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tj53zv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平遙古城之「文廟學宮」(一)</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tol6do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平遙古城之「文廟學宮」(二)</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tr2s7k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平遙古城之「文廟學宮」(三)</a></p><p><br></p> <h3><br></h3><h3>中國古代文具陳列</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筆的起源與演進</h3><h3><br></h3><h3>成周以前皆以刀代筆。</h3><h3>春秋戰國以竹木為筆而不廢刃。</h3><h3>秦漢以獸毛為筆。</h3><h3>後人通常用兔毛或羊毛造筆,也有用須、猩猩毛、雞毛、狼毛甚至是人須制筆。</h3><h3>毛筆成為文人習字作文的常用書寫工具。</h3><h3>越來越多的被人們廣泛使用。</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賈思勰與《齊民要術》</h3><h3><br></h3><h3>魏晉時期繼承了漢代的制筆技術。當時有位名叫韋仲將的書法家,是公認的制筆專家,他的制筆經驗被著名的北魏農學家賈思勰詳細地記錄在《齊民要術》中,使我們能夠對當時的制筆過程和工藝水平有所瞭解。</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國古代文具產地分布圖</h3><h3><br></h3> <h3><br></h3><h3>筆的雛形是「聿」字,它的古文作一手握著一管有毛的筆形。中國古來將筆以竹管為桿,乃於「聿」字上加竹而成筆字。</h3><h3><br></h3><h3>古文的「畫」字作手握尖端合攏或散開的筆,下畫一個交叉的圖案形,表示人持筆畫界線,是其本意。</h3><h3><br></h3><h3>古文的「書」字作手握筆管於一瓶墨計之上。點明散開的筆尖沾了墨才可以書寫的實況。</h3><h3><br></h3><h3>金文的「肅」字作一手握著筆。畫出較複雜的圖案形,以便以圖案刺繡之意。</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紙的起源與演進</h3><h3><br></h3><h3>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h3><h3>陝西西安市郊灞橋西漢古墓中發現古紙殘片。</h3><h3>東漢蔡倫造紙。</h3><h3>成為最被人們接受的重要書寫材料。</h3><h3>造紙術不斷改進與推廣。</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蔡倫簡介</h3><h3><br></h3><h3>黃門蔡倫,字敬仲,典作上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也。</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東觀漢記》卷十八</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造紙圖</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令人眩目的各種紙</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硯的起源與演進</h3><h3><br></h3><h3>在五千多年前已出現,早期的硯多以石頭簡單製成。</h3><h3>漢代後有不同的硯出現,如青瓷硯、玉石硯等。</h3><h3>有多種形體,如圓形、方形、三角形、龜形、箕形等。</h3><h3>明清時對硯的色彩、造型、裝佈、圖案等十分講究。</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風字硯</h3><h3><br></h3><h3>隋唐時,箕形硯的別稱,硯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持,因其形似風字故又名「風字硯」。</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漢代硯</h3><h3><br></h3><h3>漢代古硯有銅質、陶質、石質等,造型多為圓形支三足,足上刻有花紋並作獸爪形,也有龜形硯和山形硯,魏晉出現了青瓷硯。</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辟雍硯</h3><h3><br></h3><h3>「辟雍」一詞取自漢太學的一種建築形式,四周環水,硯面居中,這種形制流行於南朝至唐宋間。</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代名硯大事記</h3><h3><br></h3><h3>唐代,硯的工藝種類得以發展,造型風格日趨多樣,進入了有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甘肅臨洮的洮河石制硯的輝煌時期,生產出著名的端硯、歙硯、洮河硯,並稱三大名硯。</h3><h3><br></h3><h3>宋代將端、歙、洮河三硯加上山東的紅絲硯,並稱「四大名硯」,後因紅絲硯罕得,又以山西絳州的澄泥硯代替,將端、歙、洮河和澄泥硯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硯」。</h3><h3><br></h3><h3>端硯在雕硯的造型和飾紋上爭奇鬥巧;歙硯雕琢以古雅為重;洮河硯以其石質細密而聞名於世(宋代因石脈採盡而停產);澄泥硯則始於唐而興於宋,製作越加精美。</h3><h3><br></h3><h3>「四大名硯」多有文人墨客的詩文贊賞,現已成為收藏家斗室中的珍寶。