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家访手记

蒲风流韵

<p>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应时而生。为了让所有学生参与线上教学,微信与电话轮番上阵, 通报与奖励比翼齐飞,老师们使出了浑身解数。即便如此,仍然有少部分学生从不参与线上学习。对此,我们蒲阳小学组成专班,进行了走访。现以三则家访手记为例,探讨三种现象,供教师及家长朋友们参考。</p> 教师要善于给家长 赋能 <p>  学生小A,一年级,男孩。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妹妹,还有叔叔。房子是叔叔的,小产权房。</p><p> 我们找到小A家时,他正乖乖地坐在一张小桌子前,桌子上摆着语文课本和练习册。小A的爸爸有很强烈的表达欲望,通过他的诉说,我们了解到了他的压力与焦虑: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二孩的压力,以及孩子学习不好老师经常给家长“告状”带来的焦虑。他不停地说着孩子如何坐不住、脑子如何不好使、记忆力差、不会写字等表现。</p><p> 孩子爸爸说这些时,孩子就拿着笔放在嘴边,望着爸爸。</p><p> 我挨着孩子坐下,随手翻到第四课,让他读给我听。孩子听话地读起来,读的速度很快,显得很熟练。又翻到另一课,也能同样熟练地读完。</p><p> 我对孩子爸爸说:这孩子脑袋瓜好使啊。</p><p> 这时,孩子叔叔说:他今天读会,明天就忘了,记性特差。</p><p> 孩子爸爸接着又说:老师以前就总是跟我们告状,说他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不成。我气不过,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也送去补习了,都没什么效果。就想着再花点钱,送到外校去看能不能好点。</p><p> 我的同事问:为什么目前没有和老师一起同步网课呢?</p><p> 孩子爸爸说:手机不能给他,一不盯着他就玩游戏。叔叔是大学生,就让叔叔教他,所以没有上网课。</p><p> 我问孩子叔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你知道吗?你刚才还说老师没有把拼音教好,那么“在文章中学识字,汉字加拼音”的教学模式你知道吗?破窗效应,你又知道吗?</p><p> 孩子叔叔不好意思地摇摇头。</p><p> 我说:你什么都不知道就敢给孩子上课啊?孩子今天学了明天忘了很正常,要不怎么要按规律进行复习呢?孩子才上了一个学期的学,有些拼音还不太熟悉,以后还会在学习课文时进行强化巩固。你们家长这样轮番打击他,一旦形成破窗效应,孩子怎么会有学好的信心和动力呢?</p><p> 最后,我叮嘱家长:网课还是要跟着老师上,既然是小学生了,就要学会过集体生活。</p><p> 家长表示会配合学校让孩子上网课,也对我们的来访表示感谢!</p><p> 在这里,没有要批判孩子家长的意思。我相信每一个家长都是望子成龙的。面对一个几欲让孩子转学的家长,我想到的是另一个词:赋能。</p><p>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上有很多毛病,教师只是简单地把这些毛病以“告状”的形式告诉家长,那么大部分家长也只会重复老师的管教模式。试想一下:老师的严厉管教已经失效了,家长的复制粘贴又能有什么效果呢?所谓“关心则乱”,相较老师,压力之下的家长多半会更加粗暴地打击伤害孩子,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与家长沟通,要学会给家长赋能。</p><p> 什么是赋能呢?举个例子:</p><p> 疫情期间,有个高三的孩子在家网课,面对高考的临近,压力与日俱增。有一天,她在放松时看了会儿直播比赛,这时候有个她支持的选手失手了。孩子的妈妈说:“太不小心了,那么多的努力全白费了,多可惜……”话音未落,孩子突然发了狂,拼命摔打东西,对她妈妈吼道:“你以为她是故意的吗?……”这时,孩子的妈妈一把抱住孩子,搂在怀里,任由孩子控诉,一句话都没有说。孩子慢慢平静了下来。孩子妈妈并没有讲任何道理,一个拥抱,所有的理解、包容、替你分担,全部包含在里面了。重压失控的孩子,要的正是这些,妈妈一个爱的拥抱,就完成了对孩子的赋能,一味传递压力绝不是赋能。</p><p> 面对普遍焦<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虑的家长,教师要常怀理解包容之心,赋予家长心理能量和善爱的能力。给家长反馈孩子信息时,尽量不要给家长制造更多的焦虑。</span>教师的沟通如果能让家长有明确的方向感,有具体的施教策略,同时让家长对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那么这样的沟通才算是完成了对家长的赋能,这样的家校沟通才是真正有效的沟通。</p> 家长要重视对孩子 身教 <p>  学生小B,三年级,妈妈带着他和弟弟,爸爸已经复工,全家人靠爸爸打工维持生计。</p><p> 小B的家在一栋老旧房子的顶楼,他妈妈到路口接我们,我们才找到他的家。途中,我们问孩子怎么没有上网课,孩子妈妈说:没有手机,也没有时间管他。</p><p> 一进小B家,无意褒贬,的确太糟糕。地板砖好多都脱落了,简单的家具都泛着一层黑黑的油光,床上小山似的杂乱无章地堆着四季的衣物,家里面到处都是踢脚绊手的。两个孩子的穿戴也都是没有收拾利落的样子。有个2岁左右的小男孩坐在小凳子上看手机动画片。小B蹦蹦跳跳地从房间里面跑出来,大声说:妈妈,作业我做完了。</p><p> 我趁势接过作业看了看,字写得还不错,但是作业本显得有些脏乱。跟小B交流了一下,不似小A的拘谨,小B这孩子比较自由奔放,可以看得出他的天性虽然未被引导,倒也未被压制,在陌生人面前也一样显得很自在很机灵。</p><p> 问孩子妈妈:这不是有手机吗?</p><p> 孩子妈妈说:就这一个手机,我有时也要用,弟弟要哄(用手机哄),两个伢要我带,没有帮手,他爸爸打工去了,我也管不过来。