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海南解放70周年】忠心耿耿跟党走 铁骨铮铮干革命——缅怀父亲王琼明

🇨🇳舵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满江红·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孤屿凄迷,铁蹄践、横遭侵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唤工农、揭竿四起,奋戈征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红色摇篮燃火种,峥嵘岁月真豪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胆肝赤、浴血洒琼崖,图存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潜敌阵,探虎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游击战,频传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黎明粮草足,接应迎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要地鏖兵云蔽日,穷追余寇全歼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望五指、旗帜艳千重,掀新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纪念海南解放70周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注:①锤镰,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图案。</p><p class="ql-block">②椰寨即椰子寨,是打响全琼武装总暴动第一枪的地方。</p><p class="ql-block">③母瑞山是琼崖纵队的根据地,在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中举足轻重,革命火种在这得以保存,不愧是琼崖革命的摇篮,被誉为“红色母瑞、琼岛延安”。</p><p class="ql-block">④千帆破阵:我军创造了世界海军史上“用木船打败军舰”的奇迹!</p><p class="ql-block">⑤伯陵防线,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字伯陵。他将十万兵力在海南分别设立海陆空三道立体防线,并以他的字命名为“伯陵防线”,自称固若金汤。</p><p class="ql-block">⑥琼崖纵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海南岛各族人民,艰苦奋战23年,革命红旗始终不倒,最后配合解放军渡海部队取得了解放全岛的伟大胜利。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p> <p><b>海南卫视《奋斗·红色记忆.2》</b>链接:</p><p>http://tc.hnntv.cn/jcpd/zglyxw/hnstzl/28977404.shtml</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三江流水育英才</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记王琼明的革命岁月 </b></p><p><br></p><p>文/王英华、王英丽、王雪芬、王雪芳、王俊 </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光荣入党</b></p><p><br></p><p> 三江镇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东部,境内有美敏溪、红化溪、罗牛溪三条溪流,分别从南、北、中自西向东北横穿大片土地而流入大海。三江镇因这三条溪流而得名。</p><p> 1914年,王琼明出生在三江镇茄苪乡皇兰村的一户贫农家庭。三江地区自古民风淳朴,重教兴文,王琼明小候,由于家里贫穷,没钱供他到村里的义民小学(今皇兰小学)读书,渴望读书的王琼明时常在学校课堂的窗外,聚精会神地听课堂里的教书先生讲课。时间长了,教书先生发现在课室外听课的王琼明聪明好学,他“听课”学会的字,比那些坐在课堂里的学生还要多。教书先是出于爱才之心,送了一些书册和纸笔给他,并经常在下课后,把他叫到课室里,教他写字和读课文。有了教书先生的课外辅导,王琼明学习热情更高了。白天,他在放牛的时候,坐在牛背上,在炎炎烈日下低头看书;晚上,他在微弱暗淡的“苦油灯”下练习写字。由于长期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看书学习,使他患上了深度近视。</p><p> 三江镇东临东寨港,北接演丰镇,西边是云龙镇和红旗镇,南靠大致坡镇。这几个乡镇自是土地革命时期就是革命根据地。 </p><p> 1932年夏秋,广东军阀陈济棠派其警卫旅长陈汉光率3000多兵力,“围剿”琼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是年底,琼崖红军反“围剿”斗争失败,琼崖土地革命转入低潮。在敌军的重重围困下,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带领中共琼崖党政干部和部分红军指战员在母瑞山坚持斗争。</p><p> 1933年二三月间,陈汉光所部继续“围剿”红军余部,他亲自坐镇三江墟指挥作战,一面集结兵力搜捕三江墟以西的“共匪”,同时调兵扑向三江墟以东,在琼山县境内拉开大网逐村搜捕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还在南渡江的潭口、雷公井渡口布下眼线,检查过往车辆和行人。</p><p> 在琼文革命根据地遭到敌人严重破坏的危急关头,中共琼文县委决定化整为零,分散潜伏。中共琼文县委书记李黎明、琼崖苏维埃政府委员刘秋菊等带领县委的其他同志与陈汉光捉起迷藏来。</p><p> 陈汉光见抓不到刘秋菊和琼文县委的领导同志,勃然大怒,将各村共产党员的家属悉数拘押到旅部审讯。前后共拘押三百余人,由陈汉光亲自审问,并令叛徒供出共产党员的家属,将10多名共产党员家属枪杀,其余的人员交钱方能释放,否则一律枪杀。</p><p> 陈汉光显然知道竭泽而渔的道理,在三江墟召开军民“剿共”大会,宣布“共祸”的危害,希望民众一致“觉悟”起来,协力国民党军肃清“共匪”,以保安居乐业。陈汉光还制定了“十杀”政策,推行“五户联保连坐法”:</p><p>(一)不做“共”,不窝“共”,不济“共”;</p><p>(二)知情不报以通“共”论罪;(三)探亲者早去午归,否则以通“共”论罪;</p><p>(四)发现可疑男女,立即报告甲、保、乡长,否则同通“共”论罪;</p><p>(五)一户犯法,五户共同论处。</p><p> 陈汉光还指使手下,杀鸡取血,引诱、威逼百姓上台用手蘸鸡血写保证书,向天发警:“不参加”‘共匪’,不藏‘共匪’,杀绝‘共匪’。会后,遂将“反共证”、反共传单发给群众。强迫各户人家在门口张贴石印的永久性标语;“军民合作,杀绝共匪”。事后还派兵检查,不张贴者以通共论处。</p><p> 各墟、镇及村庄赫然张贴着悬赏抓捕刘秋菊的布告:5000块大洋要她的脑袋。敌人的耳目遍地,叛徒成为更可恶的敌人,他们轻车熟路带敌人抓捕昔日的同志和战友,残害他们的家属和群众。白色恐怖笼罩在琼崖城乡各处,一时间,风声鹤唳,人人自危,谈共色变。天色未暗,百姓便关门闭户;夜里,如有孩子哭闹,大人便说:“陈汉光来了。”小孩便吓得不敢出声。</p><p> 在敌人的严厉威胁和严密控制下,刘秋菊和县委、区委的同志们处境越来越困难了。白天,他们躲在山林中,夜里也不敢轻易下山,靠革命的“老屋主”悄悄送饭进山得坚持。渐渐地,再也没人敢上山了此时,唯一能够掩护他们的就是夜色和山林了。</p><p> 在琼崖革命低潮之时,19岁的王琼明第一参加了革命工作。当时三江墟皇兰村村民陈继民的家是共产党地下交通站,王琼明是交通站的联络员之一,他经常受领上级交给的任务,为中共区委送信送情报。还经常给躲藏在山里的刘秋菊等同志送食物。</p><p> 1937年春夏,一位姓张的教书先生来到三江墟茄苪义民小学(今皇兰小学)任教。这位教书先生也是三江镇人,名叫张世英,于1918年2月在泰国出生,6岁时返回家乡。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义民小学当教师,开展中共党组织的工作,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张世英安排王琼明在学校煮饭做菜等杂活,同时做地下联络工作。</p><p>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王琼明编了一段方言顺口溜,配合中共地方政府做好宣传发动工作。</p><p>七月七日那一夜,</p><p>卢沟桥战事发生。</p><p>炮声隆隆无安歇,</p><p>日本鬼子占我乡村与市井。</p><p>在海南,</p><p>冯白驹坚持抗日责任强,</p><p>号召男女上前方。</p><p>我们都是中国人,</p><p>报国人人都应当。</p><p>男人去前方抵抗,</p><p>女人在后方生产。</p><p>为了国家的事情,</p><p>舍妻弃子去当兵。</p><p>拿起武器来抵抗,</p><p>消灭鬼子保家乡!</p><p> 这段顺口溜通俗易懂,郎朗上口,很快就流传开来。同年8月,王琼明由张世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生命和党的事业融合在一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二、英勇负伤</b></p><p><br></p><p> 1938年12月5日,海南各地红军游击队集中在琼山县云龙墟举行改编暨誓师抗日大会。改编后的部队番号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冯白驹为任独立队队长,马白山任队附,张兴任政训室主任,李黎明任政训员,谢李森、陈玉清任副官。黄大猷任第一中队长,黄天辅任第二中队长,张缵薪为第三中队长(后为吴克之),这就是琼崖抗战史上著名的“云龙改编”。王琼明参加了云龙改编,离开家乡三江墟那天,交通站的陈阿婆拿出一床破旧的毛毯,裹在王琼明身上,挥泪话别。王琼明到独立队后勤学苦练,军事技能提高很快,被任命为一中队副班长。</p><p> 1939年2月10日清晨,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一中队正如往常在原琼山县云龙墟附近出操训练,远处隐约传来急骤的枪炮声。发生什么情况了?战士们停止训练,三五成群议论着。</p><p>  就在这时,冯白驹队长带着警卫员和传令员从云龙墟的大队部赶了过来,边走边亮开嗓门下达命令:“同志们,日寇在海口登陆了!敌人占领海口后,必然经潭口渡江东进。你们一中队立即赶到潭口渡口去,协同友军坚决阻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安全撤退!”</p><p>  战士们全副武装迅速向战场急行军,为避免被敌机发现,战士们折下带叶的树枝做成伪装圈戴在头顶,在中队长黄大猷的带领下拉开距离成一列纵队行进,一遇敌机便四下疏散,敌机走了又集结前进,终于在最短时间内抵达潭口渡口。</p><p> 潭口渡口位于南渡江下游,是海口至文昌、海口至嘉积公路的渡口,距海口13公里,离云龙墟约10公里,是日军东进必经之地。独立队第一中队80多人赶到潭口渡口后,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工事,严阵以待。有些新兵初次参战胆怯,与王琼明副班长挤在一起,王琼明开导他们说:要疏散掩蔽,挤在一起目标更大,有可能死在一起。新兵们才逐渐拉开距离,疏散开来。不久,日军果然从海口向潭口开来,先是以飞机轮番对第一中队阵地进行疯狂的轰炸扫射。埋伏在渡口近处的第二小队四班长李文启被日军飞机投弹炸断左脚血流不止,大半截身子埋在炸弹掀起的泥土里,仍然忍着疼痛坚持战斗,终因失血过多光荣牺牲。王琼明右腿被弹片划开个口子,鲜血直流。战友们扯下一块衣角为他包扎止血,卫生兵搀扶着他要撤退到安全的地方。王琼明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咬紧牙关又投入战斗。</p><p> 第一中队指战员沉着应战,英勇战斗,顽强地阻击企图渡江东进之敌,有效地赢得了时间,一直坚持到黄昏。