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 雨落三月,洗出春的味道,柳枝抽芽,摇曳春的气息。2020特殊之年,疫情见好,举国归零。一切都在春天萌发希望。</p><p> 太原市三十七中、南海中学“阅读经典,共盼花开”主题活动在春的萌发中继续前行,尽得风流。</p><p> 我们初一师生共读经典,一部《骆驼祥子》历时三周,细细品读愈发醇香,下笔行文也愈发精彩。 品经典名著,写心情文章,我们一起前行,待春暖花更艳!</p> <p> 我的心得是读书不在多,而在反复读。喜欢的书总要读它几遍,才算读过,才能读进去。</p><p style="text-align: right;">——陈丹青</p><p><br></p> 佳作展示 —壹—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说说那个时代老北京的洋车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u style="font-size: 18px;">37中主校区1907班</u></p><p style="text-align: center;"><u style="font-size: 18px;">邓玉菡</u></p><p> 皇城根下,扬尘道旁,穿梭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衣衫褴褛,吃力地拽着一辆人力车,或空车慢走,或拉客快跑,他们就是民国时期的洋车夫们,一类被烙上旧中国时代痕迹,浓缩历史沧桑的封建社会低层劳动者。</p><p> 老舍先生曾说:“看生命,领略生命,解释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在《骆驼祥子》一书中,我看到了车夫们草芥般的生命在黑暗的世道下苦苦的挣扎。了解到车夫行当里的潜规则:速度就是生命力,身体和车况即为尊严,有车意味着自由,年龄则代表地位和风头。年轻力壮,腿脚灵利,能有漂亮的车,拉“整天儿”,出车与收车都自由。初进北平城的祥子就曾这样辉煌过,拉着属于自己的车,憧憬着美好未来。岁数稍大一些,身体不太好的,拉八成新的车,“拉整天儿”,或半天儿,想多赚钱且还有精力的,就去“拉晚儿”,夜间自然比白天需要更多的留神与本事,收入却相对丰盈。像老马祖孙俩老老小小的,就要靠运气了:车破,要钱少,又不敢“拉晚儿”,只能早早的出车,靠长时间或拉货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最好的一类就是借着环境与知识的优越条件,或跑长趟,或会说外国话,并有着特别的跑法,拉着洋人,一律是长袖小白褂,白的或黑的裤子,裤筒特别肥,脚腕上系着鞋带儿,脚上是宽双脸儿,千层底儿青布鞋,既干净利落神气,又凸显他们的与众不同。也只不过是变着法儿想多赚几块。</p><p> 洋车夫都有着浮萍般的人生。他们居无定所,随波逐流,看雇主脸色,任人摆布。有的连温饱都很难解决,更别谈维权和民主。身体跨了,拉不动车了,没有依靠,没有经济来源,最终沦为生活的奴隶。自暴自弃杀妻卖女的二强子、一生三起三落的祥子、穷困潦倒生活凄苦的老马祖孙俩,都是如此。他们在风雨里哆嗦、烈日下喘息,被黑暗社会由淳朴善良、正直好强、跌宕起伏成为人类垃圾,然后像尘埃一般消失于世间。他们从肉体到灵魂被毁灭的过程,就是一部车夫命运的苦难史!是旧中国千百万车夫卑微生活的缩影!他们虽尽力想挣脱封建社会的桎梏,可仍无法改变由人到兽转变的最后结局。成为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是那个时代洋车夫的最终宿命!</p><p> 车轮滚滚,岁月悠悠。历史如辎,却不断向前,封建旧制早已被淘汰,洋车夫们的悲惨命运也被定格,留下的唯有一声感叹!</p> 晏燕老师点评 邓玉菡同学的读书心得语言优美,论证有据。全文既有原文的引用,也有自己的感受和理性地分析,蕴含着满腔对封建旧制的控诉之情。通过简单描述车夫们的职业特点、人员构成和生活状况,来说明当时环境下洋车夫们的生活不易,接着以点概面从整体上批判封建社会对这些底层劳动者们的肉体及灵魂的摧毁,使文章主旨得到升华,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最后以“一声感叹”戛然结束,意犹未尽,引人深思! —贰—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说说那个时代老北京的洋车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u>铜锣湾校区1901班 </u></p><p style="text-align: center;"><u> 李馥江</u></p><p> 旧北平有形形色色的人力车夫。“低贱”,是大家给他们的标签。他们专做苦活,给北平大大小小的宅门或是给阔人们“卖手脚”。“这一些是以前决没想到自己能与洋车发生关系,而到了生和死的界限已不甚分明,才抄起车把来的。被撤差的巡警或校役,把本钱吃光的小贩或者失业的工匠,到了买无可买,当无可当的时候,咬着牙,含着泪,上了这条到死亡之路”。</p><p> 即便是“低贱”的行业也分等级。