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明天的生活配得上今天承受的苦难

风吹沙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武大的樱花在2020年春天因为没有游人踩踏而形成的落樱美景,在疫情之下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世界真是奇妙而诡异——疫情是何等的惨烈悲情,美景是如此的动人心魄。面对这旷世落樱奇景,何以感喟,只愿庚子年后永不再有。(摘)</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让明天的生活配得上今天承受的苦难</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文/风吹沙</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1.</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刘瑜在《老鼠与上帝》的短文里写到了老鼠被捕杀时濒死的状态,老鼠在粘板上吱吱了两天,最终没了声音。这声音钻进我的脑海,始终在那。我必须要消除,可知道不可能,它太过写实,写实到无能为力。</p><p><br></p><p>更因为在短短的文里作者用了四个呐喊式的重复句:“如果是我呢,如果是我呢,如果是我呢,如果是我呢?”这呐喊让人抓狂。</p> <p>今天我们真的遇上了,我们被病毒追杀,被封在笼子里。在未知面前,人类是胆小、虚弱、惊惶失措的,所表现的痛苦不是个体的痛苦,是共振的痛苦。我们需要安抚、呼救、呐喊、透气。</p><p><br></p><p>正如《方方日记》的读者跟贴,方方日记开启了一个“呼吸阀”,人们通过这个阀口透气。特别是疫情暴风眼中的武汉市民,他们被闷着,伤口流着血,呜咽而无助,他们需要温暖的手抚摸和环抱。方方日记就是那样一只手,帮他们捂伤口,擦眼泪,并告诉他们,我也痛。这就够了,感同身受是一剂良药,拳头和吼声的作用抵不过一个温情的拥抱。</p> <p>方方的文字冷静、克制、悲鸣,时有愤怒,代表着一群不能发出的声音。这些从底层发出的真实声音,经常被淹没在宏大叙事里,而任何宏大的叙事,更适合总结和展现。方方说:“文学经常是与落伍者、孤单者、寂寞者相濡以沫,它更宽阔地表达着一种人情和关怀。”</p><p><br></p><p>方方对个体的关注其实是每一个普通人都索求的,我们是庞大机器上的一颗颗镙丝,被庞大的机器拖拽着前行,俨然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终消失在轰鸣里而不自知。阅读日记,我真正感受到我们是深陷在这次灾难里的,与它同呼吸,共抗争,演化出了更加深厚的共情能力。而不是在隔空的支持里,偶尔喊上一两嗓子。</p><p><br></p><p>方方老师的60篇日记所发出的声音,引起的共鸣,几十万人每天深夜的等待已说明了一切。这是多少人的不眠之夜。有一说,《方方日记》的阅读量已有5000万,这庞大的数字表达了一种归因和所向。这是《方方日记》的价值所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2.</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追《方方日记》的两个月,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在作家所有的品格里,“勇气”是第一位的。这些年接踵而来的各种灾难,在历史的记录里,鲜有如此真实而接近残酷的记录,许多人沉默了,许多笔放下了。</p><p><br></p><p>有人说,武汉疫情成就了方方。不是历史选择了方方,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有太多的选择。在选择之初,没有人能预测到结果,但能预测到恶果,这是不言自明的。勇气、责任、担当和内心的正直让她选择写下去。</p><p><br></p><p>记得看过一部电影,士兵排成一排,长官喊着口令,全体向前一步,所有士兵齐刷刷退后一步,一个士兵未来得及迈步,就像海水退潮的礁石一般被显露了出来。方方就是那个士兵,在拿笔的手都放下时,只有她举着,于是她从可以写走向必须写,“一个人就站成千军万马。” </p><p><br></p><p>她不是孤独的写,她说她背后有强大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常识”。常识在今天这么重要,面对疫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回归常识,让常识指导我们一步步走向真实。而常识会带来对世界的基本认知,这种认知会内生出面对世界的坦诚、尊重、悲悯和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3.</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北大校院里有一座塞万提斯的雕像,原来不明白为什么有,现在懂了。战风车从来就不是什么笑话,不管这风车如何庞大,总有力量在挑战。</p><p><br></p><p>我也做过公众号,从七维到十一维,知道二湘一步步走来的不容易,特别是3.16号一句“我尽力了。”让人无尽悲鸣。在每一个隐忍而似暴发的节点上,都异常担心她们。但这一路的助攻她们都顶下来了,祝福她们。这个江湖依旧险恶,退缩会让魔域横行,在方方日记里读到:“不要把世界让给你鄙视的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4.</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沉默的大多数”是贴给一个群体的标签。这个群体里有我。在艾芬发哨人的那篇贴子发出,我见证了网络的神奇疯狂。转发的危险系数非常高,我很欣慰转发,这勇气来自于对《方方日记》的阅读。</p><p><br></p><p>这两个月每夜的守候,与灾难同呼吸共命运,增长了勇气,而这勇气将一直伴着我。这个社会,需要越来越多勇敢的人,我相信,那些深夜等候的人里,会有更多的人将发出自己的声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5.</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常识告诉我们,人并不比其他动物更高贵,我们已然成了病毒的宿主,并将与之共存下去。现在我们透过铁条的天空看着外面,空空荡荡,风穿街走巷,花依然开放。</p><p><br></p><p>文明是那么脆弱而不堪一击。造枪造炮人工智能网络发展,科技以光速推进,摧枯拉朽。以为一切尽在掌握,自然的一次反噬就溃不成军。近代鼠疫、黑死病、埃博拉、非典、新冠,地震火灾海啸,灾害在加速度反扑。</p><p><br></p><p>科技不能打败自然规律,科技也不能助长傲慢,“战胜”一词在自然轮替里隐去吧,世界正在水深火热,有人说“如果我们无法感知物伤其类的切肤之痛,我们作为人类活着的意义,将被彻底否定。”</p><p><br></p><p>怀揣敬畏,期待明天!</p><p>&nbsp;</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3月28日</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提示:原创文字,严禁盗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感恩阅读,欢迎点评,支持原创!</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图片、音乐来自网络,感谢提供者!</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风吹沙:微信:fcs88888999</span></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