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杨德湘老师(原创)一一袁建和(电话13873886957 )

和气生财

<p>同饮资江水,都是新化人。</p><p>惊闻杨德湘老人于庚子年正月初四仙逝,噩耗传来,悲切万分。</p><p>疫情之际,不及去新化悼念。</p><p>只能含泪点亮一盏心灯,默默地哀悼,祈望杨老在天堂一路走好。</p><p>杨老辞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可钦可敬的长者。</p><p>使我失去了一位毕生最钦佩的老师。</p><p>也使梅山文化失去了一位真正的先行者和传播者。</p><p>惟有在思念之际,写此拙文怀念杨老。</p><p>尊敬的老师,学生有些心里话想和您诉说。</p><p><br></p><p>30年前,您与我因书结缘,相识于新化新华书店发行部。因书缘一见钟情,亦师亦友,成了一对忘年交。</p><p>从此您是我一生中最钦佩的老师,您带领一批爱书之友在书海中遨游。我只其中一位不善游泳者。</p><p><br></p><p>那年您热邀我来到您的书房,仰望着那狭小的住房中满屋的书柜,凝视着一排排整齐陈列着的书籍,我心底里震撼了。藏书也是我一生梦寐以求的呀。</p><p>八十年代末,一个普通的退休干部,珍藏书籍三千余册,坐拥书城,确实令人钦佩。</p> <p>鸟儿的幸福来自于天空,</p><p>鱼儿的幸福来自于大海,</p><p>杨老的幸福来自于书房。</p><p>在您的人生字典里,最珍贵,最看重的是一个"书"字。</p><p>您因书而生,得书而喜,用书而乐。</p><p>您竭尽全力藏书,读书,用书,</p><p>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书山耕耘不息,每天挖山不止。以毕生的精力,缩衣节食藏书一万五千余册。</p><p>累计完成五十五种地方性著作,其中方志类三十五种八百万多字,个人著述二百多万字。</p><p>堪称农业技术家,藏书家,地方史志专家,历史人物事迹考证专家。</p><p>被誉为当代的"邓湘皋先生"。</p><p>您一生将书籍视为最亲密的伴侣,伴书为枕。朝夕相处,大爱无疆,大智若愚。</p><p>您以弘扬梅山文化为己任,以整理地方典籍为宿愿,以邓湘皋先生为楷模,一生以著书,编书为乐,终生为业,乐此不疲。</p><p>您以历史文献为经,田野考察为纬,将各类历史典籍中有关梅山文化的内容串玉联珠,编撰巜梅山通志》,将梅山文化发扬光大。</p><p>您将书斋命名为《箨斋》,寄托其志。箨者,笋壳叶也。箨为护笋而生,生生不息。</p><p>您酷爱藏书,将书斋打造成开放型的书斋,无私地向广大爱读书的朋友开放,免费借阅。您曾说藏书能为大家服务是书的最大价值,也是自已最得意最欣慰的事。</p><p>1996年全省高考"文科状元"欧觅剑,就前后在书斋借阅书籍达三十余种。得益良多。</p><p>您曾说,只要有利于社会人才的开发,我的藏书的使用是没有藩篱和界限的。</p><p>您对书斋珍藏的书籍如数家珍,将每本书的内容铭记于心,热情向读书人传播。</p><p>当年我曾为书柜里有俩本同样的书问您。您当时解释说:</p><p>“前一本因借给一位青年学生阅读,较长时间未还,自己特喜爱这本书,只好再买了一本,后来学生将借到的书又还来了,所以有两本同样的书”。</p><p>您就是这样一位豁达的长者。</p><p><br></p> <p>您是一位豪迈的长者。那年,我有幸拜读了您尚未发行的大作《箨斋类稿》初审本,遵瞩尽心为其校对三遍,愈读愈感觉您对书籍的挚爱,对人生的感悟是如此深刻。</p><p><br></p><p>您是一位乐于助人的长者,尤其是对我关怀和帮助很大。</p><p>1996年,我爱人在新化茶厂下岗了,下海做点什么好呢,我曾向您谈起。</p><p>常言说,"三个书生讲书"。</p><p>您给我出了个金点子。开个经营旧书的书店吧。新化的读书人还缺乏这样学习和休闲的平台。</p><p>说干就干,我和妻子在新街的北入口的第一天桥下的内门面开了《建友书店》,专营旧书。