黄大猷中队长过来查看王琼明的伤情,关切地问他第一次参战怕不怕?王琼明坦言刚进入阵地时心跳加剧,还真的有点怕。战斗打响后就不怕了,我不打死日本仔,日本仔就会打死我呀,怕也没用。就是首次参战战斗经验不足,没多会就把几十发子弹打个精光,还不知道打到鬼子兵没有。</p><p> 鏖战了整整半天光景,有飞机大炮助阵,武器精良,人数众多的日军依然无法渡河东进。黄昏时分,一中队接到冯白驹队长“为保存革命实力,撤退转移”的命令。战士们抬着李文启班长的遗体,有序地撤出战场。归途中,当地村民带着崇敬的心情,饶有兴趣地唱着当地流行的方言小调为他们送行。</p><p>送哥出,在前行,</p><p>妹送汝,相陪伴。</p><p>送哥自愿上前线,</p><p>哥在胸前红花挂。</p><p>望哥机智又勇敢,</p><p>保国保家流血汗。</p><p>消灭日寇那回家,</p><p>欢庆胜利侬心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为海南解放出大力</b></p><p><br></p><p> 1949年下半年,雷州半岛解放后,中央决定1950年春夏之间,人民解放军强渡琼州海峡解放海南。据此,中共琼崖区党委于1949年12月发出《关于配合大军渡海解放全琼紧急工作指示》和《关于迎接大军渡海作战做好粮食准备的特别紧急指示》。琼崖临时人民政府为筹款向全岛发行了40万银圆的解放公债,并规定每个乡筹集军粮100石至200石。于是,全琼人民迅速掀起一个“每户捐光洋一元、捐大米一斗”的群众运动。全岛党政军民立即开始进行迎接大军渡海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p><p> 时任中共琼山县委书记王琼明在演丰乡土田村吴宅召开了一次十分重要的联席会议,传达并研究落实琼崖区党委的紧急工作指示。会上,王琼明书记传达了琼崖区党委的紧急工作指示精神,下达了三项重要任务:一是筹粮筹款,保障渡海大军的粮食供给。二是征集船只船工,过海迎接大军渡海。三是组织战勤队伍,配合大军登陆作战。与会人员听了传达,人人精神振奋,个个心情激动,表示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区和各乡分别成立了由10人组成支前委员会,由各区、乡长亲自担任主任,在会上把各项任务都具体分配到联村和各大组,立即行动,层层落实。 </p><p> 王琼明书记积极落实琼崖区党委的指示,成立支前委员会,提出“一切为了支前”的行动口号,努力做好宣传、组织工作。宣传工作方面,主要是书写标语,并派人到敌据点散发、张贴,动摇敌人的军心。组织工作方面,各乡都组织了向导队、救护队、运输队、服务队、担架队,设置了收粮站和储粮站,很快就筹粮4300石,集中民工1745人。</p><p> 1949年12月17日,徐闻县委派县驳壳枪队骨干杨运珠和苏周才,往海南送15兵团机关密件。他俩化装成生意人,在博赊港雇一艘木帆船,装载60袋木炭,于夜间偷渡过海。第二天早上到达琼山县曲口港附近上岸。因为杨运珠曾在琼纵独立团当过战士,经常在那一带打游击,对当地情况较熟悉。他很快在后塘村找到县委书记王琼明,代为接收转交了这份密件。1949年12月下旬,解放军15兵团委托粤桂边纵队派出参谋处长王山平(原琼纵干部),携带密码先行渡海。海口王海支部派何明道渡海到徐闻县负责接洽,然后在琼在东营港附近安全登陆。也是王琼明书记积极接待,让他们能安全到达目的地,顺利完成任务。</p><p> 1950年 1月,府海特区党委交通员欧邦新从徐闻带领十五兵团司令部作战参谋董煜煌、侦察参谋耿文亭和王政三位先遣人员,到演丰与王琼明书记会面,安排他们吃住在我们家。大姐王英华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说,几位大军同志在我家住了一段时间,军民鱼水情深,关系融洽。春节临近,王政参谋还给我大姐一个红包,里面有一块银元。后来三位参谋由中共琼崖北区地委常委祝菊芬带到府海特区工作。府海特区党委发动市区地下党组织,协助三位参谋工作,收集了府海地区以及全琼敌军军事、政治等重要情报,绘制了海口沿海地区地图,记录了当时海水潮汛情况,这些资料为我军渡海作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p><p> 琼崖特委把接应渡海大军进岛的任务交给琼山县委书记王琼明,他做了周密的安排,综合考虑派谁去接应,如何渡过海峡与大军联系等一系列问题,最后,确定了当时在中共琼山县委第三区民主政府任区长的林栋同志,该辖区是演丰、茄苪、三江、塔市、灵山、大林等一带。他们正在贯彻区里会议精神发动和组织群众,做好迎接大军渡海解放海南岛的筹备工作。</p><p> 王琼明书记为何偏偏看重林栋呢?这里有段趣事。林栋,原名林诗珍,海口市琼山县演丰镇演海村委会星辉村人,1920年农历8月初一日生。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参加革命,历任演丰乡抗日民主政府第八保保长、青抗会常务委员、民主政府副乡长,演丰乡民主政府乡长、第三区民主政府区长。抗日战争时期,林栋任演丰乡第八保保长时,表面是给日本人办事,实际上是为抗日民主政府办事。他经常组织破坏日本人的公路、电线,并千方百计应付日本人,阻止他们到农村祸害老百姓。由于汉奸的告密,林栋变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日军兵去抓林栋,林栋跑了,日本兵就抓林栋的家人。日本人还叫林栋的父亲去找林栋回来自首,并扬言如果林栋不出来投降,就把全村都烧掉。由于林栋始终没有出来投降,所以林栋的父亲被日本人抓了两次。林栋的小妹妹也被抓去灌辣椒水,全家人流离失所,有家不能回,生活没有着落,整整有一年半的时间。有一次遇到打台风,有具年轻人的尸体漂流到林栋的村前沙滩上。恰好这个年轻人的尸体,有点像林栋。人们就想了个办法,把事先写好的纸条弄湿,放在死尸口袋里。然后去找日本人报案,说是遭遇台风林栋落水死了。日本人派人过来验尸后也误认为死者是林栋,招呼百姓把尸体掩埋了。王琼明诙谐地说,林栋“死”过一次了,不怕死。</p><p> 1950年2月初,王琼明代表琼崖特委找林栋谈话,说:“区党委决定派你到海北(雷州半岛)迎接解放大军,你意下如何?”林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说:“虽然敌人重兵封锁海峡,偷渡很危险,但为了迎接大军解放海南,拯救海南人民出苦海,个人的安危算不了什么,我保证完成任务!”王书记听后非常高兴,交待林栋立即行动,并嘱咐他绝对保密,即使对亲属也是如此。</p><p> 林栋同志会后做准备工作时,碰到不少问题:一是群众提供船只给我方人员偷渡,万一被敌人抓获会被连累,性命难保。二是怕船只损坏和遗失,家庭生活无依靠。三是怕船员不可靠,立场不坚定。翌日,恰好王琼明同志到区委找林栋,林栋将情况向王书记汇报,然后他俩研究采取对应措施:第一、将国民党登记编号在船尾上的船号刮掉,万一被抓,敌人也查不到船主。第二、林栋以区政府的名义立书给船主为据,船只损失由政府赔偿。第三、严格筛选船员。<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初选演丰乡北隅沿海一带村庄的共产党员王瓒勋、王鸿棲、王鸿栋、陈勋凤,船主艄公蔡泰禄、林诗美、林诗芬及吴乾文、王鸿和等9位渔民和船工中的优秀青年。他们都是经过抗日战争考验的坚定分子,有的被日军长期追捕过,有的被日军抓去重刑拷打也不当叛徒,政治上绝对可靠。他们懂海流风向,会掌舵驶船,既熟悉港口地形地势,又熟知陆地路线,完全可担此重任。领导向他们交代完任务后,还特别明确要求,必须充分做好牺牲的思想准备,并叫每个人都给家人留下遗嘱。这些人中,陈勋凤从小就出海捕鱼,海情地貌,潮水涨落都比较熟悉。王瓒勋懂广东话,可充当翻译。挑来选去,反复衡量,最后确定陈勋凤、招之贵与林栋一起偷渡过海。</span></p><p> 2月5日这天,万事俱备,只缺南风。恰好当天东北风转东风,东风又转为东南风。翌日海上夜色朦胧,雾霭迷茫。他们三人化装成渔民,带着两张旧网和渡海船具,快步往海边登船。为了避免敌人怀疑,他们像平时出海打鱼一样,没带干粮。</p><p> 到曲口龙江角登船前,王琼明书记取出一卷情报,亲手装入渡船竿头端的竹节里,并严肃交代林栋说:“如果遇到敌人,宁将船竿抛入大海,任其漂流,绝不许给敌人查获。”然后挥手送别。</p><p> 小船顺风向北行驶,临近文昌铺前港时,敌人的探照灯不时来回扫视海面。林栋他们尽量让船吃水下沉,放倒桅杆,出港到大海后再竖起桅杆,扬起风帆航行。天蒙蒙亮,渔船进入海峡三角流,将要越过敌人封锁线时,发现西南方海面上敌人战舰巡逻。我方立即降下风帆,按倒桅杆,拿出渔网佯装打鱼。幸运的是海流较急,让渔船顺流快行。避开敌舰后,林栋他们竖起桅杆,帆满风船满舵破浪前进。夕阳西落,金辉漫天的时候,船只平安抵达徐闻县北赊港附近海岸停靠。</p><p> 渔船靠岸时,密密麻麻的解放军战士把林栋等人围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船上这三人是干什么的。林栋他们看到持枪的战士们嘴里哇哇直喊,也不知道喊什么,由于语言不通闹得虚惊一场。后来找来懂海南话的翻译,了解林栋他们来意,战士们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解放军首长高度赞扬林栋他们偷渡成功,及时送来情报,这大大鼓舞了广大解放军指战员的斗志,立即为林栋他们召开庆功大会。林栋在大会上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智闯海峡天险的经过,让指战员们坚定了渡海作战的必胜信心。</p><p> 林栋他们在雷州一待好些天,每天都是到连队去,给大军指战员提供有关海域海况,风向潮汐特点,介绍沿海地形地貌,还建议部队在塔市新溪港登陆,那里沙滩平缓海流不急,周边没有暗礁等等。</p><p> 2月14日,陈勋凤和招之贵先行返琼,他们的任务是带一部电台同返。他们把电台隐藏好,用渔网盖住。航行到海口新埠角附近遭遇敌人机枪扫射警告,他们佯装打鱼总算蒙混过关。回到家正巧是大年二九,由于他们出海前严守秘密,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去哪了。村里派人出海找了两次一无所获,以为他们出海遇难了,让几家人哭哭啼啼悲伤好多天。</p><p> 王琼明书记自从他们出海后,也是天天在海边翘首远眺。知道陈勋凤招之贵完成任务回来,他高兴地不得了,捉了只鸡提了瓶酒赶去给陈勋凤和招之贵接风兼庆功。</p><p> 1950年3月31日夜10时半,我43军127师加强团3733名指战员,在师长王东保、政委宋维栻的率领和琼北地委宣传部长陈说及徐清州协助下,分乘大小帆船88膄,于4月1日在塔市乡卜创港一带海岸沿海登陆。琼纵三总队副总队长刘荣率领一团、独立团和先期渡海的43军加强营一起,共同接应渡海部队。王琼明书记组织几百人的战勤队伍,配合大军行动,连续参加了高山村、迈德村开辟登陆场通路战斗,参加演丰、美兰、塔市三岔路口战斗和琼文公路罗牛桥阻击战斗。在天上有两架敌机扫射、地下有敌暂13师一个团敌军追击的激烈战斗中,民兵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与解放军指战员们并肩作战,送吃送喝,抢救伤员,掩埋烈士遗体,押送俘虏,粉碎敌军阻截,胜利完成各项任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四、毛主席的亲笔批示</b></p><p><br></p><p>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部解放。王琼明出任定安县县委委员,接着升任书记。他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很多,要抓党的建设,还要抓百姓民生,尤其是清剿国民党残匪、暗藏特务、土豪劣绅武装、惯匪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工作迫切摆在面前。定安民情比较复杂,母瑞山地区曾是琼崖革命的摇篮,翰林地区曾是驻琼国军的抗战时期根据地。解放初期,潜伏的以国民党西区专员邱岳观为首的“西路反共救国军”,经常在定安境内骚扰、袭击各区、乡政府。石门乡的苏乙、六头等村水井都有敌特投毒的事件发生。 </p><p> 王琼明根据定安的实际情况,借助琼崖区党委下属的剿匪总指挥部先后集中3500名军人和2.4万名民兵进剿残匪活跃区域的优势,有的放矢做好工作。一是注重发动群众。发动民兵、发动群众,形成包围敌匪的汪洋大海。定安县有400名妇女自发追踪搜捕散匪和崖县望楼乡农村女青年苏来桂组织12人的妇女剿匪小组,活捉原国民党琼东县长韦迫煌的事迹,作为典型事迹宣传以后,更加激发了群众的剿匪热情,获得上级领导表扬。二是不搞宽大无边。实行军民共剿,严格掌握政策,对敌特采取高压政策,该杀的就杀,不能手软。