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1月27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接上级通知,医院为武汉市第三批发热病人收治定点医院,于2020年1月29日,在张小萌主任和胡娟娟护士长的带领下耳鼻咽喉科作为全院第二个开放的病区开始接收发热病人。全科在张主任和胡护士长的带领下开始紧张认真的学习防护知识。</p> <p>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由于从未在临床中护理过此类病例,对疫情的恐惧和对父母的担心让我在面对这次重大疫情时深感焦虑和恐慌,胡娟娟护士长发现了我的不安,主动询问我原因,我告诉她作为一名护士,在疫情发生时投身于一线义不容辞,可是对于新冠肺炎的未知使我感到焦虑和不知所措,胡护士长非常暖心的告诉我,她会是我们坚强的后盾,一旦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请求帮助,而且届时会有来自北京的专家团队在隔离病房指导。就在这时,来自父母的担心通过手机传达出来,爸爸妈妈打来视频电话,对于即将上前线表示深深的担忧,我不知如何应对,便告诉他们我在二线而非一线,护士长也明白我的心思,通过视频给我父母安慰并告知他们要做我坚强的后盾给予我鼓励和支持,安慰我父母,并用“善意的谎言”欺骗他们说我没有上隔离病房,而是在隔离病房外面帮忙,才使我父母安心。挂电话后从未在我们面前哭的护士长,突然转身抹下眼角流出的泪水,我也哭了,说不清是来自未知的恐惧,还是春节团圆之际未能配在父母身边的愧疚,亦或是来自护士长的关心和开导……因为有了护士长的安抚,我在面对这次抗疫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p> <p> 还记得1月29号那天下午,作为第一批进入发热病房的护士,科主任、护士长和北京团队的专家一起对我们穿防护衣进行指正,从内护服到外层隔离衣,从选择合适的型号到各种气密性检查,从冬日的寒凉到层层包裹下的闷热,耗时半个多小时的防护准备并没有让我感到安心,在大家整装待发,所有人都在给我们加油鼓气的时候,我开始慌了,北京医疗队的曾宪红护士长注意到我站在一旁一直不说话,就主动过来询问我,她告诉我让我不要害怕,进去以后一切听从护士长和北京团队专家的指导,她会一直在我们身边,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都可以跟她和胡护士长说,在曾护士长的鼓励和同伴们的陪伴下,开始了我的新冠病毒肺炎隔离病房战“疫”征途。</p> <p> 正式开始发热病房的工作时,由于对新冠病毒肺炎患者不断增多,护理工作之余要面对的除了疲劳还有因为穿防护服带来的身体不适,胡娟娟护士长一直很关心我们的身体状况,一直跟我们强调要吃饱穿暖,要吃有营养的东西,不要为了保持身材而不吃东西,进仓之前一定要吃饱,而且有任何不适一定要及时说,不要强忍着。她常说:“我的手机是24小时待机的,有什么不舒服一定要及时的跟我讲,我会安排人接班的,不论什么时间只要有事情都可以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她!”病区需要做尸体料理,她总会毫不犹豫地第一个冲到前面来,甚至会在深夜来帮忙,除了亲自进行尸体料理,她还会及时联系各方,做好尸体的交接处理工作。她总说我们就像她的孩子一样需要保护,她会担心我们害怕,担心我们经验不足处理不好。除了工作中的帮助和指导,生活上的困难护士长也会帮我们处理好,积极解决我们的住宿和交通问题。要知道她的孩子也才一岁多,她的孩子更需要妈妈的呵护和关爱,可是因为责任和义务在身,只能被“丢”在了爷爷奶奶家里,通过视频和电话和妈妈见面......</p> <p> 在新冠病毒肺炎隔离病房,除了普通病房的常规护理和专科护理,我们也需要关注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护理,由于疾病原因,他们没有家属陪同,除了日常的打水和发放生活物资,还要帮助危重患者倒水、喂饭,帮助他们按时遵医嘱服药。面对为重患者,除了帮助生活,更多的要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护士把床摇,氧气调最高,这是重症患者的描述,除了采取措施更重要的是了解患者本身的状况,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在12楼西发热病房为危重患者外出检查采取“保送”服务,由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共同护送病人外出检查以保证患者安全。护士在大多数人眼里是白衣天使,是温柔和体贴的化身,在工作中何尝不是力量和坚强的代名词!手掌病床,坚定步伐,毫不犹豫的身姿给人安全感。</p> <p>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相信这场抗疫战争终会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取得圆满胜利。耳鼻咽喉科加油!协和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