玉来作画对真、善、美尤为看重。他解释说,真即是画家的真实情怀,通过画的介质传达给欣赏者;善即是与人为善,画作以善的信息,让欣赏者玩味而生善心;美即是画面要美,其美要高于现实,让欣赏者观画之余,心灵被陶冶,美心顿生。他同样强调画作要予人以意、平人之心、释人之疑、发人之省,予人以意即画作能与观者沟通,传达意境,而并非孤芳自赏、曲高和寡。</p><p>&nbsp; &nbsp; 我这四首诗(春夏秋冬四扇屏的题画诗)根据四季写出来,表现了最底层人民的美和快乐,而且最底层的人民也是最懂得如何耕耘,如何收获,如何做人。就是传达一种真实的农民的酸甜苦辣。具体到画法上,我从年轻时候就这样,别人画过的题材我画,但是别人用过的表现手法我不会跟别人一样。一开始的时候我临摹,但是到现在我的东西几乎不参考别人的作品,就凭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象,用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再用自己的笔法去表现出来。我感觉自己在用色方面还有待进步,还不成熟,因为我一直在画水墨画,很少画彩画,比较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还要跟其他人进一步学习。这是几幅我自认为不成熟的画作,但是我希望它们能给劳动人民带来一些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