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舅舅是位普普通通的农村人,他在平凡之中播撒着善良,他高尚的品德修养,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br> </h3><h3> 我舅舅生于1940年,按河南老家的算法,今年<u></u><u></u><u></u>虚岁81了。舅舅在三兄妹中排行老大,然后是我妈和我姨。</h3><h3><br></h3><h3> 舅舅2000年退休,退休后的主要任务是与舅妈伺候年迈的姥姥。 我姥姥1920年出生,今年101岁;舅舅在姥姥面前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现在偶尔还能“享受”一下姥姥的批评,“才牛,你咋就不长记性呢!”(我舅舅小名叫“才牛”),每当这时候,舅舅就傻笑着憨憨地说“长记性,长记性,下次一定长记性”。</h3> <h5> <font color="#ed2308"> 2014年冬天,姥姥、舅舅、舅妈在北京。</font></h5><div><br></div> 舅舅是个好脾气,从来没见过他跟别人“红过脸”。<div> </div><div> 舅妈小我舅6岁,今年也74岁了。目前,三位平均86岁的老人相依相靠,幸福快乐地生活着。</div> <h5> <font color="#ed2308">全家福,2019年姥姥百岁生日。</font></h5> <h5> <font color="#ed2308"> 2015年,拍摄于北京御和园。</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 拍摄于2018年姥姥生日。</font></h5><div><br></div> 老家河南滑县农村没通暖气,一到冬天屋里屋外一个温度。近几年,考虑到姥姥年岁已高,为了避寒,一到冬天舅舅会陪姥姥来北京的儿子家或到县城女儿家住上一段,躲过寒冷的冬天,待到春暖花开大地回暖了再回老家。 <h5><font color="#ed2308">拍摄于2014年冬,在姥姥在北京的临时住处。</font></h5> <div><br></div> 2014年冬天的一件事深深影响了我,甚至改变了我的处世态度。<div> </div><div> 那是舅舅带姥姥第一次来北京过冬,那年北京冬天出奇的冷,有几天气温都在零下20°以下。由于老人不适应北京寒冷的天气,感冒了,我姥姥发烧到了40°,我舅舅也烧到了39°多。<br><br> 那年姥姥95岁,遇到这种事情,一般人都会惊慌失措,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而我的舅舅没有告诉任何人,没有告诉还在部队服役的儿子,因为儿子正在忙着整理部队装备;也没告诉外甥们,不想影响已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外甥。舅舅不会坐公交,不会打的,更不会奢侈地叫救护车了,是采用最原始的办法,让姥姥坐在轮椅上,顶着﹣20°寒冷刺骨的北风,忍受着自己发烧39°多已近虚脱的身体,推着轮椅步行到20里外的北京民航医院给姥姥看病(那是最近的医院)。<br><br> 到医院后,看病的医生惊呆了,其他看病的也惊讶地张大了嘴巴。<br> <br> 就这样,舅舅忍受着忽冷忽热发着高烧的身体,顶着咧咧寒风,连续三天推着姥姥,往返40多里步行去医院给姥姥打点滴。<br> <br> 姥姥生病后的第五天我才知道,当时三天液体已经输完,我见到姥姥时,老人家半躺在床上,姥姥流泪了,断断续续讲着看病经历,“那路咋那么长啊!一直走不到头,你舅年龄也那么大了,还发着烧,过地下道你舅和你舅妈抬着我,都抬不动了,在医院输液,我嘴干,口苦,是其他看病的人给了我两个橘子......”。<br> <br> 那几天,老人们是多么困难无助啊!小小轮椅,40多里路,寒风刺骨,发烧39°多的舅舅,过地下通道时舅舅、舅妈两个人吃力地抬着坐在轮椅上的姥姥,三位平均80多岁的老人啊!每每想到这些,几位老人艰难行走的画面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泪眼模糊,后悔这五天里为什么没打个电话呢!这件事过去几年了,永远留在我脑海里的是可敬可爱、低调处世的舅舅,以及对当时的后怕了。</div> <h5><font color="#ed2308">姥姥看病时就是坐着这个轮椅。2015年初春,拍摄于天津海边。</font></h5><div><br> 从那以后,下班轮换着去看望姥姥成了我和爱人的日常,陪姥姥聊聊天,一起玩玩“老式纸牌”,吃顿舅妈包的饺子,我感到非常非常幸福。</div><div> 玩“老式纸牌”时姥姥很认真,一定要按规矩出牌,出慢了或出错了一定会受到批评。记得经常批评舅舅的一句话,“你咋就不如振海呢!”(振海是我的小名),我跟舅妈在一边就笑我舅。