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题记</p><p><br></p><p> 2020年春节前后,突发新冠疫情,所居住宅小区封闭,每日活动轨迹仅限客厅、餐厅、厨房、卧室、沙发、阳台,百无聊赖之际,有同学索要几年前写就的《失陷的故乡》一文,借机再次浏览,发现作品仍显粗糙,在修改同时,我偶发奇想,前几年曾为故乡拍下了大量照片,何不把文字配上这些图片来一个以图解文?我尝试着把文章分解开来,再根据内容附着相应图片,因为篇幅较长,所以本篇只能发表一部分,其余内容待稍等时日再作更新。</p><p><br></p> <p>新站,我的故乡,䟦涉千里回来看你,你还好吗?!</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章 大砬子山与龙头山古老的神话传说</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 我的故乡新站镇是吉林省蛟河市下辖的、国家一九五二年首批建制的城镇,位于长白山张广才岭余脉。</p><p> 小镇四面青山环抱,东、南、西三面临河,堪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美丽富饶。一座巍峨的呈等腰三角形状的大山突兀耸立在小镇的东南天际,我们称其为大砬子山,现已正式命名为"拉法山"。每逢阴雨天到来之前,必有鸟云遮往山顶,故当地人常说:"大砬子戴帽,必有大雨到。"大砬子山脚下的正北偏西方向,有一座叫"龙头山"的小山,从镇内任一方位望去,小山呈条状,且山势平缓南高北低逐渐倾斜,真象一条巨龙俯卧在那里。</p><p> 据老人讲,关于这两座山,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相传,龙头山本是龙王的一位太子,但生性顽劣,执意要去撞击大砬子山,非要把大山撞倒,因为山底下有个海眼,如果大山一旦被撞,海水便会喷湧而出,小镇倾刻间便会遭遇灭顶之灾。观音奉玉帝之命,在龙太子即将撞上大山时,施用法术,将其镇在此地,从而保住了一方黎民百姓的平安。</p><p> 如今,大砬子山依然高高耸立,而龙太子化作的龙头山则在大砬子山脚下,自南向北服服贴贴地趴在那里!凡是亲眼目睹过大砬子山和龙头山两山的地理位置、山体形状、轮廓及远观效果的,无不惊叹传说与现实的高度吻合,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龙头山有头有尾,它南起东山屯即为龙头处,北至保安屯附近戛然而止,从镇内远远望去,龙头山是个独立的小山,山体呈南高北低长条状且自然倾斜逐渐低去,恰似一条巨龙俯卧在那里,全长约三千米。而龙头所在位置的山体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横断面,其上怪石嶙峋,活脱脱是龙鼻龙嘴龙睛,林木虬髯,恰似龙的须发,远远看去,真象个张牙舞爪、呲牙咧嘴、龙目微睁、呼之欲出的龙头!</p><p> 当年,母校蛟河二中组织我们去大砬子山旅游时,路过此地,曾有幸一睹龙头的尊容,真可以说是活龙活现,栩栩如生啊!大砬子山现已成为蛟河的旅游胜地,山上奇峰怪石,奇花异草,遍布洞穴,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蛟河市地图</p> <p class="ql-block">https://720yun.com/t/65vkO7rwO7y?scene_id=55475051&from=singlemessage#scene_id=55475051</p><p class="ql-block"> 以上网址链接系蛟河市新站镇3D全景地图,请复制到浏览器,打开后即可阅读。在此向VR作者吉画传媒李国铭致谢!</p> <p>1936年绘制的新站街市图</p><p>本张图片源自头条号关东小城故事,在此致谢!</p> <p>新站镇航拍卫星图片</p> <p>新站镇航拍卫星地图</p> <p>新站镇航拍卫星地图</p> <p> 地标式建筑新站火车站始建于1934年,因拉滨铁路(拉法至滨江)修建经过此地而设车站,取名新站。还有一说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朝廷废除原拉法驿站,在新站现址建造新拉法驿站,简称新站。1952年,国家副主席宋庆龄曾乘坐火车专列来新站韩恩农业生产合作社视察工作,在这里走下火车。