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到底是什么东西?

流云

<p>  今天早上,你起床后,看到餐桌上有个空酒瓶,觉得很纳闷。昨晚十一点多钟睡觉前,看到这瓶里还有几两葡萄酒,便猜想是儿子熬夜时把它喝掉了。你对他说,你虽已成年,但也不要空腹喝酒。你可并不了解酒呢。</p> <p><br></p><p>  你也曾是喝酒之人,对酒文化也有过关注。</p><p><br></p><p>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源远流长。关于酒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p><p><br></p><p><br></p><p><br></p><p>  一是仪狄杜康说。仪狄是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官员。《世本》卷一有言:“帝女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晋人江统《酒诰》云:“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 </p><p><br></p><p><br></p><p><br></p><p><br></p><p><br></p> <p>  更多的人认定杜康造酒。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就曾感叹:“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杜康被奉为行业神,清人周召《双桥随笔》卷六这样描述:“市井中人,酒保则祀杜康,屠户则祀樊哙……鬻茶者以陆羽为茶臣。” </p><p><br></p><p> 关于杜康,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说他是舜的儿子,舜在位时,天下大治,粮食多得吃不完,但人们都只有吃的东西,却没有什么喝的。舜便命令杜康去造一种饮料,限令一年完成,完不成要杀头。</p><p><br></p><p>  杜康也不知道怎么造,就接了点粮仓渗露下的水喝了,喝完后,晕晕乎乎地睡了。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告诉他,粮仓渗露下的水差点佐料。九天后,去西边的大榕树下,酉时前会遇见三个人,取每人的一滴血加在里面就可以了。</p><p><br></p><p>  杜康醒了后,过了九天就到西边的大榕树下等,等了一会来了一个白面书生,杜康向他道明原委,问书生要了一滴血。又等了一段时间,来了一位武士,杜康也如法炮制,找武士要了一滴血。可再没人来了,眼看酉时就到了。杜康回头一看,大榕树下还睡着一个傻子,没办法了,他就在傻子手上取了一滴血。 </p><p><br></p><p>  杜康加了血后,果然造出来了,拿给舜喝,舜觉得很好喝,就问这叫什么东西。杜康想了想,就说我等了九天,才成功,就叫酒吧。酒字怎么写呢?是酉时前取了三滴血造成的,就在酉字前加三点水吧。 </p><p><br></p><p>  所以现在人们喝酒时,刚开始时还比较斯文,那是书生的血在起作用。酒过三巡后,就开始豪饮了,那就是武士的血在起作用。喝到最后,就抢着喝了,那不就是傻子了吗? </p><p><br></p><p><br></p> <p>  二是尧说。唐宋时代学者探讨时,把酒的发明,追溯到上古“尧”的时代。唐朝人认为,酒是尧王发明的,琴是舜帝设计的,因此有了“尧酒舜琴”的说法。《宋史》卷一三八《乐志》也云:“舜韶更奏,尧酒浮觞,皇情载怿,洪算无疆。”</p><p><br></p><p><br></p> 三是医说。古代医家还把酒的发明与利用归结到黄帝身上。由汉朝人最终修纂的《黄帝内经》是目前我国流传最早的一部医典,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的医家见解,包括对酒的医学认知。后代医家依据早期医典以及《神农本草经》的记述,认定酒的始祖应该追寻到黄帝那里。北宋人寇宗奭《本草衍义》就指出:“酒自黄帝始,非仪狄也。” <br><br><br><br><br><br> <p>  四是农说。虽说古人好从远古名人身上寻找酿酒的起始源头,人们也大多赞同。但有些人认为,酒并不是某个人的发明,而是农业生产的附带产物。因为最早的酒都是用谷物酿造出来的,先有谷物而后有酿酒。《淮南子·说林训》便指出: “清醠之美,始于耒耜”。</p> <p> 有人说,从问世那一天起,酒大约就成了人们的“亲密伙伴”。</p><p><br></p><p>  无论团聚还是离别,无论是开心还是悲伤,无论是壮行还是凯旋,无论求人还是谢情,无论是聚会还是独处......似乎都离不开它。饮酒几乎成了好些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它无孔不入。</p><p><br></p><p>  你本来是不会喝酒的,可在山村中学教书的时候,同事和家长教你当水品尝,便慢慢学会喝酒。那时喝的是米酒,酒精度数很低。刚开始好下喉,但发作起来,让你头晕脑胀,浑身发麻。后来,喝酒次数多了,渐次适应了。以至于后来碰到聚餐,若没有酒,便一度觉得缺憾。那时,年轻气盛,容易喝醉,深受其害。后来听专业人士说,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主要是靠体内的乙醇脱氢酶将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处理为乙醛,然后再生成乙酸排出体外。酩酊大醉者主要是由于大量毒性强的乙醛滞留体内导致的,就会出现如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面色潮红、头痛、低血压和心动过速等症状。即使少量饮酒,若是服用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枢神经抑制药、解热镇痛药等抑制酒精酶代谢的药物,也容易出事。所以后来你不再喝酒了,但在聚会时碰上有人声明在吃这些药,你会坚决制止他人去劝酒的。</p> <p>  不管什么时候,酒是很有魔力的。相当部分人说它是好东西,是 “琼浆玉液”。它可以激发灵感,交流感情,活跃气氛,活血化瘀,强身健体。古今中外,不少关于饮酒绝唱流传人间。</p><p><br></p><p>  酒是社交的催化剂。数千年以来,国人多称无酒不成宴。欧洲谚语云:“酒能把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到一块。” 拉丁俗语则说:“没有酒就没有商谈。”约翰•盖伊一语中的:“酒促成一拍即合的友情!”但聚会喝酒是社交,便要讲究规矩。比如,如果自己不能喝,就别喝第一口,特别是在北方。 否则,就会刹不住车的;喝酒讲究韬光养晦,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敬酒时领导或长辈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敬酒时端起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低于别人。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 自己敬别人,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 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敬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敬酒,要有说词。