王琼明的这些做法,与上级文件精神高度契合。琼崖区党委把这些作法归纳提炼,写成经验材料上报上级部门,得到层层认可,一直上送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手里。那时镇反工作已经进入清理积案阶段,毛泽东主席总结全国同类情况后,下达要求华南地区今后4个月停止捕杀、清理积案的指示。还在海南上报的文件上亲笔批示"王琼明同志:不要杀人太多,以后要少杀一些。毛泽东"。毛主席亲笔批示虽然寥寥几字,王琼明如获至宝用块红布包住,珍藏在一个公文包内。以毛主席的亲笔批示来鞭策自己,群众工作无小事,要深入调查研究,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p><p> 当年,王琼明家里十几大木箱的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全集、毛泽东选集,每本的章节页面上,都密密麻麻的记录着当年他用红笔划出的圈圈点点,都留下他或多或少的学习感悟。 </p><p> 当年,朱徳委员长到海南行政区视察工作期间,曾在区党委一号办公楼前与区党委、行署的领导干部合影,王琼明有幸也在其中。之后,他把这张合影置入镜框里,挂在家里的墙上。 </p><p> 当年,家里有无数册父亲撰写的琼崖革命斗争回忆录、红袖标、"忠字"牌、奖章、纪念章和一支派克笔。在我们的记忆中,这就是父亲王琼明的全部家产。记载着父亲参加革命工作的光辉历程。但是,在文革期间这些珍贵的历史物件、非常珍贵的琼崖革命斗争回忆录,都被"红卫兵"头头何XX带队搜家洗劫一空。家里保留下来父亲生前的物品,仅有派克笔幸免一劫。因为当年"红卫兵"来搜家洗劫时,父亲随身带着笔到大致坡美帖干校,参加琼山县举办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去了。这支与父亲形影不离的派克笔,由于存世经年已暗淡无光,看到它,我们依稀见到父亲忠心耿耿跟党走,两袖清风干革命的风采。</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 束 语 </b></p><p><br></p><p> 王琼明从美敏溪走来,到红化溪中流击水,去罗牛溪浪遏飞舟,在故乡三江镇茁壮成长。长期的基层工作,养成他为人正派,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扎实深入,敢于负责,知人善用的工作作风。他从未上过私塾,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从一个文盲成长成为一个革命者,成长成为党的县委书记,与他聪明好学,不耻下问,自学成才,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边学边干,不断总结提高不无关系,也彰显了我党在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方面的优良作风。王琼明有一支派克笔,是战争年代的战利品。由于存世经年已经破旧无光,但它是王琼明酷爱学习的写照。在我们的记忆中,它记载着父亲参加革命工作的光辉历程。看到它,我们依稀见到父亲忠心耿耿跟党走,两袖清风干革命的风采。</p> <p><b>父亲的钢笔</b></p><p>王俊</p><p><br></p><p><b>父亲走了</b></p><p><b>留下一支钢笔</b></p><p><b>父亲生前 </b></p><p><b>与它形影不离</b></p><p><br></p><p><b>它伴随父亲枪林弹雨 </b></p><p><b>浴血琼崖</b></p><p><b>它伴随父亲接应大军</b></p><p><b>欢庆解放</b></p><p><br></p><p><b>每当看到这支钢笔</b></p><p><b>犹如看到了</b></p><p><b>父亲对知识的渴望</b></p><p><b>和钻研马列毛著写心得的坚持</b></p><p><br></p><p><b>每当看到它</b></p><p><b>仿佛看到了</b></p><p><b>父亲铁骨铮铮的革命气概</b></p><p><b>任凭风吹雨打 </b></p><p><b>乐观豪迈</b></p><p><br></p><p><b>每当看到它</b></p><p><b>依稀看到了</b></p><p><b>父亲忠心耿耿的革命风采</b></p><p><b>一生历尽艰辛 </b></p><p><b>初心不改</b></p><p><br></p><p><b>这支钢笔</b></p><p><b>是父亲留下的唯一遗产</b></p><p><b>虽价值不高</b></p><p><b>但意义深远</b></p><p><b>它永远激励着我们</b></p><p><b>新长征的路上</b></p><p><b>红色传承</b></p><p><b>一代又一代</b></p><p><b>还有那</b></p><p><b>永远不倒的红旗</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左起:<b>范敏、王俊、杨运珠</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革命忠心耿耿</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原琼山县委书记王琼明同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者:云海(中共琼山县委)</p><p><br></p><p> 王琼明生于1914年,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皇兰村人。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历任琼崖纵队独立队班长,交通站主任,定安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长,琼山县委书记等职。解放后,历任定安县委书记,海南区党委组织部科长,海南区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广东省华南分局统战部干部科科长,海南行署监察处处长,新盈中学校长、琼山县委副书记、政协副主席等职。</p><p><br></p><p><br></p><p><b> 为解放海南出大力</b></p><p><br></p><p> 1949年12月初,第四野战军第40军、43军接到中央军委关于"解放海南岛"的命令。于是,在15兵团的统一指挥下,两军十万雄师直下雷州半岛,陈兵于湛江、海康、徐闻、安铺、海安、硇洲等海岸、港口和岛屿,枕戈待旦,候令渡海,解放海南岛。然而,如何渡海是摆在大军面前的首要难题。</p><p> 当时,溃逃到海南的敌人,有第4、32、62、64等五个军;空军第一大队有飞机30多架;海军三舰队,大小舰艇50余艘;以及保安队共有10万余人。薛岳任"海南卫队总司令",组成所谓陆海空立体防御的"伯陵防线"。兵力分布于琼州海峡正面及琼东、琼西、琼南四个防区,还有琼北、琼南二个要寨。防御重心为琼崖北崖,籍以封锁海峡。</p><p> 琼崖特委把接应渡海大军进岛的任务交给时任琼山县委书记的王琼明同志,他做了周密的考虑;派谁去接,如何渡过海峡接大军等一系列问题,最后,确定了当时在中共琼山县委第三区民主政府任区长的林栋同志,该辖区是演丰、茄苪、三江、塔市、灵山、大林等一带,都是琼崖的北崖。在琼崖纵队的指示下,他们正在发动和组织群众,做好迎接大军渡海解放海南岛的筹备工作。</p><p> 1950年2月初,王琼明同志代表琼崖特委找林栋同志谈话,说:"区党委决定派你到海北(雷州)迎接解放大军,你意下如何?"当时林栋毫不犹豫地说:"虽然敌人重兵封锁海峡,偷渡很危险,但为了迎接大军解放海南,拯救海南人民出苦海,个人的安危算不了什么!"一口就答应了。王书记听后非常高兴,交待林栋立即行动,并嘱咐他绝对保密,即使对亲属也是如此。</p><p><br></p><p> 林栋同志会后做准备工作时,碰到不少问题:一是群众给船偷渡怕敌人抓获,连累自己,性命难保;二是怕船只损失,家庭生活无依靠;三是怕船员不可靠。翌日,恰好王琼明同志到区委找林栋,林栋将情况告诉王书记,然后他俩研究采取措施:第一,将国民党登记编号在船尾上的船号刮掉,万一被抓,敌人也查不到船主;第二:林栋以区政府的名义立书给船主为据,损失赔偿。船员选定北港村两位进步渔民,其中陈勋凤同志是共产党员,从小出海捕鱼,海情地貌,潮水涨落都比较熟悉。</p><p> 2月5日,天晴日丽,万事俱备,只缺南风。恰好当天东北风转东风,东风又转为东南风。翌日夜半,他们化装成渔民,带着两张旧网和渡海船具,快步往海边登船。</p><p> 登船前,王琼明同志取出一卷情报,亲手装入渡船竿头端的竹节里,并严肃交代说:"如果遇到敌人,宁将船竿抛入大海,任其漂流,绝不许给敌人查获。"然后挥手送别。</p><p> 天蒙蒙亮,渔船进入海峡三角流,将要越过敌人封锁线时,我方发现西南方海面上敌人战舰巡逻。我方立即降下风帆,按倒墙杆,让渔船顺流东去。避开敌舰后,我方立即竖起墙杆,扬起风帆,顺着南风,乘风破流前进。第二天夕阳西落,终于到达徐闻县北赊港附近海岸登陆。</p><p> 渔船上岸时,密密麻麻的解放军战士把我们围观着,我方说明来意,他们高度赞扬我方三人偷渡成功,这大大鼓舞了广大解放军指战员的斗志,立即为我方召开庆祝大会。</p><p> 解放大军已做好一切准备,渡海解放海南岛。在我方人员的指引下,3月9日晚上,有点寒意,东风转东北风,还夹着小雨,天遂人意,是智渡海峡的最好时机。次日午后一时,人民解放军128师383团一个加强营1007名陆军海战队员,在团长徐芳春、营长孙有礼、营教导员王恩荣的率领下,分乘24只木帆船,从硇州岛扬帆起航。傍晚,船队临近琼州海峡,大雾弥漫,顺风顺潮,乘风破流,奋勇直前。</p><p> 东方已露出鱼肚白,19只船先后在文昌县境内赤水港至铜鼓岭一带登陆,与文昌县委、琼崖纵队的接应部队独立团胜利会师。</p><p><br></p><p><br></p><p><b> 一切服从党的安排</b></p><p><br></p><p> 王琼明同志1957年任海南行署监察处处长,行政十三级工资,由于所谓犯了"DF主义"错误,连降几级工资,于1957年9月下放到临高县新中(今新盈中学)当校长,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年纪大、身体差,经常咳嗽气喘,但他一直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为个人的冤屈所影响,一到新中学校,就坚守教学第一线,对广大师生进行细致的思想工作。当他看到学校没有党组织,一些工作无法开展的时候,便亲自领建了新中第一个党支部,并兼任首届党支部书记。除了管理行政事务外,他还兼教高中两个班政治课。这两个高中班是分别在1958年秋和1959年秋招生的。由于开设高中部,校名从"临高县第二初级中学"改为"新盈中学"。时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物资短缺,生活艰苦。但由于王琼明同志把革命优良传统带到学校中来,以德治校,以苦为荣,以理服人,严管善教,以身作则,带头吃苦。全体师生以王琼明校长为榜样,勒紧裤带,勤工俭学,因此,新盈中学各项工作在原基础上又更上一层楼,受到全县同行的刮目相看。</p><p> 新盈中学,在王琼明同志这样资深望重的校长的精心管理下,真正体现了由量至质的飞跃,逐渐发展成为琼西地区乃至全岛的一流名校。因此,有很多真才实学的优秀教师纷纷要求调到新盈中学任教,如教语文的陈拔群、梁其俊、王家祥、金峰老师,教数学的陈光启、洪玉宝、王玉秋老师,教物理的谢圣绪老师,教政治的李统老师,教历史的梁巨聪老师,教图音体的陈生明老师等等,他们当时都是临高县教师队伍中的精英,他们都先后在新盈中学的讲坛上展露过不凡的能手。大跃进时期,王琼明校长按照上级的布置,虽然经常组织全体师生到占县抱舍砍柴烧炭,赴南宝挖煤炼铁,去调楼还不打捞海藻,往卫星大队战天斗地,耽误了不少功课,荒废了不少学业;但由于他治校有方,以情待人教师心情舒畅,学生毫无怨言,师生团结互助。回来后,师生们用晚修或课余时间来弥补耽误课程,使新盈中学依然生机勃勃,成绩天天向上。</p><p> 由于新盈中学有这样坚强的领导班子,一流的师资队伍,以及完善的教学设施,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与日俱增,因此,在社会上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巨大的凝聚力。学生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生源除了本地外,还有来自波蓬、南宝、美良、调楼、东英、临城,有加来地区的,也有临县那大、光村、抱舍地区的,还有驻军部队也争先送自己子女到新盈中学读书。