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吉大中日联医院北湖院区急诊科主任姜南:不破楼兰终不还!</p> <p>姜南,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北湖院区急诊科主任,共产党员。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与“担当”,让他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到来的时候,毅然冲在一线,“逆行而上”,如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于战斗堡垒中,迎风招展,绽放信仰的光芒。</p> <p>佳节,</p><p>与家人围坐,灯火可亲,</p><p>是很多医者的美好愿望。</p><p>然而,对于姜南来说,</p><p>这一直是个奢望,今年尤是。</p><p>不同的是,</p><p>这一年他离得更远,远隔千里。</p> <p>1月21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抗击新冠肺炎指挥部成立,从那时起,姜南就未曾有一刻离开过一线,北湖院区急诊科、发热门诊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p> <p>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姜南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p> <p>姜南所在的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所有急危重症的必经之地。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姜南在了解到湖北武汉疫情严峻的形势后,率先在科内进行了新冠肺炎的基础知识培训,并在院区发热门诊开诊后,迅速制定了各项规章流程,既保证百姓顺畅就医,又保障院区以及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p> <p>面对传染疫情,防护装备至关重要。他了解到院内物资紧缺后,为了不给医院增加负担,动用个人关系联系社会力量,为科室准备了护目镜和防护服。</p><p><br></p><p><br></p><p><br></p> <p>作为新冠肺炎的会诊专家之一,姜南不仅随时候命,配合前线专家会诊,还利用有限时间带领大家加强业务学习,指导医生为发热门诊内就诊的患者会诊,及时做好排查。</p> <p>继大年三十24小时值班后,姜南又在初二那天坚持24小时值班,层层防护服下,是姜南坚定的身影,他要传递给大家的就是必胜的信心和战胜疫情的勇气!“随着疫情的发展,我已经递交了请战书,我要在上战场前,带出一批队伍,让这些年轻的医生可以保护好自己,独当一面。”一边指导,一边总结,在关键时刻,姜南表现出了一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也显示出了临危不惧、预判前瞻的指挥能力。</p> <p>披上战袍</p><p>尽显医者的无畏与坚强</p><p>2月6日,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集结号嘹亮吹响,姜南披上战袍,作为医疗队的联络人和医疗组长,随刘天戟副院长一行130人一同出征,奔赴武汉前线。</p> <p>医疗队于2月7日深夜抵达武汉,2月9日即开始接诊新冠肺炎患者。姜南所在的医疗队负责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该院被防控指挥部指定为武汉市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救治定点医院。</p> <p>千里驰援,满腔热血;白袍加身,一往无前。姜南以一个党员的大无畏精神,身体力行践行着白求恩精神。</p> <p>姜南同三位教授一起作为第一批专家进入疗区,第一天晚上就收入院了37名确诊重症患者。虽然此前已经做了足够多的预案和心理准备,但是在真正接触到患者后,姜南发现实际工作的开展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p><p>疗区患者的年龄偏大,基础疾病比较多,经常是肺炎合并脑梗死、冠心病、糖尿病等;加之老年人很多说武汉当地方言,对诊疗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p><p>尽管如此,姜南还是在在刘天戟副院长的指导和同济医院老师的帮助下,以最快的速度熟悉疗区患者,开展医疗工作。</p> <p>有勇有谋</p><p>担起领导者的责任与垂范</p><p>根据疗区患者特点,姜南制定了标准化流程,确定了轻、中、重、危重四类患者的诊疗方案,保证患者得到最贴合病情的治疗,大大提高了治疗效率。</p> <p>为保证患者的医疗质量,避免交接班遗漏,姜南提出了主管医师负责制。即每名医生负责固定患者,保证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由专人负责。由于发热隔离疗区医护不能一直在岗,姜南又根据专业特色及患者特点,构建了跨组别的医疗小队(ACE,BDF)。各小队及时汇报及时沟通,有效保证了医疗工作的连续稳定。</p> <p>作为医疗组长,姜南深知重症疗区内医护人员的体力消耗巨大,为了合理排班,姜南也是思前想后。他将医疗队实行分组别(A-F六组)查房,每个工作循环8小时,由医疗组长分别带队,制定相关治疗方案。这样既保证了治疗的有序进行,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使得医生可以保存体力,获得足够的休息。</p><p>作为组长,姜南要了解比其他医生更多的患者信息,以便在查房期间能和各组医生沟通,随时根据患者状态调整医疗方案,让患者得到恰当治疗。</p> <p>姜南说,面对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需要呼吸支持治疗患者的时候,这样排班团队作战的优势就会得到体现。在医疗队中,重症ICU、胸外科、神经外科、呼吸科是对呼吸支持技术掌握比较好的专业科室。姜南在排班时,尽量让这四个科室来的医护人员在一起,整体负责疗区里进行呼吸辅助通气支持患者的治疗。这样能最快完成对患者的基础治疗,又能对危重患者加快诊疗速度,为抢救治疗节约宝贵的时间。</p> <p>身先士卒</p><p>展现急诊人的技术与水平</p><p>疗区内,高龄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出行检查是一件困难事。