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孩子们: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地有各地的民俗特色,那么你们知道我们延安民间艺术吗?</p><p> 延安有美妙绝伦的剪纸,有绚丽多姿的农民画;有异彩纷呈的毛麻刺绣;有唱不完的信天游,有吹不尽的唢呐曲,有扭不够的大秧歌;有蜚声海内外的安塞腰鼓,有誉满中华的洛川蹩鼓,有享誉黄河两岸的宜川胸鼓;有别具一格的陕北道情,有独树一帜的陕北说书。它们,南北有派,东西有系,县县不同,乡乡有别。</p><p>目前认定的延安民间艺术分13艺20品。</p><p>“13艺”分别是:</p><p>安塞腰鼓、宜川胸鼓、洛川蹩鼓、黄龙猎鼓、志丹扇鼓、延川大秧歌、子长唢呐、黄陵抬鼓、富县飞锣、吴旗铁鞭舞、甘泉莲花灯和延长梆子和宝塔区的木兰(鼓)舞等13种。</p><p>“20品”有:剪纸、农民画、毛麻绣、薰画、布堆画、根雕、石刻画、面花、剌绣、泥塑和豆粘画等近20种。</p> <p>安塞腰鼓</p><p>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p> <p>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p> <p>陕北说书,以说为主。这一民间曲艺在甘泉流传久远,且区域广泛,听众甚多。说书者不受场所、灯光、音响等限制,说书形式也变化多端,由一人说变为几人说,由坐着说变为走场说,即表演说。乐器以三弦为主,辅以二胡、梅笛、竹板、铃铛、铜锣、皮鼓等。</p> <p>富县飞锣</p><p> 飞锣,原名马锣,流传于富县交道塬一带。为古战场收兵的信号,也是战士在庆贺胜利时的一种舞蹈。逢年过节,飞锣队一般四六成双,或八十成对,尾随在秧歌队的后面,走村串户。队员们身着骑士装,一手掌锣,一手握锤,敲敲打打,跳跳蹦蹦,甚是活跃。场地表演时,秧歌队围成一个圆圈,飞锣在中间表演。敲打动作形式各异,绵羊碰头",即四名飞锣队员围成正方形,手舞足蹈,敲打铜锣,摇头晃脑,两两沿对角线向中间聚拢,再腾空飞锣,再后退,再飞锣,依次反复又如"五马跑四角"等。</p><p> </p> <p>子长唢呐</p><p>子长唢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唢呐手也叫吹鼓手,也称“龟子”,但际上,“龟子”是“读qiu兹”转音,是说这种乐器是从西域龟兹传过来的,也可视为“洋货”,它以五人一组,系吹打结合吹奏班子,活跃在民间。乐队人虽少,但乐器声音洪亮,吹起来红火热闹,曲调委婉动听,群众十分喜欢。堪称陕北一绝的子长唢呐,不再仅仅局限于红白喜事,它正作为一个品牌,逐渐为全国人民所熟悉,吹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吹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彰显了民间文艺的风采。</p> <p>富县薰画,起源于富县民间古老的装饰工艺品---碗架云子,碗架一般为立式三层,高2米,长2~3米,是延安南部各县农村储放盛米、面的瓦缸和餐具的家具,功能类似今天的橱柜。碗架正面敞开,为美化居室、防虫挡尘,民众就用薰画粘于架层上,因此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p><p>薰画与剪纸是一对姊妹艺术。孩子们你可能不曾听过,薰画制作时,先构图,后剪样子,根据设计的要求分别将样子平铺在白纸或色纸上,以清水雾喷浸湿后,再用松枝、桦树皮或煤油灯反复薰熨,待黑烟将纸薰干,轻轻揭下样子,即显露出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画面。薰画兼具剪纸和版画的艺术效果,古朴浑厚,结构严谨,手法简炼,主次分明,虚实相映,形象夸张,主题鲜明,是中国民间艺苑的一株奇葩。它与富县剪纸珠联璧合,为富县赢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名</p> <p>洛川麻绣</p><p>俗语道:"麻袋上绣花──底子太差。"而洛川县的民间艺术家们硬是在麻布上绣出了美妙绝伦的艺术奇葩。洛川毛麻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思新颖,技艺精湛,多出自村姑农妇之手。构图上尽量将画面充满、平面展开、互不遮挡。造型上大刀阔斧,削繁就简,大胆夸张,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色彩艳丽。作品集精细华丽与粗犷拙朴于一体,富有装饰性和实用性。