</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洮河硯</h3><h3><br></h3><h3>洮河硯產於甘肅洮州的懸崖深溪中,石質膩潤,光滑青麗,發墨好,蓄墨久而不乾,常作貢品敬奉朝廷。</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乾隆帝御題(十二間令)之三</h3><h3><br></h3><h3>清明時節杏花天,岸柳輕垂漠漠煙。 最是春閨識風景,翠翹紅袖蹴鞦韆。 曲池風靜鏡澄波,絲柳青輸兩鬢螺。 未許人間輕比似,壺中遊戲半仙娥。</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風箱</h3><h3><br></h3><h3>壓縮空氣而產生氣流的裝置。由木箱、活塞、活門構成,用來鼓風,使爐火旺盛,過去是平遙這一帶最常用的廚灶用具。</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鍘刀</h3><h3><br></h3><h3>是專門給牲畜鍘草料的切草器具。一人把草料平鋪到木鍘板上,另一人握住刀柄向下用力,草就齊刷刷的切斷了。鍘刀屬於傳統農具,工作原理十分簡單,卻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展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犁頭</h3><h3><br></h3><h3>是一種用來翻土的工具,多用於農民春季節播種時用。</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揚谷機</h3><h3><br></h3><h3>一種使空氣流動的機械,又稱「風扇車」、「扇車」、「揚扇」,以人力為動力源,其功能是將經過舂、碾後的糠、麩,或經過脫粒、晾曬後的秕、草除去,是糧食加工的最後工序。</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獨輪車</h3><h3><br></h3><h3>俗稱「雞公車」、「二把手」。在近現代交通運輸<span style="font-size: 17px;">工具普及之前,是一種輕便的運物、載人工具,持別在北方,幾乎與毛驢起同樣的作用。過去,平遙人經常推著獨輪車走西口、闖關東,來實現他們的致富發家之夢。</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鬥</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撈床</h3><h3><br></h3><h3>河撈面多在北方人家尤其山西民間和陝北流行,在不同的地方名稱有些不大一樣,有叫河撈面的,有叫床子面的,還有叫壓河撈或叫軋河撈的。製作河撈時,有專門壓河撈的工具,這種制面的工具被稱為「河撈床」。</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砘子</h3><h3><br></h3><h3>砘子,是播種覆土後用來鎮壓以利出苗的石制農具,拉砘子就是播種後用砘子把松土壓實。</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馱架</h3><h3><br></h3><h3>安放在牲口背上用於馱東西的架子。</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耬</h3><h3><br></h3><h3>是古代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把扶,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這種農作工具是現代播種機的前身。</h3><h3><br></h3>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時習齋</p><p><br></p><p>取於《論語》「學而時習之」之意。舊時講學研讀之所。現為「古代教育展」。</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書中乾坤大開卷有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筆下天地寬溫故知新</p><p><br></p>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言</h3><h3><br></h3><h3>「教育」一詞,在中國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但「教」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現了。說文解字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其意指教育培養人的活動,旨在使人作善。</h3><h3><br></h3><h3>教育是社會存大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它與社會共存在,共發展,因而隨著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呈現在不同的性質和特點。我國古代思想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韓愈、朱熹、王守仁、顏元等,教結合當時的教育經驗,提出通過教育培養統治人才和化民成俗,一脈相承地走完了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國古代教育階段。</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史前教育</h3><h3><br></h3><h3>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人們在生產、生活的實踐中創造了古代文明。</h3><h3><br></h3><h3>形成了原始性和全民性的原始群教育。記憶是唯一的積累經驗的能量工具。