</p><p><br></p> <p>火车站出站口</p> <p> 站前十字路口,六十年代,这个位置曾经修建过一座由四个方形门柱组成的砖石结构的大门,不知何时拆除了。路口两侧座落着铁路招待所、铁路旅社、铁路食堂和站前饭店。</p> <p> 站前广场南侧景物,图左道路即站前南街,向南直抵酒厂北侧围墙戛然而止,路东侧为铁路车站街住宅区和天德街住宅区,西侧为铁路水电段、货物处、作业所、装卸队、储木场、变电所、煤厂等单位。</p><p> 本张图片源自头条号关东小城故事,在此致谢!</p> <p>前方路段为站前北街,两侧分别座落着铁路电务段、工务段、铁路俱乐部、桥梁工区、铁中西门以及位于西北方向的铁路机务段,再向北则直通铁路大家庭住宅和铁路蓬莱街住宅西路口。</p> <p>此路口为新站大街北段火车站路口,路口西通火车站,东达铁小、铁路卫生所和老铁路商店旧址,向北可到铁中正门和蓬莱街住宅区东口,东北方向为新站谈判旧址及康医院区,向南直通街里。</p> <p>铁路旅社</p> <p>站前旅店</p> <p>铁路招待所</p> <p>198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由刘晓庆、陈国军主演的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心灵深处》曾在造型独特的新站火车站取景拍摄。</p> <p>电影《心灵深处》剧照</p> <p>电影《心灵深处》剧照</p> <p>雄伟的大砬子山(拉法山)</p><p>图片为宋佳邦同学拍摄,在此致谢!</p> <p>有着悠久历史传说的大砬子山与龙头山</p><p>电杆左侧条状阴影部分就是龙头山。</p> <p>在部队大院内拍摄到的大砬子山与龙头山</p><p>这张照片是驻军136师406团干部子弟秋枫在2018年从大西北回新站探访昔日军营时拍摄的,被我借来一用,在此致谢!</p> <p>龙头山近景,山体上部可见一只栩栩如生的龙的眼睛(该照片拍摄于2016年,山体岩石裸露系有人私自采石挖沙所致)</p> <p>远眺龙头山 (拍摄于2016年10月)</p> <p>远眺龙头山 (拍摄于2017年4月)</p> <p> <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章 繁荣的家乡小镇</b></p><p><br></p><p> 曾几何时,古朴的小镇环境整洁,街路平坦,工农业商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镇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淳朴,安居乐业,祥和太平。那时多数人家都有四、五个以至六、七个孩子,女主人大多不上班工作,宅在家中相夫教子,抚育儿女,在物资匮乏使用布票粮票的年代,虽说还达不到丰衣足食,但是在家长们的努力操持下,倒也可以维持温饱,孩子们都能得以健康成长。</p><p> 长年驻扎在此的3181以及75年换防到这里的81281部队这抹鲜艳的国防绿令小镇充满了生机、活力与安宁,康医这所国内知名的专科医院为镇里的人们提供了优越的医疗保障,而蛟河二中、新站铁中、康医卫校、新站铁小、新站中心小学等学府为小镇注入了浓郁的文化元素。</p><p> 镇内座落着一家曾经享誉国内外的长白山葡萄酒厂,酒厂始建于1932年,由日本资本家饭岛庆三创办,解放后由吉林省轻工业厅接管。这里出产的长白山葡萄酒斐声国内,并曾远销海外,其优良的产品质量和独特的酿造工艺,使得这家酒厂一度享有良好的口碑,名扬四海。</p><p> 文革时,我和同学曾一度下厂到这里,看到工人们用牙刷一根根地洗刷用于制作人参酒的长白山特产、关东三宝之一的人参,还看到地下酒窖里那许多巨大的、朱红色的橡木质地的酒桶,工人师付要借助梯子才能攀登到酒桶顶部进行作业。 </p><p> 火车站有一条直通酒厂的铁路装运线,每当秋天到来的时候,一车皮一车皮的山葡萄、一颗颗乌黑乌黑好似长白山小精灵似的山葡萄源源不断地通过这条装运线运到厂里,站在酒厂北侧围墙外,可以看到在厂区的西北角那堆积如山的酒糟,可以闻到阵阵浓烈刺鼻的酒糟味道,那人参、葡萄、还有长白山清澈的泉水以及质朴的工人们勤劳的双手为这美酒注入了无比纯洁的灵魂。</p><p> 时隔多年,走南闯北的我,曾经豪饮过脱醇的干白,也喝过蒸馏至纯的烈酒,还品尝过越洋而来的洋酒,可是每每提杯小酌时,总会暗自思忱: 所有这些可有哪一样能与家乡的甘醇相媲美呢?