头等的像祥子一样梦想着攒钱买自己的车,趁着年轻力壮把力气变成血汗钱;次一些的,是一种自居“清高”,打扮神气、会说“外国话”,因此也就包揽了外国人的车活儿。日子最不好过的要数20岁以下的,容易受伤;还有40岁出头的,筋肉衰损,说不定哪天会“一头摔死在路上”。</p><p> 车夫的生活是艰辛的。为了车份儿和一口嚼谷,也为了养家糊口,“抢座儿”几乎是天天发生的事,谁都不想,但谁都没有办法,人总是要吃饭的,总要传宗接代。即使一些车夫像老程一样富有同情心,老实厚道,但也改变不了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社会。</p><p> 车夫的生活是卑微的。为了生存,他们受尽耻辱。刘四爷办寿时,不允许车夫进出车厂。“拉晚的11点以后再回来,反正就别在棚里有人的时候乱挤!你们拉车,刘四并不和你们同行,明白?”不让回来就不能回来,谁都不敢违逆,毕竟那是给他们车的人,是赏他们命的人。</p><p> 车夫的生活是绝望的:“在冬天,遇上主人有饭局,或听戏,他照例是把电石灯的水筒儿揣在怀里;因为放在车上就会冻上。刚跑了一身的热汗,把那个冰凉的小水筒儿往胸前一贴,让他立刻哆嗦一下;不定有多大时候,那个水筒才会有点热和劲儿,可是在平日,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说不过去,有时候揣上它,他还觉得这是一种优越。”车夫们别无选择,就像祥子说的:“他原来不过是个连小水筒也不如的人!”</p><p> 小说的结尾,祥子变得完全为钱而活。他从一个充满希望和朝气的青年变成一个卑微的、绝望的人:“把钱放在炕砖上,他瞪着它们,不知是哭好,还是笑好。屋里没有人,没有东西,只剩下他自己与这一堆破旧霉污的钱。”或许大家都曾是祥子,最后也都变成了祥子。</p><p> 车夫,旧北平的底层劳动者,他们“只能仗着作派去维持自己的尊严”;他们受尽他人的欺凌和生活的压迫,充满卑微与艰辛。他们拉着自己的车,却被名为社会的车轮无情碾压,这不是他们的错,不是吗?</p> 郭伯琛老师点评 <p> 李馥江同学本次的心得结构清楚,层层推进,抓住车夫群体的卑微、艰辛和绝望来侧面体现出老北平底层劳动人民的辛苦和不易,同时暗示了像祥子这样的堕落不是一个特例,而是社会普遍现象,既表达了对洋车夫的同情,又对当时的时代走着比较深刻的思考,有成为作家的潜质,继续努力,未来可期!</p> —叁—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说说那个时代老北京的洋车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u>37中主校区1904班</u></p><p style="text-align: center;"><u>郭钱凝</u></p><p> “ 一年,二年,至少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能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我们可以看出老舍先生的笔下这些洋车夫虽然劳累,但是都是用自己的汗水和双手去挣钱;他们勤劳且善良,朴实而又任劳任怨!然而他们却生在民国时代,那时候的人民皆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洋车夫必然也不会例外,因为他们不知创新,没有想象力,所以我觉得他们在当时的环境里想要富足的生活简直是奢望!</p><p> “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活的;岁数稍大或因身体关系而跑得稍差的……年纪在四十一下二十以上,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活的……”书中老舍先生把他们分成四个类别:有年轻力壮腿脚麻利的,他们挣钱多些;又有年纪稍大的,四十岁左右,他们身体没有年轻人好,拉的差劲些,但他们拉车的时间长,阅历丰富,挣钱也会稍多些;还有便是二十以下,四十以上的,要不太小没经验,要不太老跑得慢,钱都比前面二者赚得少;最后一类当属专门拉洋车的。然而我认为:不管哪一派,都逃脱不了黑暗时代的悲惨命运!</p><p>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洋车夫是非常卑微的职业,他们起早贪黑,冬去春来,日日夜夜都要拉车,流了那么多汗水往往只能换来两三毛,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把自己变成活地图,要记住老北京的每一个街道,从哪里走比较方便快捷,从哪里走比较舒适,这记忆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练成的,脑袋里不仅要有路线,更要进行无数次的实践,否则,那些乘客会不满意,一不满意收入也就少了!可想而知,那个时代老北京的洋车夫的生活是多么的不易!</p><p> “在城里混了这么几年,只落得一身衣服,和五块钱;连被褥都混没了!又由这个他想到了明天,明天怎么办呢?拉车,还去拉车,哼,拉车的结果只是找不到个住处只是剩下点钱被人家抢去了……再去拉车,还不是脱了裤子放屁,白白赔上五块钱?”祥子知道洋车夫有的是刚入门的,是新手,大多比较穷,没钱买好的车,只能去车厂租车拉,直到攒够了买车的钱,并且每天还要缴纳租金!