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仓库,一段历史

已注销用户

四行仓库概况 <div align="left">   四行仓库,是位于上海市闸北区(现静安区)苏州河北岸光复路上的一座混凝土建筑,新垃圾桥(今西藏路桥)西北沿岸。1931年,由当时的四家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盐业银行共同出资建设,被称为“四行仓库”。四行仓库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并以25米的高度成为该地区最高建筑。</div> <h5>四行仓库外景 ↑</h5> “八·一三”淞沪会战时期,这里曾驻扎着400余名国民革命军将士,英勇抵抗日军进攻。1985年9月3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正式将其命名为“八百壮士四行仓库抗日纪念地”。抗战纪念馆大门入口处保留了原四行仓库锈迹斑斑的铁门;1995年8月13日,光复路21号底层建立了八百壮士英勇抗日事迹陈列馆;2015年8月13日,在淞沪会战78周年纪念日之际,作为上海唯一的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落成开馆,并同时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7年12月6日,被教育部办公厅指定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展览简介 <p>  纪念馆以一封谢晋元在赴淞沪战场前写给妻子凌维诚的家书开篇,展现了以谢晋元为首的“八百壮士”在国难当前之际,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展现出对抗战必胜的坚定决心。展览包含序厅、“血鏖淞沪”、“坚守四行”、“孤军抗争”、“不朽丰碑”,及尾厅等六个部分,运用实物、雕塑、现代科技等手段再现当年战斗场景,通过图文展板、巨幅绘画等形式展示上海人民投身全民族抗战、共御外侮的历史事实,以及中外各界对“八百壮士”英雄事迹的颂扬和缅怀。</p> <h5>谢晋元副团长写给妻子的信 ↑</h5> 历史回放 淞沪会战大背景 <div>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守卫的中国第29军拒绝。于是,日军向第29军开枪射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军队奋起反抗。这就是著名的“七·七”卢沟桥事变。该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br></div><div><br></div> 与此同时,为顾全大局、一致对外,本着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r> 淞沪会战爆发 同年8月初,上海局势顿时紧张,一直把上海当作战略目标的日本开始大规模撤侨。就在这个当口,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和士兵斋藤要藏驾车冲击虹桥军用机场,与中国守军发生冲突,二人被当场击毙。“虹桥机场事件”便成了淞沪会战的导火索。当晚,日本陆军2000余人坐军舰开赴上海,大战一触即发…… <p>  8月13日夜晚,突然从虹口、闸北、南市等地传来了极为猛烈的轰炸声与枪炮声,“八·一三”淞沪会战就此拉开大幕。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抗战自卫书》,宣布“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8月15日,日本宣布全国总动员,成立作战大本营。9月初,日本天皇召开“九·一八“事变以来第一次御前会议,正式宣布,向上海陆续派遣5个师团约30余万人的精锐部队。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也尽遣70余万国民党精锐之师,准备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激战。中日两国上百万军队在上海长达几个月的生死搏杀开始……</p> 尽管在局部战役上取得重大胜利,但在几乎没有任何天然屏障可守的淞沪平原,面对海空占绝对优势的日军,两个多月下来,中国军队伤亡巨大。10月26日,鉴于在上海闸北地区抵抗已日趋艰难,蒋介石决定撤出该区绝大多数部队,去防卫上海西部郊区,并命令顾祝同将军,让其麾下的第八十八师单独留守抵抗。此时,九国公约的签字国将于11月6日召开会议,国民政府希望以第八十八师的牺牲来赢得国际社会同情与支持。 