</p><p> 新盈中学治学严谨,教育有方,学生成绩显著提高,1961年7月,全县三个完全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高考,考上大学21名学生中,新盈中学就有9名,并且这9名考生都是跨国琼州海峡去读大学的,轰动了全县。在文体方面,篮球、田径、文艺汇演等在全岛也是有名气的。</p><p> 王琼明校长在新盈中学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耕耘六年,取得了辉煌成就,群众称赞他为:"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严谨治学的好校长。"</p><p><br></p><p><br></p><p><b> 一心为党的事业</b></p><p><br></p><p> 1962年8月,王琼明同志调任琼山县政协副主席,虽然从海南行署监察处处长降到中学校长,但他忠于党和人民的优良思想不变,艰苦朴素作风不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不变,不论教学还是党政工作,都做出优异成绩。调回琼山县任政协副主席期间,照样深入农村战天斗地,带头蹲点,埋头苦干,抓典型做出榜样,带动全面工作。</p><p> 1965年"W革"暴发,王琼明同志所谓"DF主义"帽子还未摘,又一次蒙受"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病情加重,医治无效,于1973年11月4日含冤去世,终年59岁。</p><p> 打倒"四人帮"后,1978年11月6日,中共琼山县委召开追悼会,为王琼明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p><p> 悼词说:"王琼明同志参加革命三十多年来,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热爱党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民主革命时期,坚持海南革命斗争,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经受了艰苦卓越的斗争考验,对党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服从组织,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作风正派,团结同志,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海南岛的斗争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解放后,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继续革命,勤勤恳恳,带病工作,为党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战斗一生。王琼明同志是我党的一位优秀党员。</p><p> 王琼明同志受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迫害致死,使我党失去了一位老党员、老战友、好同志。在WHD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强加给予王琼明同志一切污蔑不实之词应予推倒,给予王琼明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我们沉痛悼念王琼明同志,要学习他坚持革命斗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要化悲痛为力量,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毛主席伟大旗帜,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大路线,把揭批林彪"四人帮"的伟大斗争进行到底,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p><p> 王琼明同志经历了新旧两个中国的世事沧桑,历经了惊心动魄的生死战斗,尝尽大起大伏的坎坷生涯,最后,终于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p><p><br></p> <p><b>海南卫视《奋斗·红色记忆2》</b>链接:</p><p>https://mp.weixin.qq.com/s/UDPbX0wLIpRsorUbrbRZWg</p> <p><b>海南卫视《奋斗·红色记忆2》</b>链接:</p><p>http://tc.hnntv.cn/jcpd/zglyxw/hnstzl/28977404.shtml</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英雄史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硝烟弥漫横千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色火种潜万家。</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十三载云和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血染战旗立琼崖。</b></p><p><br></p> <p><b>🇨🇳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b></p><p> </p><p>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p><p> 1921年12月,海南革命先驱徐成章、罗汉、鲁易、吴明、李实等在海口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创办《琼崖旬刊》、《琼岛日报》、《民国时报》等刊物,宣传革命思想。</p><p> 1926年4月,中共琼崖地委向府海各中学派出许侠夫、罗文淹、冯裕江、陈垂斌等共产党员,一方面在学校任教,一方面大力发展党组织、团组织,负责指导和组织学生运动。</p><p> 1926年5月1日,冯白驹、柯嘉予、林平、朱润川、吴清坤等在海口市郊滨濂村建立了滨濂村农会,在农会执行委员组织和发动下,儒益、苍东、苍西、周仁、永庄等村相继建立了农会。南渡江东岸的罗陈村仲恺农会是当时闻名全琼的农会。吴策勋在长流的康安、博抚建立了农会。6月,冯白驹、蒋习统、王学汤在长流联合康安的文盛坊、迈万坊、永桂坊上村、永桂坊下村和文彬等村庄的农会,成立康安乡农会,吴江枫任主席。在普遍成立乡农会的基础上,成立了长流地区农会(负责人吴策勋)。1926年9月,农训所成立学员党支部(支部书记陈国栋)。1926年夏秋之间,府海市郊各村庄都成立了农会。从1926年4月海口市郊区农协办事处成立到1927年春,海口市郊各村庄先后建立仲恺乡党支部、滨濂党支部等。</p><p> 1926年8、9月间,中共琼崖地委和省农协琼崖办事处、琼崖农民协会在海口高州会馆创办琼崖高级农民政治军事训练所,主要培养基层农运骨干,以加强基层农会组织,发展农民运动。主任冯平、政治部主任周逸负责培训琼崖农运干部,农训所仅办第一期培训班,培训学员32人,于1927年4月22日被国民党扣押全体学员后停办。</p><p> 1927年12月,中共琼崖特委鉴于中共海口市委对城市暴动工作组织不好,对市委进行改组,市委的主要任务是准备城市暴动工作。1928年4月29日,中共琼崖特委海口市委发动和领导了府海地区暴动,共散发传单千余份,烧毁国民党驻军营房7间,打死国民党警察数名,同时滨濂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和党员共同行动,打死反动分子4名。</p><p> 1930年5月,中共琼山县六区委(辖长流地区)发动群众在康安村召开纪念"红五月"大会,会后配合琼崖西路部分红军攻打并捣毁了长流民团局。同月,三民乡儒里村党支部和玉荣村党支部发动群众200多人配合红军攻打吉兴炮楼,摧毁了该炮楼,打死团丁10多人,缴获步枪、手榴弹一批。</p><p>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琼崖特委于当年9月下旬印发了《"九一八"惨案宣传鼓动大纲》,号召海南人民和爱国同胞团结一致,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p><p> 1936年,在城市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已成为党组织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中共琼崖特委派林诗耀先到海口筹备工作委员会。1937年1月,月华鞋店作为工委秘密活动地点已筹备就绪,林克泽以鞋店经理的身份在海口活动,领导工委工作。市工委成立后,进一步恢复和建立一批市属基层党组织。同时开展宣传《八一宣言》、创办《救亡呼声》杂志和《新琼崖》半月刊,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p><p><b> 1939年2月10日,日军占领海口。</b>海口沦陷后,海口市工委停止了工作,全部工作人员撤离海口市区,在苍东、苍西、秀英、高坡、沙坡、永秀、苍英、大样等地继续抗日。<b>当月中旬</b>,侵占海口的日军准备在潭口渡过南渡江继续向东进犯,中共琼崖特委及十四区独立队指挥第一中队<b>黄大猷、符荣鼎</b>部开赴<b>潭口</b>埋伏阻击,<b>打响了琼崖共产党抗日第一枪。</b>琼崖共产党军队在海口市坡崖村设伏,打死作恶多端的日军中队长夏本及打死打伤他率领的日伪军50多人,拔除了日军在苍西村的据点。</p><p>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后,海口又被国民党军队统治。1946年,琼崖内战爆发,中共琼崖特委将抗战时期建立的海口阜成丰情报站扩大为海口地下情报联络站,简称海口地下站,作为特委在海口、府城开展地下工作,坚持斗争的活动地点,1946年6月,地下站的工作人员有谢佩珊、陈有森、云智先等5名,由谢佩珊负责。6月,地下站派云智先前往香港、澳门筹建商行时,被国民党逮捕,国民党获得地下站的情况,破坏了地下站,十多人被捕。1946年5月,海口党组织派王海、孔献鹏、柯树堂等3人在琼山县东新乡与海口接壤的新市墟建立新市盐店情报站。在工人中建立党组织和收集情报,策动国民党官兵起义,购买军用物资等,先后组织爆炸玉兰庙炮楼(未成功)、开展"红黑点"运动、击毙国民党自卫队队长、夺取国民党军火船等斗争。</p><p> 1949年5月,中共府海特别区委抓紧恢复和发展基层党组织,恢复各乡的民主政权机构,为迎接解放海南做好准备。1949年12月下旬,中共琼崖区党委和琼崖纵队接到党中央关于"准备迎接野战军渡海作战解放海南"的电令后,1949年底至1950年初,府海郊区各乡都成立了支前委员会,负责做好组织、宣传、接应、情报、物资和救援等工作。同时,王海支部根据中共府海特区委关于派员接应解放军的通知,派何明道渡海到徐闻县接洽解放军某部先遣参谋王山平(送密码到海南后即返回)等人到海南工作,在东营港附近安全登陆。<b>1950年1月,中共府海特委交通员欧帮新从海峡北面带领四野第十五兵团司令部作战参谋董煜煌、侦察参谋耿文亭、王政等3位先遣参谋到演丰找到中共琼山县委书记王琼明,后由中共北区地委常委祝菊芬带到府海特区工作。</b>在特委和市区地下党组织的协助下,收集到府海地区以及全琼国民党军事部署、政治动向等重要情报,<b>绘制了海口沿海地图,掌握了海水潮汛规律,为渡海作战提供了重要依据。</b></p><p><b> 1950年4月23日,</b>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率领野战军第二梯队(四十三军5个团)在海口市天尾港至秀英港一带登陆,<b>解放了海口市。</b></p><p>【来源: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史志】</p> <p><b> 七绝·无题</b></p><p>一一父亲留下的唯一家产-一支"派克笔"</p><p> 王俊</p><p><br></p><p><b> 追随马列征前路,</b></p><p><b> 冲破黎明见曙光。</b></p><p><b> 不测风云遭浩劫,</b></p><p><b> 幸留钢笔传书香。