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胡林古

峨东老农

<p> 古村胡林古</p><p><br></p><p> “先有胡林古,后有青州府。”</p><p> 早就知道这句话,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不明白的是:胡林古是什么?这是一开始萦绕在脑海中的问题。</p><p> 后来查资料,知道了胡林古是一个古村时,就赶紧去看看这个村庄的样子。结果走了两个小时,才知道修路,车根本进不了村。只得败兴而返。等得知路修好了,再次去看,就已经是秋天了。</p><p> 秋天的胡林古,一路红叶。去年因天旱,当地红叶大多干瘦,没有了往年的温润和饱满,红叶并不好看。没想到胡林古一路,红叶仍然丰腴自然,煞是好看!</p><p> 一进村庄,发现小河里仍溪水潺潺,也就不奇怪了。</p><p> 胡林古,位于青州市王坟镇西南部的大山深处,古村四面环山,植被茂密,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小气候,隐秘而又闻名,犹如世外桃源!</p><p> 河边的山坡上,传来阵阵机器声,有挖掘机操作,把大片的石头剥露出来,供人欣赏。小的石块垒成梯田,种花植树,把层层梯田变成了风景,让我感慨颇多。</p><p> 这种在大山上垒出的梯田,是祖祖辈辈生活的依靠,年年岁岁垒砌,千百年积累而成。在古代,单纯依靠人力,开山砌堰,辛苦又危险。尽管如此,这种贫瘠的山地,也只能靠天吃饭。当地山区十年九旱,自古收成单薄,百姓生活朝不保夕,每到冬春之际,往往青黄不接,有的只能外出讨饭。现在梯田不再种粮食了,老百姓解决了温饱,梯田成了风景,也算是欣慰吧。</p><p> 胡林古不光石头多,树也多,柿子、山楂、红叶等随处可见。当地青石是石灰岩,属于喀斯特地貌,柿子树多很正常,所以漫山遍野的红柿子,就是秋天胡林古的风景。</p><p> 板栗树多生长在砂石地带,按理说当地栗子树不应该多,但胡林古却有许多野生板栗树,有的竟然有合抱之粗,号称千年栗子林,也算奇怪了。</p><p> 我在村中的山坡上发现了槲树的身影,一下想到了“胡林古”村名的来历。</p><p> 槲树叶子,当地俗称波罗叶,过年蒸年糕,都用波罗叶垫底,既能当作笼布使用,又可增加年糕的清香,所以现在一些山村仍在使用。既然山谷有槲树,胡林古最初会不会是“槲林谷”,后因谐音演变为胡林古?</p><p> 当时我脑海中只是一闪,后来看到有的资料也是这么说,才明白了胡林古村名的来历。</p><p> 但当地的另一个名称我却至今也没想明白。据驴行网站介绍,胡林古所在的青州王坟镇附近,自古有一条古道,叫作“漫萨”古道。至于写作哪两个字,是“蛮萨”、“ 曼萨”,还是“曼撒”、“漫撒”?谁也说不清。但不管是哪俩字,单从读音都无法表达确切的字意。</p><p> 据资料介绍,历史上漫萨是青州的一块无人区。在这片蛮荒之地,曾有一条古道。从现存北道村路旁的一块民国时期重修古道的石碑上记载,古道自五井过天井岭,从南道至此,过漫萨走岸青峡谷,是一条官道和商贾之路。因此,附近许多村名都与此道有关,如南道、北道、侯家古道等。</p><p> 有人考证,从留存的遗迹分析,漫萨古道应分三路岔口:一路从杨集走胡林古、石头沟、孙旺,直到五里入青州城;另一路则从杨集向东走北道、白洋口、天井关、五井,到临朐;再一路是向西过黄巢关,去淄博。</p><p> 依托这片谷壑纵横的山区,在战争年代,当地成为抵抗日寇的重要战场,胡林古也就成了抗日根据地。</p><p> 抗战时期,为保密和安全考虑,我党很多政府机关都搬迁到偏僻山村,当时的淄川县委在岭子东牛角,博山县委在南博山刘家台,沂源县委在三岔双石屋,益都县委就在胡林古。</p><p> 1939年,益都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冯毅之任第一任县长,后来的中共益都县委、县政府转移到胡林古村办公,直到1945年8月才随攻城部队进城。至今,村内仍保存着老县委的办公院落、用过的水井和武器库及兵工厂等遗址,成为青州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p><p> 冯毅之,是益都县长秋村人,在1942年马鞍山保卫战中,时任益都、临朐、淄川、博山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的冯毅之,一家六口壮烈牺牲,包括他的父亲、妻子、妹妹和三个未成年孩子,被誉为“一家英烈”。</p><p> 村中一处房屋的后墙上还保存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产队的工分榜,“66年工分”等字样清晰可见。作为那段特殊时期的记录,也算是历史文物了。</p><p> 了解了胡林古的基本情况,再返回头来看“先有胡林古,后有青州府”这句话的意思,大体就明白了。</p><p> 按当地传说,“先有胡林古,后有青州府”有两个版本,都跟朱元璋有关。</p><p> 一说朱元璋当皇帝后,因为当初他来山东要饭的时候,山东人没打发他,就血洗山东,后来闻胡林古尚有山东人,所以设青州府;另一种说法是山东人有恩于朱元璋,也就是当初他要饭的时候打发过他,他当上皇帝后,闻得胡林古有山东人,故特设青州府。</p><p> 还有一种说法,说胡林古有真正的山东人。这里的山东人,是指明初大移民之前的当地居民,看看胡林古所处的位置,此言当不虚。</p><p> 其实,经过元末战争动荡,包括山东在内的中原一带人口急剧减少,明初实行移民政策是真实的。从现存多数山东人的族谱或墓碑上,大都看到祖先从山西或河北枣强迁居的记载,也就是传说的“要问祖先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p><p> 所以,当地村庄大多是明朝或以后立村,少数是明朝以前的。而正式的“青州府”是在明洪武初年设立,如果胡林古是明前建村,那“先有胡林古,后有青州府”,也就顺理成章了。</p><p> 胡林古地处偏僻、山高林密,能够幸免于战祸,这是正常的。与胡林古距离不远的淄川区峨庄现石安峪村,因深居山谷,曾叫“山峪”或“闪峪”,也有躲过朱元璋和日寇屠杀的传说。情况大体类似。若不是偏远封闭,大概这些古村也就被灭绝了吧!</p><p> 想到这些,不由不使人深思。鬼谷子言:“圣人之道,在隐与匿。”中国人的传统,是内敛与含蓄。胡林古之所以古老,源于藏在深闺人未识,正因为如此才得以保存与流传。任何事情,往往是发展快,灭绝快;发展慢,消亡慢,此为规律。古老的胡林古,如今开发成风景区,必将引来大量的游人。融入现代社会,不再养在深闺,传统如何保留,这是个问题。若干年后,也许就不再是“先有胡林古,后有青州府”了!</p><p>(2020年3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