家乡的水养育了家乡的人,也造就了那无以伦比的葡萄美酒,至今我仍能回味起那醇香微甜的酒水在舌尖滑过的感觉,而在那个小小的镇子里,又有谁没喝过那挂碗飘香的美酒呢?</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章 家乡的部队大院、康医和铁路系统</b></p><p><br></p><p> <b style="font-size: 20px;"> (一)</b></p><p><br></p><p> 镇内曾有一个团的部队驻扎在此,我家住在铁路住宅安福街,与部队大营(大家都这么叫)北侧围墙仅一墙之隔,大院里每天准时响起的嘹亮军号声、跑步声、口号声、操练声、战士们的歌声清晰入耳,透过围墙,可看到战士们排着队拿着小盆去食堂吃饭,还可看到战士们在练兵场上习武操练。我曾多次凭借部队送给母亲工作单位火车站的赠票去部队俱乐部观看演出。六几年药品奇缺,青雷素、链霉素等抗生素类药品在铁路卫生所难以搞到,而且那时,我一、两岁的小弟还总爱生病,我们就常常带他去部队卫生所就医,部队医生特别好,来者不拒,态度谦和。</p><p> 在小镇的西北角,座落着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医院—吉林省结核病康复医院,我们习惯性地简称它为"康医"。医院规模很大,有很多医术高超的名医,我一位同学的父亲就是著名的"芦一刀"。常常可以看到医院的患者穿着浅蓝色的长长的病号大衣,戴着口罩,拎着痰盒在医院附近的马路上散步。康医带给我们的印象是新潮和时尚,那里还曾开办过一个卫校,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卫校学生的衣着服饰常常为镇上的人们争相效仿。我曾看到他们在去山区旅游时,带回来的是干枯的芦苇和蒿草,而不是鲜花,这是当时的我所不能理解的。</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b></p><p><br></p><p> 铁路系统在新站是个最大的单位,它占地最广,职工最多,由火车站客运、货运、机务段、电务段、工务段以及铁小、铁中等单位组成。 我们铁路子弟最引以为自豪的是那些蒸汽机车(火车头)上赫然标注着"吉局站段”四个大字,即吉林铁路局新站机务段的简称。我们经常乘坐货车的最后一节守车往返于吉林市和蛟河市,还常常搭乘火车头去附近小站玩耍、挖野菜,当时还记得一个火车头上有多少块表,最惊险的一次是我曾经和同学搭乘平板货车去蛟河玩,坐在风驰电掣的车皮上,连个抓手都没有,实在是太吓人了!</p><p> 铁路俱乐部是当时小镇唯一对外开放的文化娱乐中心,国内知名的文艺团体经常来这里演出,印象最深的是铁道部文工团、吉林省京剧团、吉林市话剧团、吉林市歌舞团及蛟河评剧团的演出。评剧团有位叫秋冷艳的女演员,扮相俊美,有点象严风英的韵味,唱腔酷似小白玉霜,有人说她是小白玉霜的徒弟。文革中,在新站车站的广场上,我亲眼看到她被押在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上,脖子上挂着大牌子,头发被剪得乱七八糟,在游街示众…近几年,我在网上搜寻了很多遍秋冷艳这个名字以及蛟河评剧团,结果一无所获,一点信息都沒有。(本文写于2015年,2017年已得知秋冷艳评剧大师健在并居住在蛟河,关于秋大师本人另有专题作品)</p><p> 记忆中的铁路系统文化娱乐生活十分活跃,经常进行文艺汇演,还曾排演过话剧《年青的一代》、《雷锋》、歌剧《刘四姐》等大型剧目。俱乐部北侧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在这里,多次举办铁路系统职工运动会,冬天的时候,这里总要浇筑冰场,大家在这里进行滑冰等冰上运动,那时,真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1966年,在广场的位置筹建起了吉林铁路局新站铁中,有了铁路系统自己的中学,普及了九年义务制教育,铁路子弟就不用走很远的路到蛟河二中去读中学了。</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b></p><p><br></p><p> 我的童年是在铁路往宅安福街度过的,以至在为微博命名时,在多次输入若干个名字均遭拒绝时,我脱口而出:"安福之子!" 结果顺利过关。安福街濒临铁路小学,每当黄昏时分,这里便会成为小孩子们的乐园,大家都会来到操场上尽情玩耍嬉戏。