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支架”,有效指导——蒋军晶作文课教学实录

美友18227229

<p><b>  “停课不停学 我们在行动”—高陵区林焕琴名师工作室习作指导(第四篇)</b></p> 2019年12月13日至15日,林焕琴名师工作室团队赶赴昆明,参加了为期三天的“行知研习”第六届全国小语名家作文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br> 本次研习阵容强大,名师荟萃,专家云集,小学语文界的13位“大咖”轮番上阵,一节节精彩的课例,一场场深度的讲座,一次次热情的互动,形式丰富,干货满满。引导我们聚焦统编新教材中的习作板块,破译统编教材作文教学的密码。 <div> 特级教师蒋军晶为大家带来了统编六年级教材《笔尖流淌的故事》习作课的教学。在教学中,蒋老师提醒孩子们在写作时,要注意: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把故事写完整,情节要尽可能吸引人;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在习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与指导,提升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以下为部分课堂实录:</div> <p>  师:文章无非分两类,有的时候是写什么,怎么写你可以决定的,自由地写,无拘无束地写,但有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是被规定的,写什么内容被规定的,大概怎么写别人也提出了要求,而且写好的文章还要接受别人的评判,很多时候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今天这节课就是第二种情况,我们要学习教材里要求我们一篇文章怎么写,就是笔尖流出的故事。这样你可能看得清楚一点,来,自由地把这段话读一读,开始。</p><p> 生:(朗读)</p> <p> 师:其实它提的注意事项就是在教我们写作方法,一共有三条,第一条是--</p><p> 生:(朗读)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p><p> 师: 要记住哦!第二条是--</p><p> 生: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p><p> 师:第三条是--</p><p> 生: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p><p> 师:你们要注意第三条的表述,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两条前后部分,哪条更重要?</p><p> 生: 故事发生的环境。</p><p> 师:好,请你默记一下,待会儿我把这个页面去掉,看看你能不能把这三条要求注意事项记住。</p> 师: 下面我们慢慢地开始讨论、思考,为了加强印象,就再来读一读,这件事情发生的环境是?<div> 生:……</div><div> 师:人物是?</div><div> 生:……</div><div> 师:你大致地构思一下,如果你现在要写了,你会写什么?怎么写?</div><div> 生:……</div> 师:所以现在我们明白了,围绕主要人物并不只是出现这几个人物,而且要把几个人物的特点写出来,所以一般几百字的文章我们写文章主要人物性格也要比较鲜明。当我们看这个场景的时候,关注这几个人物的时候,并不是主要关注他们的名字,而是名字前面的信息,例如张明是一个淘气包,班长王寒冰外号“小辣椒”,而李军老师的特点是充满活力。所以我还要采访你们了,因为也考验我们的词语积累和生活的经验,请问什么样的人会有人给她取个善意的外号“小辣椒”?<div> 生:性子急、容易生气的人,外号“小辣椒”。</div><div>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div><div> 生: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div><div> 师:你看,她把“小辣椒”跟她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再进行推理,真棒!