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整本书阅读,从教师自身做起——听王崧舟老师讲座有感

张丽娟

<p>   今晚,又一次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讲座,这是这个假期第四次聆听他的讲座了。钟情,源于欣赏。王老师,博学儒雅、亲切诗意;他的课,声情并茂、深入浅出。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讲座,怎不令人钟情?</p><p>&nbsp;&nbsp;&nbsp;&nbsp; &nbsp;在今天的讲座中,王老师向我们讲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快乐读书吧”与整本书导读;“整本书导读单”如何设计;“整本书导读单”如何使用。课始,王老师具体细致地分析了小学三至六年级“快乐读书吧”的内容、书目以及书本导读策略。接着,王老师又从“功能锁定、文体导向、要素迭进”三项目标,结合多个教学案例,指导我们如何设计“整本书阅读导读单”。最后,王老师让我们欣赏了他的“城南旧事”整本书导读课例片段,怎样抓住主题,怎样围绕主题设计导读单,王老师娓娓道来,引导到位。</p><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场讲座听罢,我的内心既羞愧又欣慰。说实话,在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这块,我是滞后的,是非常不合格的,平时教学,没有很好发挥“快乐读书吧”的阅读引领作用。所以,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深感惭愧。幸好,能聆听到这样一场讲座,带给我启发和触动,让我清醒地看到不足,并及时意识今后教学的方向。迈步在前行的路上,迷茫之际,有人点醒,甚是欣慰。深入反思,清晰地整理出自我提升的思路。怎样推进整本书阅读,我认为自己要做到以下三点:</p> <p>  一、研读教材,整体把握书本。</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nbsp;&nbsp;&nbsp;部编版小语教材精心安排了每一学段,每一学期的整本书阅读设计。学段不同,内容不同,目标不同,实施策略也不同。从低年段的儿歌、童话,到中年段的寓言、神话,再到高年段的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的设计是具有阶段性的,是环环相扣,持续深入的。</span></p><p>&nbsp;&nbsp;&nbsp;&nbsp;&nbsp;故此,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只掌握所教学段的内容和目标,是很难指导好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的。一不小心,有可能断章取义,进入误区。只有在把握了全册教材的内容目标后,才能更有效地做好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使方向更明确,策略更灵活,衔接更有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将书本内容和课外阅读进行融合,使二者相辅相成。</p><p>&nbsp;&nbsp;&nbsp;&nbsp; 二、热爱阅读,提升语文素养。</p><p>&nbsp;&nbsp;&nbsp;&nbsp;&nbsp;一个不爱写作的老师,无法教出写作出彩的学生。同样,一个不爱阅读的老师,也无法教出热爱阅读的学生。况且,推进整本书阅读,设计导读单,是引领之“本”。如何设计好导读单,这就要求教师对阅读书目必须有深入的了解。</p><p>&nbsp;&nbsp;&nbsp;&nbsp;&nbsp;王老师之所以能把《水浒传》《城南旧事》等书目的导读单,设计得那么具有要素性和导向性,就是因为他博古通今,对这些书籍阅读深刻,了然于心。</p><p>&nbsp;&nbsp;&nbsp;&nbsp;&nbsp;热爱阅读,是语文教学应该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p><p>&nbsp;&nbsp;&nbsp;&nbsp;&nbsp;三、创新方法,强化专业技能。</p><p>&nbsp;&nbsp;&nbsp;&nbsp;&nbsp;小语教研大咖潘老师曾说过:一位优秀的老师,要善于汲取经验,但切忌一味模仿。特别喜欢他的友善告诫。</p><p>&nbsp;&nbsp;&nbsp;&nbsp;&nbsp;教不可无学。学理论,学方法,学实践。学,是为了更好地教。怎么教,就是变通的问题,创新的问题。</p><p>&nbsp;&nbsp;&nbsp;&nbsp;&nbsp;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可以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诚然,教学方法也一样。面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物,所采取的方式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毕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拓创新,才能使教学目标落地生根,枝繁叶茂。</p><p>&nbsp;&nbsp;&nbsp;&nbsp;&nbsp;听后思,思后改,改则进!写到此,脑海里似乎对班级整本书阅读有了一个初步的“影架”,清晰也模糊。总之,潜心学习,向一线的小语同行学习,向各地名师学习,尤其向我们高新区整本书阅读领路人彭小英老师学习,为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力不断努力,为促进学生一生阅读当好奠基人!</p><p><br></p><p> 2020年3月28日晚笔</p>

整本书

阅读

导读

王老师

讲座

老师

教学

设计

语文

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