以学生高考复习资料和古籍为重点,提高读书人的学习兴趣。</p><p>我利用中午和星期天,不间断在新化城区二十多个废品店淘书,经常往来于长沙等收藏品市场寻找古籍,渐渐地使书店小有名气。</p><p>新化著名的书法家邬迪予先生欣然题词:</p><p>“书香不怕巷子深。"</p><p><br></p><p>从此您成了书店老常客。</p><p>当我介绍您从收藏家手中淘到光绪二十二年的《新化学田志》六册,您高兴得笑了。当您从书店淘到乾隆年间的新化文人孤本《祗德堂主人抄本》,看到书籍那脆弱的纸张,珍稀的梅山地方典故,您细心地手抄一册。这两本书的喜得,您在《箨斋类稿》均有记载。可见对古籍爱之深,情之切。</p><p><br></p><p>当您看到星期天,新化高三和复读学生挤满书店,淘购高考复习资料的场景时,您欣慰地笑了。</p><p>您为书店写了一幅对联赠小友建和,</p><p>"常同书作友,不似俗挣钱。"。</p><p>您和邬老赠与的墨宝,我一直做为传家宝珍藏至今。</p><p><br></p><p>还有一件往事令人难忘。</p><p>有一天,您在书店看书,看到了我舅舅孙书文老师的一部手稿《杜甫诗传》,您说借书回家看看,</p><p>一个星期后,您又来到书店,激动地对我说:</p><p>“这部书学术价值很高啊,收全部杜诗一千四百五十八首,以杜甫所处时代的史实为经,以他所写作为纬,编织而成。是我看到的讫今最好的杜甫诗传,新化有人才呵。应当尽快出版"。</p><p>我舅是新化三中的老语文教师,学生时代在长沙一中和朱镕基是同班同学,抗日战争时期就读于涟源七星街。《杜甫诗传》是他毕生的心血结晶,他酷爱杜甫,历时十五年,写成这部近百万字的巨著,正为此书的出版而发愁。</p><p>您邀我多次徒步来到新化三中舅舅家中,与舅舅商定出版事宜。</p><p>您不计报酬,不辞劳苦,为此书校稿,几乎包揽了出版的全部工作。</p><p>此书出版后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获得了2005年在四川杜甫草堂举办的杜甫精品书籍一等奖,奖金一万元。</p><p>您为巜杜甫诗传》的出版默默地奉献,是此书得以出版的最大的幕后功臣。</p><p><br></p><p>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此,我代表孙书文的亲人向您深深鞠一躬。</p><p>杨老,当年您辛苦了。</p><p><br></p><p>在人生的道路上,您乐于助人,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p><p>在新化,得到过您无私的帮助何止是舅舅和我二人。</p><p>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彷佛就发生在昨天,令人记忆犹新。</p><p>您髙尚的品德和助人为乐的精神,</p><p>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p><br></p> <p>(杨老为巜杜甫诗传》出版,托我带给孙书文的信)(原件)</p> <p>(同上,杨老的亲笔。(信封反面),历史的见证。)</p> <p>您是一位睿智的人。</p><p>是我收藏道路上引路人。</p><p>九十年代初,您看到我珍藏的雍正年间的木雕梅山神张五郎,对梅山文化有了新的感悟。</p><p>您对我说:</p><p>"与你商量个事,我俩都与收藏有缘,都爱藏书。以后我们要有个目标,我主藏地方典籍,你喜爱收藏,要以收藏梅山民俗资料为目标,着眼重点收藏张五郎,"</p><p>"梅山文化的收藏要重视,以后会有用的"。</p><p>“你看可以吗"。</p><p>“好的"。我回答。</p><p>我送你六个字:</p><p>“低调,务实,坚持"。您曾这样说</p><p><br></p><p>三十年来,我牢记着杨老的叮嘱。将您赠与的六字箴言作为收藏座右铭,丝毫不敢放松。