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方,岁月留痕一支笔

孙成文

<p> <b style="font-size: 20px;">孙世方,岁月留痕一支笔</b></p><p>&nbsp;</p><p> <b>孙成文</b></p><p>&nbsp;</p><p> “62岁的作者;18万字的书稿;一个月的写作时间;每天6000多字的写作速度;这,对于我来讲,这无疑是个奇迹……风雨人生的六十年写真。是这部书稿最准确的定位。伴随着一路的岁月风雨,作者吟唱的是一首酸涩与艰辛、追求与奋进交织的人生骊歌;或哀婉或低沉;或深情或高亢。在倾听中,我们品出了曲的旋律、词的内涵……”</p><p> 这是孙世方2004年出版的第二本书《人生之路》序言中的一段话。看得出,序作者闻杰的评价不仅限于对《人生之路》本身,更多的是对孙世方的为人为事的态度的褒奖。</p><p>&nbsp;</p><p> <b>艰辛中追求奉献</b></p><p>&nbsp;</p><p> 1943年农历正月十三出生的孙世方,苦涩是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的主色调。七岁时患上了“肿脖子”病,多天进不了食,咽喉肿胀得喘不上气,差一点送了命;少年时,高小毕业后因家境极端贫困无缘中学生活,只好辍学务农。每每谈起少年辍学这段经历,对于好学上进的孙世方来讲,总是遗憾不已。</p><p> 1960年3月初,也是全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最难熬的阶段,为了不至于饿死,孙世方在父亲的安排下,随着舅父一家“逃荒”到了当时的黑龙江省宝清县——那个被人们称之为“北大荒”的地方。</p><p> 整整两年时间,孙世方经历了青年时代最为痛苦也最具锻造意志和品质的时光。</p><p> 在黑龙江那个地方,入秋以后为备足冬季喂牲口用的饲草,各生产队统一组织男劳力去村外几十里远的大草甸子去割草。孙世方每天每天拖着瘦弱的身子挥动二十多斤重的大扇刀(当地割马草用的大镰刀),一天十多个小时的繁重体力劳动累得他腰抬不起来,腿也不敢弯晚上睡觉浑身上下疼的不敢翻身。割马草的活虽然累得他难以承受,但还是咬牙坚持着,可是大草甸子里的蚊虫的叮咬却着实让他无法忍受,到了晚上,成群结队的蚊虫会从各个缝隙侵入工棚叮咬,顿时满身红疙瘩疼痒难忍,最后用手挠过的地方竟然会感染化脓……</p><p> 1961年的春天,在当地修水库的工地上,一天下午临近收工的时候,孙世方因极度劳累疲乏,实在是有点推不动那笨重的轱辘马子,正好是个上坡,力竭的他使劲的顶住车,由于没有踩稳车闸,车子轰然翻滚,连人带车落入土坑边上,而后他双眼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虽然幸运地与死神擦身而过,他却作了一场差点命丧黄泉的噩梦。</p><p> 1963年春天,20岁的孙世方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经常参与连队的相关文艺活动,并且开始创作编写一些小节目,当时下连队视察的团政治处主任看到孙世方是一个可以培养的好苗子,就把他调到了团文艺队,后又调到团新闻报道组,提拔为专职新闻干事,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字写作生涯。</p><p> 1967年8月18日,当时按着团政治处的要求,让孙世方必须在第一时间把采写的那篇《敬爱的毛主席啊,革命战士永远忠于您》的新闻稿送到长春日报社发表,就在孙世方刚出站台前,站前广场就被封锁了,原来几派群众在搞武斗,一时间,通往长春日报社这段大街两侧的高楼上枪声大作、子弹横飞,行人根本不敢通过,送稿要紧啊,情急之下,孙世方只好求助在火车站执行任务的战士指了一条通往长春日报社的捷径。当快到长春日报社的时候忽听嗖的一声,孙世方下意识往头上一模,发觉军帽没了,再往前一瞅,只见军帽落在前面一米远的地方,他随手捡起一看,发现军帽顶部被流弹打穿了一个洞,吓得他倒吸了一口凉气,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的这篇稿子在《长春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后,团首长和机关的同志都戏称他是“用脑袋瓜子换来的头版头条。”</p><p> 对于这次历险,现在孙世方讲起来,依然心有余悸。</p><p> 由于身体原因,1970年底,孙世方离开了心爱的部队,转业回到了当时的东沟县工作。1973年调入县民政局主管全局的文字材料和优抚工作直到退休。</p><p> 30年的民政工作,孙世方的双脚几乎踏遍了全东港市近3000名在乡老优抚对象的门槛。他用一个老民政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赢得了优抚对象的赞誉。</p><p> 1998年,军旅作家岳德沉在写孙世方的一篇文章《桥》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一场大暴雨后,孙世方蹬着自行车跑了三十多公里去马家店镇看望老退伍军人刘秀忠。而通往珠山村唯一的一座木桥又被洪水冲断,河面水高浪急,同行的民政助理劝孙世方改日再去,而孙世方却执拗的脱下长裤扛着自行车在齐腰深的洪流中艰难前行,然后又踏着泥泞不堪的乡间小路,步行十几里,终于赶到了房屋已倒塌的贫困的老复员军人刘秀忠家里。核实了情况后,及时的为老复员军人办理了2000多元的建房补助,最终结束了刘秀忠一家住破草屋的历史。</p><p><br></p><p> <b>退休后笔耕不辍</b></p><p>&nbsp;</p><p> 2003年春节期间,退休后的孙世方利用近十天的时间,完成了他的回忆录的初稿《我的人生》。