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厅里人潮涌 舞蹈学院学生多

新植

北京音乐厅 隶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其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1983年,在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严良堃亲自主持下,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成为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音乐而设计建造的现代风格的专业音乐厅。它坐落于北京西长安街南侧,北面与景色怡人的中南海毗邻,西临繁华的西单商业街,向东远眺,宏伟的天安门广场和国家大剧院,蔚为壮观。 近半个世纪以来,北京音乐厅作为国际专业音乐厅之一,是乐坛精英施展才华的理想舞台,曾有众多国内外音乐大师在此一展才华,他们是:梅纽因、斯特恩、小泽征尔、马友友、斯科达、多明哥、卡巴耶、刘诗昆、殷承宗、傅聪、林 昭亮、吕思清、王健等多名知名音乐家;北京音乐厅作为中外音乐百花争艳的艺术殿堂,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音乐厅作为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一方净土,为丰富首都人民的文化生活,普及高雅艺术营造了优雅的环境,培养了难以数计的音乐爱好者。 北京音乐厅是一座以黑色大理石为基座的白色长方形建筑,风格典雅、造型端庄。演奏厅舞台口宽 17.8米,深9.6米,可容纳1182位听众。厅内采用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建筑声学措施,获得了良好的音质,频率特性和适度的混响时间以及均匀的声场分布,以其明显的厅堂声学优势吸引着众多的表演家和听众;密闭的隔音门和隔音走廊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环境噪音的干扰,确保演员和听众全神贯注地置身美妙的音乐氛围中;敞开式的演奏台可同时容纳百人交响乐队及百人合唱团。取消了传统的框式台口,使台上台下融为一体,令人倍感亲切。二楼的"大提琴咖啡厅"宽敞幽雅,为前来欣赏音乐会的观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息、交流的场所,优美的音乐和香醇的咖啡同样是浓的化不开;二楼至四楼的"音乐厅画廊"定期展出国内外著名画家的画作,更使这里成为一座综合的艺术殿堂。 新北京音乐厅在外观上比改造前更明快,改造后的音乐厅浅蓝灰色系的墙面和玻璃幕墙,看上去比改造前的风格明快得多,门前六根不锈钢的通天立柱支撑着一个出挑10米的出檐,使音乐厅的视觉有了彻底的改变。音乐厅的设计考虑相当周全,此次改造把舞台向前扩了70厘米,两边的木制围墙也各向外退了20厘米,使得舞台看上去更宽大了。为此,还将观众席的前三排座位拆掉,音乐厅也由原来的1182个座位减少到了1024座,而观众席的视线也做了重新调整,层层加高比以前更适于观看。座椅的宽度由原来的53厘米加宽到55厘米,行距也有所增加。每一个座位下面都有一个送风口,这也是按照最新的剧院标准设计的,“SARS之后,国家对剧院的新风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楼两侧的入口内还为残疾人专设4个轮椅座位,考虑相当周全,体现对迎来残疾人的关怀。 音乐厅是欣赏音乐的场所,因此声学设计是内部改造的重点,也是北京音乐厅改造后能否成为严肃音乐演出最佳场所的关键。为使得观众厅拥有高质量的建声环境,整个天花顶一改原来的“后工业”风格,变得更加舒展从容,并因此而向上升高2米。除了墙壁、地面等改造,最主要的是在演奏台的上方悬挂了4排16块由美国专业机构根据中广电设计院声学所的设计要求全新设计的透明花灯形可升降反音板,以调整反射角度,加强观众厅前区的反射声。经过严格测试,由舞台发出的声音混响时间在空场时达到2秒,而坐满观众时则正好达到最佳的1.7秒,彻底改善了原来人们普遍感到声音发“干”的问题。演奏台向外扩展了0.7米,既保留了原有的管风琴,又增加了可升降的钢琴台与合唱台。此外,观众厅将针对欣赏视线、楼座与池座、包厢与走道等细节进行更加人文化的调整,完善视听两方面的需求。外部设计成为晶莹剔透玻璃音乐盒。相比过去,这座新北京音乐厅把北京这座城市装点得更加艺术,更加妩媚。 奏厅内采用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建筑声学措施,获得良好的音质、频率特性和适度的混响时间以及均匀的声场分布,以其明显的厅堂声学优势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使其成为国际音乐艺术交流的重要演出场所。<br>重开张后的北京音乐厅,舞台面积扩大,可同时容纳百人交响乐团及百人合唱团。音乐厅还增设了国际最先进的同期录音设备,使音乐厅成为更加专业化、现代化的演出场所。 指挥:维杰·乌帕德雅亚(奥地利) <br>维杰·乌帕德亚雅出生于印度勒克瑙市。他曾经在奥地利学习指挥和歌剧,获得格拉茨音乐和表演艺术大学文学硕士学位。<br>2003 年至今,维杰先生担任维也纳皇家爱乐乐团及合唱团指挥,常期与世界著名艺术家和剧院合作,包括中国著名作曲家关峡和著名歌唱家彭丽媛。2008 年 8 月,关峡作曲的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 , 由彭丽媛担任主角,皇家爱乐合唱团担任合唱。