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渡路的前世今生

亚农

<p>  杨家渡路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也从现实生活中消失了,它现在成了张扬路的一部分,九0后基本上不知道有杨家渡路这段历史,但它却无法从老杨家渡人的心里抹去。</p><p> 时间退回到四十年前,在浦东南路黄浦区二中心小学北侧有一条小路,叫震修支北路,路口北边是有名的老其昌食品厂,奶油蛋糕的香气和旁边公共厕所的臭气混杂在起,叫人哭笑不得,爱恨交加。路南侧转角处是一家老牌酱油店,店堂很大,但很暗,难得开灯,柜台又高,小孩子去买油盐酱醋酒那是受罪。紧贴着油酱店的是一家自行车修理店,店主是个矮老头,技术很好,每天生意不断,走过门前,总见他忙得手脚不停。住在我家后门的林叔见状拜他为师,在他那里学了一段时间后,自己也开门做起修车生意。不过并不会抢师傅的生意,因为师傅自己的生意都忙不过来。再过去,最早的时候,有一家老虎灶,老板娘粗手大脚,脸有点麻,豪爽能干,颇有点阿庆嫂的味道。改革开放后,老头的自行车修理店旁开了一家熟食店,生意红火,我也经常去那里买红肠方腿糟鸡脚的,都是下酒的好菜。</p><p> 回过来再说震修支路向里走,酱油店过去是一排民房,最里边是大德里,路口有一高大的拱门,上书“大德里”三个大字,很有气派。弄里有一口水井,终日有人在洗菜汏衣,小学有一个同学住在里面,但我从未进去过,也不知里面究竟是什么模样。再过去就是黄浦区二中心小学的竹篱笆围墙,路沿着围墙向西延伸到一条快干枯的小河,然后向南继续前行,过学校后门,有一座小桥。这桥形同虚设,下面的河床快被填满了。桥的那一头,就是杨家渡路了。</p><p> 杨家渡路不长,从杨家渡码头到浦东南路也就一里多二里路光景,但却是周边居民心中举足轻重的一条商业街。从油盐酱醋,锅碗瓢盆,到糖果糕点,日用百货,都是老百姓天天离不了的生活必需品,所以街上从早到晚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流。</p><p> 杨家渡路大致可以分成西中东三段。西段从码头到福康路,露面略宽,以通行为主。路北是上港一区,一排高墙把港区封得密不透风,没有一点风景。路南是上海油脂一厂,散发的豆油香虽不及牛奶巧克力,但在物资短缺的年头也是一种享受。沿街大都是二层的民居,店铺不多,上下班天天看到住户洗衣生煤炉倒马桶,水龙头就在马路边上,有时有些住户门开着,看得到里面的家具陈设,也算是一道平民百姓的风景线。随着经济的发展,沿路商家渐渐多了起了,糕团店,烟纸店,理发店,米店,洗衣店一直延伸到福康路。</p><p> 到了福康路,就进到了杨家渡路最热闹的中段。转角上是一家照相馆,单开间门面,有个小橱窗,放了两张人像照片做广告。进门是角尺形柜台,上半部是玻璃,放着一些样品,明码标价,最便宜的半寸照也有。生意很好。往南有布店,酱油店,烟纸店,街对面有一家大庆浴室。过年过节浴客盈门,应接不暇。浴室边上有一条弄堂,进去就是杨家渡菜场,一排排的摊位一直连到另一头。逢年过节凭票购买年货老清早就去排队,尽管只是为了一盒冰蛋,一段鳗鱼或几样豆制品,依然不顾寒风飒飒,睡眼惺忪,在那儿站上几个小时。</p><p> 回头再说福康路,这路有点意思,福康路,大庆街,张家浜路有好几个名字。路从杨家渡路向南延伸,名字也跟着变换,路也变得越来越小,就像一根辫子,最后变成发梢,消失在散落的民居之中。我在高小时为福康路上一位老大娘扫盲,一天老大娘扫盲毕业,我高兴得连蹦带跳冲出屋子,不料脚下一个踏空,人往前重重地摔了下去,胸部着地,一下闷了过去,半响才回过气来,吓得大娘脸也变了,抱着我一个劲地摸我胸口,嘴里说着“乖乖,你吓死我了!” 这事我自己也觉得很懊恼,也不好意思告诉别人。福康路也很热闹,特别是靠杨家渡路这一段,商店很多,不过今天说杨家渡路,就一笔带过了。</p><p> 再说福康路并不和杨家渡路形成真正的十字路口,略成“s”形。照相馆的对面就是“s”形上的一个弧线,线上印象最深的是那家药房,凹在里面,黑色的墙面,样子有点吓人,反正我身体健康,不用买药,所以从来没有进去过。药房对面就是杨家渡副食品商店,一排四五个门面,占据了“s”形中最好的地块,以肉摊为主,还有鸡鸭禽蛋,营业员东张西望招揽顾客。大家虽然嘴馋,很想斩上一刀,但那时收入微薄,出手的人并不多。</p><p> 副食品商店的对面就是走过路过都会进去转一转的百货店。百货店不大,店堂有点拥挤,洋灰的地面也显得有些落伍。