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坤《呻吟语》读后(羊大为美)

羊大为美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吕坤《呻吟语》读后(羊丈为美)</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1536-1618),明朝学者,<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字叔简,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士,</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商丘宁陵县人。吕坤天资聪颖,6岁入学启蒙,13岁考中秀才第一名,26岁中举,为乡试第三名,39岁中进士,系殿试三甲第五十名,曾任裹垣知县山东参政、刑部左、右侍郎等职。吕坤所至,颇有政绩,刚正不阿,为政清廉。深受士民爱戴。他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吕坤是一位方正质朴、学识渊博的哲学家。《呻吟语》是吕坤积30年心血写就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这部著作谈哲理,抨时弊,探求人生,思考宇宙,举凡人之修养、处世原则,人际交往,居家过口等等,真知灼见,时时闪现,警句妙语,不一而足。它不失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羊大为美在美篇《得道者贵》一文中,对吕坤的学术思想已作过某些领域的重点评述。《呻吟语》全书上下册现已读完。《呻吟语》是一部内省之书。事实上,中国古人重视内省。《礼记·中庸》讲慎独,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反省诸己,都强调人们要重视内省。这种重视内省,是有用的。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离不开内省。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领悟,也离不开内省。吕坤的《呻吟语》一书,是中国古代人重视内省的一本杰出著作。作者有良好的儒家文化功底,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结合自己阅读和经历,对自己的为人处事,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进行反省。这种反省,既促进了他自身人格的完善、智慧的增长,也能给后人的读书明理、立身处世起有益的勉励作用。作为内省之书,现就《呻吟语》作如下综述:</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在如何内省方面,吕坤说:“要体认,不须读尽古今书。只一部《千字文》,终身受用不尽。要不体认,即三坟以来卷卷精熟,也只是个博学之士,资谈口、侈文笔、长盛气、助骄心耳。故君子贵体认。”这段话,对于每一个读书人,很有指导意义。人要读书,但并是书读得越多越好。一,读书要多读经典之作。四书五经,是古代圣贤的智慧。不能不读,不能不常读!正如吕坤在另一段话所说:“讲学人不必另寻题目,只将四书五经发明,得圣贤之道,精尽有心得。此心默契千古,便是真正学问”,认真阅读四书五经,使自己的思想,与古代圣贤的见解相吻合,那便是真正的学问。《千字文》一书,既有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又教人做人的道理。这样的书,也应该常翻常读。其它方面的书籍,适当读读而已,但不必读得过多。二,用体认。所谓体认,即联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体会书籍的观点,吸取书籍中的真知灼见,为自己精神生命的一部分。许多人,书虽然读得不少,但不肯体认,虽然赞同书本中那种闪耀人性和美德光辉的言句,但不肯拿过来勉励自己,所以读书数十年,其眼界仍然平平,其德行仍然平平,其脾气仍然易怒,这样读书,读与不读何别之有?这样的读书人,又有什么值得尊敬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针对不同的对象,吕坤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百官畏君,群吏畏长吏,百姓畏上,君子畏公议,小人畏刑,子弟畏父兄,卑幼畏家长。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生在世,要有所畏惧,有所敬畏。天子敬畏苍天、畏民众、畏历史评价,官吏敬畏上司,百姓敬畏官吏,子女敬畏父母,医生敬畏生命,读书人敬畏圣贤,每一个人要敬畏法律、良知和神明,不抱门户之见,不搞团团伙伙,不设框框套套。有敬畏,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做事,以谦卑正直做人,整个社会才会兴旺发达、安然有序,个人和家庭也才能得到平安。智慧的获得,平安的人生,应该是从持一颗敬畏之心开始吧?</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还说:“不难天下相忘,只怕一人窃笑。夫举世之不闻道也久矣,而闻道者未必无人。苟为闻道者所知,虽一世非之可也;苟为闻道者所笑,虽天下是之,终非纯正之学。故曰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有识之君子必不以众悦博一笑也。”是的,为人处事,讲的就是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该做在前,哪些该做在后;哪些可以缓一步做,哪些该立即去做;那些该自己亲自去做,哪些该别人来做。该这样做你却没有去做,不该这样做你却做了,糊涂人批评你时你可以不理会,但明白人、热爱真理、富有智慧而又正直善良的人,他们会拿你笑话!这时,你岂能不脸红!你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干好你自己所应该做的,不做你所不当做的,那时,明白人会为你叫好,这也是你莫大的荣耀!</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在如何内省方面,吕坤接着说:“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吾道必大行之自然后见,便是抱关击柝,自有不可枉之道。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若曰在卞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道,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又安知大任到手不放过耶?”意思是:松柏树一生下来,就是直的,仁人君子在未出名时,就是以正直善良为做人的准则。如果他未出名时,就对道德不重视,干那些坑害别人的事,那么他就是一个人格不诚实的人。他将来出名了,依然也会人格不诚实。吕坤这段话,充满着对美德的热爱。劝告世人,作为一个仁人君子,无论何时都应该道德和诚实,要讲求目标和手段的一致性。目标正确,手段是卑劣的,当然不可取;目标不正确,手段再合理,一样也不可取。可世间有许多人,推崇实用主义的人生哲学。他们声称,面对不道德的敌人,可以采取不道德的手段。他们不懂得,当他们采用不道德的手段时,得到的必是不道德的结果。到头来,既害了别人,也害了他们自己!</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按照吕坤的观点:“人一生大罪过,只是自是自私四字。”这段话,说得很好!“自是”,即自以为是,导致自高自大,刚愎自用,自己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别人的正确观点得不到吸取,结果只会自我封闭,自绝门路,自取其辱,自惹其祸。“自私”,使人变得斤斤计较,唯利是图,寸利必争,俗不可耐,导致无法给世人更多帮助,使自己一生的价值有限,也感受不到帮助别人给自己人生带来的更大乐趣,还会陷入矛盾纠集,四面楚歌,众叛亲离。人生在世,应该努力克服自是、自私的品德,才能在智慧上更加完善,在人格上更加完美!现代社会,许多为官者和伪知识分子常常为自是、自私辩护,实在糊涂!他们在事业、学术和人生道路的成就,也必定有限。</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主张人要有必要的胸襟、涵养和器识,要知进退,要把握好度。