操场上有已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榆树,柳树,还有唐槭树、丁香树、榆叶梅……三年自然灾害期问,那榆钱、榆叶以至榆树皮,都是我们果腹充肌的好东西。铁路小学是我的母校,学校由一座平房和一栋二层楼房构成,都是日本侵华时修建的。楼房的楼梯下有个地下室,里面长年存有很深的积水,漆黑一片,从来没有人敢下去,男孩们包括我的哥哥在内,都曾用铁絲钩上来过外国小刀等物件。而那排平房则是清一色的紫红色木质地板,暖气管道等设施全部设计在地板下面,宽大的双层玻璃窗。学校还拥有单杠、双杠、滑梯、秋千、翘翘板、扶虎、腰鼓、军鼓、脚踏风琴、手风琴等文体噐材,五十年代初期,学校就组建了腰鼓队、军鼓队、篮球队,记得打腰鼓的口诀就是那句“辣椒茄子胡萝卜葱”。这样齐备的硬件教学设施,在五、六十年代,作为一所小学校来说,绝对是一流的了。</p><p> 我还记得在我五、六岁时,学校的楼房当时驻有部队,但不知是中国士兵还是苏联士兵,那些战士们都戴着船型帽,傍晚时分就会集中到操场上跳起集体舞,舞曲就是那首著名的:“梭咪发咪都来……”</p><p><br></p><p> <b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章 小镇印象</b></p><p><br></p><p> 小镇不大,始建于1934年的地标式的建筑新站火车站坐东朝西造型独特至今保存完好,1984年长影在拍摄由刘晓庆、陈国军主演的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心灵深处》时,导演独俱慧眼选中了这座火车站作为外景地之一。</p><p> 站前广场前有一条不到一公里的南北走向的小街站前街,小街北段分布了铁路电务段、工务段、俱乐部以及位于西北方向的机务段,再向北直接通达铁路大家庭住宅和蓬莱街住宅区西口。小街南段路东侧是铁路车站街和天德街住宅区,路西则集中了铁路水电段、货物处、装卸队、作业所、贮木场、煤场等单位,小街向南至酒厂北围墙戛然而止。</p><p> 站前广场以东近300米路段两侧分布着铁路招待所、铁路食堂、铁路派出所等单位。</p><p> 小镇只有一条主干道新站大街贯通南北,从南门起到铁路蓬莱街东路口止全长大约两公里。早年镇里曾经修筑过两道大门,街里十字花街路口有个南门,酒厂外就是北门,南门和北门之间不到一公里的路段范围就是我们所说的街里了,那里是小镇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百货商店、新华书店、邮局、饭店、照相馆、制衣店、医院等应有尽有,六十年代还修建了一座电影院,学校曾组织我们在这里包场观看《英雄儿女》、《怒潮》等影片。街上还有两家小铺,经营烟酒糖茶和一些日用杂品,记忆中有位店主是位清癯消瘦的老人家,须发皆白。</p><p> 北门外道路西侧是铁路住宅区,东侧是部队团部驻地,再向北道路两侧则座落着铁路粮店、铁路浴池、铁路商店以及新站铁中。</p><p> 在主干道北段,火车站的十字路口以东中端曾有一座沿用多年的老铁路商店,很多铁路人对这个商品丰富、价格低廉的商店都留有很深的记忆,外面粘满白砂糖的散装桔子瓣糖一毛钱能买一小纸包,糖球一分钱一个,大豆腐块特别大,五分钱一块。那时我经常去那里给爸爸买握手牌香烟和酒厂生产的爸爸每天都要喝的红果酒,这几年才知道,原来红果酒就是酒厂生产的散装葡萄酒。大约在六几年修建了新的铁路商店后,旧址遭废弃,从老铁路商店位置再向东就到铁小和铁路卫生所了。</p><p> <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r></p> <p>繁华的新站大街</p> <p>新站大街</p> <p>新站大街</p> <p>南门外十字花街</p> <p>南门外十字花街</p> <p>镇百货大楼</p> <p>此站台即为当年堆放从山里采摘来的山葡萄的地点,葡萄全部用苕条编制的圆柱形大筐盛装。</p> <p>长白山葡萄酒厂正门</p> <p>酒厂现在的企业名称 : 吉林省长白山酒业集团有限公司</p> <p>酒厂厂区一角</p> <p>铁路装运线直接通达生产车间门前</p> <p>朱红色的巨大橡木酒桶</p> <p>长白山葡萄酒商标</p><p>本人对这张还有下图的商标留存有记忆。</p> <p>长白山葡萄酒商标</p> <p>北门外街道属新站大街北段道路,</p><p><br></p> <p>新站大街北门外路段,路东是驻军团部驻地,路西是铁路住宅区。