</h3><h3><br></h3><h3>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沒有文字、沒有書籍,也沒有老師。</h3><h3><br></h3><h3>生產和生活的經驗長輩通過言傳身教傳授給下一代。</h3><h3><br></h3><h3>男孩隨男子狩獵,女孩隨婦女釆摘。</h3><h3><br></h3><h3>結繩記事或把生產生活經驗物化在工具上或刻記在樹、石上。</h3><h3><br></h3><h3>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有了教育的萌芽狀態。</h3><h3><br></h3>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先秦教育</p><p><br></p><p>公元前22世紀,帝舜命契為「司徒」負責教化。又命夔為「樂官」,教子弟詩歌樂舞,陶冶性情。</p><p><br></p><p>養老場所「庠」已具有教育功能。</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2~前17世紀</p><p><br></p><p>夏代的學校稱「校」,為教養子弟場所。</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17~前12世紀</p><p><br></p><p>商代時的學校稱「序」,甲骨文中已出現「學」字,還有「太學」、「庠」,等專有教學機構名稱。</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12世紀~前770年</p><p><br></p><p>西周的天子之學有「成均」、「上庠」、「東序」、「瞽宗」、「辟雍」(太學)等諸侯之學稱「泮官」,地方學校統稱「鄉學」,有「塾」、「庠」、「序」、「學」等。</p><p><br></p><p>青銅器銘文中已有「小學」、「大學」的分類。</p><p><br></p> <h3><br></h3><h3>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h3><h3><br></h3><h3>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h3><h3><br></h3> <p><br></p><p>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p><p><br></p><p>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p><p><br></p><p>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p><p><br></p> <p><br></p><p>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p><p><br></p><p>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被元朝追封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p><p><br></p><p>《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書中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p><p><br></p> <p><br></p><p>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p><p>孔子開始設教閣里,受業者有曾點、顏元黜、秦商、冉耕等。實施「有教無類」,四十年間教授弟子達三千人之多,身通六藝的高才生有七十二人。孔子還修訂了六經,成為儒家主要經典。</p><p><br></p><p>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p><p>孔子率弟子遊歷各國後返回魯國,致力於教學和整理編定《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典籍,構成儒家經學的主體教學內容。</p><p><br></p> <p><br></p><p>公元前309年(周赧王六年)</p><p>孟子見滕文公,提出「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的主張及「明人論」的教育綱領。</p><p><br></p><p>公元前3世紀</p><p>古代教育專著——《學紀》成文於戰國後期,後被收入《禮記》一書的教育綱領。</p><p><br></p><p>公元前283~前265年</p><p>齊襄王時,荀子在稷下學官講學,曾三次擔任祭酒,齊國的稷下學宮建於公元前4世紀,歷時一個半世紀之久。</p><p><br></p><p>秦漢魏六朝教育</p><p>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p><p>採納李斯建議,頒《挾書律》,禁止私學民間藏書除醫藥、卜筮種植類的之外一律焚毀民眾只准以吏為師,學習法令。次年,坑殺儒生四百六十餘人。</p><p><br></p><p>公元前165年(漢文帝十五年)</p><p>詔令各諸侯王公卿、郡守薦舉「賢良方正能言極諫者」,由皇帝策問後擢用,選士制度自此建立。</p><p><br></p><p>公元前140~前129年(漢武帝建元元年——元朔元年)</p><p>董仲舒在應賢良方正之舉的三篇對策中主張以教化為大務,提出興辦太學、設立庠序實施薦舉獨尊儒學的文教政策。</p><p><br></p> <p><br></p><p>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p><p>設立儒家五經博士均從官方認定的經字字派中選用、除《詩》經文帝時已立魯、齊、韓三家外,《易》經立楊何,《尚書》立歐陽氏,《禮》經立後倉,《春秋》立公羊學。</p><p><br></p><p>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p><p>為博士配備弟子五十名,並確定錄取標準,考試內容和選用為官的制度。