他说:“穷寇不可追也,遁词不可攻也,贫民不可威也”,不要追赶穷寇,不要在别人理屈词穷时继续给予攻击,不要在贫民百姓面前耀武扬威。要给他们以一条生路,要给他们以做人的尊严,要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这体现出吕坤作为儒者的宽厚心胸。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一些有权势的人,面对平民百姓过于放肆和暴虐,一个有道理的人,面对没有道理的人过于苛刻和尖锐,一个功成名就的人,面对成就一般的人表现得过于傲慢和得能。这些都表现出他们没有起码的眼光,没有良好的修养,没来为人的德性。他们没有起码的敬畏、感恩和悲悯情怀,从而使他们不但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反而为别人所厌恶。</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认为:“或问:中庸之道,尧舜传心,必有至玄至妙之理。余叹曰:只就我两人眼前说,这饮酒不为限量,不至过醉,这就是饮酒之中;这说话不缄默,不狂诞,这就是说话之中。这作揖跪拜,不类不疏,不疾不徐,这就是作揖跪拜之中。一事得中,就是一事的尧舜。”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人留给后人的宝贵教诲。“过犹不及”,一件事过头了,好事就变成坏事,一个观点过头了,正确就变成错误。所以,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谨守中庸,不要好走极端。</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还说:“雨泽过润,万物之灾也。恩宠过礼,臣妾之灾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在此,他告诉人们,任何事情,一旦偏离了中庸,就会给人类带来灾祸。吕坤说:“中足矣,又下个庸字,旨深哉!此难与曲局之士道。”吕坤提醒人们,“庸”也十分重要,不可忽视;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努力做到“庸”,重视平常的事物与生活,不要看不起平常的事物与生活;尊重生活中的常理,不要总做花样翻新的百戏。吕坤这种提醒,显然是有道理的。既“中”又“庸”,政府的决策就会少一些极端性,万一错误了,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也较为有限。既“中”又“庸”,人与人、人与自然就会减少许多冲突,人们的生活会更幸福,整个社会会更和谐。</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看到了正直的人往往弱不敌强、寡不敌众、慈不敌乖,最后受伤害的往往是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正直人。所以,在正直与忠厚的关系上,他主张:“正直者必不忠厚,忠厚者必不正直。正直人植纲常扶世道,忠厚人养和平培根本。然而激天下之祸者,正直之人;养天下之祸者,忠厚之过也。此四字兼而有之,惟时中之圣。”说正直者必不忠厚,忠厚者必不正直,可能有些夸大。但确实提醒人们,正直的人,眼里掺不得沙,是不好的,会把一些有缺点的人推到对立面,既使自己的工作陷于被动,也使有缺点的人得不到劝化,所以正直的前提是要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要保护好自己,尽量避免矛盾激化。吕坤这一观点的言下之意是说讲正直要知己知彼,事看对象——当你面对没有德性的狠人,自己又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对这样的权贵是无需讲正直的。忠厚的人呢?心肠太软,坏人根本不怕他,这就会助长坏人的嚣张气焰。人生在世,应该兼顾正直与忠厚两个品质吧!既要坚持做人的原则,又不能对别人过于苛刻,这有利于保护自己,也有利于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进一步阐述:“人一生不闻道,真是可怜!”道即真理,即智慧,也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道,应用到立身处世,就是做人的道理和法则。道需要在生活领悟,但也需要请教良师,需要与朋友探讨,需要阅读好的书籍,尤其是圣贤著作。古代人多么热爱道啊,他们把探索道,作为人生第一等重要的事!正如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因为他们知道,懂得道,自己的为人处世,才不会偏差,懂得道,自己的生命才有意义!今人只求利益,对道不关心。这种人,眼睛是睁着的,但灵魂却是昏睡的。他们虽然干了许多事,但他们所干的事大多数是没有价值的。他们虽然可以享受一时的尊荣,但决不会得到后人的尊敬。</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对人间冷暖可谓体察入微,深深懂德朋友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他说:“惟夫朋友者,朝夕相与,既不若师之进见有时,情礼无嫌;又不若父子兄弟之言语有忌。一德亏,则友责之;一业废,则友责之,美则相与奖劝,非则相与匡救,日更月变,互感交摩,骎骎然不觉其劳且难,而入于君子之域矣。是朋友者,四伦之所赖也。”朋友在一个人品德和学识的增长中,作用很大。每一个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没有一个人的精力和智慧能够穷尽万事万物。所以每一个人的思维都是片面的,学识有所不足,性格有其偏狭。这就决定了他需要朋友,使自己的思维、学识、性格,得到完善。在我们困难无助的时候,朋友慰藉人们的心灵;在我们成功幸福的时候,朋友分享我们的欢乐。我们可以想像,许多人之在学问或人格上之所以走得那么远,与他们有众多学识和人格同样出众的朋友,是分不开的。我们同样可以想像,许多人之所以终其一生一事无成,或趋炎附势、仗势欺人者沦为恶人,是他们身边缺乏好朋友,或这些好朋友不过是利益上互相利用的狐朋狗党,是分不开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还说:“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不能代也。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我?”此语至真至切。人生在世,有许多痛苦。痛苦最终要靠自己承受!别人没有办法替代。人生在世,最终要衰老死亡,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要承当的,别人没有办法帮忙。这就表明,人生之路,最终要靠自己走啊!自己不依靠自己,不帮助自己,谁来帮你呢?能拯救自己的,只有你自己。要爱护你自己,给自己关心。你不关心自己,别人关心你,又有啥用?要好好努力,努力做一个好人,努力干一番事业。你不努力,别人帮助你,又有啥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针对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害人害己和损人不利己,吕坤接着说:“人生天地间,要做有益于世底人。纵没这心肠、这本事,也休作有关损于世底人”。这段话充满着对美德的热爱,充满着仁爱的心肠!为我们每一个人,立了两个价值标竿:较高的标竿,即多帮助别人,多奉献社会;较低的标竿,即不做坏事,不损害于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守较低的标竿,并向较高的标竿跑去!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更为充实,更有意义!</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针对传统儒学虚假的的所谓涵养,吕坤说:“两人相非,不破家不止,只回头认自家一句错,便是无边受用。两人自是,不反面稽唇不止,只温语称人一句好,便是无限欢欣。”这段话告诉人们,人有缺点,往往知错不认,往往只为自己考虑,不为别人考虑。