由于疗区是由普通病房改造而成,没有专门的检查通道,卧床病人做肺部CT检查时,需要先由病床转移到担架车上,再推出疗区,经过台阶,由120转运到另一栋楼的CT检查室。</p> <p>这样艰难的旅程,姜南不知道来来回回经历了多少次。一次,在病人顺利完成检查后,氧气瓶交换空间不够,为了节省时间他叮嘱120救护车先把病人送回疗区,自己拖着换下来的旧氧气瓶步行走回疗区。两公里的路程,厚厚的二级防护,沉重的氧气瓶,虽然天气寒冷,但他整个人都湿透了,防护服鞋底因摩擦过多险些暴露。</p> <p>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姜南是真正的勇者,名符其实!</p><p>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出院,除了肺部影像和检验学指标好转以外,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两次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阴性,而取咽拭子的过程,患者因为呛咳,容易产生大量的飞沫和气溶胶,是医务人员最为危险的一个操作。这个时候,姜南还是勇敢地站出来,主动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p><p>拼命三郎的性格源于过硬的技术和水平。虽然戴着三级防护的头罩,眼镜被厚厚的雾气所遮挡,额头都是汗水,但他的心稳手更稳,耐心的安抚患者后,顺利依次按程序为6名患者完成检测。</p> <p>勇于尝试</p><p>展现开拓者的勇气与决心</p><p>久有凌云志,敢为天下先。</p><p><br></p><p>在面对病毒感染患者肺部炎症浸润渗出,肺纤维化的病情时,激素的使用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姜南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检测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分型,结合患者的病程和肺部CT影像,来综合评估激素的使用。在医疗队应用了这套评估流程后,大量的轻中症患者病症减轻,重症患者也向好发展。</p> <p>此外,在阅读大量专业文献的基础上,姜南总结了针对新冠患者的轻、中、重型用药方案,并加用了氨溴索,维生素C等促气道纤毛摆动、抗氧化还原反应等药物,对患者的恢复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p><p>中国康复医学会发布了《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呼吸康复方案》后,姜南按照刘天戟副院长的指示,快速筛选出适合做肺部和肢体康复训练的患者人群,同各护理组长联系,加强对患者的康复训练支持。医疗队将康复操视频通过手机传给有条件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手机中,指导大家学习,在带领大家一起做康复训练的过程中,不仅拉近了患者与医护之间的距离,还践行了医院医者仁心的社会责任感。</p> <p>由于一直冲锋在一线,姜南的手被消毒水刺激得裂了无数小伤口,每一次他都忍着酒精的刺激,贴一张敷料就毅然进入发热隔离疗区,进行诊疗工作。他深知,如果为了避免疼痛减少消毒程序,不光是自己有暴露的危险,更容易让整个医疗队受到影响。</p> <p>即便如此,姜南作为联络员,还要在进行完日程诊疗工作之后,做好相关材料的总结和汇总,为医疗队梳理工作进程,经常一工作就到深夜,毫无怨言。</p><p>穿上白衣,</p><p>姜南是守护群众身体健康的白衣天使;</p><p>戴上党徽,</p><p>他是冲锋在前抗战疫情的党员战士!</p> <p>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姜南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践行三院“仁心良术、大医情怀”的白求恩精神,坚定地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p> <p>致敬!三部门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附名单)</p><p>健康报 3月5日</p><p><br></p><p><br></p><p>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授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等113个集体“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丁新民等472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追授徐辉等34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获奖个人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p> <p>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派出330多支医疗队、4.2万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因为同根,他们千里驰援不舍昼夜;因为同乡,我们倍感自豪时刻牵挂。央视新闻推出#我的同乡英雄#系列人物盘点,邀请他们来到聚光灯下,拍一组照片,用图像记录感动。</p> <p>姜南:</p><p>通过努力给武汉带来希望</p><p>就是我们来这座城市的</p><p>目的和意义。</p> <p>编后记</p><p> 这篇《不破楼兰终不还》一文刊登在《吉林名医》上,是记载我姑爷姜南作为吉林省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在武汉奋战近两个月的工作情况。姜南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当我向他表示祝贺时,他说:大家都是这样工作的。</p><p> 在武汉参加这场“抗疫“战斗,应该是姜南一生中很难忘的经历,因此我把这篇文章做成美篇,印刷成书,送给姜南留作纪念。</p> <p>3月29日姜南和他的队友们圆满完成了任务,平安回来,受到了隆重的欢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