</p> <p>新站驻军203师608团(81281部队)干部李胜春在部队大门前留影</p> <p>1972年新站驻军136师406团(3181部队)团、营级干部在团部大楼前合影</p><p>这张照片是136师406团(3181部队)团级干部子弟葫芦(网名)提供,在此致谢!</p> <p>原铁路电务段办公楼</p><p>新站电务段的前身是敦化电气段,1948年经铁道部批准迁至新站,始称新站电务段。</p><p>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基建、大修、改造、提高了通信信号性能。八十年代,电务段下设通信、信号领工区6个,检修所队6个,电话所6个,普报所3个,确报所1个。全段管辖营业里程336781公里,车站32个。铁路电务段</p> <p>1981年,电务段职工冒着严寒检修线路信号灯。</p><p>本张图片为邹毅老师作品,在此致谢!</p> <p>铁路工务段</p><p> 新站工务段系1928年吉敦铁路建成后组建的一个工段,当时段部设在蛟河,1934年迁至新站并改称新站工务段。</p><p> 段部下设天岗、老爷岭、蛟河、黄松甸、黄泥河、新站领工区、新站中修队和新站修配所。承担吉林铁路分局管内正线23.5%,站线21.1%,桥梁12.3%,涵渠22.7%,隧道14.8%的养护维修任务,被沈阳铁路局命名为安全优质工务段。</p> <p>1978年,工务段组织百余名突击队员抢修工程。</p><p>本张图片为邹毅老师作品,在此致谢!</p> <p>工务段职工巡道中。</p><p>本张图片为邹毅老师作品,在此致谢!</p> <p>1985年机务段党委组办的第三期整党学习班全体学员在机务段办公楼前合影</p><p>新站机务段1934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截止1985年,段内房屋建筑总面积11317平方米,总线路21股4426米,机车库1座,库内线路12股,其中洗修线4股3个台位,全段配属机车48台,主要机械设备137台。机务段下设运用、检修、设备、燃料四个车间。</p> <p>告别蒸汽机车!</p><p>机务段工会干部在吉局站段所属的蒸汽机车前合影留念。</p> <p>机务段大门前留个影!</p> <p>火红的年代,中国铁路人践行和传承火车头精神,驾驶着 机车奔驰在祖国的辽阔大地上!</p> <p>这是撤段后机务段留守职工用鹅卵石堆砌的假山,我看到,顶端赫然矗立着一尊硕大的手工绘制的铁路路徽!真切表达了新站铁路人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以及对曾经的工作单位——新站机务段的留恋和不舍。</p><p> 假山下方还有在石块上绘制的两棵松树的标牌。我想,制作者的寓意应该是: 一. 继续传承、践行火车头精神,二. 新站铁路系统将像青松一样长存于新站铁路人的心中!</p><p><br></p><p><br></p><p><br></p><p><br></p> <p>铁路食堂工作人员送饭菜到机车驾驶室。</p><p>本张图片为邹毅老师作品,在此致谢!</p> <p>铁路第二给水所</p> <p>蛟河至新站间开行的两地通勤小运转,那些年,有多少新站人清早乘坐这趟车到蛟河上班、求学……,晚上再坐这趟车回到新站,很是方便。</p><p>本张图片为邹毅老师作品,在此致谢!</p> <p>康医正门</p><p>康医始建于1950年,初期医院称吉林省第二医院,院址在九台县九台镇,1953年迁址蛟河县新站镇,更名为东后卫十九后方医院,隶属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六医管局。1954年末,更名为吉林省第一康复医院,1962年,更名为吉林新站结核病医院。</p> <p>康医主楼</p> <p>康医院区内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p> <p>蛟河二中始建于1956年,当时,蛟河县内只有蛟河一中和朝中两所中学,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学毕业生继续读书求学需求,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县政府在县北重镇新站筹建了第三所中学蛟河二中。