这段话也提醒我们,真正的涵养,是在两人相争的时候,自己错了就要认错,而对别人的错多一些包涵;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多称赞人一句,为别人说好话,就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误会与纷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吕坤之话,实在是人与人友好相处的金玉良言啊!</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认为:“见面前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指出一个道理:认识千里之外的事物并不困难,但认识人的自我则十分困难;看到事物的现象,并不困难,但看到事物内在的原因,则十分困难。一个哲者与非哲者,真正的区别,不在于认识千里之外的事物,而在于反观自身!不在于看到事物的现象,而在于看到事物的本质!否则他有什么资格以哲者自称呢?</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又说:“进德修业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义精仁熟在晚年。若五十以前德性不坚定,五十以后愈懒散,愈昏弱,再休说那中兴之力矣。”吕坤要求人们五十岁以前德性较成熟,是有道理的。一是有可能。因为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他的读书和阅历已经较多了。二是人生短暂。一个人到了四、五十的岁数,道德品格修养还很一般,那么还要更待何时呢?这就要求人们对于道德品格的修养,不要松懈。少年时代,父母就应该重视孩子道德品格的修养,为他今后道德品格的修养奠定基础。青年和中年时期,人们就应该更加自觉地重视道德品格的修养,不可懈怠。中国古人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生命短暂,岁月匆匆。人们应该趁着年轻,好好读书;人们同样应该趁着年轻,好好修炼自己的道德品格,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资历越老、官位越大,越摆老资格,越认为自已了不起,越以为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越就要贪污腐化吃拿卡要,越就要变本加厉地整人害人。</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在吕坤看来:“使人收敛庄重莫如礼,使人温厚和平莫如乐。德性之有资于礼乐,犹身体之有资于衣食,极重大,极急切。人君治天下,士君子治身,惟礼乐之用为急耳。自礼废,而惰慢放肆之态惯习于身体矣;自乐亡,而乖戾忿恨之气充满于一腔矣。”他指出,一个修身的人,应该遵守礼,这有利于人与人和谐相处,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修养。但他这理的“礼”,已不再是孔老夫子只突出等级意义上的礼,而是人之为人必备的修养、德性和素质。所以他提出了“得道者贵”的主张(参看羊大为美美篇《得道为贵》),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除了德行的高下,没有主仆贫富等其他贵贱等级之分。他说:“夫礼非徒亲人,乃君子之所以自爱也。非徒尊人,乃君子之所以敬身也”,即礼不但用来表示尊重别人,也是一个人自爱、自敬、自我本质确认的表现,因为在以礼待人的过程总是基于对人本、人性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基于这样的一些认识才对别人形成的认可、敬畏、景仰、悲悯之心,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对待别人,你会得到别人的友爱和尊敬,反过来使你自己生活得更有信心、更有勇气。他进一步指出:“手容恭,足容重,头容直,口容止,坐如尸,立如斋,俨若思,目无狂视,耳无倾听,此外景也。外景是整齐严肃,内景是斋庄中正,未有不整齐严肃而能斋庄中正者”,即人的外在行为(外景)与人的内心世界(内景),互相影响。外在行为彬彬有礼,内心也会变得优美高贵,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心怀叵测、心术不正的伪君子、假君子只不过是衣冠禽兽,装得再像,你都能从他不经意的举止言谈中发现破绽来,那些媚态的笑容,那些邪视的眼光,那些言不由衷的侃侃而谈,那些亦步亦趋的肢体动作,早已把你的衣冠楚楚和翩翩假像暴露无遗!</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针对世人物欲的诱惑和膨胀,<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吕坤说:“淫怒是大恶。里面御不住气,外面顾不得人,成甚涵养?”他把动辄使性子、发脾气甚至暴怒,动辄求全责备、钻牛角尖、找人岔子、开刷别人、欺凌下属说成是大恶,是有道理的。愤怒烧毁了你的理智,使人在无法进行正常思考的情况下作出极其愚蠢的决策,比如不问青红皂白动辄要人退居二线之类,不仅伤了别人,也会使自己下不了台。愤怒损害人与人的正常关系,把本来是一种同志关系变成了一边是施淫威的人,一边是受害者的人;一边是颐指气使的人,一边是受委屈的人。激烈的愤怒,还会给人格较脆弱的一方,造成重大损害,乃至于激化矛盾,最终导致你死我活的死叩、纠缠和恶斗。须知,君子之怒与匹夫之怒一样,点燃了都会变成熊熊烈火,都会有不可估量的破坏性。他说,君子的情绪冲动,危害不可低估:“君子之交怕激,小人之交怕合。斯二者,祸人之国,其罪均也”,因此君子遇事要忍耐,约束自己,忍是修心养性至为重要的一课:“忍激两字是祸福关”。他劝告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要动气:“不动气,事事好”,“两个动气,一对小人一般受祸”。他提醒人们,人人都是娘养的,没有一个是从石缝里崩出来;他劝诫世人,人人活的就是那一口气,待人接物,要平心易气,以理服人,绝不可盛气凌人。按他的原话来说:“使气最害事,使心最害理,君子临事平心易气”,“疾言、遽色、厉声、怒气,原无用处。万事万物只以心平气和处之,自有妙应”。平心易气能化解矛盾,能有益于身体健康,能树立自己形象。人生诸种福气,平心易气是一种福气,而且是一种十分珍贵的福气。</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nbsp; &nbsp; &nbsp;&nbsp;</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在运酬行事方面,</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吕坤说“闲暇时留心不成,仓卒时措手不得。……‘凡事豫则立’,此五字极当理会。”这就是说做事要有预见性、计划性,临时抱佛脚,就会按下葫芦浮起瓢,自然难以成功。他强调做事要与人合作,就要善于了解人情。吕坤说:“善处事者,要得人自然之情。得人自然之情,则何所不得?失人自然之情,则何所不失?不惟帝王为然,虽二人同行,亦离此道不得。”尊重别人的调查研究、尊重别人所付出的汗水,尊重别人所做的工作,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这既是得人自然之心的必然要求,也给自己多了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和参考。如果总是自以为是,对别人付出的努力漠然置之,从此你就再也听不到推心置腹的有用之言了,而且还会积怨于人。他又说:如对你承担的事情,确实看得真快时,便要斩钉截铁,爽快麻利地去做。做成一件事,不可拖泥带水,靠壁倚墙。对人情事物理解得透彻,何事做不成?要做天下的好事,既要度德量力,又要审势择人,但千万不能把别人辛辛苦苦得到的成果一压就是几个月,措手不及还要迁怒于人,责备别人,对别人吹毛求疵,上纲上线,有失形象和气度。须知,威信只会来源于良好的修养和人格魅力。</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有的人任至手中一旦拥有了某些资本,就忘记了自己姓什名谁,那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德性,真个是“沧海横流”方显出自己“英雄本色”!针对这些职场牛二,</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他特别强调“专欲难成,众怒难犯”这八个字,不仅随便行动的人待人要真诚,行事要慎重,即使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也需要调剂人情,讲明事理,人家才会信服听从,然后行动才能成功,事情才能持久,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不会留下秋后算账的辫子和尾巴。