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民投入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经历了线上教学“忐忑不安——尝试学习——应用实践——反思改进”,老师们感受颇深。于是,学校组织了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用笔记录下这段难忘时光!</h3><h3> 这次的案例征集,是老师们记忆的整合、理念的碰撞、灵感的源泉。</h3><h3> </h3> <h3> 老师们透过屏幕,不仅传递着知识,更传递着爱和希望;孩子们透过屏幕,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学会了感恩和成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郎亚平老师的教学案例《如果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感受她对孩子的那份爱,那份责任。</h3> <h1><b> 如果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b></h1><h3></h3> <h3><b> 一、背景</b></h3><h3> 一场举国之力抗击的疫情来势汹汹。受其影响,教学地点由书声琅琅的校园变成了线上。适应并找到最佳效果的上课模式,是学校的要求,同样也是我自己的要求。经过摸索,我决定采取钉钉直播模式:师生共同观看有关学习视频,根据知识点暂停视频,连麦让学生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比较积极申请连麦,所以为了保持他们的积极性,我尽量保证每个申请连麦的学生都能至少回答一个问题。有家长反映,到了上课时间,孩子就赶紧去申请连麦,想第一个回答问题。</h3><h3><b> 二、出现的问题</b></h3><h3> 在这群申请连麦的学生当中,我找不到王小明的名字。他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说话慢慢的,很有条理;不过上课时容易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也经常用哭、发脾气和跑出教室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我很担心他——在学校,上课我可以提问,下课我可以跟他聊天,能够及时地掌握他的状态。可是,现在我只能通过电话间接知道一些情况。</h3><h3><b> 三、采取的对策</b></h3><h3>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桥梁。我和王小明妈妈就他连麦回答问题聊了聊。妈妈说,上课时王小明就坐在电脑跟前看,但是问他讲了什么,却回答不知道。作为老师,我认为孩子看直播,身份更多的是旁观者,只有参与,才能融入其中。最后,“试一试,让孩子连麦回答问题”的建议得到了王小明妈妈的支持。可是,情况并不乐观。第二天上课,我专门找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王小明回答,在互相问候之后,他就不说话了。我以为是网络原因,造成对方听不到。但是,“小明,郎老师问你能不能听到,快回答”传过来时,我知道这一次达不到预想,紧接着带着哭腔“我听不到,我听不到……”的声音,让我决定关闭连麦,否则影响其他家长和学生的视听感受,而且对王小明来说也不是好事。我继续说:“同学们,小明第一次连麦有些紧张,我们相信下一次他会有很好的表现。刚才这道题……”下了课我赶紧了解,得知妈妈已经提前告诉他,老师会让其回答问题。那到底什么原因呢?我们探讨着,一个想法突然冒了出来:有可能第一次连麦比较紧张,加上没有准备好回答这道题而影响了自信心。如果提前告诉他要回答的问题,做到有备而来,是不是会好一点?得到了妈妈的支持,我与王小明通话。</h3><h3> “小明,你想老师了吗?”</h3><h3> “想了。”</h3><h3> “你想同学了吗?”</h3><h3> “想了。”</h3><h3> “嗯!老师和同学们都特别想你,想看看你,想听听你说话,所以才跟你连麦的。你今天是不是紧张啦?”</h3><h3> “是。”</h3><h3> “没关系。我们就是想看看你,听听你说话,不用紧张。好吗?”</h3><h3> “好。”</h3><h3> “那明天我们还可以连麦吗?同学们都特别想你呦!”</h3><h3> “可以。”……</h3><h3> 解除了他对连麦的抗拒,我把隔天的问题告诉了妈妈,让他们提前准备答案。这不是作弊吗?是,但是如果能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有何不可!</h3><h3><b> 四、结果</b></h3><h3> 隔天语文课,用“金黄的”扩词。王小明非常自信,一连串说了好几个。“小明,你太棒啦!说了好几个,每个都非常好。老师没想到的你都说出来了。哎呀,真好!”关闭连麦后,我都能想到他眼睛弯弯,特别高兴的样子。第九个申请连麦、第十个申请连麦、第七个申请连麦……基本上,之后每天的申请连麦顺序表上都有王小明的名字,而且他每次回答问题都是声音洪亮,自信满满!是的,我的目的达到了。</h3><h3><b> 五、评析</b></h3><h3> 虽然被疫情阻隔,不能像平时那样面对面交流,但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并没有受到影响。在这个特殊的假期,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所以,如果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h3><h3> 说明:考虑到孩子的隐私,王小明为化名。</h3> <h3> 编辑:焦艳静</h3><h3> 撰稿人:郎亚平</h3><h3> 审稿人:李晓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