然而他还深知,这只是又走进了无限循环的死胡同!而我觉得这种情况不单单是祥子一个人的遭遇,同时也是当时劳苦大众难逃悲惨命运的缩影!</p><p> 李犁耘先生曾写道:“写北京,写北京的劳动群众,写北京社会风俗的沿革,并且形成了独到的艺术风格的作家,当首推老舍。”可见老舍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受具有独到的眼光。《骆驼祥子》取材于市民生活,人物各有特点,对这些车夫们的描写更具有代表性。而祥子只是洋车夫里的一员,在那个暗无天日的世界里,他由朴实善良的拉车夫被残酷的现实变成了麻木,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由此可见当时畸形的社会背景下洋车夫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难道只有洋车夫是这样吗?广大的底层劳动人民的命运又比洋车夫好多少呢? </p> 晏燕老师点评 郭钱凝同学的读书心得语言流畅,重点突出,感悟具体而深刻。尤其可贵做到了读中悟,悟中学。通过自己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展开无限的想象力,以祥子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描述当时北平洋车夫的生活现状,能够以自身的感受再现当年贫穷积弱的国家和亟需待救的劳苦大众,通过文章的构思可以看出本文的思维严谨。 —肆—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说说那个时代老北京的洋车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u>东山校区1906班 </u></p><p style="text-align: center;"><u>彭瀚铤</u></p><p> 四方脸,高颧骨,两鬓有些斑白,花白的鬓发与他黝黑的肤色格格不入,一滴浑浊的汗珠悬在他发锈的铜扣上,他身体瘦弱像几根白骨被一层干黄的枯皮所包裹。他,老田,是一个与祥子关系较为好的车夫。</p><p> 若是给车夫们分类,大概可分四类:第一类,高等自由工。他们年轻力壮,腿脚灵利,当然车也不可能差,拉整天,“出车和收车都有自由。”还有些更神气的呢!专拉“洋买卖”,会说外文,跑法,服装都很特别。第二类,次等受限工。比第一类老,车技自然也差些,拉的车八成新。第三类,差等被迫工。他们的车破,要么儿时受了伤,要么老了筋肉已损,老田也为这类。第四类,末等等死工。四十岁左右,连最破的车也不知坏了多少次。老田身体的虚弱使那些家财万贯的富人对他充满了鄙视,没人愿意坐那个又脏又臭的车上。</p><p> 作为穷苦车夫的老田,只好老老实实地站在路灯前,东张西望地找着生意。凄冷的路灯下,他死死地握着已被汗水浸透的把手,可手绝不会松开。他多么勤劳,多么朴实,又多么坚忍啊!可是,黑暗的命运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穷苦的人,老田在一个富人的戏耍下,丧了命。死在街头,换来了更多人的无视。老马,结局却是与老田一样惨。在失去自己最心疼的小马后,只好卖卖茶,“老人还是那么和气可爱,可是腰弯了许多,眼睛迎风流泪,老红着眼皮像刚哭完似的。”</p><p> 二强子的生活更是场悲剧,洁白的馒头被几粒灰尘所变的发黑,苍蝇在他的稀饭上周而复始地打转,二强子怒气冲天地把那双已经被老鼠当作晚餐的破木筷扔在昏暗的地面上。那个失去平衡的世界里,谁也想不到,车夫们也更不会想:恶人竟占据了主流,“一间小小的屋子,好像装不下二强子”以前的二强子全凭身板养活自己,家人在他们眼中,根本指望不上!</p><p> 其实,是我东施效颦,仿着老舍先生笔触虚构了一个老田,但他却是我心中洋车夫的形象。无论是暴躁的,又穷苦的二强子,还是命苦的老马,还是我虚构的老田,他们好像都变成一个集体,这个集体说的体面,说的卑微,就是那些不值一文的洋车夫了。那个年代,“凄凉”二字刻在每个劳动者的命运上,所有的洋车夫都是刻苦,穷困,又朴实的,他们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在社会危机中出演小丑的配角罢了,在黑暗的笼罩下从未发光。</p> 暴鑫辉老师点评 彭瀚铤同学这篇阅读心得从洋车夫的构成和其结局探究当时环境下洋车夫们的悲惨生活。行文流畅,语言练达。值得称道的是其出创造的一个末等车夫“老田”,借由“老田”与书中的洋车夫们对比,虚实相交,进而深刻地表达了他对黑暗社会下的底层劳动人名的悲悯与这样病态社会的批判。可以说虚构的“老田”既是作者对文章的综合分析,也蕴藏的他对文章的独到理解。思路巧妙,不落窠臼! 结语 <p> 读书的魅力在于通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万千世界与百态人生;写作的魅力在于借由文字,我们可以倾诉心中情感与体会心得。二者共有,也是一大乐事。</p><p> 这个特殊的春天里,三十七中南海中学的初一学子,与经典相伴,以纸笔为友,书写着收获,书写着成长,书写着他们的曼妙春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