</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nbsp; &nbsp; &nbsp; 吕坤说:“干天下事无以期限自宽,事有不测,时有不给,常有余于期限之内,有多少受用处。”人是有惰性的,所以做事要快,要赶前,不拖后,时间要留有余地,才不至于临时抱佛脚。要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关键是要克服自己的拖拉习惯。另一方面,他还认为:事情褊急的人常常容易把事情弄僵、弄坏,没有回旋的余地,陷入绝境。所以要克服自己,做事时要纡徐柔和,不能迫切躁急。他说:天下的事物,纡缓柔和者多长久迫切躁急者多短促。所以烈风骤雨,不会有一早晨的威势;暴涨狂澜,不会有三天长的时间。快拍急促的调子,不是长期演奏的音乐;用力鞭打、拉紧衔勒,不是对付千里马的办法。人的寿夭祸福,无不如此。性情褊急的人可以想想这个道理。他还让人们克服怨天尤人的情绪,他说:你从来只是怨天尤人,怨出什么来了?天不下雨,造成旱灾危害百姓,它不怕人怨,老百姓饿死就饿死,天照样干旱无雨。有的人贪得无厌,他怕你恨你,你恨就自己去恨吧,他照样贪得无厌。这些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现在不希望你能自修自责,只用这些无可奈何的事情惹恼自己,搅乱心肠,又添了许多痛苦,还不如淡然处之,活得轻松一些,活得舒心一些。他劝人遇到困难时不要怨尤,不仅事心情淡然,还要想尽办法克服困难。</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针对现实中有的人待人刻薄严苛、执法随心所欲的现象,吕坤还劝人处事要宽,不能太严;执法要严,不严则无序。他说:很多人不知道二者的区别,结果是处事过严,把日常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持法过宽,把宽容变成了放纵。他还强调要有讲话的艺术,正确的道理而用委婉的方式表述出来,就是善言,也是善于讲话。他还说:既要有干事的才能,还要有识见有远见。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能够让它停止,已经发生的事情能够救正,事情发生以后能够挽回,这叫做通权达变,这就是才能。事情未来临时能预知它会到来,开始时能估计到它的结果,已经确定了能够知道它的变化,这叫做远虑,这就是见识。他还指出“谋天下之事”要选好人,事用有智慧、干练的人,能破除困觉的人;昏暗、优柔、干愎之人,皆不可与谋天下之事。遇到事情有四点必须注意:遇到机遇要果断抓住,不要绵软;坚守执行的时候要坚忍耐心,不要半途而废;治事的智谋要深沉,最怕的是浅陋;应变要机警,最怕的是迟缓。</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认为:“恕心养到极处,只看得世间人都无罪过。”这句话,有宗教家的大爱心、大慈悲!世间人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会干这样那样的恶事。这些错误和恶事,大多不是他们有意为之,而是他们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不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他们生活环境过于恶劣,又受不了恶势力的欺骗和引诱,才使他们善良的人格遭到扭曲。他们犯下错误、干了恶事,固然要惩戒他们,同时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并给他们改正错误提供机会。吕坤这种观点没人摆脱人性本善的巢舀,但他并没有没有否认人有自由选择的主观能动性,他同样认为成为好人或坏人,谁都逃脱不了“木匠做枷木匠戴”的主体责任,他只是认为人无完人,人性中天生带来有并不周全、并不完善和有缺陷的因素,所以待己要严,待人要宽,要是必要的宽容心,而不要学一些人手中一但有资本有权力了,就只要别人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自己却可以不要马列主义!</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感叹道:“一善念发,未说到扩充,且先执持住,此万善之囮也。若随来随去,更不操存,此心如驿传然,终身无主人住矣”。意思是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善念,有正义感,有同情心,有羞耻之心,有正直做人、诚信经商、清廉为官的向往。他看电影时,看到别人的不幸,他会同情。他路过某街口时,看到某人仗势欺人,会愤怒。他与友人闲谈时,说到某人对朋友背信弃义时,就会不胜蔑视。有志之士,意识到这些善念十分珍贵,于是予以呵护,细心浇灌,生怕它被伤害,生怕它不能茁壮成长。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若干年过去,他终于成长为一个德性高尚、举止优雅的仁人君子。无志之士,没有意识到这些善念的珍贵,总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假想敌,时时处提防别人、掣肘别人、算计别人,从而使这些善念得不到呵护,任其自生自灭亡。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若干年过去,他终于沦为一个德性平庸、举止粗鲁、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自认为高人一等、以至于任意妄为的庸夫俗子。人生之初,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境界,差别甚小。但由于对待善念的态度不同,有的“执持”、有的没有“执持”,有的细心浇灌、有的没有细心浇灌。若干年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境界,就会迥然不同!</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认为,人世间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是做一个有德行的人:“中高第,做美官,欲得愿足,这不是了却一生事。只是作人不端,或无过可称,而分毫无补于世,则高第美官反以益吾之者也。而世顾以此自多,予不知其何心。”他说:“满面目都是富贵,此是市井儿,不堪入有道门墙,徒令人呕吐而为之羞耳。若见得大时,舜禹有天下而不与”。他在这里说的是:一个人想的说的,都是飞篁腾达、荣华富贵,这样的人充其量是一个野蛮人,他的眼睛睁着,他的灵魂却昏睡;他的手里忙,他的心里虚着。他劝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说:“只一个俗念头,错做了一生人;只一双俗眼目,错认了一生人”,说人的生命本是无限美好的,但由于你的人生观世界观是错误了,只追求最没有价值的东西,只看重那些最低劣最平庸的事物,导致你虽然活过一生,却与人世间美好的事物无缘,多么可惜,多不应该!财富和权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都不过是浮云罢了,为了去追逐这些变幻无常东西而丢了情感,失了和气,远离了天伦之乐,荒芜了风花雪月,使自己变成了平庸俗势利和低终趣味性的人,你这一辈子都是白白浪费而得不偿失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不反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他又强调:口不择言,后患无穷:“多门之室生风,多口之人生祸”,“言出诸口,身何与焉?而身亡。”说正人君不会干口不择言的蠢事:“心无留言,言无择人,虽露肺肝,君子不取也。”他说:“心要有城池,口要有门户,有城池则不出,有门户则不纵”,即人的心灵要有所恪守,不追求不该追求的东西,的嘴巴应该有所约束,不说不该说的话。他呼吁人们遇事要肯动筋,“饭休不嚼就咽,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择就交,话休不想就说,事休不思就做”,做事要慎重,不要随心所欲:“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他最看不起的是为了抢风头,屎都还没有屙出就喊狗来吃,认为做事稳重踏实,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用形式主义来哄骗别人。