1984年王生毅创作的《艾虎》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及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洛川毛麻绣被中国美术馆、陕西省展览馆、上海展览馆收藏180多件,并多次飘洋过海,赴国外展出,有500幅被法国收藏。</p> <p>宜川胸鼓</p><p>宜川胸鼓,原名花鼓。历史悠久,以宋代以后在宜川黄河沿岸一带盛行,逐年演变流传,胸鼓表演以它矫捷刚劲,潇洒爽朗,节奏明快,清脆奔放的风格独树一帜。它既能登台表演,又宜街头广场演出,人数可多可少,男女皆有。舞者扮相别具一格,男女各穿不同服色,头扎英雄巾,佩戴武士樱,胸打英雄结,身背英雄花,腰系彩色绸,手腕紧袖口,下腿扎裹缠,脚穿登云鞋,形似鹤势螂形,玉貌丹唇,英俊威武。表演中花样繁多,最早由男女两人对舞,一人敲小锣,一人打鼓,运用跑圆场,套八字,十字交叉,双打、连环打、围腰打,男女鼓手左手握硬木槌,右手持牛皮软槌,打起来花而不乱,清脆有力,舞姿优美矫健。整个表演气势磅礴,绚丽多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p><p> </p> <p>黄陵木刻在继承木刻艺术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木刻艺术的新工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使木刻艺术焕发生机,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艺术性和收藏价值。</p> <p>黄陵抬鼓</p><p>黄陵抬鼓也称"龙鼓",是具有鼓乐和鼓舞两种风格特点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是黄陵祭祀活动和秧歌社火中常用的大型打击乐。抬鼓鼓面直径约80cm,最大直径约150cm,鼓身40─120cm不等,表演时由两人同抬同打,两人抬一人打,4─16人抬3人打三种形式,一经擂动,气势磅礴,有排山倒海之势。</p> <p>洛川蹩鼓</p><p>"蹩"在洛川县土语中是"蹦跳"的意思,洛川蹩鼓最大的特点是在蹦跳中完成各种舞蹈动作。</p><p> 洛川县距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陵不过百里。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古战场,迄今尚存战国魏长城、秦直道、烽火台等遗址。蹩鼓,就是反映古代战斗生活的一种民间舞蹈。</p><p><br></p><p><br></p><p> 洛川蹩鼓表演者一律为男性,均士卒装扮,头包战巾,背插战旗,腰系战裙,腿扎裹带。道具以鼓为主,间以钹锣。表演起来,大鼓隆隆,钹锣齐鸣,鼓手们东蹦西跳,左冲右扑,如古代士卒拼搏冲杀,给人一种古战场重现眼前的感觉。</p><p> 蹩鼓的基本动作有单跳、双跳、搓步、拧摆等,"双跳"双脚同时起跳下落,上身后仰,动作粗犷有力;"单跳"稳健潇洒大起大落,身姿灵活自如;"搓步"刚建,"拧摆"柔美。根据表演方式不同,它又可分为大场鼓、小场鼓和过街鼓,以它独特隽秀、粗犷雄健的舞姿和隆隆鼓声,犹如一支回旋在黄土高原上震天动地的狂欢曲。</p><p> </p> <p>黄龙猎鼓</p><p>黄龙猎鼓也叫"黄龙斗兽锣鼓"。相传是从黄帝时代流传至今的民间锣鼓舞蹈,黄龙猎鼓整个表演方阵一般由150至300名男性青年组成,场面气势宏大,壮观威武。表演者面戴"虎、豹、熊、狮"面具,身着象征性兽衣的鼓手代表凶狠的野兽;披肩长发,头戴冠冕,手持花杆敲锣击镲的演员代表黄帝部落的先民。表演过程分为"出巡、曾观、围猎、庆四个部分。向观众生动展现黄帝时代先民们围猎、狩猎的壮观场景,所以也叫“斗兽锣鼓”,开场为五面幡旗,表示虎、豹、熊、狮、狼,后面有花枪、铜器纵队。演员长发披肩,头戴冠冕,赤膊上阵,腰系树叶围裙,斜挎虎皮图案的佩带?脚穿草鞋。鼓手面戴五兽面具,表演时,模仿各种猛兽的神态及人类斗兽的动作,虎啸龙吟,狼奔豕突,气势宏大,锣鼓轰鸣,吼声震天,壮观威武,整个鼓阵粗犷豪放,遒劲雄浑,洋溢着原始野性的灼热光芒,表现了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生命共存性,寄寓着人类对自身命运的追溯与寻根。</p> <p>志丹羊皮扇鼓</p><p>志丹羊皮扇鼓属于文场表演艺术,男女均可表演。分场地表演和过街表演两种。主要动作有鞔头鼓、踢腿转身鼓、对鼓、跑鼓等基本套路。表演时演员左手拿鼓、右手拿槌,随着鼓点翩翩起舞,趋时好看。