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杨柳春风三月三,画桥芳草碧纤纤。一双燕子归来后,十二红楼卷绣帘。”风微柔,花渐开,春正长,此时三月好风光。</p> <p> 三月三又称“上巳节”,春浴日,女儿节,同时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情人节,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诗情画意的传统节日。</p> 现在很多小情侣把七月初七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追溯到最初时代,中国的情人节是三月初三,记载于《诗经》,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br><br> ——《诗经·郑风·溱洧》 在这首经典的爱情诗里,青山碧水,红桃柳绿,明媚的阳光,笑靥如花的脸庞,怦然心动的心情,嬉戏追逐的身影,还有定情的芍药花,在最初和最美的大自然,没有所谓的礼教约束,大胆说出心中的爱,在山水间流淌开来。如此动人,让人心醉。 三月三,美好而诗意的日子,勇敢去爱,认真生活,春暖花开里爱一个人,感受“春风十里不如你”的浪漫。三月三,愿一切如你期许,愿你尽享明媚春光,愿你活得纯粹、简单、适意,愿你的未来光芒万丈。盼一池春江水暖,许一世浪漫相伴。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是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后人为纪念黄帝的功德,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要在黄帝故里举行各种拜祖活动。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br> 时当暮春,风和日暖,官民人等,聚集水边,撩水于身,踏青于野,别有一番生活情致。《论语》中记载,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在暮春之时,穿着春装,在沂水中沐浴,就是这种节日习俗的痕迹。最早记录这个节日的是西汉初期的文献,郑玄《周礼》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经过文化名人的点缀,这个节日便具有了高雅情调。 “上巳节”也与中国书法有着联系——公元353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和41位文友聚会绍兴兰亭,并写就《兰亭序》,此后“文人雅聚,曲水流觞”成为千古佳话。 所谓“曲水流觞”正是魏晋时期,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习俗。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东晋海西公也在建康钟山立流杯曲水。<br>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是一种古代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br> 如今,我国只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有关上巳节的习俗。光阴荏苒,有一些传统节日正渐渐被人们淡忘着,如此美好的三月三,不应该与我们渐行渐远。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壮族·歌圩节</div><br> 三月三,广西壮族有“歌圩节”“歌仙节”,相传为纪念歌仙刘三姐而举行,家家蒸五色糯米饭、做红鸡蛋,祭祀祖先,接待亲友。人们赶歌圩、搭歌棚、办歌会,青年男女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嬉戏娱乐,终日歌声不断,成为今之“歌节”。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瑶族·干巴节</div><br> 三月三,云南,瑶族有“干巴节”。各村寨男女老幼结对进山打猎或下河捕鱼,集体宴饮,共祝丰收,唱歌跳舞,欢度节日。<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黎族·孚念孚</div><br> 三月三,海南岛黎族又叫做“孚念孚”,既是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渔猎丰收的节日,又是青年男女的“谈爱日”。是日,村寨集会预祝丰收,青年男女对歌欢舞,以“三月三”为定情之日。老人们则拎着酒坛,走亲串友,曰喝“团结酒”。<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布依族·聚会日</div><br> 三月三,云南布依族家家户户做花糯米饭招待亲友,以此日为合家欢聚、亲友聚会之节日。有布依族三姐妹请外公吃饭之传说。<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侗族·花炮节</div><br> 三月三,广西三江侗族有“花炮节”。花炮三响,象征团结、幸福、吉祥。花炮鸣放升空后,各村寨芦笙队、狮子队争抢花炮圈,夺得者获优胜。还要举行文体活动,唱侗戏、赛芦笙、射箭斗鸟。附近的苗、瑶、壮、汉等民族民众亦前往参加。<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畲族·谷米节</div><br> 畲族的三月三是谷米节,与原生态的谷雨含义颇为接近,谷米节日是谷米的生日。这天谷米普遍会获得谷雨的浇灌而重新诞生幼苗,茁壮成长。是日,家家染乌饭祭祀祖先。 三月三的风俗习惯有以下一些: 祓禊:指去灾病,上古女巫给去晦,唐宋时流行泡温泉,在水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为去灾祝福之意。<br> 畔浴/泡温泉: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修禊: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br> 互赠香草: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 郊外游春: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并以芍药定情。<br> 临水饮宴:又叫曲水宴。流觞时,水边设席障,茶具与花,进行宴饮,吟诗作赋。十分风雅,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此风在唐尤甚,至宋以后渐无闻。<br> 赏桃花:农历三月三的桃花最为茂盛,所以踏春之余欣赏桃花之美。<br> 放风筝:正所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三月三,暮春天。梦里踏青醉桃花,窗外雷雨听疏繁;<br><br> 三月三,池水暖。草长莺飞蝶轻舞,漫步人生静若观。<br><br> 在这个特殊的春天,如果不能去结伴踏青,那就读几句诗经,染几分浪漫,如果不能与心上人相见,那就借几缕春风,捎几许思念。 又是一年三月三 ,华夏儿女共祈福,心怀虔诚拜轩辕,惟愿春常好,人康健,山河锦绣,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