但地处转角,先是占了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虽比不上东昌路的百货店,但从毛巾牙膏香皂花露水到热水瓶脸盆镜子梳子,各类日用百货也基本上满足了一般老百姓的日常需要,所以从早到晚,进进出出,顾客络绎不绝,是杨家渡路上最有人气的地方。我经过这里,总会有事无事往里面转一转,算是过把瘾,不枉到杨家渡路来过一回。百货店往东,沿街两面店铺林立,大一点有五金电器,服装裁缝店,最吸引我的是一家糖果食品店,花花绿绿的各色糖果把店堂点缀得有声有色,成为周围的一大亮点,使附近那些修理锅碗瓢盆,雨伞皮鞋的铺子摊头特别是煤球店之类的,黯然失色,能够和它匹敌的只能是点心店。这样走着便到了一条无名横马路,杨家渡路中段也就到此结束。</p><p> 这条小马路到底是没有名字还是我不知道,就不去考证了。小路往南通到菜场,我去买菜总是从这里进去,这里出来,快去快回。再往南就是天后宫了,附近有一家东新戏院,这里是贫民区的娱乐圈,人车不分,声音嘈杂,戏院里传出的锣鼓叮咚,琴声咿呀,各路小贩吆喝叫卖,小孩的追逐嬉闹,不是集市胜似集市,可以说是这里的一大特色,不过有些大人一般不让小孩去那里玩。</p><p> 从这条无名小路到二中心小学后门就是杨家渡路的最后一段。转角处是一家银行,再过去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家大宅院的墙壁,上书一个巨大的繁体中文字“当”。显然这里原来是一家当铺,现在改成民居,外面一块空地供晾晒衣服被单,非常宽敞。路对面是老字号万康酱园,进去一长排柜台气势不凡,除油盐酱醋还有酱菜供应,连同旁边的米店,茶馆兼书场,加上附近的小吃店,菜场,一日三餐加上娱乐休闲全解决了,真是善莫大焉。万康酱园向东到路的尽头,一边是家老虎灶,炉灶旁总是放满了大大小小的热水瓶,热气腾腾,烟火气十足;一边是家小烟纸店,柜台上放着几只玻璃缸,里面装着棒头糖之类的零食,吸引放学的小学生,小店这时是最热闹的晨光。店老板是位秃顶老头,人称小八脚,一看就令人想起电影《林家铺子》里的林老板,是我小学同学的父亲。虽是老板,其实惨淡经营,日子未必比平头百姓好过多少。店的后门就是一条石库门的前弄堂,想来老板一家就住在这个弄堂里。至此杨家渡路也到了它的尽头。</p><p> 如果要到浦东南路可以沿着二中心小学的南墙根,在错錯落落的老房子之间穿行,很快就到了浦东南路,对面便是张扬路,一只小便池遥遥相望,在盈盈地向你招手。如果不会穿小弄堂,可以再往南有一条弹格路,叫震修支南路,向东也通到浦东南路,转角处有一口电鈡,走走停停,没有人当真来看时间。电钟下面有一家理发店,门面敞开,阳光充足,市口极好。不过路的对面不是张扬路,而是錢家巷路了。旁边是一所钱家巷民办小学,只有初小三四年级,校长就住在钱家巷路口一排沿街的平房里,门口有一个用篱笆围起来的小院子,非常幽静舒适。钱家巷路弯弯曲曲向东延伸,穿过街巷,穿过村庄,穿过田野,穿向远方。</p><p> 自从71年离开上海支援内地建设,和杨家渡路便渐去渐远,慢慢淡出,竟至在地图上也销声匿迹。自改革开放,浦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陆家嘴地区完全改变了模样,杨家渡路也完全融入了横贯浦东新区的大马路</p><p>——张扬路之中,张扬路的头部,成了杨家渡路的今生;张扬路头部的前世就是已经消失了的杨家渡路。杨家渡路投身在浦东开放的大潮中,浴火重生,而杨家渡路那熙熙攘攘的街市,吊足胃口的油脂香,雨棚下一列列整齐的菜摊,挥着大刀高声吆喝的肉摊老板,叮叮当当的锅碗瓢盆修理铺,雾气腾腾进进出出的大新浴室,花花绿绿讨人喜欢的大成糖果点心店,嘴里吃着耳里听着供人逍遥自在的茶馆书场,从早到晚忙忙碌碌的老虎灶 …………统统都永远地留在了老杨家渡路人柔软的心坎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中,茫然若失的乡愁里。</p><p> 衰老的,疲惫的,破旧的杨家渡路为我们遮风挡雨,与我们风雨同舟,陪伴我们度过了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现在,功成身退,华丽转身,又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回忆不仅是对过去岁月的纪念,也是对新生活的赞美。当我们漫步在美丽的杨家渡滨江大道上,迎着淘淘的江水,回望宽阔,坦荡,时尚,繁华的张扬路,我们要说一声,谢谢你,杨家渡路。</p><p> 遗憾的是,至今找不到一张当年杨家渡路的旧照片。</p><p><br></p> <p>张扬路的头部就是原杨家渡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