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279]——且教桃李闹春风

杨永发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海棠花</b></p><p>&nbsp;</p><p>“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两千五百年前《诗经·卫风·木瓜》,可能是迄今为止中国有关海棠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据考证,木桃即为木瓜海棠,或是贴梗海棠。</p><p>&nbsp;</p> <p>海棠产自中国毫无疑问,栽培历史悠远。每到阳春三月,海棠花盛开,初始如胭脂点点,数日后则渐成缬晕明霞,花落时分又如素妆淡粉。加以叶茂枝柔作映衬,娇妍动人。</p><p><br></p> <p>海棠的花朵较小,但繁花累累、重葩叠萼,一时间花团锦簇,一树千花,引人入胜,令人陶醉。金代诗人元好问《赋未开海棠》诗二首其一曰:“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p><p><br></p> <p>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便是国人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海棠素有“国艳”之誉,栽在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p><p><br></p> <p>海棠属蔷蔽科苹果属,作为优异的园中观赏植物,目前在我国约有20多个品种,尤以西府海棠和垂丝海棠最为著名。</p><p><br></p> <p>西府海棠枝干直立多节,花形较大而花色偏红。据说是因晋朝时生长在西府(今安徽省内)而得名。颐和园乐寿堂内的海棠就是这个品种。它原植于北京西直门外将乐寺中。由于娇艳俏丽,每逢四月花期,游人络绎不绝。慈禧太后听说后便命人把它移植到颐和园内自赏,似美人深锁宫苑,直到清王朝垮台后才重新与游人见面。</p><p><br></p> <p>垂丝海棠花梗细长、花瓣重密,柔蔓迎风袅袅,别有风趣。贴梗海棠又名铁角海棠、贴梗木瓜。与西府海棠同科不同属,因花形似海棠、花梗极短,几乎贴在枝干上而因此得名。《诗经•卫风》中所描写的木桃,即贴梗海棠。木爪海棠的花冠呈砖红色,它的果实就是海棠梨,又名木瓜。</p><p><br></p> <p>早在先秦时期, 中国就有海棠花卉栽培的文献记载。汉代海棠花卉与园林艺术关系密切。到了唐代,无论是栽培技术还是种植面积,海棠花卉都有长足的发展。宋代海棠花卉又在前朝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并最终达到顶峰,当时它被认为是“对花的尊重”。元朝时期战争仍在持续,许多花卉因此受到牵连,但唯有海棠一枝独放,仍然保持着繁荣的势头,人们称赞它是“花中的贵妃”,甚至为“花中的仙女”。</p><p><br></p> <p>中国鲜花无数,唯海棠花却甚为独特,被寄予了众多的人文内涵。海棠花的花语:温和、美丽。海棠无香,是因为暗恋去了,它怕人闻出心事,所以舍去了香。</p><p><br></p> <p>《中国海棠花文化初探》说, 海棠诗的海棠意象内涵有两种:“一是单纯称赞海棠的绝色风采, 花开盛景, 描绘其令人赏心悦目的姿色;二是借海棠抒发伤春、惜春之情”。</p><p><br></p> <p>唐德宗贞元年间,贾耽为相,著有《百花谱》,书中赞誉海棠为“花中神仙”,此书为较早使用海棠这一称谓的著作,此前海棠多用“柰”概括。到了北宋,沈立的《海棠记》中记载:“尝闻真宗皇帝御制后苑杂花十题,以海棠为首章,赐近臣唱和,则知海棠足与牡丹抗衡而独步于西州矣。”</p><p><br></p> <p>唐玄宗曾将杨贵妃比作海棠, 据北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记载:“上皇登沉香亭, 召太真妃, 于时卯醉未醒, 命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 妃子醉颜残妆, 鬓乱钗横, 不能再拜, 上皇笑曰, 岂妃子醉, 是海棠睡未足耳。”宋朝苏东坡借用唐明皇“海棠春睡喻贵妃”的典故, 也以海棠喻美人, 其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红妆”乃女人之妆, 以海棠为女人也。</p><p><br></p> <p>海棠一遇春天繁花似锦, 朝气蓬勃, 但花无百日红, 海棠花期很短, 西府海棠花期只有两个多月。花落去, 春已归, 更易引起人们的感伤, 其原因正如杜甫所言:“不是爱花几欲死, 只恐花尽老相催。”李清照有诗云:“长记海棠开后, 正伤春时节。”</p><p><br></p> <p>宋代王安石之子号称“临川三王”之一的王雱有诗云:“海棠未雨, 梨花先雪, 一半春休。” 杨万里的“故园今日海棠开, 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 一年过社燕方回”, 更是以花为喻,滋生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万物皆春, 人生迟暮。</p><p><br></p> <p>对海棠花痴迷到走火入魔地步的,要数南宋诗人陆(游)放翁。他认为海棠之美甩扬州牡丹十几条街。“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衰翁不减少年狂,走马直与飞蝶竞”;“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妆”。有的时候,它竟然赏花至深夜仍不愿归去:“贪看不辞持夜烛,倚狂直欲擅春风。”</p><p>&nbsp;</p> <p>元明清三代海棠成为文人常用的意象,歌咏海棠的诗词多有流传。近现代喜爱海棠的名人也大有人在,朱自清在散文《看花》中写到:“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 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更是直接命名为《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p><p><br></p> <p>曹雪琴在创作《红楼梦》时,更是不遗余力地将“海棠”文化推向顶峰,海棠可以说是“千红万艳”的象征。海棠是湘云的本命花,西府海棠应是林黛玉的象征, 因为西府海棠又名“女儿棠”。怡红院中还有白海棠, 海棠别名“断肠花”“相思草”, 这难道不是林黛玉对贾宝玉牵肠挂肚、魂牵梦绕, 最终痛断肝肠的写照吗? </p><p><br></p> <p>曹雪芹把海棠以海棠社为核心的大观园,甚至是整个贾府红颜佳丽的象征, 无论是宝钗、黛玉、三春等大家闺秀, 还是晴雯、香菱、平儿、鸳鸯等丫鬟, 均是女子中的上品,也是绝色而命薄的海棠花。</p><p><br></p> <p>至于张爱玲一生三大恨,其中“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实乃多此一举,似乎有吃了粽子还蘸糖之嫌。海棠花的姿态已经无与伦比,为何还要非香不可呢?川端康成在凌晨四点,为海棠花未眠,他在欣赏海棠花时,可没有半丁埋怨海棠无香之意啊。(谢谢浏览)</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