四行仓库保卫战 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通过参谋长张柏亭向顾祝同提议:既然出于政治目的,那么留守闸北的部队,实力多是牺牲,实力少也是牺牲;守多个据点是守,集中兵力守一、二个据点也是守,那不如就留下小部分人守一、两处据点。 经过讨价还价,最后决定留下一个团的兵力,固守据点由师部定在了四行仓库,固守时间为7天。孙元良的这一决定,估计是考虑到四行仓库先前被当作第八十八师师部,其中贮存了大量的食物、救护用品及弹药,7天的后勤补给较充足,应该够用。等到大部队撤离时,他想来想去,觉得一个团的兵力还是过多,决定只留下五二四团第一营。这是一个加强营,营长为陆军少校杨瑞符。为加强领导,特意派了五二四团中校副团长谢晋元作为最高长官。 杨瑞符最初接到从闸北前沿阵地撤退的命令,很不情愿,因为他在上海北站(老上海站,现为上海铁路客车技术整备站)这块阵地上已坚守了2个月,牺牲了差不多有一半的兄弟。当孙元良告诉他撤到四行仓库,一个营坚守7天,掩护全军撤退时,他非常高兴。他明知有可能与他的部下全部牺牲,却说“大敌当前,男儿自应以死报国”。<br><br>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5次补充兵源,当全营撤退到四行仓库时,包括谢晋元副团长在内,仅剩400余人。而他们的对手,则是后来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的松井石根亲自指挥的日本王牌军第三师团! <h5>谢晋元作战斗动员 ↑</h5> <h5>战士们正在聆听谢晋元的战斗动员 ↑</h5> <h5>谢晋元题在四行仓库墙上的字(在一楼上二楼的楼梯口) ↑</h5> 战斗进行得很惨烈,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日军,中国军队进行了殊死抵抗,而日军屡次进攻都无法得逞。坦克炮弹对于坚固的仓库外墙而言根本不起作用,日军又不敢用重炮,唯恐炮弹越过苏州河,打到租界内。当时,苏州河南岸是英美的公共租界,日军虽然骄横,那时却还没胆子对英美动手。于是乎,这场战斗出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幕:苏州河北岸,中日两国战事胶着;南岸,一群西方人却在悠闲地喝着咖啡观看。<br> 日军不敢用重炮的另一个原因是:新垃圾桥(今西藏路桥)东侧的苏州河边,矗立着一个几十米高的巨大煤气包。万一炮弹击中煤气包,引起煤气爆炸或泄漏,后果将不堪设想。 上海市民得知国民党军队全线败退的消息,原本是十分沮丧的。突然听到闸北传来的枪炮声,了解到四行仓库还有一支中国军队在坚守,极为振奋!无数市民爬上屋顶向闸北眺望。有些胆大的市民甚至跑到苏州河南岸观望。 2015年,据一位当时还是14岁少年的老人回忆,他亲眼目睹一名中国军人,身上绑满手榴弹,从窗口跳下,与日军同归于尽。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根据这位老人的描述,四行仓库做了一幅雕塑,以重现当时的场景。<br> <h5>壮烈殉国 ↑</h5> 由上海市民组织的各界抗敌后援会和主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救亡协会随即行动,十多辆汽车运来的各种物资堆积在河岸。夜幕降临,四行仓库的守军用沙袋筑成一堵墙,慢慢筑到了新垃圾桥边,并派士兵驻守。然后整整花了四五个小时将市民运来的食品、水果、衣物、药品等物资,以及一大袋慰问信拖到仓库里。 <h5>曹刚的作品:《隔河助战》 ↑<br></h5> 杨惠敏送国旗 <p>   当时中国军队没有携带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和军旗,谢晋元突然提出,希望有一面国旗悬挂在四行仓库顶上,以振国威、军威。上海市商会迅速送来了一面大国旗,由童子军杨惠敏完成送往仓库的任务。当她负着神圣的使命走到新垃圾桥附近时,被一名英军阻止。经多番辩论后,终于在这名英兵的许可下爬过了铁丝网,又匍匐在地,爬过了许多沙包堆。约二小时之久,她终于爬到了四行仓库,将国旗献给了谢晋元和杨瑞符。当他们从这位10多岁的小姑娘手中接过国旗时,情不自禁地向她行了一个军礼!</p> 杨惠敏问谢晋元今后的打算,在场的军人齐声回答:誓死保卫四行仓库!当小姑娘问及你们还有多少战士?谢晋元回答说:800人。杨瑞符回忆,之前被送出的重伤员也被一一告知:若外界问起仓库中还有多少守军时,统一回答说800人。这便是“八百壮士”称号的由来。 孤军营 从10月27日至30日,战斗已经打了四天四夜,引起了中外各方面的严重关注。蒋介石经过再三考虑,认为坚守闸北、坚守四行仓库的最初目标已达到:一方面,绝大部分中国军队顺利撤退,并已重新部署;另一方面,这场战斗也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于是他下令部队于10月31日撤离仓库,派人和英国方面接洽,商议这支中国军队如何撤退到公共租界,并与在上海西部作战的第八十八师汇合。于是租界当局出面,与日本军部反复磋商,让中国军队撤退。 