</p> <p><br></p><p>新站铁中成立于1966年,全称为吉林铁路局新站铁路职工子弟中学,已撤校停办。</p> <p><br></p><p>新站铁小是1932年满铁在新站成立的一所扶轮小学,1948年2月吉林市解放后,新建了新站铁路职工子弟完全小学,当时仅有6个班,130名学生。1965年,学校已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50名。</p><p>现已撤校停办。</p><p>本张照片由张静春同学提供,在此致谢!</p> <p>新站中心小学校牌</p><p>该小学成立于建国前,具体何时成立无可考。</p> <p>新站中心小学教学楼</p> <p>拍摄于1950年8月13日的一张老照片,照片背景拱形门楣上缀有“新站完全小学校”七个醒目大字,门柱木牌上的字迹看不清楚。照片题字 : 团结共进,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1950年8月13日</p> <p>蛟河二中和新站中心小学之间的道路,这条路由此直通康医。</p> <p>这是新站镇的一处市级文物,旧址始建于1934年,建筑面积1076㎡,初名“青山寮”,是吉敦铁路新站职工宿舍,后辟作新站铁路医院、铁路职工公寓、及新站铁路地区党委办公地。</p><p>1946年7至10月间,我东北民主联军在该址与国民党及其美国军事顾问代表举行了著名的“新站谈判”。谈判主要内容是拉法、新站战役究竟是谁开的第一枪,是谁破坏了停战协议。在长达四个月的谈判过程中,我方挫败了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为我东北民主联军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清剿土匪、土地改革和恢复生产赢得了时间,为后来的进行的诸多战役打下了基础。</p><p>该谈判史实已载入《军史旁编》和《近代东北人民革命斗争史》,旧址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吉林市文物单位。</p> <p>新站谈判旧址碑牌</p> <p><br></p><p> 铁路俱乐部建成于1953年11月,是一栋砖石结构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475.78平方米,剧场拥有581个座席。一楼为剧场、舞台、售票室、地下化妆室等,二楼为办公室、电影放映室、图书室。</p><p> 那些年,俱乐部给新站铁路职工家属,给新站的父老乡亲留下了多少难忘的回忆!在这里,上映过无数部或惊心动魄,或情节曲折,或壮怀激烈,或意义深刻的电影;演出过一台台精彩的文艺晚会和戏剧,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属于我们的快乐!</p><p> 俱乐部的负责人谭玉龄多才多艺,能写会画,那两块宣传画廊被他装帧布置得内容丰富,五彩缤纷,电影和戏剧海报常换常新,吸引人们驻足观看。</p> <p>筹建于文革时期的新铁路商店旧址</p> <p>铁路粮店旧址</p><p>自五十年代开始,我们铁路职工家属每月都要拿着粮证到这里来买粮。</p><p><br></p> <p>有一小窗房屋应该是老铁路商店旧址了吧?!当年,商店以商品齐全、物美价廉著称,小时候我常常到这里来买红果酒等物品。</p> <p>部队出资修建的一条从蛟河二中直至康医的水泥道路,可通行汽车。</p> <p>蓬莱街北侧道路,直通珍珠屯和孤山子,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就是通过这条路去孤山子的松树林采松蘑。</p> <p>通往东山和东大甸子的小路,路两侧就是朝鲜族人耕种的水稻田。</p><p>五、六十年代,我们就是走过这条小路去东山和东大甸子挖野菜、采酸浆、抓蝲蛄、割柴草、捡稻穗的。</p><p>远处黑色条状阴影部分就是龙头山山体。</p><p>五十余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小路仍在,景色依旧,人已非……</p> <p>通往西大河的小路,路旁可见保存完好的原第一给水所设施。