[</p> <p>黄陵面花</p><p>黄陵面花也称“花供”、“供”、“罐罐”、“油饽饽”、“喜斗子”、“油馍”、“硬盘”、“茧”等名称,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叫法和说法,在黄陵及其周边县区,农历腊月二十三上“供”家家都要蒸“供”、蒸“枣山”供奉在灶前,敬神祈祷、祈求平安,当地有俗语“腊月二十三送灶爷上青天”、“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平安”就是这么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蒸“供”还愿,就是上年喜添子女,因当时的生存条件太差,害怕子女夭折,就借“供”把孩子寄在灶前,祈求子女平安健康,当年又蒸“供”还愿;月尽(农历腊月三十)家家的男人要带着妇女蒸制的“供”来到祖先的坟墓前,供献请灵,供献结束后把“供”掰开一半埋在坟头,其余的带回让自家的孩子食用,用此来教育孩子不忘祖先恩德赏赐,当天晚上还要将事前蒸制的十个供(有莲花、菊花、牡丹等带有吉祥寓意图案)供在祖先神位之前,予祈承蒙祖先庇佑连年有余,富贵吉祥;同时过年时还要为孩子蒸老虎馍、兔馍、馄饨(蛇头鱼尾),为老人蒸油馍,油包包,晚上把老虎馍放在窗台,孩子枕头两边、脚底,用来消灾避邪,兔寓意孩子机敏灵活,可爱可亲;油馍寓意老人健康长寿,全家安康,这种习俗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过年的“供”还用来敬天神、地神、土神、门神。农历正月十五元霄节,各村各户还要蒸制插花供,用竹蓖子,高梁皮等作为主杆,配以绿色纸缠绕,捏制出各色花卉,如牡丹、菊花、莲花、十二生肖、吉祥动物等花型,插在主杆上,再把主杆插在大圆馍上蒸制出笼便成为插花供,到时还要垒灯山,敬月神,敬风伯雨师、八蚱虫螂,以祈求风调雨顺,无害虫吃田。</p><p> 每逢清明、扫墓祭祀、纪念轩辕黄帝之时,黄陵的农村妇女皆以灵巧的双手,用手揉、搓、捏、用剪刀、木梳、顶针、竹棍等工具,剪、压、排、扎制作出形态各异的造型的万物生灵,再用一些花朵、椒粒、豆子把眼睛一点,并用红、黄、绿、蓝等颜色将枝叶花瓣涂染,组成不同的图案。然后经过四十分钟的蒸制,一切对未来美好的祈祷、祝愿,全都溶到花馍上。而作为祭祀轩辕黄帝和祖先的供品,则要求面花结构复杂,造型生动,有较高的审美和观赏价值。祭奠面花以花鸟鱼虫、飞禽飞兽、蔬菜杂果为主,或气势雄伟,或雅致优美、无不栩栩如生、精巧传神。 </p> <p>甘泉莲花灯 </p><p>莲花灯古称莲花舞,亦叫舞莲花,是一种源于隋唐宫廷娱乐的舞蹈。最初在隋炀帝于府村修建的 行宫中表演。甘泉莲花灯是甘泉县群众春节闹红火的传统民间艺术。莲花灯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甘泉莲花灯讲究舞者仪态万方,典雅端庄,动若风吹莲眵,鲤鱼翔底;静若芙蓉争艳,处子朝阳。如在夜间表演,但见粼光闪烁,秀女仙姬婆娑穿行于莲叶碧波间,其声莺莺,其舞婀娜,别有一番意境。这种艺术形式,与充满阳刚之气的延安五鼓相比,在气韵审美上多了几份宫廷的雅致,少了几份乡野的粗犷。</p> <p>陕北道情源于唐代。其曲以《承天》、《九真》等道曲为基准,唱词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随着道教的衰落,道教故事渐为民间故事、神话、传奇、小说所取代,扩大了道情的题材。陕北道情的表演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p> <p>木刻,中国木刻版画,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党中央在延安时期,以古元等为代表的老一代版画家,充分发挥木刻短小精悍,易于掌握,便于战斗的特点,配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斗争,立下不朽的功绩。</p> <p>志丹刺绣</p><p>刺绣为我国古老民族手工艺术之一,文献记载创於虞舜,考古出土遗物发现仅到商周。原始刺绣用途,本为装饰衣服以表徵地位尊卑,具有政治辅助工具的作用;後来始逐渐扩充为美化生活的装饰物,并且普及民间。至於刺绣具备的艺术性,随着发展阶段变化,呈现不同的特色。</p><p><br></p><p><br></p><p> 刺绣在陕北流传较早,遍及陕北,以志丹金丁镇为中心的刺绣基地正在向产业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主要形式有鞋垫、枕头顶、针扎、布动物、荷包、钱夹、马褂等。近几年,以康文莲为代表的一大批农村妇女,通过在劳动中摸索体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刺绣水平不断提高,很受外地及国际友人的喜爱,被他们视为珍品。其作品主要特点是构思新颖,设计巧妙,布局合理,独具匠心,美观大方,精细繁琐,反映了农村妇女淳朴、善良、厚道的传统美德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刺绣工艺。