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学唱湖南民歌《浏阳河》</p><p>浏阳河,又名浏水、浏渭河,为长沙地区最大的湘江支流,因为歌颂毛泽东的歌曲《浏阳河》而闻名。 浏阳河发源于罗霄山脉大围山北麓,有大溪河和小溪河两个源流,流经浏阳市、长沙县,最后于长沙城北的开福区汇入湘江。全长234.8公里,流域面积4665平方公里。 </p> <p>这首歌自创作以来,广为流传,分别有多位演唱家,如蒋大为,李谷一,宋祖英等,以不同方式及风格进行演绎,超女周笔畅的一首《浏阳河2008》又为这首老歌赋予崭新的内容。</p> <p>《浏阳河》是一首中国经典民歌,由徐叔华作词朱立奇、唐璧光作曲,创作于1951年。</p><p>这一曲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多年来一直为人传唱,熟悉的旋律穿透几代人的岁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传世之歌诞生之初却仅仅只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唱段,曲调旋律也和大家所熟知的不一样。</p> <p>同学们,请用手划四二拍节拍跟老师一起来演唱《浏阳河》的乐谱吧!</p> <p>让我们跟范唱一起学唱歌曲吧!请找出范唱的优点和不足有哪些?</p> <p>跟唱歌曲《浏阳河》,感受湖南民歌的音乐风格。</p> <p>此曲原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首著名的歌曲,七十年代改编为古筝曲。</p><p>乐曲中各段虽然都是对原旋律的原样重复和不加发展的变奏,但多样的演奏技法使音乐产生出鲜明的层次和对比,尤其是双手交替演奏的快速乐段及采用竖琴下行琶音的手法,精炼准确的表达湖南人民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p> <p>欣赏湖南民歌《洞庭鱼米乡》</p> <p>《洞庭鱼米乡》是一首由白诚仁作曲,叶蔚林作词,何纪光演唱的,阐述湖湘文化历史的歌曲。</p><p>创意阐述湖湘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绚丽多姿,极富魅力,具有鲜明区域特征和文化个性,成为中华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近百年来,随着一大批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杰出表现,湖湘文化日益受到世人的瞩目和肯定。</p><p>在湖湘文化众多艺术门类之中,民歌可谓是最绚烂夺目的一朵花蕊。浸染于《楚辞》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千百年来,她总是“亲切地伴随着历史”,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诙谐,时而泼辣,牢牢扎根于三湘四水之中,反映着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思想与感情、理想以及愿望。</p><p><br></p> <p>白诚仁是我国著名作曲家,193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国家一级作曲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足迹深入到湖南的苗、瑶、侗、土家四大少数民族的山寨,走遍三湘四水,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湖南民歌。在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白诚仁不仅用他的艺术灵感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音乐诗篇,更以“伯乐”的独到眼光挖掘培养了何纪光、宋祖英、吴碧霞等一大批著名歌唱家。他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歌曲,创作有声乐曲《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小背篓》、《苗岭连北京》、《湖南民歌联唱》,器乐曲《苗岭的早晨》、《竹山吟》、《阿妹上大学》,合唱交响诗《屈原》、《山鬼》等。他以卓越的音乐成就,为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弘扬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被人亲切地称为“湖南民歌之父”。</p><p>白诚仁是活跃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中国民族作曲家。今天五十岁以上的中国观众大都熟悉他的作品《挑担茶叶上北京》,四十岁以上的观众则对那首《洞庭鱼米乡》耳熟能详,三十岁左右的观众忘不了《小背篓》轻快的旋律。几十年来,白诚仁先生脚踏三湘大地,留下一个一个脚印,走过一个一个山寨,记下一个一个音符,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奉献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作品。</p><p>音乐会力图搭建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老艺术家白诚仁将与老、中、青三代湘籍歌唱家及歌手代表,在现场展开一场跨时代的音乐对话,回顾湖南民歌的璀璨历史,重温湖南民歌的经典作品,共叙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 <p>叶蔚林(1933-2006),广东惠阳人。中共党员。1950年毕业于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蓝蓝的木兰溪》获1979年全国优秀小说奖,《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p> <p>何继光(1939~2002),男高音歌唱家。出生于 湖南湘西汉、苗、土家等民族杂居的 武陵山区。自幼受 民歌熏陶,七岁在家乡赛歌会上夺得银牌,十四岁考入 湖南省民间歌舞团。在省歌舞团,他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深入 苗山瑶岭,学会了汉、苗、瑶、侗、土家等各族民歌。1965年参加全国音乐周, 领唱《 澧水船夫号子》、《 打硪歌》初露端倪,1960年向着名民歌 舒黑娃学会独具一格的湖南高腔山歌唱法。</p><p> 1962年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随王品素教授学习。能编善唱,既掌握演唱不同类型歌曲的技巧,又发展了真假嗓结合、刚柔并济、具有中国民族气派的独特唱法,音域宽广,风格淳厚,声音优美,变换自如。</p><p> 1980年,他再次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使自己成为“歌坛一绝”。他演唱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香》、《济公之歌》等成为经典民歌。1989年,他灌制的唱片《洞庭鱼米香》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p> <p>许多民歌歌唱家都来挑战这首特别的《洞庭鱼米乡》</p> <p>学唱江西民歌《斑鸠调》</p><p>这首歌是比较著名的江西民歌,在江西的乡村里可以听到,很好听。让我们一同感受江西“灯歌”的音乐风格特点。</p> <p>同学们,请用手划四二拍节拍跟老师一起来演唱《斑鸠调》的乐谱吧!</p> <p>让我们跟范唱一起学唱歌曲吧!请找出范唱的优点和不足有哪些?</p> <p>跟唱歌曲《斑鸠调》,感受江西民歌的音乐风格,了解江西的风土人情,喜爱民间音乐的韵味,一起体验乐曲中音程大跳的演唱技巧。</p> <p>欣赏管弦乐曲《看灯》</p> <p>江西人们每逢节庆或某种民俗活动都是载歌载舞,这种传统民间习俗的集中体现叫“花灯会”,“花灯会”在江西各地都非常盛行。“花灯会”演唱的歌曲叫“灯歌”。灯歌是民歌的一种。开唱必舞是灯歌最为明显的表现特征。灯歌的演唱形式有茶灯、花灯、马灯、牛灯、叫花子灯等。</p> <p>听赏管弦乐曲《看灯》,同学们,你能听出主奏乐器是什么吗?</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管弦乐器 民族管乐唢呐</span></p> <p> 唢呐(意大利语:suo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由波斯人发明,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p><p>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p><p> 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p> <p>聆听音乐引子部分,感受乐曲情绪,记忆主题。</p> <p>聆听音乐主题一,感受乐曲情绪及乐器演奏形式。</p> <p>民乐合奏</p> <p>聆听音乐主题二,在整首乐曲中有什么作用?记忆音乐主题。</p> <p>让我们完整地听赏一遍《看灯》,分别听辩两个音乐主题交替演奏,自主创编运用不同的身势动作参与音乐表现。</p> <p>今天的湘赣一行就到这里结束了,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同学们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