他说:“圣贤处天下事,委曲纡徐,不轻徇一己之情,以违天下之欲,以破天下之防”。他还说:“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提醒人们,不要玩弄小聪明,而要多一些厚道和善良。他说,唯有德义,才能给人生带来平安:“保身底的是德义,害身底的是才能”。所有这些言语,都蕴含着深沉的智慧,都体现出他对每一个热爱美德的人的关怀,以及对世事的复杂、人性的丰富有深刻的洞察。</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说:“攻人者,有五分过恶只攻他三、四分,不惟彼有余惧,而亦倾心引服,足以塞其辨口。攻到五分,已伤浑厚而我无救性矣。若更多一分,是贻其以自解之资;彼据其一而得五,我贪其一而失五矣。”意思是说批评指责别人,人家有五分过错,你最好只指责他三分四分。这样,他受到了批评,会受到震动,但你又给他留了几分做人的面子,他会感谢你,对你心悦诚服。如果你将他的过错和盘托出,这既表明你这人做人过于苛刻,同时也使他对你产生敌对情绪,使你的批评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吕坤的话劝告人们,面对别人的过错,固然不可放弃批评,但方法一定要妥当,批评的方式一定要婉转,批评时要看对方的心理素质是高还是低,批评别人时,只讲别人几分过错,要给别人面子,要尊重别人的自尊心。他认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真正无知的人,鼠目寸光的人,心胸狭窄的人,满怀成见的人,刻薄刁钻的人,才对别人求全责备,什么都看不顺眼!</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在如何进行修身方面,吕坤认为:“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指出不护短,对于德性的长进至为重要。他说:“间中都不容发,此智者之所乘,而思者之所昧也”,即一个热爱美德的人,对于一分一毫的错误,都要严厉责怪自己,都要告诫自己今后再也不犯类似错误,这样他的品德和智慧才会不断增进。他说:“人之视小过也,愧怍悔恨如犯大恶,夫然后能改。‘无伤’两字,修己者之大戒也”,指出对于小小的错误,也要深刻反省;如果听之任之,小错就会变成大错。他说:“有过是一过,不肯认错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认错带着的益处是双倍的,一可以获得别人尊敬,二可以避免重犯错误,同样,不认错带来的害处,也是双倍的,一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二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他说:“攻我之过者,未必皆无过之人也”,那些批评我们的人可能有过失,但只要他的批评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而不是别人说到了我的错处、非处、痛处、痒处、羞人之处、见不得人之处,就要抹黑别人,妖魔别人,把脏水全泼在别人身上,把别人往脚下踩,往死里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相信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他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但现实生活往往是事与愿违,甚至于让善良的人寒心的。面对这种情况,他同时又指出:“善者不必福,恶者不必祸,君子稔知之也,宁祸而不肯为恶。忠直者穷,谀佞者通,君子稔知之也,宁穷而不肯为佞。非坦知理有当然,亦其心有所不容已耳。”这表明,一个仁人君子,即使得不到福报,他也要坚持道德与良知,也要坚持正义与人性。因为坚持了道德与良知,虽然得不到福报,但生命有尊严,抛弃了道德与良知,虽然得到了福报,但活着便是耻辱。表明仁者对道德与良知的深深热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在尊重他人方面,吕坤认为:“敬对肆而言。敬是一步一步收敛向内,收敛至无内处,发出来自然畅四肢,发事业,弥漫六合。肆是一步一步放纵外面去,肆之流祸不言可知。所以千古圣人只一敬字为允执的关捩子。”“敬”在儒家中,有重要地位。《论语》多次谈到敬。敬,表现在内心,是庄严、诚实、敬重。表现在外表,是言语谨慎,举止端庄,非礼莫为。人活在世上,对父母要敬。对神明要敬。对先人要敬。对良知要敬。对圣贤要敬。对法律要敬,除非那法律实在蛮不讲理。敬,说到底,是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和起码礼仪。以敬的态度立身处世,是一个人有智慧有修养的表现。他在这个世界上才能神明的保佑、世人的尊敬,平安幸福度过一生。吕坤有言:“专欲难成,众怒难犯”,以“肆”的态度立身处世,玩世不恭、言行不逊,是一个人智慧败坏、品德恶劣的表现。他必然在这个世界上,一事无成。</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在处人处事方面,吕坤还认为他:“君子之处事也,要我就事,不令事就我。其长民也,要我就民,不令民就我。”这段话的含义是:君子处理问题,要主动去处理,不要等事情变得复杂了再去处理;要顺应事情的特性,再制定出对策,不要自己主观想当然。君子处理众人之事,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民众的问题,不要等问题严重了,民众找上门来;作出的决策要尽可能符合民众的实际、反映民众的意愿,而不能脱离民众的实际、违背民众的意愿。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做事情的两项要求:一,不要意气用事,而要尽可能尊重事物的实际,尽可能尊重事物的中蕴含的“理”。如果意气用事,我怎么想就怎么做,不考虑事物的实际,不尊重事物的中蕴含的“理”,不考虑民众的意愿和感受,那么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二,不要自私自利,不要推卸责任。而要真心真意为民众着想,帮助民众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体现出中国古代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在智慧与精神的关系方面,吕坤说:“智慧长于精神,精神生于喜悦,喜悦生于欢爱。故责人者,与其怒也,不若教之,与其教之也,不若化之。从容宽大,谅其所不能,而容其所不及,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谕”,让别人改正错误,讲道理比责骂更为有效,感化又比讲道理更为有效。吕坤这个观点,很有见地。诸葛亮七擒孟获,历来是一段佳话,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用武力征服不了敌人,只能使敌人对你的仇恨加深;用道德和人格的感化,才能征服敌人,并化敌为友。教师做差生的工作,说到底,要靠教师自身道德和人格的感化,而不能靠简单粗暴的批评。他说:“激之以理法,则未至于恶也,而奋然为恶;愧之以情好,则本不徙义也,而奋然向义。此游说者所当知也”,说如果你搬弄一大堆道理和法律,对方会不为你所动。如果你用感化的方式,将心比心、循循善诱、人格榜样,你是能够打动对方的心,使他下决心改正错误。</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又说:“任是千变万化,千奇万异,毕竟落在平常处歇”,说所有的人,都是平常的人。你地位高、处境顺时,不要过于抬高自己,你地位低、处境逆时,也不要贬低自己。说要珍惜平常的生活,如果你贬低平常生活,那你在这个世界上,就什么也得不到。说任你是学问最多的人,也要尊重平常人的常识,不能把把平常人的常识弃之不顾。说平常人的许多幸福,如友谊、亲情、游玩,你也应享受,平常人的许多责任,如诚实、守法、谦虚礼貌,你也应承担。那些夸大自己不平常之处,把生活中平常之事看做无足轻重,这样的人,终究是疯子。那些既以一颗平常心态度对待自己、对待周围的人与事,遵守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常理,又根据自己的才学和志趣,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才是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生活得更幸福、更平安。