</b></p><p><br></p><p>我们的父亲王琼明,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一位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追随者和实践者,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p><p><br></p><p>儿:王 俊</p><p>女:王英华、王英丽、王雪芬、王雪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绝·悼父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忠心耿耿忧家国,</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铁骨铮铮任死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含屈九泉天作祭,</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沉冤昭雪日清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br></p> <p><b>  </b></p><p><b> 七绝•血染红旗艳九天</b></p><p> 王俊</p><p><br></p><p><b> 国破山河遭敌寇,</b></p><p><b> 琼崖遍地起硝烟。</b></p><p><b> 军民奋战平千里,</b></p><p><b> 血染红旗艳九天。</b></p><p><br></p><p><br></p><p><b>🇨🇳琼崖纵队历史贡献</b></p><p> </p><p> </p><p><b> 琼崖纵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海南岛各族人民,艰苦奋战23年,革命红旗始终不倒,最后配合解放军渡海部队取得了解放全岛的伟大胜利。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b></p> <p><b>  二〇一八年正月十四的下午,海口市关工委副主任、琼崖革命后代李若雄率演丰籍琼崖革命后代一行七人,前往曲口星辉村看望慰问革命老前辈林栋夫妇,并合影留念。</b></p><p><br></p><p> 林栋老前辈儿子林书昌告诉父亲:<b>“王琼明书记的儿子王俊马上就到咱家(星辉村)看望您了”。</b>林老听后喜不自胜。当我们到达林老家时,我把父亲的照片给林老看,他一看便笑道:<b>“这就是王琼明书记,是年轻时候的王琼明书记”。</b>这一幕亲如一家!</p><p><br></p><p> 【1950年2月5日,我父亲王琼明(时任琼山县委书记)代表琼北特委到曲口找到林栋区长,郑重其事地把秘密情报交给他,让他和二位船工一起从北港村委会边海的龙江角下船“偷渡”琼州海峡,及时把情报送到海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部队首长手中,为解放军渡海部队作战解放海南岛名垂青史。】</p> <p><b>🇨🇳红色记忆......(1/6)</b></p><p><br></p><p><b> 林栋区长“偷渡”海北送情报</b></p><p><br></p><p><b> 林栋口述</b></p><p>(时任琼崖区琼山县第三区区长)</p><p><br></p><p>林栋1950年2月5日执行偷渡任务时在海边拍的照片(略),时年30岁。</p><p> 【简历】林栋,原名林诗珍,海口市琼山县演丰镇演海村委会星辉村人,1920年农历8月初一日生。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参加革命,历任演丰乡抗日民主政府第八保保长、青抗会常务委员、民主政府副乡长,演丰乡民主政府乡长、第三区民主政府区长。解放后历任琼山县税务局长、工商局长、商业局长、财贸办公室主任、海口市政府副市长兼市委财贸部长、市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市工业战线革委副主任、市计委主任、市统战部长。政协广东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海口市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主席,1985年9月离休,被聘为海口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p><p><br></p><p> 我当年虽然参加了43军渡海先锋营的偷渡,但海南解放已经65年了,我现在也已经90多岁,人老了,耳朵聋,脑子也不好用了,当年具体的时间、地点,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能讲个大概。</p><p>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大批军政人员逃到海南岛。当时,国民党军队就有十多万,很快他们就把整个海口市和整个海南岛都封锁起来了。敌人封锁以后,咱们琼崖与海北地下交通的海上交通线断了,船都不准来往了。在这种情况下,琼崖北区地委,准备派人到海北给解放大军送情报,恢复联系。</p><p><br></p><p><br></p><p><b> 王琼明书记亲自布置任务</b></p><p><br></p><p> 1950年2月的一天,具体是几号,不记得了,琼崖北区地委派琼山县委书记王琼明同志来找我。他当时见我,开始并没有讲有任务去海北送情报,只是问我:"你敢不敢偷渡去海北?"</p><p> 我当时在琼山县第三区当区长,对大军准备解放海南岛的形势是知道的,见领导这样问我,我就知道上级有重要任务要交代。我说:"现在敌人这么凶,把海都封死了,群众的生活也都封死了,人民生活不了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现在就是多么危险,我都可以去。"</p><p> 王琼明同志说:"既然这样,你能够敢去,我就准备找人,看怎么跟你去。"</p><p> 我就说:"去(偷渡)是不容易的,现在敌人封锁了船,把北港的船都编了号,要找船很困难。"</p><p> 这是王琼明书记第一次和我的谈话,没有多谈,也没有作什么决定。</p><p> 到第三天,县委书记王琼明他又来了,还是谈这个事。我就说:"船的问题由区政府来负责,但人的问题,你们县委要想想办法,看看怎么办?怎么解决。"</p><p> 王琼明书记同意我的意见,他说:"可以,那么咱们两个人分工,你找船,我找人。"所以,船我就到北港去找。那时候,北港虽然敌人已经占领了,但我有很多老的联系人。有很多青年人,经常来区政府办事或干别的事,与我有联系。</p><p> 开始我找了两只船。但两只船的船主,听说我要借船去海北,就都不同意。他们说:"要我的船去海北,不行。敌人抓到船,也就抓到我了。"</p><p> 怎么办呢?最后就想了个办法,我说:"你借船给我,如果有损失,区政府负责赔偿。我父亲会造船,你的船损失后,没有船做生活,我父亲再给你造一只。如果怕连累你,可以把船后面的号码铲掉,这样就不知道船是谁的了。"</p><p> 当时,50块光洋可以造一条单桅出海钓鱼用的小船,船主就同意了。于是,我就解决了船的问题。</p><p><br></p><p><b> </b></p><p><b> 配合先锋营塔市迎接127师加强团</b></p><p><br></p><p> 潭门战斗结束后的第三天,上级就布置我回三区政府。因为要安置那些从硇洲岛和海北来的船工。这些船工许多人有吃鸦片烟的恶习,部队海练的时候,大军为了准备打海南岛,需要这些人驶船,暂时迁就这些人。这些人参加第一批偷渡,是冒着生命危险送大军来解放海南岛的,有的人成为了烈士,有的受伤,他们都是解放海南岛第一批偷渡的有功之臣,又是海北来的客人,他们到了我们三区,尽管恶习一下子改不了,我们还是不能怠慢他们。生活上,船工都有喝酒的习惯,我们还给船工准备一些酒,来款待他们。(1)</p> <p><b>🇨🇳红色记忆......(2/6)</b></p><p><br></p><p><b> 王琼明书记</b></p><p> (1914~1973.11.4)</p><p> 人的问题,王琼明书记从北港找了一个老渔民,这个老渔民是共产党员,叫做陈熏凤。陈熏凤年龄跟我差不多,都是30岁左右的人,他在北港抓鱼是很有名的,他这个人胆子比较大。</p><p> 当时王琼明书记去找陈熏凤,谈偷渡去海北,也是问他敢不敢去。陈熏凤开始有点迟疑,以为只让他一个人去,他说:"他自己去不行。"</p><p> 王琼明书记说:"还有人同你去。"</p><p> 陈熏凤又问:"和谁一起去?"</p><p> 王琼明书记答说,是和林栋去。于是,陈熏凤说:"林栋区长敢去,我也敢去,我可以和林区长去。"</p><p> 就这样,陈熏凤既会抓鱼,又是共产党员,他和我们区政府联系又密切,我对这个人选是满意的。王琼明书记就决定我们两个人去,同时还找多了一个船工,叫什么名了,现在也不记得了(名叫范华,也是共产党员,在情报站工作)。总之,加陈熏凤两个船工,和我一起去。这两个船工,陈熏凤是主要的。所以,陈熏凤一答应后,我们就准备去偷渡了。船是从北港要的,就在龙江角。</p><p>半夜12点起航,避开敌人岗哨的探照灯和军舰的巡逻</p><p> 那是1950年2月的一天,几号记不清了。我们从龙江角下船,就是现在演丰镇北港边海村委那个龙江角村。我们是夜里12点钟才下船的。</p><p> 为什么我们12点钟才开航呢?因为敌人在铺前有驻军,北港岛也有驻军,两边都有探照灯照射,整晚扫来扫去,不容易穿过去。但时间过12点钟后,敌人负责探照灯的哨兵就开始懈怠了,不那么认真了,甚至胡乱照。所以我们选择夜里12点钟才开航,就是利用敌人懈怠的时机,以便穿过北港,进入铺前湾。(2)</p> <p><b>🇨🇳红色记忆......(3/6)</b></p><p><br></p><p>  王琼明书记亲自来送行。他把一根竹竿给我,然后说:"这支竹竿内有内容,你不能遗失,也不能让敌人抓到。"</p><p> 我这才知道,我们这次的任务是偷渡到海北送情报。但具体是什么情报,我不知道。到海北后,我就直接将竹竿交给了解放军的首长。</p><p> 我们偷渡去徐闻的行动,王琼明书记交待说:要保密,谁也不能告诉,也不能告诉家里人,就连我的副区长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因此,万一偷渡失败,我们的行动基本是没有什么人知道的,搞不好就会成为无名英雄。我个人虽然不能告诉家里人,但组织上还是考虑的很周到。王琼明书记为了给我家人一个交待,特从县委带一个照相师过来,在海边给我照了一张相,我们就出发了。我到徐闻以后,王琼明书记才把相片交给我家属,要不然家里人也不知道我去哪里了。这张照片,我老伴保存了65年,每逢有人来采访,她就回将这张照片拿出来给大家看。</p><p> 当时风向正好,这天(编者注:2月5日)是东南风,正好向北航行。我们把帆和桅都放倒在船里,还用水把那个船沉低下去,船舷只漏出水面一点点。然后摇橹,借着红树林的掩护,悄悄地驶出北港的港门。就这样,我们在黑夜中,躲过敌人的探照灯,悄悄地摇啊摇,摇出了北港,摇出了铺前湾,摇出了外海。出外海后,我们三个人就把船桅竖起来,把压舱水掏净,拉起帆准备乘风向北行驶。突然听到国民党军舰的轰隆声,由远而近,这是遇到一艘巡逻的国民党军舰了。于是,我们又赶紧把帆和桅都放倒,紧张地关注着敌人的军舰,小船则随波逐流。但这天风浪很大,而我们的船又小,敌人的军舰没有发现我们。敌人的军舰过去以后,我们再次把船桅竖起来,拉起帆行驶。为了保险起见,我们不能直行,因为向北直行很容易靠向海口方向的海面。我们必须先向东,向文昌七星岭方向这边驶,等离敌人军舰巡航的路线远了,然后再曲线绕回向西北,再乘风驶向徐闻。</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 </b></p><p><b> 先到徐闻,后到硇洲岛</b></p><p> </p><p> 我们的小船驶了一夜,驶到早晨6点多才到徐闻的博赊港。</p><p> 我们的小船还没有靠岸,远远的就看到岸上有很多人在看我们的船,是我们的军队。我估计是岸上的人,一早海练,看到海上飘来一只小船,就感到奇怪:一只小船仔,怎么能够不明不白的从海南岛驶过来呢?</p><p> 我们靠岸后,我就扛着一枝竹竿上岸,我的情报就放在这根竹竿里。岸上的解放军就带我去师部。那时候在徐闻的部队不是128师,是43军127师的部队。43军128师当时驻在湛江和硇洲岛一带。后来,我才跟随128师渡海先锋营从硇洲岛第一批偷渡回海南的。</p><p> 当时,我先在徐闻住了几天,大概有四五天这个样子。其他的人都撤离了,就剩我自己一个人。后来大军就安排我去湛江,再去硇洲岛。记得是路过湛江只歇了一个晚上,就转去硇洲岛了。</p><p> 从湛江去硇洲岛是晚上,我们的吉普车晚上行走,并不开灯。