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老味道

乔爷

<p class="ql-block">文/杜端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宋乾道年间,巴东县城由江北旧县坪迁至南岸金子山麓,迄今已千年。公元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宣布三峽工程正式开工,库区百万移民由此拉开序幕。素称楚蜀咽喉,鄂西户牖的巴东,赢来重建县城之机遇。于是就有了“巴东新城”和“巴东老城”的称谓。1997年7月15日,隨着三峽腹地一声炮响,老城街道北边的楼房顷刻坍塌消失,這些古老的街巷,连同那青石板上打杵子的咚咚声,都随之逝去,自古巴东一条扁担街的历史,也随着长江水位的不断提升,而永远沉没于“三峽平湖”的水底。岁月在流逝,但老城的许许多多往事,历历在目,耿耿于心。老城那窄窄的长街里,市井街坊,左邻右舍,前翁后媪,有多少熟悉的面容;那每条街巷,有我的脚印,我的指纹,有家家户户飘出的饭菜香;街上的裁缝铺,理发店,饭馆,豆腐店,杂货店,照像馆,澡堂,…闭着眼睛,我可以一家家数过去。在那些岁月里,我听惯了长江奔流不息的水声和轮船的鸣笛,看惯了峽江两岸草长莺飞,花开蝶忙。</p> <p class="ql-block">  巴东老街,人们习惯以马鹿口菜市场为界,以西为上街,以东为下街,我家住在上街。在城关一小读书时,每天背着书包经过黄桷树,总能见到那位住在二道桥畔白发苍苍,身子稍胖的陈婆婆提蓝小卖,蓝子里有炒沙胡豆,炒碗豆,有清亮诱人的泡菜和用夹竹桃叶子撮的炒面,还有粉条、韭菜作馅的小包子,我们小学生自然是這位老太婆的常客。还有镇政府对面傅家米发糕,在街里享有盛名,用一口大鍋,在陶瓷小杯中盛入发酵米浆,放入蔑格子蒸出來,热乎乎,园园的,饱满有弹性,表面还盖上四个小红点,既香甜,又好看,坐下来吃一杯两杯,总嫌不够。还有我家斜对面的江天酒楼,莫大娘母子开设,颇有名气,靠窗座位观长江船帆往来,风光盈目。灶台上,炉火正旺,各样佳肴盛入青花瓷盘后,厨师习惯将锅帮敲击数下,乓乓作响,其声清脆而有节奏,格外好听。特别是酒楼出售的鲜肉包子,皮薄馅多,出笼时,热腾腾,油滴滴,两分钱一个,价廉物美,我总想吃上一盘,可囊中羞涩,只能馋涎欲滴。莫大娘母子,按当今说法,堪称市场经济之能人,但当时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对私营经济并不宽松,发展受限,也就好景不长。</p> <p class="ql-block">  我家对面的宋宏模,家大口阔,开个档次较低的小饭馆,每天一大鍋肉杂碎熬制的豆腐豆芽汤,表面一层红红的辣椒油,简单而实惠,进餐的多是从江北背煤炭进城来卖的农民,他们背着背篓,上面搁放大蔑筐,筐里装满沉重的园形的煤炭,无论春秋寒暑,江船风浪颠簸,用坚实的双腿小心翼翼地走下摇晃厉害的小船跳板,再一步步经过沙滩,爬上陡坡石阶,把黑色的燃煤送到街上的各家顾主。做完繁重的体力活后,就坐下来吃几碗有少许大米的苞谷饭,喝上一碗宋家做的神仙汤,幸福满足的表情写在脸上皱纹间。在我心目中,这些卖煤炭的农民,为养家糊口,终年劳作,真够辛苦的。</p> <p class="ql-block">  范家码头附近的刘家,是落户巴东的外乡人,一口似军用烧饭的大锣锅,用少许油和水,把一瓢瓢米浆煎成园形的两面对开的汽水粑,外层焦酥,里面甜软,香喷喷的,一家靠此营生度日。在我出生地城门洞上边,刘家的羊肉麺远近闻名,做臊子的羊肉,切成薄而整齐的片状,在辣椒,香料的熬制下,油光闪亮,再配上绿色叶状的元荽,绿红颜色,交相辉映,香辣可口,可称老城一绝,用土话说,直叫人流口水。在城门洞下边,有一位黄大妈,其夫是个精神病患者,每天在大树掩映的小阁楼窗户唠叨不停,每天上午,黄大妈在街边炸油炸粑售卖,這粑非彼粑,可是个好东西,用方形铁勺,平铺事先配好的米和黄豆磨的浆,放入红萝卜丝和辣椒丝,油炸起锅,香气扑鼻,味道偏辣,一分钱一块,真是好吃不贵。至今,我托人在巴东购置炸粑用的器具,准备隨时如法炮制,以享家人。</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油炸粑</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老友自制的油香</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马鹿口老电厂对门的刘记炒湯圆,椭圆形状,拌以红糖,起锅后油光闪亮,用细蔑一串,好看又好吃。下街路家码头,吳老夫妇卖的油炸糯米糍巴,配料精细,含花椒粉,略带咸味,长方形,外焦里嫩,黄白分明,久吃不厌,我有时专门从上街走到下街,就为买吳老的糍粑过瘾。再说下街杜远德卖的米发糕,其质地做工不输于上街傅家,上下街相呼应,满足街坊和学生,尤其是轮船码头和汽車站过往旅客的需求。家住轮船码头附近的吴爹爹,是老城卖包面(馄饨)的好手,他身子清瘦,每天夜深人静,在寒风中,敲击竹筒的梆梆声,吸引尚未入眠的顾客来到包面摊前,在烛光映照下,一碗碗鲜肉馅的包面从滚汤中捞起,配上葱花,酱油,食醋等佐料,香气四溢,味道鲜美难形容。有些机关单位,夜晚闭门,夜半时分,有的职工饿了,听见挷梆声,就从楼上窗户用绳子放下吊蓝,放入煮好的包面,取回宿舍享受。</p> <p class="ql-block">  我在武汉生活多年了,对江城品类繁多的名小吃早有体验,尤其是热干面,遍及三镇,闻名全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招牌食品。巴东老城的特色食品当属在鄂西乃至省内外颇有名气的巴东豆腐干,又称香干。老乡,老同学在聚会聊天时,大家争相描述家乡特產豆腐干。那诱人的香气美味,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酒和豆干,加上豆瓣酱,是老城民众普遍喜爱之物。说起豆腐系列制品,确实种类繁多,如论家谱,黄豆是其祖宗。将黄豆磨制成豆浆,産生豆腐和腐竹。豆腐经过加工,成为豆腐干,千张,腐乳等。单是豆腐干,也因地域,习惯,配料,制法不同,產生出各地各品种的特殊风味。巴东產的豆干,尤以下街顾家豆腐店最具人气,其產品结构紧致,薄而坚韧,口感佳,余味长,是餐厅必备菜品,亦是亲友往来馈赠的不二之选。由于对巴东豆干的需求过旺,商家批量生产,真空包装,便于消费者携带,虽在质量上有参差不齐问题,但巴东香干的市场,一直兴旺如初。我家餐桌上,每天都有亲友快递的巴东豆腐干,我自小都爱吃它,经年如此。</p><p class="ql-block"> 忆老城故事,各种情景勾起我心头一种特殊的滋味,那些平常又平常的各种小吃,不单叫你想到那香滑温清的味道,更使我感受到乡土情份和人间烟火的多姿多彩。</p><p class="ql-block"> 2017.10.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