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周四晚,我们学习了心理学家李维榕老师的谈“玩”的重要性,大家讨论热烈,我也小有心得。</p><p> Lowen 说:“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一圈的发展出去的; 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少年的一圈代表玩耍及嘻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全的人,要具备上述所有特征。”这一圈一圈的发展,有一定的程序,如果一圈未完成而被破坏了,这个人的个性就会受伤,不能完善。而最容易失去或被压制的,是玩耍及嘻戏的一圈,一般学校及家庭是不鼓励孩子玩乐的。</p><p> 我小时候放学后和朋友们跳皮筋、踢毽子,打沙包、跳房子,跟在哥哥们身后爬墙上树掏鸟窝,跟在大人身边去地里拔草锄苗,什么淘气的事都干过,每天都得妈妈满街道的喊才肯回家,回到家才看到脸上粘上了土、衣服上挂着树枝,鞋也破了。不记得父母责怪,只记得玩的开心,耍的快乐。</p><p> 反观现在的孩子所谓的玩乐就是搭个积木,抱个布娃娃,做个广播体操,根本不敢放手让孩子玩,有些家长甚至不赞成幼儿园的老师带领孩子去操场玩,生怕孩子磕碰着。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女儿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有一次班主任老师带领孩子们在操场上玩,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倒了,脸上磕破了点皮,那个妈妈到幼儿园三番两次的闹,不仅让幼儿园给他家孩子看病包扎,付医药费,还非得说孩子会破相,要幼儿园给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块钱,后来幼儿园让班主任老师承担3000块钱,那时候老师一个月的工资才500到600,结果那个老师赔了钱以后就辞职了,别的老师也不敢再带孩子们出去玩了。这样的家长在家不肯放手让孩子玩,还阻挡孩子在幼儿园玩,把孩子像布偶一样捧着、护着,怕磕怕碰,怕风吹,怕雨淋,怕衣服脏,怕头发乱,怕太阳晒,怕蚊子盯,极尽保护职能,阻挡了孩子与世界接触的脚步,拉住了孩子伸向自然的手,看着孩子白白净净,温温顺顺,像个洋娃娃才觉得安全、放心。</p><p> 实际上在我女儿小的时候,我还是非常鼓励他去玩的,在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放了学,从老师手里接过孩子,女儿都和几个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操场上玩很久, 一般都是累了才回家。到了上小学的时候我给她报了儿童舞蹈和羽毛球,既锻炼了她的身体,也培养了她的意志,公司有同事曾经说我,你给你家孩子报的班都是让她玩的,我说是。那幼儿时期女儿开朗活泼 、大方可爱。</p><p> 转眼到了初中,看到周围的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听到班主任老师一遍一遍给学生排名次,我也免不了俗气了,晚上陪孩子写作业、查答案,给孩子检查作业、听孩子背诵课文,写“已检查”,“已背熟”,签名。星期天上补习班补习数学、物理、英语,几乎没有了玩的时间,打羽毛球也没了兴趣,导致孩子累,我也累。再加上青少年的叛逆,孩子闷闷不乐,我也精疲力尽。</p><p> 直到初中二年级期末考完试,征得女儿同意,我狠了狠心,送孩子出国去留学 ,住进了寄宿家庭,走进了加拿大的高中,我不想放手也得放手了,经过了漫长的适应期,孩子逐步适应了加拿大的学习和生活。在那里早上八点半上课,下午四点、甚至三点半就放学了,周六日休息,而且作业基本上已经在学校写完了,剩下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玩”了。这时候玩的内容包括逛街买东西,去电影院看电影、去咖啡馆喝咖啡,也有去图书馆看书看报、查资料,还有和同学聚会、聊天。渐渐的那个开朗活泼的女儿又回来了,再也不用我为她的学习操心了。她自己会主动要求补习英语口语和写作,自己申请大学,自己选专业,自己搬房子,自理能力大大加强了。</p><p> 在我去探望她的时候,会给我找车,带我逛街,带我旅游,帮我翻译,完全一副监护人的模样,我心里暖洋洋的,感觉好幸福。</p><p> 通过我自己的经历,我觉得“玩”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培养孩子合群的能力,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勇于承担的责任感。</p><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