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的第二次线上研讨——王建芳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2020年三月线上研讨活动纪实

渠晓磊

<p>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2020年3月25日,王建芳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根据市工程办工作任务要求和工作室2019-2020年度工作计划,于晚8点在工作室微信群举行第二次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理的阅读课教学设计的线上研讨活动。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完善由云州区一中韩菲老师做的阅读课教学设计,并通过研讨,全面疏通新课程标准下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的理念、思想、方法与流程,从而为成员今后的教学设计进行全方位引领,同时,更好的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p><p> </p> <p>  本次研讨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周立国书记、高彩凤教授、景美霞教授和庞中兰教授为我们做现场指导,感谢各位专家的支持和帮助!</p> <p>  本次研讨开始之前,由韩菲老师上传教学设计的第四、五、六稿。我们的研讨将围绕这几稿教学设计的改进来进行。</p> <p>  怎样设计一个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样的课堂活动能更有效地培养核心素养?工作室成员们积极发言,思维碰撞,对韩菲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逐步完善。</p> 片段一、关于教材分析的改进 <p>  我们先从教材分析着手。王老师引领成员们总结了韩菲老师第六稿设计中在教材分析上的改变。霍彬老师提出:相较于前几版,第六稿增加了语篇结构和写作意图,并且详细说明了这样变化的好处。李燕平老师也指出: 语篇研读从原来的四个方面增加到了现在的六个方面。</p> <p>  紧接着,王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教材分析的六个维度究竟是哪几个?成员们积极发言,此时王老师顺势引导: 在研读一个语篇时,我们应该从六个角度去观察,分别是<b style="color: rgb(51, 51, 51);">语篇主题、语篇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和写作意图</b>。只有经过这样全方位的解读之后,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抽丝剥茧,找准重点。</p> 片段二、关于教学目标的改进 <p>  韩菲老师最新版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呢?大家认真比对,发现在第六稿的教学目标中,韩老师更加细化了各个环节的任务生成目标。但是同时也发现在教学目标叙写上仍存在一些问题。</p><p> 郝富全老师提出: 在教学目标叙写中,“了解、理解、应用”等词不是行为动词,而是心理动词。<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我们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原则上不使用心理动词,因为心理动词无法准确测量和清晰评估,所以建议换成行为动词。</b></p> <p>  郝老师分享了又一次改进后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建议让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改动让教学目标更具体,更可观察、测量。正如郝老师所说: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只有将教学目标叙写成可观察、可测量、和可评价的学习项目或任务,有展示的学习成果,这样才可能做到教学评一致性。另外,朱志娥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详细列出了教学目标叙写中常用的动词,郝老师也分享了吴江林总顾问关于教学目标叙写的模式,这都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改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p> 片段三、关于评价任务的改进 韩菲老师在改善后的教学设计中加入了这样的评价方案: <p>  韩菲老师的评价任务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在韩老师的评价方案中,针对既定的教学目标,设置了灵活多变的评价方案,既有老师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还有小组内同伴的他评,形式灵活多变,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p><p> 而且从韩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任务和活动贯穿了教学的始终,而每项任务结束时都有一个评价的环节,设置了学生达成目标的评价标准,这就使得评价有机的融入了教学的全过程,保证教师能够随时观察学生的知识获得情况,为课后有针对性的辅导提供了依据。这样的改进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p> 片段四、关于教学活动的改进 <p>  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设置了评价任务之后,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有了眉目。但是怎样的活动才是高效的?怎样避免活动流于形式 ?在研讨中,王老师引用韩菲老师post reading部分的活动来举例,引发大家思考。在之前的设计中,韩老师预设学生找出find out表示介绍推荐的句子,在第六稿设计中,韩老师将该活动改为: can you tell your partner some sentences that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pressions? 这种改变怎么样?为什么这么改?有没有可改进的地方?郭佳荣老师、刘芳老师、郑美琳老师各抒己见。</p> <p>  那么还有什么可改进的地方呢?王老师提出: tell与本文的语言特征即介绍、推荐是不是不吻合呢?既然我们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介绍推荐类语言,那如果把tell your partner改成guide your partner to tour the park ,是不是更利于语言成果输出?