那时候敌人的飞机很猖狂,从海南岛起飞,经常飞到雷州半岛上空。吉普车一开灯,就会招来敌人的飞机扫射和轰炸。这样,吉普车走了一夜,才上了硇洲岛。但车不是直接开上岛的,还要经过渡船。当时128师383团的那个加强营就驻在硇洲岛。但这是军事秘密,带我去硇洲岛的解放军,也没有告诉我去哪里,我也没问。反正大军让我去哪里,我就一直去,不会有错。</p><p> 上硇洲岛后,前后在那个岛上住了好多天,主要是等风,要等东北风。那个季节,硇洲岛一带都是东南风多,东北风要等的。我知道,木帆船从硇洲岛偷渡海南岛没有北风不行,南风是过不去的。我们从硇洲岛到文昌县的赤水港,航程有200多公里,只要有东北风,一夜就可以渡过去。(3)</p> <p><b>🇨🇳红色记忆......(4/6)</b></p><p><br></p><p>偷渡当晚遇到六七级大风,营指挥船率先登陆</p><p> 偷渡的那天(编者注:3月10日),具体是哪一天,我现在都不记得了。总之有一天,那天是足足的东北风,部队就决定起航了。起航的时间是下午的12点钟,先锋营1000多人,从硇洲岛出发。由徐团长,徐芳春带领。先锋营营长是孙有礼,我和他坐同一条船。</p><p> 刚开船的时候,天气还没有那么恶劣,东北风,有一点小雨,微微的。但驶到半夜,风就大了,有六七级风,先锋营的二十多条船(实际是21条船),被风打坏了一只。</p><p> 由于风大,船开起来速度相当快,船帆只用了2成。大概是夜里12点钟,我们那只木帆船就已经行驶到了清澜海面,200多公里的航程,你说快不快。</p><p> 这时,孙有礼通过一个翻译问我,他说:"在这里上(登陆)行不行。"</p><p> 这个翻译是湛江人,叫王江,在东海岛参的军,在硇洲岛他一直和我在一起,解放后也保持有联系。</p><p> 我问:"这里是哪里?"</p><p> 王江说:"船工说,这里是清澜海面。"</p><p>我说:"清澜海面不行,不能上(登陆),清澜海岸线复杂,马上弯回去(船掉头回去)。"</p><p> 于是,我们的指挥船就逆风往回驶。过了一段时间,黎明的时候,就看到西边有黑黑的一条线了。</p><p> 孙有礼又通过王江翻译问我:"西边有条黑线,是不是海南岛?"</p><p> 我说:"刚才我们在东边如果是清澜海面,那么西边肯定就是海南岛。"</p><p> 于是,我们的船就转向,直对着黑线行驶。一直驶到早晨6点多钟,就到了,我们这只指挥船是先到的。</p><p> 国民党在海滩建了堡垒,我们过来那天,敌人早晨也出来了。但我们这只船上岸的时候,没有大的战斗,打了个小仗,打了两个堡垒。敌人碉堡里有一个班,几个人,我们一打,敌人就跑了,我们就上岸了。</p><p> 登陆的战斗打响后,附近敌人也有增援过来的。但我们的船登陆的越来越多。敌人一看,有大批的解放军上来,国民党也就害怕了,打了一会儿,这些增援的敌人就跑了。但没有跑多远,我们也没有去追。</p><p> 我们的指挥船上来以后,就联络各船,大概到了11点多钟,才联络完毕。后来才知道,先锋营最后有两只船没有登陆。然后,我们就往里面走。</p><p> 那时海南的斗争情况很复杂,群众不知道我们是不是真的解放军,害怕是国民党冒充的。群众都藏了起来,不敢贸然接触我们。当时我穿的是便衣,带大军往里面走。遇到一个老百姓,是个中年人。我看他在哪里观察情况,我估计是来接应我们的人。于是,我就用海南话跟他讲"我是从海南过去大陆带大军过来的。"</p><p> 这个中年人,看见我和部队,又听了我是讲海南话以及我说的情况后,就去叫人。这时,叶华明书记那些人,从隐蔽的地方出来了。这样,我们就与文北县的叶明华书记接上了关系,我给先锋营当向导的任务就完成了。</p><p> 叶华明书记他们来接我们,给我们带路,一直带我们走了一夜,到了文北县县府所在地,当时叫做根据地。那个时候,文北县是李光邦当县长。白天,敌人飞机来打,没有打到我们,但是把老百姓的两只牛给打死了。后来琼纵独立团的梁团长,也来接我们。这样,我们就跟着独立团,回到了琼山潭门地区。</p><p> 这时,敌人来了几个团,追我们先锋营,想合围我们。这样先锋营就被迫在潭门和国民党打了一仗。先锋营打得很好,一下子把国民党两个团都打垮了,还消灭了一部分敌人,缴获了许多武器。把敌人打走后,琼崖的群众都传说,我们的大军,一个人能顶国民党50个人。那时候,大军的威信很高。其实,我们的部队,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武器,也就是那些普通的步枪和冲锋枪,机关枪也不多,主要是手榴弹,主要靠机智勇敢。先锋营打了这一仗,显示了解放大军的战斗力,增强了琼崖人民早日解放海南的信心。(4)</p> <p><b>🇨🇳红色记忆......(5/6)</b></p><p><br></p><p><b> 配合先锋营塔市迎接127师加强团</b></p><p> </p><p> 潭门战斗结束后的第三天,上级就布置我回三区政府。因为要安置那些从硇洲岛和海北来的船工。这些船工许多人有吃鸦片烟的恶习,部队海练的时候,大军为了准备打海南岛,需要这些人驶船,暂时迁就这些人。这些人参加第一批偷渡,是冒着生命危险送大军来解放海南岛的,有的人成为了烈士,有的受伤,他们都是解放海南岛第一批偷渡的有功之臣,又是海北来的客人,他们到了我们三区,尽管恶习一下子改不了,我们还是不能怠慢他们。生活上,船工都有喝酒的习惯,我们还给船工准备一些酒,来款待他们。</p><p> 我们三区当时管辖演丰、茄芮、三江、塔市、灵山、大林等乡。所以,如何安置好那些船工,是我回到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p><p>紧接着,我们区政府几个人,就要准备迎接第二批从塔市登陆的部队。第三区的群众全部都动员了,群众的热情十分高,组织了担架队和运输队。</p><p> 过了十几天,从塔市这边登陆的部队就上来了。孙有礼营长也带着先锋营过来接应,琼纵还有其他部队也出来接应。</p><p> 塔市这批登陆的部队,人不少,比先锋营多很多,有一个师部,还有两个团的部队(379团全部,381团1个加强营)。部队登陆后,战斗激烈,伤了很多人,我们的担架队和运输队奋力支前,有力的配合了大军在塔市的登陆。</p><p> 这样,解放海南岛期间,我到海北给大军送情报,又随先锋营偷渡做向导,以及安置船工和接应大军主力在塔市登陆等任务,就圆满完成了。</p><p><br></p><p><b> 营救被俘船工林诗美</b></p><p> 先锋营偷渡过程中,20多条船在大风中都分散了。虽然大多数船都安全登陆了,但有两只船没有安全登陆。其中一只船走到了铜鼓岭,触礁后木帆船就撞坏了,最后沉没。船一沉没,又遇到大的风浪,船上的人就很难活命,只活了一个船工叫做林诗美,其他的人都死了。林诗美一上岸,就被国民党抓住了。</p><p> 林诗美也是演丰人,星辉村的,是我当区长时,布置去海北接应渡海大军的船工。当时,我们区的许多船工都是我动员去的,林诗美就是其中之一,他两兄弟都是驶船的。</p><p>当时国民党把林诗美抓到文昌县,就审问他:"你怎么会帮解放军驶船?"</p><p>林诗美就讲假话来骗国民党,他回答说:"是解放军抓我去开船的,我没有办法。"</p><p> 林诗美这个人,常年在海上抓鱼,日晒雨淋,饱经风霜,满脸花花的,脸黑的像包公,一看就是打渔的老船工。由于林诗美船上的人都死了,只剩他一个人,没有旁证,国民党一时不能确定他的话是否真假。于是,将信将疑,没有杀他,暂关在文昌县。林诗美就这样机智的暂时骗过了国民党。</p><p> 我回到区里以后,才知道林诗美被国民党抓了。我就千方百计设法营救他。</p><p>怎样才能营救林诗美呢?当时最好的办法是发动人去保他回来。怎样去保呢?要派谁去保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叫林智美。</p><p> 为什么叫林智美去保呢?因为林诗美刚好是林智美的叔叔。要是叫其他人去保,一般人是不敢去保的。只有这个林智美当过国民党军的营长,在东北被解放军打败后,逃回了海南岛。但他一直不敢回家,躲在文昌的铺前。</p><p> 我就跟林诗美的老婆(林智美的婶子)商量怎样保林诗美。她说:"林区长,你是不是可以先让林智美回来一趟。"</p><p>我说:"可以叫他回来。"</p><p> 林智美回到演丰家中,我就去见他,说了让他去保林诗美的事。林智美胆子很大,答应了。他穿着国民党的军服就去了文昌,结果还真把林诗美给保了回来。</p><p> 当时我们也就只保了林诗美一个人。听说还有一些其他被抓的人,我们不认识,也没有条件去保。后来国民党抓这些人去游街,最后都残酷的杀害了。</p><p> 但是林诗美回来以后,搞土改时,怀疑他,就抓他来斗,说:"国民党为什么不杀你?"</p><p>这些人也是"烧狗"(海南话是不讲道理的意思),我明明都对他们讲过,林诗美是我们区政府派他去海北接大军的,他回来遇到大风浪,错走到铜鼓岭,船撞礁石沉没了,这并不是他故意造成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们不能加罪于他。至于说国民党杀了别人,没有杀他,那是他的幸运,是我们派人营救的结果。但那些在土改中批斗林诗美的人,并不理睬我的解释,还把林诗美当做四类分子来斗,搞得很惨。</p><p> 现在亲历海南解放活着的人不多了。林诗美死了,陈熏凤也死了,跟我偷渡去海北的两个船工都死了。王琼明书记也早死了, 知道渡海先锋营这段历史的人所剩无几了。</p><p>2015年12月23日95岁的<b>林栋</b>老人用海南话口述</p><p>2016年2月14日<b>马海南</b>整理(6300字)</p><p>(5)</p> <p><b>🇨🇳红色记忆......(6/6)</b></p><p><br></p><p>  【后记】2015年12月的某一天,从海口市党史研究室打听到了,当年为43军渡海先锋营送情报的林栋老人还健在。</p><p> 啊!林栋老人还健在,对我们这些年一直追寻43军渡海先锋营,开展口述历史的人们来讲,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消息。</p><p> 林老应该有90多岁了,现在身体怎样?还能接见我们吗?见面后,还能跟我们讲述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吗?这是令我们牵挂又渴望的。因为,人到耄耋之年,大多记忆减退,疾病缠身,对历史的回顾,已经力不从心。这些年,我们在口述历史的采访过程中,已经遇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因此,每当得知一个亲历者还在世,就总是很振奋,先千方百计地打听情况,联络他的家人和相关的组织,之后,就是看看还能不能采访本人。万一不行,就采访他的家人,能拍张现在的照片最好,拍不到最新的照片,翻拍一些老照片也行。</p><p> 抱着这样的心情,在海口市党史研究室相关人员的引领下,2015年12月23日下午,我们来到大同一横路附近的海口市委干休所。</p><p> 下午两点多,当相关人员帮助敲门的时候,出来开门的是林栋的次子林书海同志。当他得知我们的来意时,立即就开门让我们进到客厅,他跟我们解释说,他父母亲正在午休。</p><p> 我们说,那就先不要打搅他老人家,等他睡醒再说。哪知林书海已经去把老人家叫醒。这期间,我们向林书海打听过林栋老人的年龄和身体精神状况。得知林栋是1920年生,已经95岁,身体和精神都很好,就是耳朵有些聋。</p><p> 不一会儿,林栋老人从内屋步履轻盈的走入了客厅,并不需要人搀扶。毕竟是我们中途打断了他的午休,从内屋猛一出来,眼神还略显惺忪。与我们打招呼后坐了下来,问明我们的来意后,就对我们说,他现在已经90多岁了,脑子也不好用了,很多事情都忘了。</p><p> 林书海说,他们是海口市党史办的同志带来的,今年是海南解放65周年,你就随便给他们讲一讲吧。我们也说,讲讲大概情况就可以。于是,林老说,他要先喝点水,现在讲话喉咙不行了,就又走进内屋去喝水。这样,我们就把录影机和三脚架架设了起来。</p><p> 在录影过程中,我们先问林老能不能讲普通话,他说不行,只能讲海南话。</p><p> 林老再次声明,人老了,当年的具体时间、地点,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能讲个大概。但实际叙述过程,由于他是直接讲海南话,便发挥自如,叙述故事的思路很完整,侃侃而谈,抑扬顿挫,声音洪亮。我们中间的提问很少,提问都集中在最后。</p><p> 林老脸色红润,基本没有老人斑,白发白眉,略显清瘦,精神矍铄。他身着绣有GOGO品牌的藏青色运动衣套装,内着天蓝色的T恤,显得年轻,并神采奕奕,一副鹤面童颜,根本不像95岁的老人。</p><p>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林栋的大儿子林书森同志,也回来看老父亲。加上林书海和林栋的老伴梁琼香阿姨,大家都用海南话交谈,整个采访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p><p> 林书森, 1942年生,已经73岁,也是一头白发,与林栋很相像,在海口市统战部退休。