<br> </div><div> 每次去看望姥姥,舅妈都会用最高规格招待我,“给我包饺子”,满满的一大碗,撑得我够呛。<br><br> 回家路上,回想一下看望姥姥的过程,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充实和满足。<div><br></div><div> 那一年冬天,我带姥姥他们看了奥运场馆鸟巢、水立方;去了御和园;看了八达岭长城;还跑到天津看了大海。<br><br> 舅妈有生第一次在去北京八达岭长城的路上见到“大山”,先是仔细端详,然后自言自语地说,“这山可真大呀!”。姥姥坐在前排副驾驶位置,眼睛更是不够用了,左看右看,看到宽阔的马路和雄伟的立交桥,就会非常感慨自言自语,“建这个,得花多少钱啊!”。带姥姥们去天津看海,舅舅是第一次见到海,不顾严冬时节海水刺骨的冰凉,脱掉鞋袜,把脚泡在海水里,兴奋地说,“要沾沾大海的灵气”。<br></div></div> <h5><font color="#ed2308"> 每次去看望姥姥,舅妈都会用最高规格招待我,给我包饺子。</font></h5> <div> 老人们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因为穷,没见过多大世面。现在条件好了,能带老人们出去走走,见见以前他们从未见过的世面,开开眼界。看着老人们高兴的样子,是我感到最幸福的时候。<div><br></div><div> 舅舅3岁那年河南滑县一带闹饥荒(电影1942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为了活命,很多人背井离乡外出逃荒要饭。舅舅家也不例外,与族人一起“逃荒”去山西。走到在河南与山西交界处,我刚3岁的舅舅忽然不见了,逃荒路上步行的人络绎不绝,到处都是肩担背扛行李的逃荒人。<br><br> 找了一下午,一起逃荒的亲戚觉得我舅舅可能已经被人捡走,不会找到了,就劝我姥姥别再找了。我姥姥坚持要找,哭着喊着四处寻找,找啊!找啊!第二天中午才在一个沟里找到舅舅,当时舅舅已经哭不动了,在那呆呆地站着。<br></div></div> <h5><font color="#ed2308"> ......</font></h5><div><br></div> 现在谈起这个事儿,舅舅无限感激,“是你姥姥坚持把我找到的,我要好好孝敬她”。<div><br></div><div> 姥爷、姥姥非常重视对子女们的培养和教育,在五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也是想尽办法供子女们上学。舅舅小时候是在县里最好的学校“道口初中”上的学,学习非常优秀,获得过很多奖项。初中毕业时,以六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西安航校,后因我外祖父被划为“右派”,1961年被学校退学,下放到了滑县水利局。<div><br> 当时水利局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老百姓挖河,挖完大河挖小河,成天挖不完的河。<br><br> 舅舅的第二个工作是在滑县建筑公司。从钢筋工,一步步干到建筑公司预制场的副厂长。我佩服舅舅追求知识和钻研技术的“钻劲”。遇到新知识、新技术不管是多么复杂,舅舅必须弄懂它、弄会它。<br><br> 舅舅在企业里是技术方面的“顶梁柱”,业务骨干。电焊、气焊、机械修理样样熟练,建筑设计、施工看图样样精通。当时公司遇到的技术难题都由我舅舅解决。<br><br> 舅舅为人善良,干事实在,工作踏实,连年被评为“模范标兵”。<br><br> 我舅舅毛笔字也写得漂亮,会打乒乓球、会吹口琴、会写诗歌。能在滑县农村落后的环境氛围里,培养那么多兴趣爱好,掌握那么多知识,与他勤奋好学,永不停歇的追求分不开的。<br></div></div> <h5><font color="#ed2308">81岁的舅舅在打乒乓球。</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舅舅的书法。</font></h5><div><br></div><div> 我在县城里读过一段初中,晚上住在舅舅的预制厂里。</div><div> 舅舅每天骑自行车20多公里上下班。那段时间与舅舅近距离接触,脑子里满是舅舅忙忙碌碌工作的身影。</div><div> 舅舅每次下班回家,首先要把我的吃饭问题解决好,给我饭票,并一再叮嘱我要吃饱。现在我还对在伙上用饭票买饭,然后跟舅舅一起吃饭记忆犹新。</div> <h5><font color="#ed2308">舅舅目前居住的地方,虽然简陋,但很温馨。