</p><p> 同事说:我们的网课本身按得不多,而且全部是在上午,你就算要用手机,上午还是要保证给孩子用啊。</p><p> 孩子妈妈听罢,不置可否。我们又讲了些教育孩子很重要的道理,并且建议她无论如何给孩子一个手机或者学习机,她虽然答应着,但看其样子也未必听进去了。</p><p> 有人说,你房间的状态就是你人生的状态。这个妈妈不仅整个房间毫无收拾,对家庭和孩子的未来也毫无打算,混沌迷茫,随遇而安。就算只剩下一件衣服,母亲也可以洗干净了给孩子穿上啊。这无关贫富,只关乎对生活的态度!</p><p> 不禁为这个孩子感到有些惋惜!小B纵有一定的天资,在这样的家庭里面长大,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是无序的和杂乱的,这样成长起来的他,除非特别的人生际遇,难以形成好的习惯、教养和开阔的人生格局。</p><p> 俗话说: 身教重于言传。而一个好女人成就三代人也绝不是鸡汤。母亲的修养决定的是孩子的未来和家族的未来。真心希望每一个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最真实具体的教育。</p> 接受孩子不同禀赋,因材施教 <p>  小C,五年级,女孩。小C家是租住在城区的,找到小C家颇费了一番周折。</p><p> 其时,小C正在房间里面。房间很小,很拥挤,一张床占去大半。一张高桌子是小C用的,她刚刚写完的检讨就在桌上。我看了看,没有分段,却洋洋洒洒有上千字。进门靠墙,有个小女孩在小凳子上埋头写作业。</p><p> 小C的奶奶言谈爽利,介绍道:两个孙女是自己带着在城里读书。疫情期间,自己和两个孙女在这租屋住着,儿子媳妇在黄滩。之前只有一个手机,用的是别人家的网,有时别人把网断了就学不了。这个大的(小C)又不自觉,小的相反很自觉很爱学习,成绩也好,所以手机主要是妹妹在上网课用。</p><p> 小C爸爸说:本来去了武汉,不能开工,加上老师打电话说小C不上网课,跟小C电话联系,打不通,只好又回来。回来才知道小C竟然把自己电话拉黑了,气不过,打了一顿,让她写检讨,又刚给她买了新手机。正准备督促她上课。</p><p> 看得出小C很聪明,也显然是经过了很多炮火的。面对奶奶和爸爸的这些介绍,面无惭色,很坦然地说:我错了,我会改的,我会好好学习的,不让你们操心,不把妹妹带坏。</p><p> 就像是在背诵早就准备好的台词的一样。</p><p> 我对她说:我了解到,你的成绩不差,但是已经落下太多课程,一定要加把劲儿赶上来,开学后我会找你回访。</p><p> 小C说:我知道我知道,你们都是为了我好。我会把学习搞好的。</p><p> 面对如此成熟的应对,本能觉得未必真心是触动,只是这孩子已经很善于应付这种场面了,但我们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p><p> 我的同事嘱咐孩子父亲:孩子发展到把你电话拉黑,父女矛盾就很深了,你们平时在外打工跟孩子接触少,现在疫情期间你们也丢下她们不管,这对孩子的心灵是种很深的伤害,希望你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多多陪伴孩子。</p><p> 孩子的父亲也表示认可。</p><p> 狭小的房间里面,因为我们的到来,挤满了人,而且各种交谈不绝于耳,可是小C的妹妹,除了我们进门时她抬头看了一眼,自始至终都在埋头写作业。奶奶后来把她的作业拿过来给我看了看,异常整洁,每个字都像是印刷出来的,一丝不苟。奶奶对妹妹的褒奖和对姐姐的批评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想象,姐姐提前到来的叛逆与家人对待姐妹俩不同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同样环境下的两姐妹,完全不同的学习态度。妹妹高度的自律除了用与生俱来来解释,就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了,这种与生俱来就是天赋了。</p><p> 像妹妹这样的孩子我见过一些。有一次,听过一节非常糟糕的课,老师枯燥且条理不分明的讲授,使得那些二年级的孩子早已各玩各的去了。可是仍然有三个孩子自始至终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跟老师互动。孩子越小,课堂越需要高频刺激才能吸引他们。可是面对我这个成年人都无法坚持的低频刺激课堂,那三个孩子坚持到底了。老师的课虽然糟糕,却筛选出了三个学霸潜质的孩子——过后一打听,这三个孩子果然是这个班上成绩最好的。这三个孩子的那种自律,也主要是天赋使然。</p><p> 孩子当然是可以也应该被教育的,但是每个孩子先天的不同也必须被正视。 所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必须承认孩子天赋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因势利导,我们的评价才能不失偏颇,教师和家长才不会陷入执念和迷思。</p> 后记 <p>  线上学习,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家长的配合才能完成,尤其是小学生,在自律没有形成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走访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所有不上网课的孩子,都和家长有关。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学校的希望,更是国家的希望。教育孩子任何时候都是任重道远。希望以上三则小记,能让教师、家长从中观照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p>

孩子

家长

老师

妈妈

爸爸

赋能

手机

教师

叔叔

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