日军指挥官松井石根原以为四行仓库至少应该有一个旅,二、三千人的兵力,因此他答应了让中国守军撤退。当他从报纸上获悉,造成他第三师团阵亡200多人的四行仓库守军居然不满800人时,脸上立刻挂不住了。他当即要求英方:当谢晋元部撤退到英租界后必须全部缴械,并限制行动自由。否则,这支部队退到哪里,日军将追击到哪里…… 租界当局屈服了,而谢晋元与他的全体官兵此时还蒙在鼓里。 英国士兵热烈欢迎了谢晋元和他的部队,准将亚历山大还对泪流满面的谢晋元说:“我从来没有见过比这更壮烈的场面。”但随后,租界当局的政客们便兑现了向日本侵略者的承诺,解除了一营官兵的全部枪械,并将他们送到了租界西部意大利防区内的胶州路进行隔离。这里实际上是租界当局用来收容难民的地方,到处是垃圾堆、污水沟,高高低低。从此,部队就在这个地方开始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军营”生活。这也是后来该部队被称为“孤军”的由来。 进入“孤军营”的第二年(1938年),部队成立了孤军学校,创办了工务社。谢晋元团长说:“现在的抗日不是一天的事,你们年纪又大了,当团长的应对你们负责。办工厂、学校,是为了你们学得一技之长,将来抗战胜利之后,能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 <p>  孤军学校主要学习历史、算数、国文、地理四门课,并按照文化程度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班。编班时进行了一次测验,不分官、兵都参加,然后按照考试成绩分班。师生关系很融洽,官兵们很尊敬老师,在路上碰到老师一律行军礼。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原先不会写字、写信的,如今都不用请人代劳,效果十分明显。</p> <p>  工务社主要生产肥皂、袜子、毛巾、筐子、藤椅等,所有原材料都是上海爱国工商业者廉价供应的。产品的销路很好,出售价格比市场价低,一部分由前来参观的人购买,一部分送到上海最大的商场——永安百货公司销售。有时也赠送给国民党地下工作人员,但绝对不卖给日本和汪伪政府。商品印有“孤军营”、“八百壮士”,或“四行孤军”的商标。结算时加盖“工务社”的印章,印章上面有四行仓库图案,是在外面雕刻的。</p> 谢晋元牺牲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孤军营操场被4名汪伪76号特务收买的兵痞刺死,年仅37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孤军营宿舍门前的小花园内。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步兵少将,25万上海市民到孤军营为谢晋元将军送葬,凡是参加吊唁的人没有不掉泪的。 孤军营用最好的棺木来收殓谢团长遗体,并用水泥棺材做外棺,最后安葬在他生前住的小花园里。大家还一致决议,铸造了一枚塑有谢晋元半身像的铜质纪念像章,以表达官兵们对他永恒的怀念。 今天,在四行仓库弹孔墙前面的那条路被命名为“晋元路”,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抗战英雄。<br> <h5>谢晋元将军的半身铜像 ↑</h5> 四行仓库保卫战后续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趁机占领了公共租界,孤军营也被日军接管。四行孤军的官兵们被押送到宝山月浦机场,以后转到“龙华游民习艺所”挖沟、护铁路,然后又转到南京老虎桥第一监狱。日军为了不让孤军团结在一起,便对他们实行分散看管,分别押往裕溪口、杭州、孝陵卫、光华门,甚至大洋洲的新几内亚岛等地做苦力。 1946年,幸存下来的“八百壮士”们才从各地回到上海,总计100余人。他们请回老团长的遗孀,在老团长的陵墓四周搭起棚子住了下来。国共内战开始后,“八百壮士”们不愿打内战,有的当了车夫,有的当了警察,有的做了苦力。 <h5>谭根雄的作品:《万里归国》 ↑</h5> <h5>《战争与和平》雕塑 ↑<br></h5> <h5>五二四团一营将士们的家书 ↑</h5> 尾声 带着沉重的呼吸走出纪念馆,想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一幕幕,才能感觉到如今坐在阳光下,看着车来车往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记住他们吧,记住这些湖北籍的“八百壮士”吧,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吧,中华民族只有实现了伟大复兴,这样的历史才不会重演。<br> <h5>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文字部分选自网络,并加以改编与整合。</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