</p> <p> <b style="font-size: 20px;">(三)</b></p><p><br></p><p> 小镇南面的大河横贯东西,上初中时,冬天我们曾到那里滑过冰,西边的大河水势较大,是铁路自来水塔的取水处,我曾和小学同学苗琴跟随她的父亲在河边钓鱼,钓上来的是那种叫白票子和叫小柳根的小鱼,还在那里洗过衣服,然后就晾晒在河边的草丛上,等到我们玩够闹够要回家的时候,那衣服已经干了。河里有条粗大的铁索连接东西两岸,不知是干什么用的,我和小伙伴曾经挎着筐,扶着铁索, 趟着湍急的没腰的河水到对岸去挖野菜。而东大河水势相对平缓多了,我们常在河边翻起一块块大个的鹅卵石,抓那些躲藏在石头下的喇蛄,这种生物外形外貌酷似现在风靡餐桌的小龙虾,在河里一抓一个,真是开心。拿回家蒸熟之后,红通通的,现在回想一下,它的外形跟小龙虾没什么两样,味道却比小龙虾鲜美了许多!只是各位看官要知道,这喇蛄可是一点不曾受到过污染啊,不象小龙虾那样背负着重金属超标、垃圾污水中生长的恶名,令人们胆战心惊地食用。</p><p> 我们还经常在河边的沼泽地里抓一种身上带红点的蛤蟆,回家蒸了吃,青蛙是不吃的,但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到池塘里捞过蛤蟆卵,也不知是青蛙还是癞蛤蟆的卵,一大团一大团的透明胶质体,里边散布许多小黑颗粒,这种东西加点盐和葱花,用锅蒸熟,当时吃的感觉和喝鸡蛋糕差不多,没有什么怪味。故乡的几条大河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流淌着清彻见底的河水,河岸上和河水中遍布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渴了直接在河水中一捧即饮,那甘甜清凉的河水可是如今的碳酸饮料无法相比拟的。</p><p> 在老家我经常出没山野林间,河畔溪谷,沼泽湿地,但却从未与蛇遭遇过,那时在我的概念中似乎还没有这个令人恐惧到极点的生物,我也曾就此问题与爱人探讨,他说,吉林冬天温度低至零下三十多度,不利于蛇类等爬行动物繁衍生息,因此数量较少。</p><p><br></p> <p>西大河,亦称拉法河。(拍摄于2017年4月)</p> <p>东大河,又称龙凤河。(拍摄于2016年10月)</p> <p> <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五章 记忆中家乡的味道</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b></p><p><br></p><p> 火车站广场的东侧六几年也曾修建过一座大门,不知何时拆除了。我清晰记得那时的小商贩们经常在那四个巨大的方型门柱下兜售各种从山里采来的野果。有一种学名叫山丁子,我们叫它糖李子的野果,只比黄豆粒大点,一簇一簇的,特别好吃,尤其是熟透的时侯,几近成泥,要用勺舀才能得以盛起出售。</p><p> 二零零八年我回吉林时,弟弟曾提前打电话问我喜欢吃什么吉林特产他好提前准备,我便点了山丁子,恰好他们在去丰满游玩时,还真的找到了,可惜的是,当我赶回去的时侯,那本当红艳欲滴的山丁子已经成干果了!好在那熟悉的味道没变,还是记忆中的那种酸酸甜甜,这久违了的味道又钩牵起我多少儿时的美好回忆。</p><p>还有一种野果不能不提,我们当地人都叫它"软(圆)枣子",个头只有红枣那样大,果肉酷似猕猴桃,绿色带黑籽,只是外皮是绿色的光滑的,不像猕猴桃那样通体是毛,但是,它的味道,那种奇特的鲜香,在猕猴桃身上是无论如何也体味不到的。只有你亲口尝尝这山间的正统的野果软枣子,你才会赞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然后会对这小小的野果赞不绝口。还有让你吃得满嘴漆黑但心满志得的臭李子,虽名为李子,但它也只有黄豆粒大小,一串串,一簇簇,遍布山间灌木丛中,不但绝对不臭,反而香甜无比。</p><p> 对了,还有一种几乎陪伴了我们的整个童年以及少年时代的非常好吃的野味儿酸浆,孩子们的最爱。酸浆学名叉分蓼,是蓼科蓼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和野草“洋铁叶子”差不多,只是这酸浆的植株长得纤巧秀气一些,多生长在家乡的沟塘边、沼泽地里,春天,满地密密麻麻都是新萌发的酸浆嫩叶,绿生生的,这个时候可以揪下它那带着泥土芳香、稍许有点酸意的、清香可口的小叶放到口中咀嚼,啊!真是一种无法抵制的美味诱惑!春末夏初的时候,酸浆开始抽苔了,到了后期,由于花青素的作用,它的茎杆已经变成了紫红色,此时要剥掉它的外皮食用,那味道又是更加浓冽的酸中带甜,甜中有酸,吃上一口,慢慢品味只有酸浆才独有的酸爽清香,生津解渴,好吃之极,令人叫绝。