所以她写文章肯定很好的。现在明白第一条要求了吧?</div><div> 生:……</div> 师:当你关注充满爱心,当你关注流浪狗的时候,我做过实验,我请了一百个同学写这篇文章,写出来的文章他们构思的故事差不多的,这个差不多可以理解成他们创意不够,但是也可以理解成他们非常审慎地在审这个题目对不对?你们猜猜看这个故事大致是什么样的?<div> 生:……</div><div> 师:就是那个少年要帮助这条流浪狗是不是?我统计一下,真的是这样。</div> 师: 好多同学都这样写。但是它吻合第一条吧?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要表扬,但是你们不要忘了,这一次它的第二条要求是什么?<div> 生: 故事情节要尽可能吸引人。</div><div> 师:那么请问这个情节很吸引人吗?</div><div> 生:不太吸引人。</div><div> 师:但是这个方向也没有多大问题对吧?如果我们就是保留这个框架,怎么可能在五六百字,六七百字的篇幅内让这个故事尽可能吸引人一点呢?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我举一个例子,例如一个同学写一篇文章:给妈妈买礼物,如果很顺利地买完这个礼物,请问这个情节吸引人吗?</div><div> 生:不太吸引人。</div><div> 师:于是这个时候一个小朋友就想了一个办法,你们能猜到吗?</div><div> 生:增加障碍。</div><div> 师:增加什么障碍呢?比方说她早就看中那个礼物,结果一去的时候怎么样?</div><div> 生:没了。</div><div> 师:增加障碍了吧?或者那个礼物在,但是一掏口袋,钱没带。或者钱带了,礼物也买回去了,结果太兴奋,回家去,一着急,摔了。但是篇幅决定这个故事,你看我增加很多障碍,如果只是六七百字,要不要增加那么多障碍啊?</div><div> 生:不需要,增加一个差不多了。</div><div> 师:那有的同学又要问了:“蒋老师,你不可能叫我造假啊!我那天给妈妈买礼物真的是顺利得一塌糊涂,你总不能造吧?”有的时候增加心理上的障碍,什么意思呢?我去给妈妈买礼物,我买的礼物妈妈会喜欢吗?是不是障碍啦?是心理上的障碍,反正一般的读者都是喜欢看那种有障碍的,有波折的故事。生活我们希望顺利,但是文章不喜欢太平淡,明白了吧?</div><div> 生:明白了。</div><div> 师:好,假设这个框架,我们要增加一点障碍,你会增加什么障碍?</div><div> 生:……</div> 师: 有一种文章就是因为篇幅限定了不可能发生很多很多事情,大致是这样,但是中间增加一个小小的障碍,情节就更吸引人了对吧。有个小朋友就是这样修改的: 师: 最终还是帮助了,但中间有犹豫,这就是障碍。<div> 生:……<br>  师:刚才我是跟你们分析我做的这个实验,我请了一百个小朋友来写,有的同学写的情节不吸引人,这是一个方向,但是我请你们四人组讨论看看,有的时候有的人哦,真的会在情节中有突破的,这个时候需要灵感,需要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想法,但是也不能太离奇,因为你的篇幅只有这么几百字,又不是写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对不对?</div><div> 生:……</div><div> 师:如果有其他思路,又能吻合上面的情境,待会儿你举手示意。现在讨论讨论看,或者要自己想也可以。待会儿没人举手我是很接受的,因为这个情节吸引人、让人出其不意是很难的。</div><div> 生:(讨论)</div><div> (指名回答,老师评价)<br>  师:我也在一百个人里边,跟大家分享两个很特别的好不好?一般人想不到的,一般人都是朝这个思路想的。有个小朋友说是这条狗帮助了这个人,是不是很意外?但是照样能够体现出、符合前面的情景,就是出其不意。还有其他的思路吗?</div><div> 生:还有……</div><div> 师:但是蒋老师要总结,那一种很特别、出其不意的你能想到,当然你暗自庆幸、高兴,这是很棒的,你要去挑战。但是如果时间紧急,很突然的情况下,这个思路也是可以接受的,只不过你中间要增加点障碍。我有没有把这个事情讲清楚?<br>  接下来我们往下,这个小朋友觉得自己的构思蛮好的,增加了一点障碍,于是把它写成了整篇文章,请你们自己默读浏览。<br></div> 师: 我们来验证一下,三条要求,请问第一条要求它符不符合?<div> 生:符合。