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珠玑路与南雄市珠玑古巷是同名而已没有任何关系

美友86327517

广州市荔湾区,有一条呈南北走向的道路。其北起第十甫路,南至六二三路,长458米,宽约13米,目前车辆通行方向为由北往南单向通行。原名珠巷和三角市大巷,20世纪20年代末扩建为道路叫珠玑路。其实取珠巷的“珠”字再加“玑”字作为路名,曾讹传与南雄珠玑巷有关。今和平西路与珠玑路交界处,原有大观河流经,为西关最繁华之地,涌上的八座桥清朝名为“八桥之盛”。<br> 大观河是中国广州市古时的一条河涌,大致上呈东西走向。在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开始凿建,从十四甫东面的太平桥接西濠涌,到昌华街,在柳波涌流入珠江。大观河在明朝万历年间可行船至青云桥(清代称旱桥),即今青云里、淘沙幽、万钟里。到清代后,大观河已淤积至桂兰里(即今瑞兴里)。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青云桥、淘沙凼、万钟里三条街淤成陆地。大观河尽头在十四铺码头,即今瑞兴里土地庙处。根据同治壬申年的《南海县志》图显示,瑞兴里淤积成陆地,大观河只到光雅里。至1954年只保留牛乳桥西河道。1958年,广州市长朱光号召全市人民整治西关涌,大观河残余河道被水泥板覆盖成为暗渠。 广州市荔湾区珠玑路 广州市荔湾区珠玑路 广州市荔湾区珠玑路 广州市荔湾区珠玑路 广州市荔湾区珠玑路 1911年三水县的欧博明根据这一传说编写了剧本《珠玑巷》,珠玑巷的故事搬上了舞台,传播更广了。(欧氏的《珠玑巷》剧本由“双门底开新公司,十八甫羊城日报发行”,剧本存中山图书馆广东文献室)。<br> 查《珠街巷民族南迁记》(清代黄慈博辑),可知,南雄珠街巷的居民曾迁徙到东莞、番禺、顺德、开平、鹤山、香山、新会和南海县的松塘里(区氏)、银塘乡(康氏)、平地堡(黄氏)、佛山(陈氏),而未见有迁至今广州荔湾区珠玑路一带(清代属南海县恩洲堡)的记录。 珠玑巷 沙水桥 今日广州珠玑路的前身并非南雄珠玑巷迁移地址。至于30年代初期把珠巷和三角市大巷等扩建为马路时何以命名为珠玑?史无明载。很可能是“珠”字脱胎于原来的珠巷。但路名一般不用单字,故添加一个“玑”字。添加“玑”字而不添加别的字是因为“珠”“玑”二字语意相近,珠玑是一个美丽富贵的意思。<br> 今日的南雄珠玑巷文化历史远远超越了广州的珠玑路,是没有任何根据,只是同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