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民间传统艺术———民间面塑

苗圃小学

<p>面塑 [miàn sù]</p><p>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p><p> 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p><p>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p><p><br></p> <p>面塑艺术的特点:</p><p>1.颜色丰富、造型优美;</p><p>2.体积较小、便于携带;</p><p>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p><p> 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外国旅游者称之“中国的雕塑”。</p> <p>风俗 节日食品</p><p> 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因此极讲究“事死如事生”。山西晋南晋北、祭扫时都要用面做贡,晋南叫蛇盘盘,分单头蛇与双头蛇,祭祖前绕坟一周,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p> <p>山西寒食节民间广泛制作的昭示春天来临的百样寒燕面食,也被易名为“子推燕”。燕凌空万物新生,乡村巧妇借柔软的面团、籍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鲜灵活物,一片片盎然生机,展示出一个美妙神奇的民间艺术世界。</p> <p>面塑精巧别致,方不盈寸。</p><p> 所塑动物,着重夸大头部比例,增强尾部动感,刻画四肢的灵活,神似而形美。</p><p> 飞禽类则夸张表现其尾羽的动感,夸大嘴、眼,极具拟人效果,与观者感情共鸣。</p><p> 人物造型都大于动植物,有各种戏剧人物,爬娃、抱鸡娃、莲花娃娃等,造型独雅而生动有神。</p><p> 植物类有各种瓜果、蔬菜、花卉以及吉祥图案纹样。</p><p> 究其根源,可能为寒食节禁火时准备的干粮,后禁火俗废,面塑食品作为一种艺术随风俗保留了下来,使习俗成为文化,习俗为面塑提供土壤和空气,民艺和民俗成为一种文化整体。</p> <p> 从传统风俗讲,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象《东京梦华录》所说是一种祈望丰收的愿望。</p><p> 节日前几天,乡村巧妇三个五个聚在一起,发好精细白面,家长理短谈言笑语中,搓的捻的,剪的压的,一扎一挑,盘枣点豆,一个个活物生生从手下蹦出,待饧好上锅急火蒸出,一个个白白胖胖,娇态可掏,然后点施丹青,打扮齐整,便成为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p> <p>习俗与面塑</p><p> 满月,是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其时面塑也颇为讲究。霍县一带,外婆要做一个直经尺余的叫“囫囵”的食品,上有精细的十二属相造型,孩子属什么,就在那个属相上点一个红点,谓之“点头脑”。“囫囵”中间放置精美的龙、凤或虎头叫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送与孩子,分给来探望庆贺的亲友吃,取免灾之意。</p><p> 晋北人家则多做花馍,叫“桃”,形状似乳房,乳头点红,馍上装饰各种花草,纹饰吉祥图案。桃在古俗中本为驱邪之物,谐言“逃”,意为消灾。做成乳房状,表示成熟,是乡村民俗母性特征的一种隐喻手法。</p> <p>  晋北风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实则兔之本意为虎,是民间镇宅驱邪的护佑之神。</p><p> 婚礼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的“寒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大部分造型是玉兔扶仙桃,金鱼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细加点缀,造型生动,情趣悦人,五彩缤纷,鲜丽明快,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结合与对比,形成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丰富了民间婚俗的内容,更为民间艺术增添了俏丽的一幕。</p><p> 老人们年至花甲,晚辈们要为之祝寿庆贺,蒸做漂亮的大寿桃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表达孝敬之心。</p><p> 面塑在人生仪礼中一般以食的面目出现的,赋予它文化的意味,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不可忽视的资料。</p> <p>菏泽面塑由来</p><p>“天下面塑出穆李。”据碑文记载,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曹州面人”,成为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它生动形象、粗犷、豪放、极具乡土气息和持久保持之魅力。</p><p> 在面塑艺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三大流派,即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三派各具特色,尤菏泽李派独占鳌头。</p><p> “现在穆李村有面塑艺人400余。逢年过节在公园、市场的师傅们短短几分钟就能捏出逼真的花朵、活泼的娃娃、可爱的动物等让你喜欢的面人。</p><p> 菏泽面塑的发源地面塑之乡穆李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用面捏成猪羊,代替宰杀的动物供奉神灵。这就是曹州面人中最早的面塑艺术了。</p><p> 在面塑艺术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菏泽面塑以造型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色彩艳丽单纯的民间风味的特点,影响全国。在继承传统面塑同时不断发展与创新,作品丰富多彩。</p> <p>霍州面塑</p><p>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婴儿闹满月,一般由姥姥家制做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一个圆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细的十二属相的面塑。有的在大“囫囵”里还会有较小的“囫囵”,中间放龙凤或虎头造型的面塑,名曰“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谁来看孩子,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p><p> 绛州花馍,造型比夸张、别致,尤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p><p> 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p> <p>山西面塑</p><p> 面塑按使用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p><p><br></p><p>春节面塑</p><p>山西民间习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及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家庭妇女之手。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家家都要塑制花样繁多、技艺精湛的面塑。</p><p> 山西面塑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富有雅拙的美感,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p><p> 山西春节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p><p> 江南的镇江市实验初中美术教师曹娴将面塑艺术和国画技法相结合形成独特风格的仿国画面塑,对面塑技艺进行了大胆继承和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p><p>微缩的面塑作品《吹吹打打迎新娘》,欢天喜地走进了上海世博会的展区。</p><p> 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p><p> 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p><p> 大年初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是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p><p><br></p> <p>上海面塑</p><p> 上海面塑已有百余年历史。最富盛名当推"面人赵"——赵阔明。19岁起捏面人,32岁在天津被人誉为"面人大王"。本世纪30年代,他到上海,结识上海民间面塑艺人潘树华,并吸收潘的艺术之长,使技艺进一步提高,终成为全国著名的面塑艺术家。</p><p> 上海面塑</p><p> 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以传统戏剧和神话传说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面部刻划细致,衣纹简练概括,神态生动,色彩鲜艳丰富,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p><p> 并且,他通过长期的摸索,掌握一套使面人长期保存的办法,因此,他制作的面人,不霉、不烂、不裂、不变形,也不易褪色,有利于长期收藏。</p><p> 代表作有传统题材作品:"福禄寿三星"、"观音"、"长眉罗汉"、"五子戏弥勒"、"钟馗嫁妹"、"关公看春秋"、"林冲"、"捉迷藏",表现现代题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鲁迅"等。</p><p> 他的女儿和徒弟们继承了他的技艺,在国外现场表演中被誉为"东方的明珠"、"中华之国粹"。</p> <p>我们来看看民间艺人是怎样创作的和他们对这门记忆的认识。</p> <p>我们可以用彩泥或者粘土尝试创作,体会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