</div><div> 师:那个少年陆天有爱心吗?那条狗是流浪狗吗?第二条符不符合?</div><div> 生:也符合了。</div><div> 师:它在常规的思路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障碍,情节相应地就比较吸引人了对不对?</div><div> 生:对。</div><div> 师:那请问第三条符不符合?有没有比较明显的环境描写?</div><div> 生:“今年的冬天格外的冷。”</div><div> 师:这算环境描写,但是说句实话,教材的编辑叔叔说,要写环境描写,估计这么一点点还不太满意。假设我们再增加一点环境描写,你觉得哪些地方还可以增加?</div><div> 生:第五自然段“裹住小狗,把它抱了起来。”</div><div> 生:用一点环境描写来衬托一下,营造一种比较好的氛围。</div><div> 师:两个同学的发言告诉我们环境描写并不是固定地方的,我们写着写着就套进固定了,一定要在开头对不对?</div><div> 生:……</div><div> 师:其实中间也可以加,后面也可以加。关键你要达到什么效果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吗?</div><div> 生:(指名回答)……</div><div> 师:你看他这个发言,既说增加在哪里,又说增加的原因,随口几句做例子,让人佩服得跪下来的心情都有。<br> 但是作为练习,我告诉大家规定了,假设我们加在这个地方(第二自然段后边),因为有的人说说容易,做做难的,让他增加环境描写根本写不出的,现在打开你们的本子,这么长的文章再增加环境描写,要不要很长?不需要的。你会怎么写环境呢?马上写。也不需要太长啦,长度也要自己适当地控制,因为你是穿插在故事当中的环境描写,不能喧宾夺主。<br> 生:(写作)</div><div> 师:注意,蒋老师尽自己所能在下面这个环节对你们有所帮助,因为我不知道你原来的写作水准,那么怎么样对你有帮助呢?一你们要相互听和判断,第二我希望我的讲评对你们有帮助。所有人起立,我先清一个同学读,你们判断,如果他坐下,你觉得你的写作比他好,继续站着,你觉得“哟,他已经很好了,我都觉得要向他学习了。”他坐下的时候你也可以坐下了。坐下一点都不难为情的,明白没有?但是我也怕一个人坐下,全都坐下,也蛮尴尬的。我先清你读。</div><div> 生:(学生读)</div><div> 师:我先说她的优点,她已经很习惯用拟人了。你听到那个“冻僵了”吗?你听到那个“裹了裹”了吗?她拟人已经应用到很自如了。第二她的环境配得相当好。她提到了霜,我们古代的诗人都是这样子的,月落乌啼霜满天、中庭地白树栖鸦,霜就是给寒冷的感觉对不对?所以她这段环境描写至少有两个优点,稍微长了一点点。其他觉得稍微比她弱一点的可以坐下了。所以你的水准已经很高了。我们班很厉害,但是你把这么多人读坐下了。我再请一位,估计她读完之后很多人要坐下了。<br>  生:(学生读)</div><div> 师:其实我想采访你一下,你用到了拟人,她也用到了拟人,对吧?打个平手,你凭什么站着?她说她心理活动刚才她没有,她加上去了,就要站着对吧?其实你更好的是那几个字:天上的云彩涂上了略显深沉的灰色,涂上了。凉飕飕的风从四面八方涌来。她很习惯用一些特别的动词,涂、涌。一般的人没这个需求。因为她语速那么快,逻辑那么严密,文学感觉那么好,你读读看。<br>  生:(学生读)</div><div> 师:你觉得你这段话好在哪里?她的优点就喜欢动态的描写,但是我最欣赏你的是后面的,就觉得是故事里的环境描写:一切平静又似乎不平静,好像暗示着要发生点什么。她还要加一句:一切就让陆天感觉有什么事就要发生了。于是可以很自然地往下写。<br>  生:(学生读)</div><div> 师:你们不就觉得她这段话有古味儿吗?有诗词的感觉吗?对不对?但是也确实值得鼓掌,因为很少有人达到这一点对不对?而且她的古诗词一点都不迂腐,很自然就结合进去了对吧。<br></div> <p>   师: 好,总结一下。</p><p> 有的时候我们会面对命题作文的,教材的叔叔阿姨安排这个无非告诉我们六年级写文章,如果写一件事情,篇幅有限的情况下:</p><p> 一、要围绕主要人物,人物的性格要鲜明;</p><p>   二、情节尽可能吸引人,没有出其不意,至少在常规的思路上增加一点障碍;</p><p>   三、如果有可能,加那么一点点环境描写。</p>

障碍

故事

这个

环境

描写

增加

我们

吸引

但是

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