太子的官方教育自此開始。後太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成帝時定為三千名。東漢中達三萬人之多。</p><p><br></p><p>公元前51年(漢帝甘露三年)</p><p>詔令諸儒千名渠閣講論五經異同,由皇帝親自裁斷正誤。並調整博士官學《易》立施、孟、梁立三家,《尚書》增立大、小夏侯,《禮》立大小戴,《春秋》增立谷梁字(後廢),余依舊。元帝時又增立京氏《易》;成帝時《春秋》公平字分立顏、嚴二家遂構成十四家博士經學(稱今文經學)。</p><p><br></p><p>公元1年(漢平帝元始元年)</p><p>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開歷代尊孔之始。</p><p><br></p><p>175年(漢靈帝熹平四年)</p><p>因經籍文字多有訛謬,許蔡邕書冊於碑使工匠鐫刻。183年(光和六年)刻成,立於太學門外,是為最早的石經。</p><p><br></p><p>178年(光和元年)</p><p>設立鴻都門學,專習辭賦、尺牘、書法、繪畫。學生往往得以破格拔擢,待遇超過儒生。</p><p><br></p> <p><br></p><p>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西南部,景縣、故城、棗強三縣交界處)人,西漢哲學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p><p><br></p><p>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後,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後,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漢武帝尊重。</p><p><br></p><p>董仲舒一生歷經三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後得武帝眷顧,被賜葬於長安下馬陵。</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學勵知非且喜堂萱滋葉茂</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名高獻策更欣庭桂奪芹香</p><p><br></p> <p><br></p><p>220年(文帝黃初元年)</p><p>根據吏部尚書陳群的提議,創立九品中正的選士制度。</p><p><br></p><p>276年(咸寧二年)</p><p>於太學之外立國子學,招收五品以上官員子弟。</p><p><br></p><p>521年(魏孝時帶正光二年)</p><p>周興嗣卒。撰有《千字文》,為後世廣為流行的童蒙識字教材。</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隋唐教育</p><p><br></p><p>581年(隋文帝開皇元年)</p><p>隋文帝視察國子學,廣徵山東文學之士至長安。</p><p>開皇中,國子寺不再隸屬太常,設祭酒一人主持。</p><p><br></p><p>607年(隋煬帝大業三年)</p><p>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復設國子學、太學及地方學校。太學定員五百人。</p><p>置進士科,試策取士,科舉制度自此始。</p><p>日本派小野妹子使隋,始派留學生及學問僧來華進修。</p><p><br></p><p>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p><p>置國子、大學,四門學生,合三百餘人。皇族子孫及功臣子弟於秘書省別立小學。</p><p>高祖即位,令諸州貢秀才、進士、俊士、明經諸科之士 由學官者稱生徒,由州郡者稱鄉貢,制舉則由天子下詔實施,以待非常之才。</p><p><br></p><p>631年(貞觀五年)</p><p>設國子監,轄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共二千二百一十人。後學生不斷增加,高麗、新羅、百濟、高昌。吐蕃諸國亦遣子弟入國學,學生達八千餘人。</p><p>因經籍傳播日久,文字多訛謬,詔中書侍郎顏師古改定五經,頒於天下。</p><p><br></p> <p><br></p><p>640年(貞觀十四年)</p><p>太宗視察國子監,命國子監祭孔穎達等撰《五經正義》一百七十卷,令學者習之。是為首次由官方統一頒定的經學教材。</p><p><br></p><p>689年(武則天載初元年)</p><p>二月,親策貢土於洛陽殿前,開科舉殿試之始。</p><p><br></p><p>702年(長安二年)</p><p>始設武舉。令諸州教習武藝,每年依照進土、明經之例舉。</p><p><br></p><p>733年(開元二十一年)</p><p>令州郡學貢通經聰悟者,入四門學為俊士科考不第而願入學者亦准。</p><p>凡民間所立私學允許寄託於州縣學授業。</p><p><br></p><p>738年(開元二十六年)</p><p>令天下州縣,每鄉之內,各置一學。</p><p><br></p><p>744年(天寶三年)</p><p>詔令後各家藏《孝經》一本,鄉學之中備加傳授,州縣官長督促考課。</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仗履煙霞麗日祥雲榮玉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鶯花綺席春風壽酒試萊衣</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元教育</p><p><br></p><p>1043年(慶歷三年)</p><p>立四門學,以招收庶民子弟。始置武學於武成王廟,設教授。後併入國子監,願習兵書者,許於本監聽讀。範仲淹奏言救時弊之舉,「在乎教以經濟之業,取經濟之才」。</p><p><br></p><p>1044年(慶歷四年)</p><p>仁宗下興學詔,正式令天下州縣均立學。</p><p>改革科考制度,試士先策論,後詩賦。</p><p>將錫慶院及朝集院西廡之地拔國子監,以建太學講堂齋捨。</p><p>詔取胡瑗湖州教法行於太學。