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9年11月13日,有机会与一班老同学随团到湖南宁远九嶷山旅游。最早知道“九嶷山”是在中学读过毛主席“七律 答友人”一詩,知道九嶷山就在湘粤桂三省交界,却始终无缘游此名山,去看毛主席詩中写到的带有“千滴泪”的斑竹和山下安寝着中国最古老的帝陵“舜帝陵”。</p><p> 湖南此行可谓是文化学习之旅,对增补我们中国远古文化的一些浅薄知识大有裨益。</p><p> 舜帝是中华民族初祖之一。史传是炎帝始创了中华农耕文化,是皇帝始创了中华政体文化,而舜帝则始创了中华道德伦理文化。文献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于是就有了九嶷山下的舜帝陵这个我国有史以来最古老的帝陵,号称华夏第一陵。故自禹帝南巡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祭舜始,九嶷山便成为秦始皇、汉武帝等历朝历代帝皇遥祭舜帝朝圣之所。</p><p> 舜帝陵自夏代始建于太阳溪畔起,几经迁徙,至明代迁至舜源峰下现址。舜帝陵在舜源峰下,整座建筑中轴线是坐南向北布局,经历代扩建修缮,气势恢宏。其中以1999年最后这次修缮规模最大,整个陵庙占地8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700平方米。下面我们就按舜帝陵庙纵轴线方向自北向南,由牌坊、玉带桥、神道、山门(舜帝陵大门)、午门、拜殿、寝殿、古碑廊等作一一介绍。</p> <p> 上图是由南向北看舜帝陵最南端的“明德牌坊”。牌坊如果自北向南看,牌坊顶上匾额写的是“舜帝陵”三个字,表示进入“舜帝陵”由此牌坊开始,由北端牌坊进入。上图是自南向北看的牌坊,顶上匾额刻有“天下明德”四个字,其寓意是:道德是伴随着古国文明的起源,与神权政治并行发展的,而真正将“德”引入古国的管理体制并创造中国原生态统治文明社会的,是始于虞舜时代,故用“天下明德”以示舜帝在中国古代社会为立德所做的贡献。</p> <p> 上图是由“明德牌坊”向南看到的“玉带桥”,由“明德牌坊”到“玉带桥”之间的这个广场称之为“明德广场”。</p><p> 来到九嶷山的游人离不开“生态休闲九嶷山,寻根祭祖舜帝陵”的目的。而这祭祀舜帝活动分为迎宾仪式、导引仪式和祭舜大典三个阶段,其中导引仪式就在这“明德广场”开始,引导主祭、陪祭、参祭人经过金水桥,走过神道,步入陵园举行祭舜大典的。</p> <p> 这是过了“玉带桥”即进入向南伸展长长的帝皇陵墓的“神道”。“神道”的南边又是一个广场。</p><p> </p> <p> 这是从“神道”北端向牌坊方向看到的“神道”,两旁伫着各位神仙神兽的石像。</p> <p> 从“神道”到舜帝陵“山门”之间的这个广场称为“祭祀广场”。这里曾举办过五届省长公祭舜帝陵。中央电视台在这里拍摄了一期以“和谐永州,魅力九嶷”为主题的节目。福建、广东等地的舜帝后裔每年都会来这里祭拜舜帝。</p> <p> 这里是舜帝陵的山门(即进入陵庙的大门),门檐下有匾额写着“舜帝陵”。</p> <p> 同学们在舜帝陵山门前合影留念。</p> <p> 穿过“山门”就看见前面的“午门”。游客沿着红毯铺就的舜帝庙“御道”就可走到“午门”。与普通庙宇不设午门不同,舜帝陵庙为帝王庙宇,自明代迁建此即设此门,专供御祭大典的皇帝或钦命御祭大臣从中门出入。</p> <p> 舜帝庙午门为宫门式三门城楼。城门砖石砌筑,城楼面款20米,进深12米,高14米。正中城门上嵌有上刻楷书“午门”二字的石刻匾额。游客可以从御道虔诚地走进午门,去瞻仰舜帝和感受舜文化。</p> <p> 这是随团老同学进入“舜帝陵”山门后在御道上面向“午门”拍照留念。</p> <p> 这是建在舜帝陵庙午门西侧的钟楼。钟楼为重檐歇山顶两层全木结构建筑,面宽、进深均为12米,高12.9米,飞檐翘角,结构精巧。一层内廊大门门楣上挂“三圣殿”匾额。</p><p><br></p> <p> 这是钟楼二楼铸有“九嶷山”三个字的青铜大钟。传说舜帝来到九嶷山,为了降伏孽龙,铸就了一口青铜大钟和一面大鼓,舜帝带领百姓敲钟击鼓。先用惊天钟声将孽龙震慑住,再用青铜大钟将孽龙牢牢罩住,黄龙在震天动地的声波中,化为一滩黄水。从此以后,每逢吉日老百姓都来敲钟击鼓,把舜帝的钟声鼓声看作是祝福、消灾辟邪的福音。也许这晨钟暮鼓也是对舜帝文化的一种传承,怪不得但凡大一点的庙宇、佛寺都设钟楼和鼓楼。</p> <p> 凡到舜帝陵钟楼的客都可在这里敲钟,祈求消灾辟邪,国泰民安。由此想起,有些寺庙对游客敲钟击鼓都要收费,这带铜臭味的做法算不算是对舜帝文化的一种亵渎呢。