当我们说起先锋营在海口的老同志时,他说他认识赵明山和郑福。他说赵明山是他在商业部门工作时认识的,而郑福则是他当兵时的老营长。但在这之前,他并不知道他们两位都是先锋营的老战士。</p><p> 林书海,1946年生,已69岁,当林栋听不清我们的问话时,他就不断的重复,让林栋听清我们的问话。</p><p> 林栋的夫人梁琼香,是演丰镇演海村委录尾村人,1922年农历3月26日生,也已经93岁。她说她和林栋的婚姻,是父母在林栋5岁、她3岁的时候就定的娃娃亲,她17岁结婚,后来在村里当妇女主任。她与林栋育有5个子女,三男两女。梁琼香虽然已经93岁,但记忆很好,仍耳聪目明,思路很清晰。在采访过程中,她也不断的重复我们的问话,帮林栋听清楚,还帮助林栋回忆了许多往事。</p><p> 如抗日战争时期,为应付日本人,林栋任演丰乡第八保保长时,表面是给日本人办事,实际上是为抗日民主政府办事。他经常组织破坏日本人的公路、电信,并千方百计应付日本人,阻止他们到农村祸害老百姓。由于汉奸的告密,林栋就变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派兵来抓林栋。林栋跑了,没有抓到林栋,就抓林栋的家人。日本人还叫林栋的父亲去找林栋回来自首,并扬言如果林诗珍(林栋的原名)不出来投降,就把全村都烧掉。由于林栋始终没有出来投降,所以林栋的父亲被日本人抓了两次。林栋的小妹妹也被抓去灌辣椒水,全家人流离失所,有家不能回,生活没有着落,整整有一年半的时间。后来,遇到打台风,有一个年轻人的尸体漂流到林栋的村前。恰好这个年轻人的尸体,有点像林栋。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向日本人报案,说是打台风,林栋落水死了。日本人派人过来验尸,人们就把事先写好的纸条,湿湿的放在死尸口袋里。日本人验过后就说,死了就拿去埋掉。这样才骗过了日本人。当时,林栋不在家,他不知道骗日本仔验尸的细节,梁琼香及家人才知道全部过程。</p><p> 又如,林栋偷渡海北,家里的人不知道。后来组织上送给家里一张照片,才知道林栋偷渡海北,是做好牺牲准备的。解放后,有人到家里来了解当时的情况,问林栋有没有那个时候的相片。林栋说,没有。梁琼香就讲,我有。所以林栋这张出生入死的珍贵相片,就是林栋的老伴梁琼香保留下来的。</p><p> 林栋夫人梁琼香还说:"我叫他把过去的事写一写,他不肯写。他说,工作已经做了,就算了,还要写那个历史干啥。"</p><p> 听了梁琼香后面这些话,我们不谨又感慨起来:</p><p><b> 在采访我们的过程中发现,共产党的老革命,普遍都有一个高尚的品德,就是不愿意宣扬自己。</b>但这件事情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应该一分为二。大家都不写和不讲自己的亲身经历,许多历史的细节就不能留下来,这对革命历史的传承和发扬是不好的。特别是许多基层的老同志,他们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建国后,又几十年如一日,默默为党和人民勤勤恳恳工作,他们的一生有多少传奇故事,没有记载下来,结果是人亡史灭,令人遗憾!因为,没有细节的历史是空洞的,传承就很困难。</p><p> 与时间赛跑,尽可能多的把前人的真实历史纪录在册,便成了我们任重道远的责任。</p><p> 2016年为庆祝海南解放66周年和纪念43军渡海先锋营第一批渡海作战胜利66周年,海南战役研究室发起了重走烽火路活动,于4月26日在海口市举行了启动仪式。虽然林栋老人因为年事太高,不能参加活动,但43军的子弟提前到家中探望了林栋老人和夫人梁琼香。二位老人依然健康,健谈,再次接受了重走烽火路组委会的采访。</p><p> 2016年4月24日43军渡海先锋营老战士王江的家属参加重走烽火路前探望林栋家人</p><p>左起:王文、云丽卿、林栋、梁琼香、林书海(略照片)</p><p>2016年2月14日马海南整理后记(加后记8500字)</p><p>2016年2月15日周一校对</p><p>2016年6月12日周日8900字</p><p><br></p><p><b> 【补后记】2018年2月8日上午,在海南的《父辈群》认识了原琼山县委书记王琼明的后人王俊,通过微信,王俊发来相当部分资料,并发来王琼明书记的照片,立即补入后记。</b></p><p><b> 另外在王俊发来的资料中,琼山县委老同志云海所写《为革命忠心耿耿记原琼山县委书记王琼明同志》一文,很明确的讲明,林栋送情报启渡的时间是2月5日。</b></p><p> 而采访林栋的时候,林栋说:"那是1950年2月的一天,几号记不清了。我们从龙江角下船,就是现在演丰镇北港边海村委那个龙江角村。我们是夜里12点钟才下船的。"因此,时间得到确认。</p><p><br></p><p><b>2018年2月8日周四补记(总计9200余字)【 作者:马海南(父亲为渡海解放海南岛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先锋作战部队指战员】(6)</b></p> <p><b>1950年1月,中共海府特委交通员欧帮新从海峡北面带领四野第十五兵团司令部作战参谋董煜煌、侦察参谋耿文亭、王政等三位先遣参谋到演丰找到中共琼山县委书记王琼明。</b></p><p>【这是我的老家皇兰村堂屋旧址(2001年重建),是当年父亲提供三位参谋临时栖身的地方。我大姐王英华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说,当年我们的父亲王琼明带三位参谋回我们老家皇兰村过年(住了几天),王政参谋还给我大姐一个红包——一块银元。】</p> <p>小时候,父亲就告诉我们:<b>他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不久,由于汉奸出卖,被日本鬼子追杀并烧掉共产党人的房屋。当年我们的奶奶正是在皇兰村的祖屋里被活活给烧死的。</b></p><p>【图片:当年被日本鬼子烧掉的皇兰村祖屋遗址。摄于2020.3.26】</p> <p>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位于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茄芮村委会皇兰村唯一的老宅被日本鬼子烧掉。</p><p> 为了恢复和保留琼崖革命红色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后人铭记红色革命村庄、红色革命家庭,我们在皇兰村的宅基地上重新盖了一幢新楼房。这也是儿女们为纪念革命的父亲建一个“王琼明之家”,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琼崖革命先辈们的光辉历史!永远记住:我们的根在三江皇兰村!</p><p>浩气英风传千古,碧血丹心照后人!</p><p> 革命老区皇兰村、</p><p> 琼崖革命战士后人:王俊</p><p> 2016.5.23</p> <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追寻父亲在临高县新盈中学的峥嵘岁月……</b></p><p><br></p><p> 身为新盈中学第四任校长王琼明的子女,应临高县新盈中学王赣校长和校办郑主任的盛情邀请,2019年9月25日,我们姐弟一行五人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盈中学,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临高县新盈中学建校70周年活动。</p> <p>左起:王雪芬、王英丽、王俊、王英华、王雪芳(三姐、二姐、我和大姐、四姐)</p> <p>  早上八点,我们刚迈入新盈中学大门,便看到学校办公室郑主任早已经在整洁宽阔的校道上迎接新老校友。</p><p> 漫步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崭新的教学楼、综合楼、“尊师亭”,给人以清新、舒适、积极、朝气的感觉。</p><p> 距校庆开幕式尚有一个小时时间,郑主任把我们引领到校长办公室暂时歇息。王赣校长看到我们姐弟五人为了参加新盈中学建校七十周年纪念活动,远道而来、如约而至,心里非常高兴,与我们一一握手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亲自为我们倒水端茶。</p> <p>  在校长室里,王庆平(左)老先生得知我们五姐弟是王琼明校长的子女,倍感亲切,于是,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令他终生难忘的新中往事。</p><p> 王庆平说,他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画家。王庆平回忆起当年在新中就读的情景:<b>“王琼明校长当年曾经答应我,只要我在新中刻苦学习,高中毕业后就保送我到广州美术学院进修深造。”</b>我们的父亲当年对他的承诺,至今仍念念不忘。</p><p> 王庆平感叹道:<b>“可惜呀,王校长服从组织安排,1962年调回琼山县任书记了,我的‘画家梦’也落空了。自己的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当年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b></p><p> 回忆起我们的父亲,王庆平老先生感慨万千,他说<b>:“王校长严谨治学,为新盈中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你们的父亲王校长爱才如命,帮贫济困,真的想不到王校长亲自到临高车站为困难学子送行、送路费,王校长真的是一位人民的好校长!”</b></p> <p><br></p><p><b>春光如拂照窗书,引得秋风拂学庐。</b></p><p><br></p><p>翻开《新盈中学校史》,寻找父亲王琼明在新盈中学担任校长期间的革命情怀和历史印迹。</p><p><br></p><p> ——题记</p> <p>  1957年9月——1962年8月,王琼明担任第四任校长。全校拥有教师25名,职工2名。由于1958年和1959年招收了两个高中班,学校升格为完全中学,校名改为新盈中学。1961年秋,撤销高中班。</p> <p>任职期间,王琼明校长处处以党的利益为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面对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他忠诚于党的信念坚定不移。他到任时,学校还没有中共党组织,作为有着二十年党龄、担任过两任县委书记的领导干部,他意识到新中国的学校必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他决心在自己任职校长期间把学校党组织建立起来。按照组织原则,他首先把学校里的党员谢汉、林秀丽(女)召集起来,三个人成立了党小组,并向上级党组织递交了成立党支部的报告。<b>经中共临高县委批准,新盈中学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了,王琼明为首任支部书记。</b>党支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新盈中学工作直接领导的开始。自此之后,党支部在学校的工作中一直起着核心堡垒作用。</p> <p>在党组织的集体领导下开展工作,工作中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和模范带头作用。此时正当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兴起,他忍着时时发作的胃病,带领师生到儋县抱舍砍柴烧炭,到南宝挖煤炼铁,到海边打捞海澡,组成突击队到生产大队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工地上,他不畏艰难,身先士卒,亲临指挥。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干、苦干、拼命干。按时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也锻炼了师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p> <p>王琼明对于家境贫寒又酷爱读书的学生倾注了慈父般的深情厚爱。57届初第十一班<b>曾道雄</b>回忆道:<b>“我幼年丧父,家境十分清贫。上高中时,母亲又不幸患上了水肿病,我准备辍学。王校长三番五次劝导我,鼓励我咬紧牙关战胜困难。