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青春期

楠楠

<p>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上网课真的是亲子关系走向崩溃,家庭关系不可调和的最终原因吗?一切真的是孩子不懂事、太任性吗?</p><p>实际上,学习只是亲子冲突的一根导火索,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之所以选择自杀,选择向父母挥刀,最根本的的原因是父母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p> <p>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p><p>然而现实中却不是这样。作为家长,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p><p>当孩子没有认真听课写作业;当孩子做错事情;当孩子没有达到你的预期,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生气、愤怒,对孩子吹胡子瞪眼,高声斥责。甚至会暴怒,将孩子狠狠打一顿。</p><p>当孩子做得好,达到了父母的预期,家长则表现的心情愉悦,和蔼可亲,对孩子有求必应。</p><p>父母无法忍受孩子犯错,无法忍受孩子反抗,无法忍受孩子的成绩不好,不知不觉中,父母对孩子的爱被增加了各种条件,孩子达到了,父母就笑逐颜开,达不到,孩子就被横眉冷对。</p> <p>在这种带附件条件的爱中,孩子会产生一种误解,原来父母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我只能表现好的时候,父母才爱我,这样的爱让孩子和父母产生隔阂,随着孩子长大,而变得心灰意冷。而孩子也会出现两种成长模式:</p><p>第一种,成为讨好型人格。喜欢观察他人的脸色行事,容易迁就他人,压抑自己,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容易委曲求全。</p><p>第二种,破罐子破摔型。认为自己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无论如何,父母也无法爱自己,不管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于是就会对自己失望,对父母失望,选择自暴自弃。</p><p>接纳孩子,尊重孩子的现状,尊重孩子的成长特性,尊重孩子的不成熟。</p><p>接纳孩子,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不要站在对立面去指责孩子,而是控制好情绪,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父母的爱。</p> <p>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时,才会从内心散发出真正的欢乐和自信,才有信心跨越低谷战胜困难,才会温和地面对他人,怀抱美好的生活。</p><p>这样的孩子,心已经被爱填满,哪里会有恨呢?</p><p>二、从未修补过的破裂的亲子关系让伤害越来越大</p><p>在孩子的成长中,难免会出现误会、争吵或其他冲突。每一次冲突的发生,都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破裂。如果这些裂痕没有得到及时地修补,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紧张,最终走向无可挽回的地步。</p><p>父母总是潜意识地将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很少会在冲突过后,主动向孩子道歉,主动向孩子缓和关系,认为一旦自己先低头,就失去了威严性和权威性,以后就“镇不住”孩子了。</p><p>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中,孩子被深深地压制,他得到的只有一次次被伤害,一次次被漠视,孩子会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孩子在这种压抑中,最终会选择远离父母。</p> <p>所以父母要认同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必须尊重孩子,而父母也要勇于面对自我,要学会承认自己的问题,学会向孩子低头,向孩子道歉。</p><p>当你向孩子说出“对不起”这三个字的时候,你不但不会变得卑微,反而在孩子心中,你会变得更加高大,因为孩子发现,父母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错误的有担当,有勇气的人,会和你变得更加亲近。</p><p>三、父母用错误的陪伴方式换来了更加糟糕的亲子关系</p><p>平时提到陪伴,父母总是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可是,在这个超长的假期里,你和孩子有了大把的时间在一起的时候,为什么矛盾依旧被激化呢?</p><p>陪伴不是你和孩子长时间在一个房间里就够了,它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父母的态度和能力。</p><p>当你拿着手机坐在孩子旁边,看似陪伴,实际上是对孩子的折磨;</p><p>当孩子和你说话,你只是“嗯嗯啊啊”地回应,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尊重;</p><p>当孩子上网课,写作业的时候,你才监督催促坐在一边,实际上是对孩子的变相监控;</p><p>敷衍性的陪伴对彼此是一种煎熬。</p><p>把3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的陈美龄,曾强调:不管任何时候,只要孩子和她交流自己的想法,她都会马上停下手中的事儿,给予积极的倾听和回应。她认为,任何事情都没有孩子重要。</p> <p>陪伴,就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为先。</p><p>愿意放下手机,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认真地一起阅读;</p><p>愿意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和声音,能俯下身子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p><p>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鼓励,出现进步的时候,给予赞扬......</p><p>一定要记住,陪伴是全心全意的,是随时随地的,是放下身段的,只有这样的陪伴才能换来孩子心与心的交换。</p><p>四、父母停滞的自我成长</p><p>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p><p>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反映在他的亲子观和育儿观中。你是什么样的人,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就决定着你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p> <p>在这个假期里,有的家庭亲子关系得到了改善,有的家庭矛盾越来越激烈,甚至闹出了人命。所以,让父母和孩子变成仇人的不是这个“超长的假期”,最根本还是父母的教育走错了路。</p><p>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写道“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必须互相容忍,辛苦坚强地活下去。当我变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p><p>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果”,父母就是家庭教育的“因”。作为父母,我们抱怨孩子出现问题,不乖的时候,先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做错了什么,先修正自己,再去改变孩子!</p> <p>没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很容易将孩子当做生命的中心,这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让孩子倍感压力,同时父母和孩子也都很容易产生长期的焦虑。</p><p>而这种焦虑感在亲子关系中是非常致命的,它会让父母无法控制焦躁的情绪,它会让孩子承受越来越重的压力,最终激化了亲子矛盾。</p><p>想让孩子成长,先自我成长,想让孩子进步,先自己进步,不断保持自我成长,实现自我升级,让自己变得更好,成为孩子的榜样。</p><p>拥有成长的、强大的自我,才能跟上孩子的生长节奏,才会更客观地面对育儿问题。</p> <p>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父母;每个问题父母背后,都有着教育的误区”,深以为然。</p><p>向父母挥刀,选择自杀的孩子,实际上都是没有被父母真正爱过、尊重过、信任过的孩子。他们内心被摧残的一片荒芜,他们的人格被父母贬低到一文不值,在长久的责骂和贬低中,孩子最终选择了爆发,用最极端,最惨烈的方式反击父母。</p><p>如果父母一味将责任推给孩子,而不愿意深入探究背后的真正原因,那么这样的悲剧还是会继续发生。</p>

孩子

父母

陪伴

亲子关系

自己

成长

自我

尊重

变得

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