这是在商场中购买的任意一种水果都复制不了也体味不到的味道,真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又一道舌尖上的美味呀!那时候,我们常常到东大甸子或者是西大河边去采撷酸浆,一采一大捧,回到家里和兄弟姐妹慢慢享用。</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b></p><p><br></p><p> 故乡的山野菜也同样令我难以忘怀,还记得小时候挖过的许多野菜的名字:曲麻菜、小根蒜、鸭子巴掌、水芹菜、驴蹄子菜、柳蒿芽、婆婆丁、老牛锉、黄瓜香、猫耳朵、蛰麻子……17年我回新站时,在通往西大河给水所的小路两边,看到了许多成片的蛰麻子菜,知道吗,用蛰麻子菜做汤会有浓浓的虾皮味噢!</p><p> 在东山上有许多山核桃树,大约十月份的时候,在树下,你只需用脚踩就可以捡到纯野生的山核桃,松树林里,散落着许多松蘑,还有很多很多黄色的小蘑菇,应该就是榆黄蘑了吧?而在大地里,野生的小根蒜像播种的一样密密麻麻……</p><p> 当秋天到来的时候,火车站的站台上总会堆满了从山里运来的用大筐盛装的熟透的山葡萄,那是葡萄酒厂造酒的原料。葡萄全部是自然熟,小粒不太大,烏黑烏黑的,挂着白霜。我们经常跑到站台上,掀开筐盖,掏出几串来吃,那味道,没法形容,可口之极,那是长白山山葡萄专属的特有味道,绝了!</p><p> 今年春节,我在市场买了一些干松蘑,单价每公斤二百六十元,不禁感叹,小时候我们到镇北的珍珠屯附近的孤山子的松树林採松蘑,我们叫它油蘑,一会便能采到滿满一大筐,当然,这必须是在雨后。当小伙伴们各自挎着一大筐蘑菇,说说笑笑地踏上回家的路程,该是多么快乐和惬意的事啊!</p><p> 记忆中的故乡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街一景,都留下了我儿时的记忆,都那么值得怀念。因为,那是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啊!</p> <p>丰收在望的水稻</p><p> 那些年,水稻田多数由朝鲜族人种植,他们团结,勤劳,勇敢,铁小校园东北角曾经有一架高高的秋千,每当黄昏到来的时候,许多朝鲜族女士穿着鲜艳的民族衣裙,两人相对站在秋千上,把秋千荡得高过横梁,令旁观者惊呼不止。</p> <p>长白山山葡萄</p> <p>长白山山葡萄</p> <p>串苔的酸浆</p> <p>春天的酸浆</p> <p>春天的酸浆</p> <p>圆(软)枣子</p> <p>圆(软)枣子</p> <p>圆(软)枣子</p> <p>采摘下来的山丁子(糖李子)</p> <p>山丁子(糖李子)</p><p>市场上出售的山丁子(糖李子)</p> <p>树上的山丁子(糖李子)</p> <p>东山的野生松蘑</p> <p>东山上的小黄蘑菇</p> <p>西大河边成片的野菜蛰麻子</p> <p>柳蒿芽</p> <p>柳蒿</p> <p>刺老芽</p> <p>采挖来的小根蒜</p> <p>大地里密密麻麻像人工播种一样的小根蒜</p> <p>刺梅果</p> <p>这是我们在东山上踩来的山核桃</p> <p>后记:</p><p> 在家自我隔离期间收到了姨妈的这篇《失陷的故乡》修改稿,仔细阅读感受颇深。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去读新站这片净土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让人不禁感叹,我们人类是否该反思了呢?水土的流失,铁路运输的中断,河流山川的哭泣……世界的发展是要良性的运转的,肆意的破坏开采,是不能长久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这是我们安福之子、我们炎黄子孙,乃至全世界人民需要铭记在心的理念,不要等到一个悲剧接着另一个悲剧上演后我们再顿足捶胸,后悔莫及。最后祝福在疫情下的祖国加油,也祝《失陷的故乡》的作者我的姨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p><p> 后记为我外甥所写,言词虽然简略,却代表了我们所有新站人的心声,在此一并发出。</p> <p>下篇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