敬酒不要说错话,说错了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等等。 </p><p><br></p><p>  在我国文人雅士眼里,酒可以点燃诗情。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陶渊明优哉游哉:“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王翰豪气干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李白月下独叹:“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深情劝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难得豪迈:“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柳永一声叹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发出天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辛弃疾壮怀不已:“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李清照幽幽闺情:“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p><p><br></p><p>  适量饮酒也于健康有益。《英国医学期刊》杂志曾发表了一项研究结论表明,适量饮酒可能会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但是也只是降低部分心血管疾病风险,而非全部心血管疾病。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适量饮酒的限量值是成年男性一天饮酒量不超过半两酒精,相当于七百五十毫升啤酒、二百五十毫升葡萄酒或七十五毫升三十八度的白酒;女性一天饮用就的酒精量不超过一百五十毫升,相当于四百五十毫升啤酒、一百五十毫升葡萄酒或五十毫升三十八度的白酒。当然这只是全民适量的平均值,具体到每个人则可能会有偏差。</p> <p>  但也有人认为酒是个坏东西。它易伤害身体,损坏形象,败坏风气,甚至引发悲剧。</p><p><br></p><p>  酒这东西,看则寻常,清如白水,尝之辛辣,苦甚黄连。在酒桌上,主人往往豪言满怀:“人在江湖走,哪能离了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要让客人喝好,自家先要喝倒!”劝酒文化更加强悍。“感情铁不铁?铁!那就不怕胃出血!感情深不深?深!那就不怕打吊针!”若遇不喝过瘾,常这样激将对方:“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喝高。”“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 很容易过度饮用,伤胃伤肝,严重的甚至会致人死亡。坊间曾流传这样的段子:“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红了眼睛喝坏了胃,喝得手软脚也软,喝得记忆大减退。”德国也有谚语:“美酒乃耗财病胃。”你的一个老领导英年早逝,在单位留下经典的话语:我这一辈子如果说没有吃过的餐馆,那就是没开张的餐馆。我喝的酒,不是按瓶来计算,而是按吨来计算。难怪上古周公颁诰,严厉禁酒,唯恐民众伤性,损害元气。</p><p><br></p><p>  饮酒无定力,以至于过度,甚或嗜酒如命,则不仅伤身,让人痛彻心扉地懊悔莫及,而且丧失理智,做出不该发生的事。轻者容易失言失态。“清醒之时心里事,沉醉之时口中言。”胡言乱言,自毁长城。酒一旦喝得过量,就会泄密失信。也有人调侃说:酒会让人变傻,所以有时真是个“好东西”。“半斤不当酒,一斤扶墙走,斤半墙走我不走。”洋相百出,贻笑大方。至于借酒消愁者,则只是一时麻醉自己,酒醒之后愁更愁。醉酒者重则发生悲剧。借酒生事,酒后乱性,酒后罢官,甚至酒后丧命。有人说:“酗酒是毁灭的同义词。”“酒杯淹死的人比海还要多。”甚至在中国古代政治的纷争中,用来毒杀人的也是鸩酒。因此有人说:“酗酒者德必败。”《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p><p><br></p><p>  饮酒也易败坏社会风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以前流行一句口头禅:“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提,可以可以;酒足饭停,不行也行;你我酒醉,不行也对。”便有人说:“哪里酗酒成风,哪里就无法无天。”据说,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酒亡国者。酒曾一度被美国人认为“是犯罪的根源”。而在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各式酒禁令。汉律规定严禁三人以上“无故群饮”,否则罚金四两。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农民丰收后酗酒闹事,因此,文成帝为此下令禁酒,诏令明言:酿、沽饮皆斩之。而自古以来最为恶劣的当数夏桀“为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为乐”;商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更是让酒成为荒淫无道的帮凶。</p> <p>  酒到底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呢?酒是不是好东西,有人说,关键在于喝酒的是什么人,喝酒的目的是什么。也有人说,关键在于能不能把握一个合理的度。自古以来,人们奉行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生,损胃亡精。《三国志》有云:“酒以成礼,过则败德。”苏东坡有言:“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饮酒要有节。但要做到适度也不容易。便有人叹道:“不去不去又去了,不喝不喝又喝了,喝着喝着喝高了……”</p><p><br></p><p>  也有人说酒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更是欲说还休的怪东西,有说不出的微妙味道。如果你驾驭不了它,就是一匹性情莫测的野马。劝君还是不要随便去理它。</p><p><br></p><p>  有人感言,人生如酒,年少时猛灌,却不解其中的味道。上了点年纪之后,喝得少了,还觉得有些苦涩。再后来,才发现,不是酒的味道变了,是生活带给岁月的滋味不再如初了,却还得道:“天凉好个秋”。</p><p> </p><p> 2020.3.23---28一稿</p><p>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