这里有我很多很多美好的回忆</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 舅舅家</font></h5><div><br></div> 我到北京当兵后,舅舅专程来北京看过我,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应该在1990年以后,因为我带舅舅参观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亚运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舅舅对亚运会场馆的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仔细观看,感慨万千。记得当时我们还探讨了“楼房向地下建设”地下城市的建设理念。<br><br> 舅舅从北京回去时,给了我好多钱,一块一块的旧纸票大概有好几百元(那时的几百块可是个天文数字),我不要,舅舅坚持要给。舅舅的工资不高,那是怎么一块一块节省下来的啊!<br> <br> 舅舅是一个积极向上、非常乐观的人,能把简单的生活调节得幸福快乐。三个老人喜欢在一起玩“老式纸牌”,玩牌场面也是“你一句,我一句,很是热闹”。去年,家庭微信群里发了段舅舅带姥姥晒太阳的视频,姥姥坐在轮椅上闭目养神,舅舅坐在旁边的低板凳上吹着口琴,场景温馨和谐。<br><br> 舅舅平时喜欢写写毛笔字,打打乒乓球。我见过舅舅用旧报纸练习写字,正面写完写反面,一直写到没地方下笔为止。舅舅在老家院子里摆了个乒乓球案子,谁来了就跟谁打,甚至把小女儿多娇也练成了扣球高手了。<br> <h5><font color="#ed2308">舅舅与小女儿多娇进行乒乓球友谊赛。</font></h5><div> </div><div> </div><div> 农忙时,舅舅会下地干农活,拉车收庄稼,还是一个壮劳力。去年我看过舅舅在老家院子里爬高上树摘枣摘柿子的视频,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很难让人相信舅舅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br><br> 前年,姥姥到老家院门前的坑里捡柴火(百岁老人还捡柴火),没站稳滚到坑里,腿摔骨折了。从那以后,姥姥的起居上厕所都要有人照顾,舅舅、舅妈耐心地伺候着。<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h5><font color="#ed2308">舅妈自然地为姥姥夹菜,每次看到这个场景,我浑身就涌来一股暖流,多么善良的舅妈啊!</font><br><br></h5><h3><br></h3><h3> 舅舅、舅妈年龄也大了,想伺候好姥姥有时已力不从心,但一直要求自己尽量做得最好。孩儿们每每打电话,舅舅、舅妈总会反复的说,“你姥姥挺好,家里好,啥都不缺,放心啊!”。</h3><div><br></div><h3> 近几年舅舅家被村里树为“孝敬老人”先进典型,逢年过节村干部会带着慰问品来家里慰问。这是舅舅、舅妈最骄傲最高兴的一件事。<br> 舅舅把先进牌匾挂在了家门口最醒目的位置。</h3> <h5><font color="#ed2308"> 2014年,拍摄于北京八达岭长城。</font></h5><br><br><h3> 舅舅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中庸之道的处世风格时刻影响着我,以至于我做每一件事,首先要想想若是我舅舅他会不会这么做。</h3><h5> 2020年3月22日</h5><div><b><font color="#ed2308">——————————————————————————</font></b></div> <h5><font color="#ed2308">舅舅为村里火神庙做的“大蜡”,这个可是“高科技”。</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96岁的姥姥爬楼梯。</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笑一笑,照张相啊!</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舅舅朗读自己写的诗《暖和、暖和!梦境般的“窝”》</font></h5><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 我舅舅陪姥姥在北京过年,儿女们千里迢迢来看望,舅舅高兴之下,又吹口琴又唱歌,并赋诗一首:<br><br>奶奶说:“暖和、暖和”<br>梦境般的“窝”<br>孙子孙媳给的福<br>再不怕寒冬的肆虐<br><br>爷爷说:我孙女的心眼最多<br>给爷爷买来了口琴与乒乓<br>使我们既锻炼了身体<br>又远离了寂寞<br>……<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