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图 先进</p> <p><br></p><p> 前些日子回老家,途径老屋,推开柴门,走入堂屋看到挂饽饽篮子的挂钩仍在,那一刻勾起我太多回忆……</p><p> 在过去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堂屋都挂有一个圆圆的饽饽篮子。有在集市上买来的竹篮,也有自己编制的柳条篮,其实啊,村里人家大部分是使用的柳条篮子,我家也不例外。在我们家乡对柳树上的柳枝叫做柳条,人们在地里干完活回家路上,顺手在大坑边柳树上削一把柳枝带回家,然后做成“白柳条”,做成“白柳条”需要两个人配合,先找来两根小木棍(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粗)做成夹棍,由一人将一支柳条根端的绿皮剥开后夹紧,另一人将柳条由根至稍从夹棍中用力拽出,绿皮瞬间脱落,一支 “绿柳枝”就变成了光溜溜的“白柳条”了。然后再找来一根粗细适中的白蜡杆儿做成弓状,两头用绳子拉紧,作为篮子的提手,然后打底编制……用其编织成篮子盛饽饽,既美观又干净。</p><p> 那饽饽篮子是如何悬挂堂屋的呢!手工搓制的麻绳系在堂屋檩条上,绕过檩条打上一个结垂吊下来,末端拴上一个挂钩,挂钩有木质的、有铁质的,我家便是木质的,木质选用树木的一个枝杈,做成一个V字型的物件,再用烧红的火筷子烫一个眼儿,拴在垂下来的麻绳上。这样再把饽饽篮子往钩上一挂,妥了!把各种饽饽往篮里一装,盖上粘布。悬挂在半空中,这样一来既通风透气,又防潮防霉,还能防鼠防虫呢!</p><p> 当年,无论是小麦的细粮面,还是小米、玉米的粗粮面,其做熟的干粮不管是馒头、烙饼、卷子,还是窝头、饼子、菜团子,人们称之为“饽饽”。父辈们讲,以前的饽饽有多种“颜色”。玉米、小米面的是“黄饽饽”,高粱面的是“红褐饽饽”,山药干儿面的是“黑饽饽”。最诱人的莫过于小麦面的大白馒头,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见到的稀罕食物。</p><p> 饽饽篮子二三事。放学后的我,一进家门,就登梯爬杆够饽饽篮子拿饽饽吃。我小时候饽饽篮子你放的最多的是“黄饽饽”,每次都是拿出一个玉米面的饼子,用刀切成两片,在一片上淋上一些香油,撒上少许盐,再合上并顺手搓抹几下,让油盐涂抹均匀,津津有味的吃着裹油的饼子,那叫一个香啊!</p><p> 在抢收抢种的农忙时节,饽饽篮子就成了往洼里送饭的饭盒了。到了饭点,妇女、孩子便挎上饽饽篮子,把饭菜送到田间地头的树荫下。这时的篮子里,会比平日的食物丰盛一些,有一盘大葱炒鸡蛋,还有自家腌制的咸菜、咸鸭蛋等农村美食。</p><p> 饽饽篮子,见证了人们日常生活条件的改善,随着冰箱、冰柜的普及,饽饽篮子悄无声息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