</p><p> 当时的《东港日报》开始连载,这部作品一经连载,在东港的文学界以及政府机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多位资深文字工作者纷纷撰写评论文章,对《我的人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记得,资深编辑路人在他的《伴着岁月的脚步》中,这样评道:《我的人生》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没有虚夸的成分,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真诚的人生道白。也记得资深报人沈毅这样评价道:《我的人生》虽然不是情文并茂的自传精品,但却真实地记录着作者跋涉人生之路的艰辛过程。这里有酸,也有甜;这里有泪,也有笑。虽然,作者不是名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作者以及像作者一样的人们,用勤奋的努力,克服困难、忠诚事业的精神和品格才擎起了共和国的摩天大厦!</p><p> 2003年5月,这部以《我的人生》为主篇又收录了很多的评论文章的书稿取名为《岁月脚步》正式出版。东港市民政局在华能宾馆为这本书举行了新闻发布会。</p><p> 初战告捷,这对一个退休的人来说无疑像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孙世方没有停下思考,也没有停下笔,他在报刊上又陆续地发表了如《我的母亲》、《我的岳母》、《我的老伴》、《我的战友》、《我的同事》等数十篇回忆性散文。</p><p> 2004年春节,经过深思熟虑后,孙世方,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写作状态,就在那一尺宽的窗台上,每天6000字左右的写作速度,30天,完成了一部18万字的书稿《人生之路》,这部书稿几近全景式的白描写法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从懂事一直到退休这50多年所经历的一切。其中不乏有很多精彩的细节,让人读后陷入深深思考和感动中。</p><p> 然后又是经过了半年多时间数次的修改订正,期间的苦和累不言而喻。终于,这本《人生之路》,于2004年10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东港市委宣传部为这本回忆录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传部及市文联和市作家协会的领导到会并祝贺,东港很多资深文化人对这部东港市第一本个人的回忆录给予了高度评价。</p><p> 《人生之路》出版后不久,孙世方就因劳累过度,心脏病复发住进了医院。且一住就是半年,出院后也没少让家人数落,尤其是老伴儿心疼的唠叨。孙世方理解家人的心情,但却无法了断多年对文字的情缘。他开始不动声色地去图书馆看书、去亲戚家串门,手里拿着小本走到哪儿就记录到哪儿。</p><p><br></p><p> <b>为家族不留遗憾</b></p><p>&nbsp;</p><p> 那些小本上的记录,是孙世方在暗地里准备着第三本书的写作,尽管他嘴上对家人说,再也不写书了。省得累坏了。但是出院后直至2009年头半年,他一直就在为写有关家族方面的这部书开始走访那些尚在人世间的老者,证实自己当年听爷爷、父亲、伯父以及其他亲友讲述的有关家族那些人和事儿的真实性和可靠性。</p><p> 这项工作历时四年时间,在这四年间,他走访了数百位老亲故邻,查阅有关史料数十万字。记录的笔记有6万多字……</p><p> 书稿是不可能在家里写的,正在孙世方寻思在哪儿开始这本《家族轶事》写作的时候,社区领导找到他,让他帮助撰写一些有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材料,并且专门给他配了一间办公室。孙世方释然了,这下子可以借机伸展拳脚尽情地书写了。也不用受老伴儿那些絮絮叨叨的“束缚”了。</p><p> 2009年11月至12月间,孙世方就在社区安排写材料的那间办公室里,用了近二十天的时间完成了《家族轶事》的初稿,字数11万。然后又是修改订正,最后又是誊清。</p><p> 孙世方就这本书的写作意图,对两个也钟情于文字的侄子真诚地说道:“国有国史,家有家史,为了给孙家后代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家族史料,以备后世儿孙寻根问祖之需要。在我有生之年,一定把我知道的和了解到人和事儿尽量真实详细地书写出来。”</p><p> “我不想为自己留下遗憾,也不想为家族留下遗憾。”这是孙世方在反复校对书稿时说的一句话。逐字逐句,每一个标点的推敲,年代的核实他都做得认真而又仔细。</p><p> 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做事作文的态度。也是一种有意义和价值的担纲。在这里,我想引用孙成武先生在《家族轶事》跋《被岁月提纯的人品与文品》一文中的一句话“对于我、对于我们家族的后代,《家族轶事》,是资源库、是教科书,更是,为人与作文的标杆。”</p><p> 刚刚出版的《家族轶事》,对于孙世方的儿孙后代来讲,也许它具有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书的本身,而更多的是对一个古稀之人的精神品质和其所产生的影响力的完美诠释。</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1年2月14日下午17时17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