</p><p><br></p><p>我珍藏着万历四十四年的巜梅山图》,民俗学家周行易先生二十年前曾两次来我处,将此《梅山图》复印,并做出深入的研讨,在梅山文化研究的专刋上撰文,对明代张五郎的特征做了细致的阐述。</p><p>文章中称在新化青石街袁建和先生处发现讫今梅山最早的张五郎实物资料,考证此图具有很高研究价值,是研究梅山文化不可多得实物史料。</p><p><br></p><p>随着时代的变迁,梅山文化的实物资料越来越难觅了。</p><p>经过三十年不懈的努力,讫今,我收藏了翻坛倒峒张五郎三十六尊。</p><p>珍藏了鲜为人知的“梅山三宝"中的“五郎叉"六柄,“巫傩杖"一柄,(龙船卦尚未觅到),张五郎神牌一座,搜集张五郎的图片近一百幅。</p><p><br></p><p>感到欣慰是,</p><p>我珍藏了讫今发现最早的张五郎神像(明万历四十四年)。</p><p>最小的张五郎神像(六厘米),</p><p>最大的张五郎神像(七十一厘米)。</p><p>也算是为弘扬梅山文化保存了一点火种。</p><p>三十年来学生不间断地关注张五郎的信息,奔走于收藏品市场,交结收藏同好,积极探求张五郎与梅山文化的历史渊源,总算是有一点点心得体会。</p><p><br></p><p>张五郎是梅山地域一尊传承久远,独特的本土神祗。俗称下坛菩萨。是大家公认的梅山神。</p><p>在《中国百神全书》,《中国寺庙200神》,《中国鬼神精怪》,《搜神记》等书中,都没有收入“张五郎”,这足以说明他的神秘性。</p><p>在中国有史以来的诸位本土神衹中,张五郎是唯一倒立的神祗,这足以说明他的奇特性,</p><p>张五郎这个原始英雄集合神祇的身上,到底还隐藏一些什么样的鲜为人知的文化秘密?</p><p><br></p><p>我以一个收藏爱好者的角度,关注和收藏张五郎神像,对照实物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发现张五郎神像存在以下十种形态。即</p><p>1,捉鸡,持刀式。</p><p>2,双脚举香,举水式。</p><p>3,头顶梅山水式。</p><p>4,骑虎式。</p><p>5,持打虎叉式。</p><p>6,持伞式。</p><p>7,双手着地式。</p><p>8,旁立猖兵猖将式。</p><p>9,一双反脚式。</p><p>10,持赶山鞭式。</p><p>其中,最基本的定式是捉鸡握刀式。张五郎左手抓鸡,右手握刀。从表面上看,他正在施法。如果深刻理解,暗示:“鸡"通“机"。重点在于“抓住机遇,不忘刀兵"。</p><p>梅山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汉族和少数民族相融合的远始渔猎文化。而木雕张五郎中的骑虎,持打虎叉,持赶山鞭的三种定式,就是这种渔猎文化的真实反映。</p><p><br></p><p>学生对张五郎神像有一种特殊的喜爱。特别是对他的来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管中窥豹,探求其株丝马迹,发现张五郎源流主要有以下几种。</p><p>1,急急丈夫,太上老君女婿说。</p><p>2,出生青州说。</p><p>3,出生东汉说。</p><p>4。宋未梅山英雄说。</p><p>5。张五郎是“张五即“说。</p><p>6,张五即“端午"说。</p><p>7,尤王分身说。</p><p>8,梅山狩猎本神说。</p><p>9,瑶苗之远古主神之一说。</p><p>1O,盘古一一黄斑犬说。</p><p><br></p><p>同时发现张五郎的源流存在了明暗二条线。</p><p>明线</p><p>张五郎是急急的丈夫,太上老君的女婿,张五郎与道教大有渊源。这些在不少的本经和传说中不难得到,广泛流传于师公的本经,巧妙地用现象掩饰其本质,用来敷衍历代封建政府,也是张五郎神像得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p><p>暗线</p><p>五郎本经上的“祖本二师"。其株丝马迹暗藏在五郎本经里,暗喻为盘古和蚩尤。张五郎和盘古,蚩尤一脉相承,有着很深的渊源。