</p><p>延川大秧歌</p> <p>延安民间艺术</p><p>延长汉画像石,又称延长石刻画,是延长县民间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是古老的黄河文化沉淀的结晶。因其作品秉承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具有汉画像石的风骨而得名,拙中见朴、朴中纳绣、推陈出新、浑然天成为其主要艺术特色。 作者大多是民间会石匠手艺的农民,作品刀法娴熟,线条流畅,若行云流水,不留匠气,具有金石味。画面通过黑白对比,空间造型,动态处理,尺之间,尽显风俗民情,人间万象。1986年挖掘整理出数幅作品在陕西省美术家画廊展出后,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同年经专家推荐参加了法国巴黎世界民间艺术博览会,受到了国外朋友的青睐。</p> <p>剪纸,安塞人称窗花。历史悠久。代代相沿,民俗文化积淀很深,传统花样仍为“古时花”。安塞民俗给儿子定亲问媳妇有“不问人瞎好,只要手儿巧”的说法。民歌《迎亲歌》道:“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冒者,随意也。实际上安塞女子剪纸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安塞剪纸个性强烈,感情真挚,寓意深长。</p> <p>布堆画</p><p>布堆画是延川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它与棉布相伴而生,源自广泛流行于当地民间的拨花,是中国原始男耕女织的产物,其雏型源于陕北农村婆姨日常缝制在裹肚、垫肩、枕头顶、钱包、鞋面、烟袋包上的装饰物,创作材料是用棉纺织土布染成青、赤、黄、白、黑等颜色,以戏剧人物、民间传说、花鸟禽兽、民俗生活为题材,运用纯民间的复合造型法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缝合,最后制作出极具夸张变形、意象生动、想像奇特的艺术作品</p> <p><br></p><p>安塞剪纸</p><p>安塞剪纸是流行于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大凡喜庆的日子,安塞妇女都要铰剪纸、贴窗花。腊月天,妇女们围在一起,早早就为春节剪纸,临近年关,家家户户新糊的洁白窗户纸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剪纸。这样,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剪纸艺术展览会。安塞剪纸不仅造型美观,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美学、历史学、哲学、民俗、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安塞剪纸形式多样,风格淳厚凝炼,线条粗犷明快,寓意单纯质朴,充满对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p><p>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安塞农民画</p><p>安塞农民画是陕西省安塞县的民间绘画艺术。故名思义,是农民自己画的画。安塞有民间画家千余人,他们都以农家妇女为主。在劳动之余,用画笔描绘新生活反映新生活,取得了巨大成就。安塞农民画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色彩效果十分明显, 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p> <p>豆粘画</p><p>“豆粘画”由吴起民间过春节时粘贴在门框上的“瓜子娃娃”演变而得。其用材主要有豆类、糜谷等农作物。粘贴内容主要表现民俗、民风、人物、动物等。由于其用材独特,线条粗犷,表现内容丰富,故形成了鲜明的民间艺术风格。 一九九六年吴旗县文化馆积极落实延安市文化局下达的每县必须具有自己的“一艺一品”的战略任务,经过挖掘、整理、创作等工作环节,使吴旗豆粘画逐步形成规模,并于九九年在延安举办了吴旗豆粘画展出及研讨会活动。贵州电视台、《陕西日报》、《延安日报》等新闻媒体先后作了报道,被誉为“陕北油画”。</p><p> 0 1</p> <p>孩子们</p><p>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传统的民间艺术品离我们现代生活越来越远,正被人们渐渐淡忘,有的正慢慢的失传……</p><p> 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