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面条菜

上河渔父

<p>  屋内闷的太久,出来那都好看。到处春花烁烁索性到公园走走。</p><p><br></p><p> 真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垂柳如烟连翘娇黄,园内姹紫嫣红全因新冠肺炎而寂寞着。</p><p><br></p><p> 逐花而走,不觉走入公园边缘一片鹅黄的油菜地中,眼前景象令人怦然心动,这是个被城市现代化进程漏掉的地方。茂密的油菜花间安然坐落着三两座简陋的棚屋,菜花灿灿开的正艳,轻风徐来香气盈袖,想不到在高楼林立的地方,竟然还有这样一片令人心灵柔软的地方。</p><p><br></p><p> 沿蜿蜒的小路走向小屋,两边菜花夹道,想起了“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的诗句,这种繁花簇拥的美妙被古人表现的淋漓尽致。</p><p><br></p><p> 油菜地间还夹杂着畦畦绿油油的菜圃,忽然传来三两声鸡鸣给这片“世外桃源” 更添了份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般浓郁的烟火气息。</p><p><br></p><p> 这里原是村庄搬迁后留下的一角废墟,我以前来过,如今这片荒芜重新又回归了乡村的清秀。</p> <p>  我认识的一位老人听说也在这里盖了房。</p><p><br></p><p> 认识他时,他还是我居住过的那个院子里的清洁工,和老伴儿俩人住在院子角落里的两间简易房内。</p><p><br></p><p> 每天他早早开始打扫,当晨练的人出门时,已打扫完整个院子披着衣服坐在他的小屋前听着戏曲休息。</p><p><br></p><p> 老人爱听戏,尤其爱听慷慨激昂的唱段,随身携带的播唱机里全是这种“嗷嗷”叫的唱腔。他的嗓门儿也和他喜欢的戏曲一样高声大调。当他和院子里的老人一起前三皇后五帝兴奋地聊天时,那声音更是半个院子都能听得见。</p><p><br></p><p> 老人家门口放着些废料钉制的小凳子,谁来谁坐,成了院里人的聚会场。经常聚着人,人们叽叽嘎嘎地说话,他家老婆婆也在一边听,却很少在白天见到他。每问起他,不是说去捡拾废品就是下“地”去了。</p><p><br></p><p> 做清洁是老人的主业,老人另外还忙着两个副业,一个是捡废品另一个就是开荒种地。</p><p><br></p><p> 这个衣着邋遢的老人很像城市里的拾荒者,他屋子边的空地上码着捡来的废品,每隔一段他就蹬着旧脚踏三轮车到很远的地方卖。装满废品的三轮车巍巍峨峨象一座行走的“小山”,几乎淹没了蹬车的他。</p><p><br></p><p> 老人的“地” 就是眼前这片油菜地中的一块。老人开垦时大片荒芜着。在废墟上开荒很不容易,搬走石头再一镢镢刨松,这样重的体力活年青人来干也不是轻松的事,何况是已年逾古稀的老人,老婆婆说他每天躺在床上浑身都是疼的。</p><p><br></p><p> 见过他地的人说,他那荒地土少砂石多高低不平,难长东西,种也白种,瞎受累。老人哈哈一笑依旧带着水和他““嗷嗷”叫的戏匣子早出晚归地去侍弄他的地。</p><p><br></p><p> 他带着草帽光着黝黑的膀子在地里忙活时很像一个老农,在城市保持这种自然质朴的劳作方法的,老人也许是独一份。</p><p><br></p><p> 跟着老婆婆我去过他的地,在被捡出堆堆石块的一片渣土丘上,老人种着多种作物,窝瓜、绿豆,棉花、红薯,高粱等等,生长的并不旺盛。大概都是老人喜欢的庄稼,有些作物在农村已不多见。</p><p><br></p><p> 成熟的季节,老人带着收获的东西回来,“扑通”放在门前,对门口坐着的人们慷慨地说“谁要,拿吧”。疙疙瘩瘩的老窝瓜,碧绿的青椒,嫩嫩的韭菜……老人蹲在一边喜咪咪地看着,好像在看着心爱的儿孙。</p><p><br></p><p> 高粱成熟后他砍回来一抱子长杆,老婆婆和院子里的几个女人天天忙活着用高粱杆 “哧溜”“哧溜”地纳锅簰、做蓖子各自为家里添置用具。</p><p><br></p><p> 问起他的收获,老人一扬脖颈骄傲的说“多着哩”。一个秋天他都在陆续往家背,他的小屋里堆放的满满澄澄。</p><p><br></p><p> 他将自已的收获分成许多份,打电话给他的亲友来拿。我才知道原来他就是本地人,儿女和亲友居住的都不远。倾注他汗水的“地”就是他原来村庄的旧址。</p><p><br></p><p> 一次午饭时我去他家借东西,发现老人正喝着啤酒吃卤肉。这样的小奢发生在这么大岁数生活极简还这么辛苦劳做的老人身上,有点意外。</p><p><br></p><p> 后来慢慢知道这个看上去经济状况不太好的老人,不仅手中有钱,还拥有二套安置房。本来能很好的生活为什么他要选择这样的生活呢?</p> <p>  有一天他儿子来了,听说父子俩不太和谐,这次不知为了什么说着说着激烈地吵了起来。老人一脚踢翻凳子指着儿子跳着脚大骂。</p><p><br></p><p> 原来为了让老人回家颐养天年,儿子多次劝说无效竟背着老人替他辞了工。</p><p><br></p><p> 冲着儿子背影老人哆嗦着嘴唇吼着“不让干我也不回去,我住到“地”里去”。</p><p><br></p><p> 从那里搬走后,听说老人真在地里盖了房,确不知是这三座棚屋中的哪一座。</p><p><br></p><p> 一个棚户前有人正在忙碌,走去看他们正给几只鸡和兔子喂食。打听那位老人,说已经不住在这里了,棚屋还在,仍然天天回来眼下好像不在,指给我那间棚屋。</p><p><br></p><p> 来到棚屋前果然不在,门锁着,门前堆着一堆废品,从门缝往里看棚屋里也是,老人的领地还保持着他的“特色”。</p><p><br></p><p> “房子”旁边有一口压水井,井台边放着只盛着水的塑料壶。</p><p><br></p><p> 走进井边的菜地,春韭刚刚发出嫩芽,几畦香葱扑棱棱炸开了墩,肥嫩嫩的豌豆秧上挑着朵朵蓝白色猫眼一样的豆花,这平常朴实中透出一中恬静的田园之美。</p><p><br></p><p> 菜地中的土丘上竟然还种植着一丘面条菜,这种在田野麦垄间生长的野菜,却长在老人的菜地里,柳叶状的对生叶片在三月的春风中婷婷舒展。</p><p><br></p><p> 老人还是那个样子,喜欢种植些很稀憾的作物。</p><p><br></p><p> 掐菜轻嗅,清香中带股泥土的气息,还是那个味道,这是老人留恋的味道。在这水泥钢筋筑成的从林中,老人执着地追求着与这种芬芳的亲近。</p><p><br></p><p> 我忽然觉的老人很像这菜,尽管失去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却仍然不失原来勤劳淳朴的本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