张五郎是梅山地域的主神,又称梅山祖师。</p><p>如果对张五郎的名字做细致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奥妙。</p><p>张五郎即“张扬的武郎"。</p><p>張一一“张扬",</p><p>“五"通“武"。</p><p>这样就可以解释清楚了。</p><p>在梅山地域,</p><p>最张扬的武郎是战神蚩尤。</p><p>张五郎即尤王分身。</p><p>梅山是瑶苗等少数民族的世居之地。近年在法国发现我国过山瑶人的手抄本,《又到游梅山三十六峒愿》,据传书中记载,瑶家祖辈相传,瑶人死后不管多远,都要魂归梅山,才能得到安宁,梅山是瑶家的根。</p><p>不独有偶,学生珍藏的一本《中国民间面具》,1998年1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书中记载,</p><p>“据说“度男"戴上面具后灵魂便会离开身体前往梅山会见瑶族的的祖先盘王和死去的亲人"。</p><p><br></p><p>由此可见,梅山是瑶苗人之圣地,瑶苗人最早繁衍生息在梅山这方土地,根在梅山。</p><p>只是因为时代的变迁,瑶苗人不断迁徏别处,但根在梅山是无疑的。</p><p><br></p><p>您在1996年,就写出了《关于上梅山是瑶民活动中心地带的考证》论文,对上梅山是瑶民世居地进行了详实的考证,具有很强的前噡性。</p><p><br></p><p>别具一格的是张五郎神像是以双手到立,翻天倒地的形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他那一双反脚行走,与世俗抗争,不屈不挠的形象,和战神蚩尤有很多相似之处。</p><p>只是因为瑶苗等民族缺少文字记载,成为一桩历史疑案。</p><p>相信随着梅山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这项研究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p><p><br></p><p>在梅山文化的研究中,我们要把握一组关键词:</p><p>张五郎,盘古,蚩尤,根在梅山。</p><p>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启示。</p><p>一一也许这是解开梅山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也是梅山地域旅游宣传的主要传承。</p><p><br></p><p>以上是学生的一点肤浅的体会,首次披露。属一家姑妄之言,敬请批评指正。笔者记下这些材料,但愿能为历史留下一鳞半爪的参考资料。</p><p><br></p><p>杨老,我悄悄的告诉您,新化又出了一位奇人,名叫陈中林,是一位收藏家,在梅山文化研究中颇有建树。他自费出版了蕴藏梅山文化信息的《新化印象》13期,收藏了较丰富的梅山民俗藏品。难能可贵的是,收藏了几十尊张五郎,在去年新化向东街《慎德堂》举办的收藏品交易会上,展出了七尊难得一见的木雕张五郎精品。实乃新化收藏界的一大幸事。</p><p><br></p><p>还有,我的电大同学刘跃苗,如今也是新化一大藏书家,藏品之精,藏品之广,可亲可敬。当年也是受了您的藏书启示才萌生的。爱书之好,代代相传。</p><p>可谓,世上无难事,可贵收藏人。</p><p>杨老,学生总算沒有辜负您的地期望。但自己感觉离您的要求相差较远,我惟有继续努力。</p> <p>您是一位具有前瞻性的哲人。</p><p>您几十年如一日,为弘扬梅山文化竭尽全力。</p><p>九十年代初,您就和我常谈起新化周少尧先生首提梅山文化的概念,周宪,陈立群等名宿倡导梅山文化的往事,并为周少尧在一九八八年去世深感遗憾。</p><p>您心底里有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宿愿,惟愿将梅山文化发扬光大。