</p> <p> 这是舜帝陵午门东侧的鼓楼。鼓楼与西侧钟楼对称且结构一致。因我们参观时鼓楼正在装修,无缘到楼上去击鼓祈福。据介绍这鼓楼里安放着云南省人民政府捐赠的象征万古长青的活化石“一树化玉”也无缘参观了。</p> <p> 穿过午门,顺着御道继续向南走就到“拜殿”了。因“拜殿”正在施工,停止开放,只能绕道穿过“拜殿”。</p> <p> 在“拜殿”东西两侧各栽有一棵柏树。图为西侧树龄达600年,被列入湖南省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木的柏木。按树龄推算应为明代永乐年间所栽,也就是舜帝陵庙最后迁址此地时期所栽下的。</p> <p> 穿过“拜殿”沿御道向南面就是“正殿”。“正殿”是舜帝陵庙的主殿,供祭祀用。殿宽36.6米,深18.8米,高16.5米,建在1.8米的石砌须弥座上。殿前建有石砌月台,月台前台阶正中装饰有云龙石雕丹陛。丹陛台阶西边有“抚瑶颂碑”;台阶前两旁各有一座天禄头像石雕;正殿回廊正中有两根高浮雕龙石柱;殿内有舜帝座像和舜迹图壁画。整个建筑重檐高脊,黄瓦飞甍,气势雄伟,壮丽辉煌。图中正殿背后的山就是舜源峰。</p> <p> 这就是月台前台阶正中装饰的云龙石雕丹陛。</p> <p> 这是云龙石雕丹陛放大图,可见其石刻之精致细微。</p> <p> 这是正殿前拜祭用的香炉。</p> <p> 图为前面提到的丹陛台阶西边的“抚瑶颂碑”(为防石碑风化损坏,已加玻璃罩保护)。</p><p> “抚瑶颂碑”碑文说的是:公元1570年粤寇陈世禄扶持瑶王盘法胜,煽动造反,长达六年之久仍未平叛。朝廷秉承舜帝精神,教化百姓,顺利招抚,体现了明朝以民为本构建和谐治国方略,是舜帝以德化人精神的传承。此碑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所立,高3.5米,宽1.58米厚0.3米,雕刻手法平底阴刻,刻纹光滑流畅,是碑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p> <p> 这是正殿内正中舜帝的坐像。图中可见正殿回廊正中两根精致的高浮雕龙石柱。</p> <p> 这是近看正殿内舜帝的坐像。</p> <p> 正殿西面墙上的舜迹图壁画《南巡图》,图中记:“史记”五帝本纪 虞舜•南巡狩 崩于苍梧之野 葬于江南九疑。</p> <p> 正殿东面墙上的“舜迹图”壁画《禅让图》,图中记:位传大禹。</p> <p> 穿过正殿顺御道向南走,就到了舜帝陵庙最后一个紧靠舜源峰的建筑——“寝殿”。</p><p> 当年,人文始祖舜帝驾崩后,以山为陵,就葬在寝殿后山舜源峰上。寝殿宽十八米,进深九点五米,单檐歇山顶全木结构。殿内正中有陵碑,高2米,宽1.5米,碑题为“帝舜有虞氏之陵”,字体为隶书阳刻,四周刻有神龙护卫。</p> <p> 图为“帝舜有虞氏之陵”碑近景。</p> <p> “寝殿”东西两边是舜帝陵的古碑廊,是保存古代祭祀舜帝石碑的地方。现存古碑以明清两朝为主。据记载原有石碑几百方,经历朝历代损毁,现存36方原碑。其内容多为朝廷适逢大事告祭舜帝时留下的祭文。</p> <p> 以此碑为例,此碑是道光十六年二月(1836年)钦差湖南绥靖镇总兵官李约文主祭舜帝时立的祭文石碑。一般祭文落款都注明主祭官和陪祭官的官职和姓名。此碑主祭官就是钦差李约文;陪祭官有永州府知府葉敬昌和宁远县知县张邦佺等。</p><p><br></p><p><br></p><p> </p> <p> 参观舜帝陵庙到此结束。本来旅游计划包括登九嶷山舜源峰的,由于参观舜帝陵时间比较紧张,加之当天下雨不宜我们这班老人登山,这不得不说是这次旅游的一个遗憾。待有机会再补上这一课吧。</p><p> 不过,我们曾在舜源峰上山入口处附近的饭店吃午饭时,留下了一张登山入口的照片。这里就用登山口边上的牌坊所录毛主席关于九嶷山的一篇手写体诗,作为这次瞻仰舜帝陵的结束语吧。</p><p> 《七律 答友人》</p><p> 毛泽东</p><p>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p><p>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p><p> 洞庭波湧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詩。</p><p>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p><p><br></p><p> 郭敬泓 2019年11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