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如梭,人生苦短。一晃儿五十多个春节在我的流年岁月中已经飞逝而过了。年复一年的节日,不知不觉将人从儿童变成少年,从青年变成中年、壮年\。春节一年一年的累积,年龄一年一年的增长,变化的是春节饮食文化的越来越丰富多彩,不变的是对传统年俗的执着传承和遵守。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地怀念起有关春节的陈年往事。 对于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儿时的年味是最香甜的,也是最令人回味的。只能在过年才能吃到的糖果,只有在过年才能穿到的新衣,还有在过年才能买回来扎在发辫上鲜艳漂亮的彩绸发结,尤其是年三十晚上,伙伴们提着各式各样纸糊的灯笼,嘴里含着大人刚刚分发给孩子们的糖果,在村边嬉戏玩耍,半夜时分,都纷纷散去,各自回家吃年夜饺子,放鞭炮,真不知该是多么欢乐和幸福。尽管春节是最寒冷的时候,然而,孩子们的欢笑声给寒冷的年夜增添了许多灿烂和暖意。尤其是小姑娘们,当穿起花花绿绿的衣裳时,心里的喜悦是这个时代孩子们很难体会到的。到了年初一,大人孩子走出家门,相互问候,挨家挨户拜年,一拨又一拨,长时间没见面的要问候,即使是年三十相见的,初一也要问候,给人的感觉很温馨。总之,春节里有太多的“年味儿”。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春节的“年味儿”淡了。总之,春节里有太多的“年味儿”。 小时候的年味,其实就是乡下土房里飘出的袅袅炊烟的味道,是母亲起早贪晚蒸上一锅又一锅金灿灿的黏豆包的味道,是母亲煤油灯下缝制完的一件件新衣和一双双新鞋子的味道,也是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的味道。曾有民谣这样描述过年: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扭一扭。这些习俗,在我的家乡基本都有。 拜年——是过年最期盼的事<br data-filtered="filtered">农村有句俗话,拜年不磕“空”头,小孩子给大人拜年一般是有礼品的。家族里年长几岁的便会带着家族的年轻人,给年龄更大一些的老人或者辈分高的人“磕头”拜年。 小时候,家族里的一位堂哥带领我们拜年时,都会告诉我们这家人家的辈分,教我们怎么称呼。谁家给什么礼品也都会事先告诉我们,如果给的是香烟我们就给他,给的是糖果他就给我们,每次拜年下来,刚换的新衣服口袋都会塞得满满的。 放鞭炮——是记忆中的童趣<br data-filtered="filtered">爆竹声中一岁除。每年的春节鞭炮是少不了的,那些做生意的人家都会燃放上一挂长长的鞭炮,第二天去他家里的人拜年时,会根据院子里地上爆裂的爆竹纸厚度来衡量这家人让放的炮竹有多长,一般来说炮竹越长,意味着生意发了财,新的一年也会有好的开始。 我小时候很喜欢放炮竹,那时的炮竹很少是长挂的。大都是是一版一版的,一般小版有50根,大版100根,便会向大人要一些零钱到集市上买几版,初一一大早便起床,胆大的左手拿着燃着的芝麻杆,右手拿起炮竹站在家门口开始放炮竹,用芝麻杆上的火点燃炮竹引线,当炮竹的引线快烧到手时,迅速的把炮竹王天上甩出,接着就听到“啪”的一声。小伙伴们你一个我一个不断的放,炮竹声此起彼伏。胆小的把炮竹直立在地上,用芝麻杆燃着。小伙伴们在这一声声清脆的炮竹声中度过了一个欢快的早晨。 宗族——寄托对逝去先人的怀念<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中国人对先祖的怀念在每年春节最能体现出来,除夕的早晨,由年长的长辈,带着我们家族的孩子,拿上几张折好的纸用高粱秸秆扎起来,再带上一些炮竹,到家族的坟地去把先人请回家来过年。从这一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家里所有人是不能洗脚洗头的,那样会被认为是对先人的不敬。 宗族请回来后,被摆在正房里供着,从摆放排位上的名字可以分出先人的辈分和血缘关系的脉系,一般来说辈分儿高的在上面,直系亲属在同辈人的中间。如果哪家人的排位摆得多,这家以前一定是大家族。 贴春联—-春节的文化底蕴<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不管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春联是家家户户必须要贴的。写春联也成了春节的文化。上世纪的农村写春联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村里有点文化的人,会搬出一张桌子放在院子里,毫不吝啬笔墨地帮邻居写春联,春联内容大抵都是从古诗词里摘出来的一些句子,稍有文化的还会创作一些对联拿出来。 八十年代末期,写春联仍在农村盛行着,那时,我们一大家族都有正在上高中的哥哥为邻居们写对联。我每次负责剪裁红纸。记得我们最喜欢写的一副对联是“门前走马非为贵,家有读书出才人”,文化依然是那个时代的崇尚。 年龄愈增,对于过年也凭添了更多的恐慌,逢人便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寡欢而无味,毫无兴致可言。<br>是啊,物质生活的丰盈,使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了众多传统节日的一个而已,在逐渐销声匿迹的鞭炮声中,年只是一个记忆中的符号而已。<br>小时候,天天盼过年。是因为物质的匮乏让小孩子们对过年寄予太多的厚望,不仅是衣着方面的改观,还有干瘪的肚子也会有了油水。<br>当时信息不畅,人们没有多少娱乐活动,大人们年三十晚上往往忙着炖肉、蒸馍,小孩子们则成群的四处乱跑,哪里有鞭炮声,哪里就有拿着手电筒捡拾鞭炮的小孩。欢声笑语中,年便被赋予在经久不灭的记忆之中。<br>都说从前年味儿浓,都说如今年味儿淡。<br>其实,是自己老了,怀旧的情愫慢慢攀爬成为心中的一个结,正四处漫延着对过往的留恋。<br>当时过年,父母尚年轻,姊妹们其乐融融,欢聚一堂,而自己也仍是孩童,无忧无虑,欢天喜地。<br>而今时过境迁,人至中年,对于过年则多了对故去之人的怀念,也对人生苦短叹息不已。 每一个年代,都有每一个年代的年味。以前,春节是一年中日子最好的时候。吃好的、穿好的,还不忘对先人的怀念,这隐含着传统“孝”文化的传承。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把吃和穿当做一种幸福的追求,春节的各种仪式感也越来越淡,由实向虚,渐渐演变成了一种现代文化,休闲味儿也开始滋生。<br> 在怀念那些过年的记忆片断中,我们知道所怀念的只是永远不可能再重来的旧时光,那里有我们童年的影子,有我们挥之不去的快乐。<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br data-filtered="filtered">曾几何时,我们常常看到每年成千上万人抢春运的回乡大剧。随着经济发展,春运内容也在变化。由以前的回家过年到现在外出度假。“年味儿”也已经在“吃团圆饭”和“拜年”的回味中渐行渐远。 现在的春节虽然缺少了传统的年味儿,但对于家人和家乡的思念依然没变。文化可以传承的。 春节的内涵正纳入越来越多的现代内容,曾经的千万人抢春运的现象变了,但千万人返乡的现实没有变,那些离家的游子尤其是外出务工的人们,回家过年仍然是他们唯一的期盼。正是他们传承了新时代里春节文化之根,他们也成为了时代的脊梁,春节也成为了新一代人的文化传承。 在怀念那些过年的记忆片断中,我们知道所怀念的只是永远不可能再重来的旧时光,那里有我们童年的影子,有我们挥之不去的快乐。<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