</p><p>程顥、程頤就學於周敦頤。</p><p><br></p><p>1053年(皇佑五年)</p><p>有鑒於殿試落第舉人張元投奔西夏,為患於宋,此後殿試只排次第,概不黜落。</p><p>皇佑末,以胡瑗為國子監講書,專管太學。胡瑗教導有方,徒眾日增學生多至容納不下。</p><p><br></p> <p><br></p><p>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p><p>國子監生以九百人為額。</p><p>詔太學增置外捨生一百員,無廩膳待遇。</p><p>朝臣議改革科舉。王安石主張取士皆本於學校,司馬光強調德行為先,程頤建議恢復古鄉舉里選之制,蘇軾則認為以維持舊制為妥。</p><p><br></p><p>1071年(熙寧四年)</p><p>王安石強調「一道德則必修學校,欲修學校,則貢舉法不可以不變」。於是罷詩賦及明經諸科,以經義、論,策試進士。士人各治一經,唯停《春秋》經,《論語》《孟子》為必修。</p><p><br></p><p>1075年(熙寧八年)</p><p>王安石舉詔主持撰成《詩》、《書》、《周禮》三經新義,頒於學官,科舉以此取士。</p><p>詔各州教授須經義五道,合格者予委任。不稱職者由國子監報清朝廷撤換。</p><p>河州立蕃學,教酋長子弟,朝廷賜田給錢,撥予取解名額。</p><p><br></p><p>1102年(宋徽宗崇寧元年)</p><p>詔天下興學。縣學生選考升州學,州學生每</p><p>年貢太學,分三等補捨。</p><p>蔡京等制定《州縣學敕令格式》普遍推行三捨法。</p><p>增太學上捨生至二百人,內捨生至六百人。外捨生至三千。</p><p><br></p><p>1123年(金太宗天會元年)</p><p>始開科舉士。</p><p><br></p><p>1236年(窩闊台汗六年)</p><p>以馮光宇為國子學總教,教侍臣子弟十八人。</p><p><br></p><p>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p><p>令江南禁賣學田之產入官,復給本學以便教養,遂制止元初侵佔學田之風。</p><p>令各地立社學,擇通曉經書者為學師,農隙使子弟入學。</p><p><br></p><p>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p><p>始設國子監,隸集賢院。</p><p>立國子學於大都,定編制,明教養之規,學生一切所需由官方供給。</p><p>設江南各路儒學提拳司,統轄路、府、州、縣學祭祀錢糧之事。</p><p><br></p> <p><br></p><p>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p><p><br></p><p>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p><p><br></p><p>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清教育</p><p><br></p><p>1370年(洪武三年)</p><p>首開科舉鄉試,試以經義、論、策,經義有固定程式,俗稱八股文。</p><p>高麗遣金濤等四人來學,自是日本、琉球、暹羅諸國均有官生入國子監讀書。雲南、四川各土司送子弟入監者甚多。</p><p><br></p><p>1372年(洪武五年)</p><p>令罷孟子祀,經儒臣力爭後復、令刪編《孟子節文》。</p><p>令地方官政績考核,必須包括「農壘、學校」方面的業績,不遵此令黜退為民。</p><p>詔暫罷科舉,命各地察舉賢才。</p><p><br></p><p>1382年(洪武十五年)</p><p>恢復科舉。三年一試,遂為定制。</p><p>頒禁令八項於天下學校鐫剖為臥碑、置於明倫堂。</p><p>於雞鳴寺南新建成國子監,分六堂以容諸生。</p><p>命各地凡田租入官者悉歸子學、師生廩膳由月米六斗增一石。</p><p><br></p> <p><br></p><p>1417年(永樂十五年)</p><p>頒胡廣等撰《四書五經大全》於兩京國子監及府州縣學,於是古註疏遂廢不用。</p><p><br></p><p>1436年(明英宗正統元年)</p><p>始置各地提調學校官,專司教養,選之這</p><p>事。</p><p>命訪求南宋衍聖公孔端友及周敦頤、二程、司馬光、朱熹後裔,免除繇役,聰穎者送當地儒學讀書。</p><p><br></p><p>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p><p>詔定科舉官,民分卷之法,以防官紳子弟多佔中額。頒御制《訓飭士子文》,刻石太學,併發各地儒學。定義學,小學之制,府縣按月支給廩餼。</p><p>京師崇文門外設立義學,御賜「廣育群材」匾額。</p><p><br></p> <p><br></p><p>1733年(雍正十一年)</p><p>命省城設立書院,各賜銀千兩為營建之資。</p><p><br></p><p>1744年(乾隆九年)</p><p>高宗視察貢院,周覽號捨。</p><p>查出考場北闈懷挾者四十餘人,見勢不妙事先退縮者近四千人。交白卷劣卷者又數百人。治學政祭酒濫送之過,減各省中額十分之一。</p><p><br></p><p>1839年(道光十九年)</p><p>禁內外臣僚競認師生,以防結黨營私。</p><p>命以《對諭廣訓》之義撰四首韻義一篇使民間童年誦習涵育熏陶。</p><p><br></p><p>1840年(道光二十年)</p><p>林則徐將英書《州分地理大全》譯成《四洲志》。</p><p><br></p> <p><br></p><p>顏之推(531年~約597年),字介,生於江陵(今湖北江陵),祖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中國古代文學家、教育家。</p><p><br></p><p>顏之推年少時因不喜虛談而自己研習《儀禮》、《左傳》,由於博覽群書且為文辭情並茂而得到南朝梁湘東王蕭繹賞識,十九歲便被任為國左常侍;後於侯景之亂中險遭殺害,得王則相救而幸免於難,亂平後奉命校書;在西魏攻陷江陵時被俘,遣送西魏,受李顯慶賞識而得以到弘農掌管李遠的書翰;得知陳霸先廢梁敬帝而自立後留居北齊並再次出仕,歷二十年,官至黃門侍郎;北齊滅後被北周徵為御史上士,北周被取代後仕隋,於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後約於開皇十七年(597年)因病去世。