</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针对人的贪欲,吕坤说:“只一个贪爱心,第一可贱可耻。羊马之于水革,蝇蚁之于腥膻,蜣螂之于积臊粪,都是这个念头”,这里,劝人不要追求物质欲望,说追求物质欲望可贱可耻。他说:“冷淡中有无限受用处。都恋恋炎热,抵死不悟,既悟不知回头,既回头却又羡慕,此是一种依膻附腥底人,切莫与谈真味”,说清心寡欲的生活,自有其妙处,欲望过多的人,无法了解人生真谛。又说:“儒戒声色货利,释戒色声香味,道戒酒色财气,总归之无欲,此三氏所同也?儒衣儒冠而多欲,怎笑得释道”,佛戒色声香味,道戒酒色财气,儒教人士同样也应该戒声色货利,否则就不如佛教和道教了!他说:“不逐物是大雄力量,学者第一工夫全在这里做。”逐物,即追求物质生活,追求荣华富贵,追求肉体生活。人的天职,在于追求天理!在于完善自我的人格!为此,就要约束自己在物质生活的贪图、肉体生活上的追求,在精神生命上充实、提高自己。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今天的时代,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弥漫。吕坤的这番话,对当代人无疑是当代棒喝,具有劝世的意义。</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面对不如意的事情,吕坤说:“冲繁地,顽钝人,纷杂事,迟滞期,拂逆时,此中最好养火气。若决裂愤激,侮不可言。耐得过时,有无限受用。”吕坤这番话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不如意事,固然给人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害,但如果正确处理,人们可以减少物质上的损害,品德与毅力也会得到成长、变得更为茁壮。他说:“弘毅,坤道也。《易》曰‘含弘光大’,言弘也;‘利永贞’,言毅也。不毅不弘,何以载物?”这话说得好!读书人应该刚强自己的意志、坚定自己的理想、开阔自己的胸怀,这样我们才能面对复杂的世界,仍然坚持读书人的清高与正直;逆境中不灰心,顺境中不骄傲;才能在短短的一生,实现自己的宏伟志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吕坤苦口婆心地劝人和睦相处:“两相磨荡,有皆损无俱全,特大小久近耳。利刃终日断割,必有缺折之时;砥石终日磨砻,亦有亏消之渐。故君子不欲敌人以自全也”,劝人们遇到矛盾时,不要相争,而要相让:“君子相与,要两有退心,不可两有进心。自反者,退心也。故刚两进则碎,柔两进则屈,万福皆生于退反。”说热衷于你争我夺的,是一群小人:“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他还提出了“五不争”的处世哲学:“余行年六十,悟得五不争之味: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简傲人争礼,不与盛气人争是非。”吕坤“五不争”的人生哲学,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应该努力在精神上完善自我,不应该在物质和功名上与别人争功争低,因为后者对于生命,并没有多大意义!而且这种你争我夺,还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使谁都生活得不快活。</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说:“临义莫计利害,论人莫计成败利钝”,说人们评价一件事该干不该干时,应该首先考虑道义,而不是首先考虑利益,评价一个人是优是劣时,应该看他的志守和耐力,而不应该看他事业成就的大小。他说:“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深险”,指出人生在世,诬陷别人、言语苛刻、阴谋诡计,是三种最卑劣的过错,一个爱惜自己生命的人,千万不能犯这样的过错。他说:“己无才而不让能,甚则害之;己为恶而恶人之为善,甚则诬之;己贫贱而恶人之富贵,甚则倾之”,说一个人自己没有才能又不肯让贤,甚至对人进行迫害;自己做恶却怨恨他人行善,甚至对人进行诬陷;自己贫贱而眼红别人富贵,甚至对人进行倾诈,这无论如何是不应该的。这就告诉人们,做一个人,要有他的道德底线,你如果不想做好事,你如果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至少你不应该把别人推到火坑里,你如果没有办法为某个义人洗刷冤情,至少,你不应该与坏人一起,作假见证,对他进行诬陷中伤。否则,你真的是禽兽不如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自有鉴别一个人品质优劣的标准,他说:“学欲博,技欲工,难说不是一长,总较作人只是够了便止。学如班马,字如钟王,文如曹刘,诗如李杜,铮铮千古知名,只是个小艺习,所贵在作人好。”我觉得他这句话,道出了鉴别一个人品质优劣的根本价值取向:应该把学会做人、善待他人,放在第一位,如果一个人虽然知识渊博、技能过人,但他不善于做人,缺乏正直善良的品德,他仍然是不可取的,这样的人地位,权力再大,也是德不配位,这样的人除了自以为是,除了他自己,办事不讲原则,处人太刻薄,不懂德敬畏和感恩,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守不住做人起码的红线,什么歹事坏事昧良心的事都做得出来(参看羊大为美《再心做人》);如果一个人知识和技能一般,但他懂得做人、善待他人,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手中的权力、财富和学识技术会用于为好事、善事、难事、有意义的事,才是正派的、有用的、优秀的和值得尊敬的。我们的职场也好,教育也罢,应该把培养人的品德、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人,放在第一位,现在把看风使舵、吹拍抬捧、投机取巧、层层哄蒙,只讲虚假政绩和书面成绩放在第一位,真是大错特错、本末倒置。</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还说:“圣门工夫有两途,克己复礼是领恶以全好了也,四夷靖则中国安。先立乎其大者,是正己而物正也,内顺治则外威严”。吕坤这段话告诉人们,成为仁人君子,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克己复礼(原则、规则、规范、规律,不是等级);二是先立乎大。为什么要克己呢,因为人有七情六欲、私心杂念。要禁止它们,固然不现实。但人们必须约束自己,不放纵七情六欲、私心杂念。这是因为一是自然界的资源有限,如果人类越不克己,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就会越多。二是社会财富有限。一个人得到的多了,另一个人得到的就少;一个人不克己,就是对其他人的损害。克己的品质十分高贵,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不但是心地慈悲的人,而且是能克己的人。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不懂得克己,放任自己的欲望与追求。官员滥用手中的权力,用暴力的方式搞拆迁,与下属为敌,想方设法虐职工。文人写文章,只图说得痛快,不问社会后果,不在意他的文章会不会误导世人。市民为了一两句话之争互不相让,大打出手。企业高管把自己的工薪抬得高高,却不问这样做公平不公平。小人物的不克己,祸害了他周围的人。大人物的不克己,既伤了小人物,又祸害了整个社会。</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吕坤呼吁人们重视“身教”。他说:“化民成俗之道,除却身教,再无巧术;除却久道,再无顿法”。“身教”,首先是上司要在下属面前,以身作则。如果上司自己做不到,就不要要求下属做到。“身教”,要求当家长的,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一家之中要看得尊长尊,则家治。若看得尊长不尊,如何齐他得?其要在尊重自修。”家长重自修,在家里就有尊严,其一言一行,对孩子都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他说:“子、妇事人者也,未为父兄以前,莫令奴婢奉事,长其骄惰之情。当日使勤劳,常令卑屈,此终身之福”,说孩子未成家立业之前,让他们自食其力,尊敬别人。