</p><p>九十年代初,您运用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编撰《梅山通志》,自费出版五十册,赠与有关人士和同好,为弘扬梅山文化造势。</p> <p>一九九八年,您意识到成立梅山文化研究会的时间成熟了,多次和杨自吾,田希凤,胡能改等先贤商议,筹划成立《新化县梅山文化研究会》。</p><p>您提议将小书店做筹备联络点,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在学生的小书店召开了碰头会,</p><p>参加会议的有您和杨自吾,田希凤,胡能改,嘱我做会议记录。</p><p>一九九九年二月,在杨自吾先生家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参加人员除上述人员外,增加了刘紫钟,冷水江粟剑桥。商讨成立梅山研究会的有关事宜,为弘扬梅山文化而奔走县政府和有关单位,为《梅山文化研究》会刊撰写文章。</p><p>值得大家高兴是,县政府对此事非常重视,《新化县梅山文化研究会》于一九九年四月十六曰正式成立,在县文化馆召开了成立大会,县文化局长伍主贤主持会议,县宣传部长彭秉智做了重要讲话。</p><p>杨自吾任会长,您任副会长,将梅山文化研究掀开了新的一页。</p><p>会后,理事们专程到新化大熊山,奉嗄山开展田野调查,学生有幸参加这一糸列的活动。</p><p>同年还举办了第一届梅山艺术节。</p><p>如今老一辈的理事多已仙逝,当年的一些往事己鲜为人知。学生记载于此,但愿为梅山文化研究的历史痕迹提供一点佐证。</p><p>三十年来,梅山文化研究事业方兴未艾,硕果累累。</p><p>这些都是与当年您们的努力分不开的。</p> <p>(新化县首届梅山文化艺术节徽章,仅发给梅山文化研究会会员)</p> <p>三十年前,新化名宿晏石成先生曾这样赞誉杨老。</p><p>然杨德湘先生,却能独立特行,以典籍为友,书店为邻,读书为乐,著述为用,其志趣之高雅 ,品学之贞坚,亦可谓濯淖污泥之中,蝉脱于浊秽者也。</p> <p>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p><p>杨老您就是做一辈子好事的平凡人物。</p><p>为社会,为他人,竭心尽力,</p><p>唯独就是没有想到自己。</p><p>您平凡朴实,德艺双馨,</p><p>是梅山文化的传播 ,传承的典范。</p><p>您是一个高尚的人。</p><p>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p> <p>回眸望去,此美篇中</p><p>这些时光雕琢过的书籍,</p><p>有的是杨老您当年赠与的,</p><p>记载了一段往事,</p><p>虽已褪色了,磨损了。</p><p>却散发着温馨的味道。</p><p>已成了珍贵的地方历史资料。</p><p>它让我们时常会想念当年一一</p><p>那些人,那些事,</p><p>那些美好的时光。</p><p>我愿斟一盏红酒,</p><p>对着月光,</p><p>一杯敬杨老,一杯敬先贤,</p><p>一杯敬过往,一杯敬远方。</p> <p>人生是一本书。</p><p>人活着就是用生命书写自己的故事。</p><p>人生的书,或淡或浓或深或浅,</p><p>脚印是笔,岁月是纸。</p><p>“书"字的一点代表秒针。</p><p>人生短暂,</p><p>把握当下的每一秒。</p><p>你认为值得的就去守候,</p><p>你认为幸福的就去珍惜。</p><p>不求拥有,</p><p>珍惜了,</p><p>便是永远。</p><p><br></p><p>杨老,您在八十八岁的高龄时候</p><p>无疾圆寂,</p><p>驾鹤仙去,</p><p>毕生无憾,</p><p>终为圆满。</p><p><br></p><p>一生无悔,梅山书痴勤为径,</p><p>百年有继,竹海嫩笋箨作舟。</p><p>您虽然离开了我们,</p><p>却音容宛在,</p><p>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