通过这次合作,维杰先生被邀请到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执棒。<br>2007 年 11 月,维杰先生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董云虎先生邀请,在维也纳召开的西藏论坛中,就《如何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发表演讲。<br>维杰先生一直在北京、上海和成都等各大音乐学院担任指挥系客座教授。同时也在世界各地如法国巴黎、秘鲁利马、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和哈萨克斯坦艾马迪等音乐学院担任教授。他定期到欧洲、亚洲以及南北美洲执棒并录制了大量唱片。他改编的奥地利圣诞颂歌在全欧洲至今依然广为流传。 本场演出<div>指挥:维杰·乌帕德雅亚(奥地利) <br>乐队首席:赵坤宇 <br>男高音:丹尼尔·斯托克(奥地利) <br>南音:蔡雅艺 <br>中国鼓:范妮 <br>古筝:吉炜 <br>合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 <br>维也纳大学合唱团<br>时间: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19:30<br>地点:北京西城区北新华街1号 北京音乐厅<br>票价:380 280 180 120 80元</div><div>演出曲目:维杰.乌帕德亚雅 第二交响曲《长安门》<br></div> 古筝:吉炜 当代中国杰出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古筝硕士导师,中国扶贫基金会“温暖爱心形象大使”、全球十大成功华人女性(香港《Jessica》 杂志2010年评选),中国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高校优秀教师奖。中国权威音乐大奖“中国金唱片最佳演奏奖”获得者(成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古筝演奏家),所演奏的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被世界最权威古典唱片公司DG唱片(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 德国留声机唱片公司)收录并出版(钢琴协奏郎朗先生),并成为首位为该唱片公司录制古筝作品的演奏家。出版数十张个人独奏CD专辑、个人独奏现场音乐会DVD与教学DVD,其中与多个国家演奏家乐团合作出版的专辑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发行。<br>备受中外乐坛瞩目的中国民乐演奏家,以精湛的技巧与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获得业内外的赞誉。她曾在国际国内举办音乐会上百场。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是1996年经文化部批准在原中央乐团基础上成立的国家乐团,直属于文化部。下设交响乐团、合唱团、北京音乐厅三个艺术生产单位。自1956年,中国的国家乐团——中央乐团成立至今,这支中国交响乐艺术的“旗舰”乐团已经挺立潮头、扬帆远航半个多世纪,在音乐史上镌刻下自己的座座丰碑。乐团始终坚持通过严苛的业务考核选拔最杰出的华人演奏家,其中不乏国际、国内大赛的获奖者,这些音乐家的云集为乐团注入了无穷的能量。上世纪,著名的中国指挥家李德伦、韩中杰、严良堃为乐团业务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时期,在国际音乐界赢得声誉的华人指挥家陈佐湟、汤沐海、邵恩承前启后,为乐团发展作出了贡献。 南音:蔡雅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代表性传承人;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南音研究中心主任;泉州市南音雅艺文化馆创办者。1993 年就读于泉州艺术学校南音班,毕业后受聘于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担任音乐指导。2003年回国,以专业第一名被福建省泉州师院艺术学院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录取。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8年再次赴新加坡湘灵音乐社任音乐总监;2010年赴英国参加北威尔斯“兰格冷国际音乐比赛,获民族独唱独奏组冠军;2011年受聘于新加坡城隍艺术学院任艺术总监。2013 年受聘为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南音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同年发起南音雅艺小众南音传播平台,2017 年获厦门大学艺术硕士学位。<br>近年来,曾多次参加国际音乐学术会议及国际艺术节,把南音带到了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家。2011 年 7 月,受邀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为 CHIME 会议呈献个人南音专场表演;同月,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执教“中国南音夏令营”,全程英语授课;2013 年起致力于推广“南音雅艺”,传承中华古乐之精髓,走小众文化传播之渠道,并专致于“南音公益课程”分享。