这不是委屈孩子,而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孩子一旦成家立业,就能学会勤俭持家,善待家人,这对孩子一生的幸福,功德无量。</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说:“既做人在世间,就要劲爽爽,立铮铮的。若如春蚓秋蛇,风花雨絮,一生靠人作骨,恰似世上多了一个人。”这句话,勉励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平民还是显爵,无论他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意气奋发!都要讲原则,都要有骨气,都要自立自强,都要不卑不亢,都要堂堂正正做人,都要光明磊落办事,要实事求是,心怀坦荡,要像清晨的太阳那样,充满朝气!要像巍巍高山那样,总是那么顶天立地!要像涛涛海水那样,总是有澎湃翻腾的活力!这样才不枉苍天造我们的生命,这样我们在这个世界才能真正干出一番事业,这样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才会感叹说:生活是美的!我们爱过了,奋斗过了,奉献过了,享受过了,我们这一生没有虚度年华!</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又说:“工夫全在冷清时,力量全在浓艳时”,提醒人们在平时,就要做一些扎扎实实的修心养性的工作,有恒心、有毅力、不懒惰、不松懈,那么,一旦人们身处逆境、或者面对诱惑时,人们就会沉定自如,经得住考验,不会干出令自己悔之莫及的事,至少被整人害人的人所难住而入圈套。修养需要慎独:“任教万分矜持,千分点检,里面无自然根本,仓卒之际、忽突之顷,本态自然露出。是以君子慎独。独中只有这个,发出来只是这个,何劳回护,何用支吾?”没有别人在场时,或者虽然有别人在场但别人是你信得过的人,不会将你做的错误的事告诉别人时,你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只有这样,你的品德才能得到增进,你在大庭广众的时候才不会暴露出你修养粗劣、从而为别人所嘲笑。他说:“故顿渐两门,各缘资性。今人以一贯为入门上等天资,自是了悟,非所望于中人,其误后学不细”,指出道德人格的修养,“顿”与“渐”各有其价值。“顿”是对天资特别出众的人而言。大多数人的道德人格修养,则是一个“渐”的过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培育良好的习惯,克服不好的习惯,才能成长为一个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仁人君子。</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告诫人们看准了的就要大胆赋诸实践,他说:“不以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彼悦之则悦,怒之则怒,浅衷狭量,粗心浮气,妇人孺子能笑之,而欲有所树立,难矣。”你觉得某一件事应该做,但众人都觉得你这件事不应该做。这时,认真考虑别人的意见,是有必要的,因为自己不是圣贤,总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但认真考虑,感到自己原先的想法是正确的,你就应该努力去做,千万不能做见风使舵、随波逐流的平庸之人,更不能使趋炎附、恃强凌弱的狗腿子,否则你就是失去了做人的定力和志气,轮为被别人利用的工具还沾沾自喜,趾高气扬。吕坤对定力和志气的认识,值得重视。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别人往往有不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不肯放弃做好事的热情,这样的人是有定力的。有一些学问,是能够赚钱的,是能够出名的。但这些学问,不能够给你带来智慧,对世人的益处也有限。另一些学问,是难以赚到很多钱的,也难以出名的,却能够给你带来智慧,又能给世人带来益处。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做后一种学问,这样的人是有定力的。在当今这个时代,许多人都忽视古代文化,把古代文化说成是封建糟粕,却仍然有人在从事古代文化研究和传播,众人都说他傻瓜,他也不放弃。这样的人,是有定力的。在这个时代,许多人都在追求物质利益,却仍然有人在呵护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样的人,也是有定力的。</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在什么是学问的问题上,吕坤说:“学问要诀只有八个字:‘涵养德性,变化气质’。守住这个,再莫问迷津问渡”,“圣人千言万语,经史千帙万卷,都是教人学好,禁人为非。若以先哲为依归,前言为律令,即一二语受用不尽。若依旧作世上人,或更污下,即将苍颉以来书读尽,也只是个没学问底人”,说读书的真正要诀,在于使自己的德性变得善良,使自己的气质变得优雅,使自己更有为善修身我能力和本事;说一个人读书多年,品行依然恶劣,气质依然不堪,思想依旧贫乏,点子依旧不多,办法依旧欠缺,本领依旧平平,那他的读书,就等于白读。特别是在德性方面,他说:“一切人为恶,犹可言也,惟读书人不可为恶。读书人为恶,更无教化之人矣。一切人犯法犹可言也,做官人不可犯法。做官人犯法,更无禁治之人矣。”这段话说明:读书人和做官人要坚守做人的道德与良知,不可为恶;如果读书人和做官人,也是道德堕落,丧失廉耻,这就很不应该。为什么呢?一是不合情理,因为他们受过比普通民众较多的教育;二是对整个社会,则是灾难,因为没有人来教化民众,没有人来维护正义!他还说:“身是心当,家是主人翁当,郡邑是守令当,九边是将帅当,千官是冢宰当,天下是天子当,道是圣人当。故宇宙内几桩大事,学者要挺身而出,让不得人,亦与人计行止不得”。他勉励读书人,要在社会上勇于担当起责任,不要灰心丧气,不要只关心自己和家庭,更不要为了荣华富贵、抛弃做人的志节与良知。读书人和为官者如果没有了良,就会整个社会道德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社会从此就再也没有是非黑白,再也没有安宁之日。</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又说:“明白简易,此四字可行之终身。役心机,扰事端,是自投剧网也。”这段话,蕴含着至真至切的真理,值得珍视!人生在世,心地不必那么复杂!心机不必那么高深,心术不必那么反复无常!整天算计别人,陷害别人,这样的人,一是最终要失败,二是活得太累!这叫做“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生命。”只要你不是运气太坏,只要你不总是际遇了没有德性和人味的上司或老板,你劳作了,你就会有收获;你善待他人,你就会得到别人的回报;你对别人真诚,别人也会对你真诚,这是天理,天理从不欺人!对于荣华富贵的追求,不要太多,太多反而成了你的束缚!吃得饱穿得暖,就可以了,除非世道已经堕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否则人们吃得饱穿得暖,总是不难做到的!别人说你几句,你莫记在心中,别人得了你几分便宜,你也莫耿耿于怀,你身处逆境,莫灰心丧气,你身为平民,也莫自暴自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们虽然在某一时期,对你有误会,但迟早会对你表示敬意!你赢得的朋友不是更少,而会比其他人更多!如果你能够持一颗明白简易之心对待生活,你虽为平民百姓,也能活得幸福!也能得到众人的尊敬!如果你心机使尽、物欲无限,你即使身为王公显爵,你也与幸福无缘!你不但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反而为众人所反感,而且权势越受到众人的厌恶和诅咒!</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进一步阐明:“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潜转坤之手,磐石抵柱之足,临身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同志者竭力从事焉。”他在这里,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男子景象:身体强壮,如泰山乔岳;心胸开阔,如大海和天空;神情温和,如和风甘雨;富有智慧,如日照临月;处事干练,能应对各种复杂事件;勇于担当责任,决不推脱;处事慎重,如履薄冰;品行端正,玉洁冰清。