</p><p><br></p><p>學術上,顏之推博學多識,一生著述甚豐,所著書大多已亡佚,今存《顏氏家訓》和《還冤志》兩書,《急就章注》、《證俗音字》和《集靈記》有輯本。</p><p><br></p>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馬拉轎車</h3><h3><br></h3><h3>高級的載人馬車叫做馬拉轎車,簡稱轎車,在過去是一些貴族有身份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平遙話叫「二哈拉拉轎車車」。</h3><h3><br></h3>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龍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br></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院中有龍門坊。古有「鯉魚跳龍門」之說,跳過者為龍,跳不過者為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年年跳龍門</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跳龍門 金榜提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跳龍門 青雲直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跳龍門 財源廣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跳龍門 百年好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跳龍門 得生貴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跳龍門 福壽康寧</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跳龍門有說法</p><p><br></p><p>龍門坊為平遙文廟學宮之特有設置。舊時大比之年方得開放。每當龍門開啓,三州五縣百姓無不爭先恐後趕到此跳龍門,以期帶來好運,久而久之竟成為晉地百姓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p><p><br></p> <p><br></p><p>龍門立在「魁「字對面,取魚躍龍門之意。遊人們都要從這裡跳過去,圖個吉祥!</p><p><br></p> <p><br></p><p>大成殿後面至明倫堂為第三進院落,院內房屋為明代中期所建。大成殿後牆中央有一個碩大的「魁」字,據說出自南宋丞相文天祥之手,清乾隆年間平遙人臨摹。傳說本地如有高中的狀元,可從櫺星門中間甬道進入大成殿,即可打開「魁」字門,前往敬一亭舉行祭天儀式,寓「一舉奪魁」之意。</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天祥手書魁字</p><p><br></p><p>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江西吉安)人,宋保佑四年(1256)進士第一,官至宰相,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後抗元失敗不屈殉國。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的作者,被後人稱作「狀元中的狀元」,其所書魁字,筆力蒼勁,似柔實剛,堪稱一絕,清乾隆年間,文廟學子用油燈擴散(幻燈技術)臨摹而成,保存至今,彌足珍貴。</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修文廟功德碑(之一、之二)</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修文廟功德碑(之三)</p><p><br></p> <p><br></p><p>大成殿兩側有東西腋門,各有兩個碑廳。四塊御賜的路牌,紅漆金字,保存完好;功德碑記載修復文廟的捐助者,其中很多是平遙各大商號票號的財東。</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晉首學</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成殿</p><p><br></p><p>主殿大成殿建在一米高的台基上,前有月台,青石圍欄環繞。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頂,布瓦覆蓋,琉璃脊飾。從大成殿脊博墨筆題記「維金大定三年歲次癸未·月一日辛酉重建」可知,此殿重修於南宋金大定三年(1163),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而據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名勝詞典》有關記載,平遙文廟大成殿比山東曲阜孔廟早317年,比北京文廟早248年,比南京夫子廟早706年,是我國現存文廟中歷史最久的殿宇。</p><p><br></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道與天地參功滿天地名滿天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書留春秋在知我春秋罪我春秋</p><p><br></p><p><br></p> <p><br></p><p>殿內供奉15尊塑像。中央孔子塑像高4.5米,頭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服,手持鎮圭,長鬢齊胸,為帝王之像。上懸清康熙帝親題「萬世師表」匾。左右對聯為「道若江河隨地可成洙泗;聖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又懸「生民未有」「與天地參」「德齊幬載」等匾,為清朝歷代皇帝所題。「四配」復聖顏回、述聖孔僅、亞聖孟軻、宗聖曾參,分列孔子兩側。