王老师的指点让我们恍然大悟、茅塞顿开。</p><p> 由此可见,要想呈现一节高效课堂,教师在预设教学活动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活动是否具备互动性,是否可以输出,是否结合实际应用,这都需要我们在预设教学活动时去认真考虑。</p> 片段五、关于板书设计的改进 <p>  为了更好的观察韩菲老师在板书设计上的改动,我们把第4、5、6稿教学设计中的板书设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p> <p>  上图显示出韩老师对板书设计的逐次改动。形式从程序式变成表格式,内容从流程变成重点内容的提炼。对于这样的变化,大家纷纷点赞,朱志娥老师、任秋芳老师、刘芳老师各抒己见。</p> <p>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基于教学评一致性、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阅读课中,板书能够很好的呈现主题。板书的设计要融进课堂活动中,随着活动的进行来完成。最后呈现在黑板上的内容,是师生互动、思维碰撞之后的成果。它既有重点内容,又有结构框架,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总结所学,建构文本图示框架。所以板书的设计不容马虎。</p> 片段六、关于作业布置的改进 <p>  王老师指出:作业不仅可以课后评价学生的习得情况,还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等功能。</p><p> 在第一次研讨后,韩菲老师经过几次改善,最后将作业设定为介绍方特乐园的写作,大家认为这样的设计非常合理,陈梅老师和郑美琳老师都指出作业针对性强、符合学生就近发展原则,更便于实现了学生的能力迁移。渠晓磊老师和朱志娥老师提出这样的话题可操作性强,贴近现实生活,便于引领学生应用语言、感受文化。张美佳老师和刘芳则关注到作业布置应灵活,配合课堂的写作活动来安排,如果课堂时间充足,那么课后的写作可以改动为润色。</p> <p>  研讨进行到这里,从教材分析,到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活动,再到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我们完成了对整个教学设计部分的解析。对教学设计的过程我们有了整体的把握,并且对每个环节的设计也都有了新的认识。</p><p> 但这仍然远远不够,我们发现,在韩菲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就这节阅读课呈现出对课标的解读。<b>王老师强调:没有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教学理念做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就是空中楼阁</b>。接下来王老师带领成员们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讨。</p> 片段七、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 <p>  王老师提出了问题:大家能结合本节课来说一说课程标准的要求吗?关于这个问题,刘志文老师和渠晓磊老师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全面的关于阅读的课标解读。<br></p> <p>  王老师总结:<b>课程标准是出发点、指向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目标确定的时候都要以课标为出发点。</b>大家要注意课标研读,始于课标回归课标,知道就阅读方面课标有什么规范。紧接着王老师又提醒道:<b>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还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这些理念包括:</b></p><p><b>1.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b></p><b>2.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活动途径<br>3.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为认知学情分析<br>4.探究类学习以及项目类学习为素养落地的途径<br>5.教学评一致性是我们的课堂结构模式</b> <div>  感谢王老师为我们的理论学习指明方向,鼓励我们努力钻研,更上一层楼!</div> 片段八、关注学情分析 <p>  分享了教学理论之后,<b>王老师指出:在关注了课标要求、明晰了设计思想、进行了教材分析之后,一定要进行学情分析,这是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b></p><p> 王老师所提到这一点,正是我们往往会忽略的一点。在研讨中,渠晓磊老师就韩菲老师的主题公园这一课提供了一份学情调查问卷。</p> <p>  关于学情调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必须树立这种科学的理念,今后我们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探索学情调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及其有效的操作方法。最后,<b>王老师强调: 分析课标、教材、学情是教学的前提,没有分析就没有教学目标,就没有教学过程,也没有评价内容!</b></p> 尾声 <p>  在认真、热烈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已经过去了,对韩菲老师主题公园一课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圆满结束了。总结了两次研讨的成果,在王老师的引领下,我们树立了理念、完善了思想、总结了不足,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永葆初心,做专业的师者,做幸福的学习者,领路人!</p> <p>  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素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主编: 王建芳</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编辑: 渠晓磊</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审核: 朱志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终审: 王建芳</b></p><p><br></p>

教学

老师

王老师

设计

韩菲

目标

研讨

我们

学情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