这样的男子,令人向往!一个家庭有这样的男子,妻子和孩子就有了依靠,一个乡村有了这样的男子,乡村有了活力,一个国家有这样的男子,各项事业的发展就有了希望!这样的男子,有赖于社会善良的民俗,有赖于父母的良好家教,有赖于教师的精神浇灌,同样有赖于持之不懈的修心养性!</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说:“德性以收敛沉着为第一,收敛沉着中又以精明平易为第一。收敛沉着人,怕含糊,怕深险。浅浮子虽光明洞达,非蓄德之器也”。一个收敛沉着的人,他口中没有随随便便说出的话,不会随便贬损别人,不会随便找别人人岔子,还会随便钻牛角尖上纲上线,不会随便下逐客令,说出的话都是用心思考过的。在可怨恨、可发怒、可辨白、可倾诉、可喜欢、可惊谔的时候,他的心境仍然平和怡静。他没有过于激烈的爱好,因为他知道这种爱好,危险太大,而且对身心的和谐不利。他有很强的自制力,也有很好的器度。遇到不如意事,他总是忍耐。遇到困难,他不灰心丧气。有人以各种方式激怒他,他安之若素。有人以财色名利引诱他,他无动于衷。那些曾经冒犯过他的人,他不记恨。那些暂时难以化解的矛盾,他不去激化。对于下属身上的缺点,他不过于苛刻。他成人之美、隐人之过。他处理事情,总是慎之又慎、深思熟虑、如履薄冰,总要看时机、看条件。时机未到、条件不成熟,他就不去做。但一旦可以做了,他不仅不会模棱两可、不作表态、不承担主体责任,而是𣄃帜鲜明、直接了当,说一不二,并雷厉风行,决不拖泥带水,不把难题甩给别人去猜测去惴摸去承担去解决;他以深渊峡谷看待康庄大道,以疾病看待强壮健康,以突然事变看待太平无事。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别人慌里慌张,他由于早有预料,因此镇定自若,处理起来得心应手。对于属于他的责任,他决不推卸,也决不半途而废。在他人生的任何时刻,他总是精神饱满,意志昂扬。在人的各种德性中,收敛沉着最为宝贵。惟有收敛沉着的人,才能堪当大任。即使担当不了大任,也不至于在社会上胡作非为、扰得整个世界鸡犬不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吕坤还说:“世人贱老,而圣王尊之。世人弃愚,而君子取之。世人耻贫,而高士清之。世人厌淡,而智者味之。世人恶冷,而幽人宝之。世人薄素,而有道者尚之。悲夫!世之人难与言矣。”这里,吕坤为我们勾划了仁人君子为人处世的大致轮廓:尊敬有故事有历练有经历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也许不再年轻了但有的是智慧和经验,一样可以上路;他看不起投机取巧、机关算尽的人,认为那些没有智巧却心地正直的人,更有智慧和敢作敢当,也能够生活得平安、幸福;这样的人虽然也关心赚钱,但有道德底线,不该赚的钱还是不赚为好;这样的人崇尚淡泊,因为虽然淡泊,但你也有亲人朋友相聚,也有阳光明月相伴,也有男子汉大丈夫的人格尊严,因为淡泊可以保全天真的人性;这样的人喜欢冷清,因为冷清正是修身养性的时候;这样的人推崇朴素,反对奢侈浪费,因为每一份资源,都来自不易;这样的人不会过于追求豪华、气派而使人性迷失其本真。吕坤一再提醒人们,不要贬低老、愚、贫、淡、冷、素的价值。这就要求世人应立足于中庸之道,既尊重少年,又尊重老年;既重富,又重贫;既重热闹,又重冷清,等等。将两者调节在一定的限度内,才有生活的和谐,才有生命的平衡,才有社会的发展。吕坤的话把精神上的自得、充实和刚正放在第一位,却是正确的。这也是圣贤与世人最大区别之所在。</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nbsp; &nbsp; &nbsp; 读完《呻吟语》,感到整本书,都是劝人向善,体现出作者对美德的热爱,体现出作者悲天悯人的心肠,却深谙人性。知道人是不完善的、充满缺点的。因此又劝告人们,在人与人相处中,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对别人的体恤,在帮助别人克服缺点时,要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呻吟语》每一章、每一段,都是作者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具体的心灵体验的。这也增添了这本书的价值,能够在人们的心中引起共鸣。语言表达十分口语化,似与朋友谈心,使人阅读时感到亲切。但不是信口开河,不是夸大其辞,体现出作者人品的醇厚。一些言句,初读感到很平凡,易被人们忽略,仔细再读,才意识到说得十分精妙。平淡中蕴神奇,大概是哲者教诲世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吧!</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我读《语语》,深感其中的人情味是那么可爱。我又读了《呻吟语》,总有一种孔老圣人的器识却没有吕坤的那么深、那么远、那么高、那么实实在在、那么有针对性的感觉。如果把明末思想家李贽比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引领宗教改革的暴风骤雨式的铁血斗士马丁·路德,那么吕坤就是鹿特丹风靡整个欧洲的和风细雨却充满睿智和韧性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span><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从以上对《呻吟语》的解读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读吕坤的《呻吟语》,能够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古人对于美德是多么一往情深,对于自身人格的完善又是多么孜孜不倦,感到他们是一群大写的人,他们活出了生命的尊严与气概。读这样的书,既能领悟思想的乐趣,又能得到道德的激励。读这样的书,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辨别今天社会的人与事,认识到什么样的人值得敬仰,什么样的行为是可取的,什么样的观点是正理,不至于在混乱的时代迷失自己的脚印。清代学者称《呻吟语》是“砭骨之神针,苦口之良剂”,这个评价并不夸张。读这样的书,能增长智慧,能振奋意志,能陶冶心灵。有益于自身人格的完善。有助于我们过更有意义的人生。</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在此,笔者想说一说内省。人有两种秉赋。一种秉赋,与自己本身生命有关。是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认识自己生命的真正需要,省察自己的不足;并通过修身养性,使自己的人格超于完善,使自己的品德变得美好。另一种秉赋,与外在世界有关。了解外在世界,在自己的认识和需要的指导下,使外在世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两种秉赋,虽然各有价值,但不能不说,前一种秉赋,即人的内省、修己,比后一种秉赋,即人的认识和改变外部世界,要更为重要。因为一个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缺乏思考的人,他的行动必然是盲目的,没有意义的。因为一个修身养性很差、极端自私自利、性格喜怒无常的人,他影响外部世界的力量越大,对外界造成的祸害也越深。古代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在内省、修己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对于他们的努力,我们应该肯定。对他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应该表示敬意。现代人忽视内省,不关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不重视修身养性。这决不是进步,而是误区。既不可能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不可能有人与自己心灵的和谐。健康的人格,应该是内省与外省相互协调。美好的社会,应该是人类向外索求与向内完善自我相互协调。当你觉得现实生活已经使你摸不到北,喘不过气来,甚至让你抓狂发疯时,也许就能使你气定神闲。可惜这样的闲书,那些官运亨通、炙手可热的大人君子们,又有几个静下心来哪怕读上个标题或目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