2015年5月创建“南音雅艺文化馆”。在从事民间推广的同时,还受邀到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福州大学等高校举办南音讲座与示范。同年底受邀率团赴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联合国总部等做南音交流与音乐会分享深受好评。 男高音:丹尼尔·斯托克(奥地利) <br>丹尼尔·肖斯托克出生于德国,之后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学习钢琴。他对于剧院和音乐的兴趣指引他来到维也纳,他在维也纳大学开始了对于剧院、电影以及媒体科学的学习,同时他也开始学习声乐。为了深化并掌握自己的歌唱技巧,他决定继续接受音乐教育,并来到了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与佛罗伦萨音乐学院。<br>他作为男高音独唱,在多个国家的城市进行演出,其中包括: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波士顿、巴西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以及库里蒂巴,他也参加了在中国、印度、智利以及阿尔及利亚的演出,除此之外,他还在欧洲各国,比如意大利、法国、土耳其和奥地利进行演出。<br>他曾经在多部歌剧作品中饰演角色,还唱过不少清唱剧作品。2014 年 12 月,他演唱了维杰·乌帕德亚雅的《祈祷者的旗帜》中的男高音部分。2015 年 4 月,他在维也纳音乐厅演唱马勒第八交响曲中的男高音部分。 北京舞蹈学院是一所以高素质舞蹈人才培养、高水平舞蹈理论研究和作品创作为主要任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为北京舞蹈学校,始建于1954 年,是新中国第一所专业舞蹈学校。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北京舞蹈学院,隶属于文化部,2000 年划转北京市人民政府。学校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唯一一所专门化的舞蹈教育高等学府,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专业设置全面的舞蹈知名院校,被誉为“舞蹈家摇篮”。 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舞蹈教育教学改革,现设有中国古典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国际标准舞系、音乐剧系、创意学院(下设编导系、现代舞系、艺术设计系)、人文学院(下设舞蹈学系、艺术传播系、公共基础部)、教育学院,与研究生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继续教育学院、舞蹈考级院、青年舞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等教学机构,共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教育体系。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员工近600人,全日制在校生近2400人(本科生1300余人、研究生近200人、附中学生800余人),继续教育学院现有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学生约5000余人,舞蹈考级院每年在海内外培训舞蹈考级师资5万余人,有近50万学生参加舞蹈等级考试。 建校60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以“遵道崇德,天地人和,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的校训为引领,以“坚持高层次的文化追求、坚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坚持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为工作目标,以引领和推动中国舞蹈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舞蹈大学。 北京舞蹈学院1955 年起开始招收外国学生,截止目前已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几十个国家的学生来校学习,教育层次涉及研究生、本科、附中以及专业进修等。学校已分别与英国、美国、意大利、韩国、新西兰、新加坡、奥地利等国家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十几所院校及专业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稳步开展教师交流、学生互换、联合编创、演出等校际合作项目,并开展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双学位合作项目。 2017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