「十哲」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分列東西兩側神台之上。</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編磬</p><p><br></p><p>魯是磬的原產地,春秋時孔子是制磬高手。</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聖協時中</p><p><br></p><p>「聖協時中」是道光皇帝的在道光元年(1821年)的御筆題書。「聖協時中」出自《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朱嘉作注曰:「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又「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段話的意思說:一個人的喜怒哀樂能夠節制,就叫做中;在表達情感時能恰到好處,能為眾人接受,就叫做和諧。中時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和諧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做到了中和,就可立於天地之間。其深刻的寓意是在贊揚孔子的中庸之道。</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與天地參</p><p><br></p><p>「與天地參」是乾隆二年(1737年)御筆題書,時乾隆皇帝「臨雍」釋奠行三禮,書「與天地參」,匾額懸掛闕里及天下學宮。</p><p><br></p><p>「與天地參」的關鍵字是「參」。 《周易·說卦》稱:「參天兩地而倚數。」《中庸章句》稱:「為天下至誠……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贊天地之參矣。」朱嘉注:「與天地參,謂以天地並而立三也。」意為孔子地位與天地並列。「參」可理解為參拜之意,所以「與天地參」之寓意是贊譽孔子德行與天地並列,而為後人參拜。</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齊幬載</p><p><br></p><p>「德齊幬載」匾為咸豐皇帝御筆題書,意在贊揚孔子學術思想和個人品德完美無缺。原匾現存於雲南建水文廟。</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萬世師表</p><p><br></p><p>「萬世師表」匾是清代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到曲阜孔廟祭孔時御賜。當時康熙皇帝在「詩禮堂」聽完監生孔尚任講完《大學》首章後,對大學生王熙等人宣諭之中講到「欲加贊頌,莫能名言」特書「萬世師表」四字懸額殿中,並將所帶的曲柄黃蓋留下,用於孔廟廟廷饗祀之用。隨後,又將這塊匾額內容頒發給全國各地的孔廟,刻匾恭懸。1985年,康熙題「萬世師表」匾,改懸北京孔廟大成殿前檐下。</p><p><br></p><p>「萬世師表」語出《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士人有雲:「教之以才,導之以德,可為師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堪作表焉。」又有《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贊譽孔子:「昔仲尼大聖之才,懷帝王之器,可謂命世之大聖,億載之師表者也。」意思是說孔子是萬世千秋的老師和表率。</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道若江河隨地可成洙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聖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聖集大成</p><p><br></p><p>「聖集大成」是嘉慶皇帝於嘉慶四年(1799年)御筆題書。《清史稿》記載:嘉慶四年二月丁醜朔,嘉慶皇帝「釋奠先師孔子」,但沒有題匾的記載。登基大典過後,嘉慶就到孔廟祭拜,可以說嘉慶是「即位親臨」的一位皇帝。</p><p><br></p><p>「聖集大成」之典故出自《孟子·萬章》中:「孔子之謂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也,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這裡用音樂作比喻:孔子善於把單個的音符,按音樂規律組成美妙的樂章,意即孔子能把古聖先賢的美德集於一身,形成自已的學術思想。</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民未有</p><p><br></p><p>「生民未有」匾由雍正皇帝御筆題寫,一說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御賜,一說是在雍正四年(1726年)御賜。雍正皇帝題「生民未有」四字,頒定闕里孔廟及天下文廟大成殿予以懸掛,以昭示後人銘記孔子在創立儒家文化中的至尊地位。但此事在《清史稿》世宗本紀中沒有記載。</p><p><br></p><p>「生民未有」最早見於《詩經·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又在《孟子·公孫衛》中:「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意思是說:自有生民以來,從來沒有像孔子一樣至高無上的聖賢,世上只出現了這一位聖人。</p><p><br></p> <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u2rilwa" target="_blank">平遙古城之「文廟學宮」(五)</a></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資料來源:平遙古城文廟宮學 互聯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