1959年,王校长准备保送我到广州音乐专科学校读书,并资助我20元钱做路费。当时我母亲正重病卧床,我实在走不开。他又多奔走为我办好了海南艺术学校入学手续,亲临车站为我送行,并赠予我10元钱和一张他的照片作留念。海南艺术学校的生活费用全部由国家包干,我在这里顺利地修完学业。他送我的照片我整整保存了半个世纪。”</b></p> <p>1957年4月——1958年夏季,学校开展反右派斗争。昔日谈笑风生的教师突然间沉闷了,有些教师被戴上“右派”分子帽子遣送回老家了,有些“右派”嫌疑的边缘人物也被插上了“白旗”。期间,频繁地安排劳动课,到海里去捞珊瑚石,这种用来烧石灰的石头可以为学校增加收入,这种活动对学生叫做“勤工俭学”,而对那些被插上“白旗”的教师则是“劳动改造”。劳动会使人们暂时抛弃人生的烦扰,以汗水换来的成果中得到慰藉,重新审视人生价值。</p><p> 1958年,全校师生经常参加公社安排的修水利、收稻子、积肥料、修公路劳动。有些学生经受不住劳作之苦,选择了辍学离校。初中第十八班学生被抽调到南宝煤矿参加全县冶炼钢铁大会战。他们身背行装赶往荒野上安营扎寨,住草棚,喝溪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教师卓汉然带着傅保志、王生平、陈美、陈明理、黄雁鸿、傅杨南、那孟香、陆兰英、吴梅少等学生,从文佛村的荒坡上挑铁砂到工地,每人带两个饭团,肩挑畚箕,一天往返步行百里路。白天建高炉、采铁砂,夜晚拉风箱、烧木炭,整整坚持了十五个昼夜。</p> <p>各种政治运动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耽误了功课,荒废了学业。王琼明校长认为,无论如何不能误人子弟,一定要想方设法补回来。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教学工作是重头,必须坚持党支部和领导班子的集体领导,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教学设施,保障后勤供给,一切为教学工作服务。为了调功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的积极性,王琼明校长亲临教学第一线兼任两个高中班的政治课。他倡导干部要把思想工作做到人的心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以情待人,使教师心甘情愿,学生心情舒畅,员工团结互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p><p> 这一时期,学校在社会上有了良好的影响,不但留住了本地生源不流失,还吸引了波莲、南宝、美良、调楼、东英、临城、加来地区的学生,儋县那大、光村、抱舍等地的学生也慕名赶来就读,驻军部队干部也送子女来寄读。征得临高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同意,两年时间扩招了两个高中班,把初级中学升级为完全中学,校名也由临高县第二初级中学改名为新盈中学。</p> <p>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这一指示肯定了新中国成立后九年来教育发展的业绩,也指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生产劳动,强调党在教育工作中的领导地位。</p><p> 从1959年下半年——1962年上半年三年困难时期,因缺少粮食出现严重饥饿现象,物质短缺,生活艰苦。王琼明校长带领全校师生,继承和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带头吃苦,勒紧裤带,勤教苦学,保证了各项工作正常开展,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学校已经由一所乡村普通中学跻身琼西地区乃至全岛一流名校行列。因此吸引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优秀教师入校任教,他们是语文教师陈拔群、梁其俊、王宗祥、金峰,数学教师陈光启、洪玉宝、王玉初,物理教师谢圣绪,政治教师李统,历史教师梁巨聪,音乐、体育、美术教师陈生明等。他们都是临高县教育界的名师,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在新盈中学讲坛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p> <p>教学质量和学业成绩是成正比的,一支德高学精的教师队伍,带出来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无论是数理化考试还是音体美竞技,他们的水平都是全县一流。期间有12名学生考取了广东水利学校、广州音专附中、广州地质学校、广州石油学校、湛江气象学校、北京体育学校等中专名校,引起全县轰动。</p><p> 1961年7月,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全县三个完全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统考,在考取大学的21名考生中,新盈中学占了9名。当这9名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目送下跨过琼州海峡去上大学时,全社会都对这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学校刮目相看,发出由衷的赞叹。</p><p> 这一时期,独具特色的是文体活动,这对学校来说多了一块响亮的招牌,对学生而言是培养了一项特长,在同行业中独领风骚。从五十年代开始,学校就成立了校际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游泳队、象棋队。尤其是冠名“蓝青”的篮球队,创造了打遍全岛无敌手,无一场输球记录的奇迹,成为人们眼中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明星球队。其他体育队在各项赛事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学校举行年度大型运动会,北京体育学校直接到现场录取新生。</p> <p>学校初创时期组建的文艺宣传队,积极配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反运动等中心工作,课余时间排练文艺节目,深入街头、村庄、港口宣传演出,他们既能演出整本的大剧目,也经常紧跟形势自编自演新鲜活泼的小节目,深受群众欢迎,也给全社会留下了良好印象。</p><p> 为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学校同时组建了合唱队、美术组、文学创作组、板报宣传组、通讯报道组。由于相当数量的同学具有文艺特长,文艺宣传队在挑选队员时标准高、要求严,又有陈生明这样的内行教师担任领队和编导,他们才能在1960年全区文艺汇演中获得成功。接着由陈惠梅、陈仁勇、张治新等八名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参加广东省群众文艺调演,以一曲民歌“哩哩美”《丰收归来》大获全胜。丰富多彩、新鲜活泼的文艺体育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丰富了学生的文艺知识,激发了爱国热情,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团结,使得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以均衡发展,也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p> <p>旅居美国的美术家符福生,广东省著名散文作家符启文就是从新盈中学业余文艺骨干中走向艺术殿堂的。符福生,1955年9月就读于新盈中学,1960年考入海南艺术学校美术班,1988年任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和中国画研究室主任期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海南厅创作140平方米大型壁画。符启文,从新盈中学考入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广州日报》副刊部主任,《广州日报》系列报《老人报》总编辑,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七部散文集,《符启文散文自选集》获得广东文学专项最高奖“秦牧散文奖”。</p> <p>  大姐王英华回忆说:“父亲王琼明担任新盈中学校长时,正好遇到‘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连年饥饿难耐。当时公社书记向父亲提议,把学校运动场(操场)耕犁种上蕃薯,解决饥饿问题。”但是,<b>父亲说:“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最为全面地表达了体育运动的精髓,是指导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性纲领,我们要坚决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时隔不久,父亲的老战友马白山司令员前来临高县新盈港视察民兵工作,并专程到新盈中学看望我们的父亲时,父亲把如何回应公社书记提出“犂操场种蕃薯”,与带领师生到附近的南宝等地开荒种蕃薯,解决饥饿并保住学校操场的全过程,向马白山详细讲述一番,马白山伯伯听后,赞成我们的父亲做得非常正确。</b></p><p>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学校经过合理规划,扩大建设规模,把原来的旧操场拓宽改造升级,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宽阔、崭新、靓丽的多功能田径场和现代化标准足球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高县委副书记、县长<b>曹文</b>致贺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盈中学<b>王赣</b>校长致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绝•桃李盈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重道尊师承志业,</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风化雨润书香。</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呕心沥血浇桃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薪火相传铸栋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新盈中学建校70周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盈中学第四任校长王琼明子女:王英华、王英丽、王雪芬、王雪芳、王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09.25/写于新盈中学</p><p><br></p> <p><b>  我们的父亲王琼明自1957年9月至1962年8月在新盈中学担任校长期间,忠心耿耿,忠诚于革命、忠诚于党,建立新盈中学第一个党支部。</b>父亲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耕耘五年,取得了辉煌成就。<b>群众称赞他为:"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严谨治学的好校长。"</b></p><p><br></p><p><b> ——后记</b></p> <p>[由于掌握的资料和本人的水平及时间仓促,其中难免有错漏和不够准确之处。为此,恳请革命老先辈、专家学者和读者们批评指正。]</p><p><br></p><p>编辑:王俊</p><p>修改:2020年5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