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学来讲,“善其事”就是要保质保量上好每堂课;“利其器”就是要认真备好每节课。备课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p> 心中有“点” 《树和喜鹊》这篇课文所描写的故事非常浅显。一开始,树和喜鹊都很孤单,因为只有一棵树,一只喜鹊,不过,后来他们都很快乐,因为栽种的树多了,喜鹊也多了。这看似浅显易懂的故事实际上是蕴含着深意的:当我们有了邻居,有了朋友,大家一起生活,一同游戏,就能真正享受到快乐了。 细读课文,发现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言语表达方式。比方说第一段中数量词的准确运用,语境中理解“孤单”的意思,以及多次出现的带有“也”字的表达方式,最后探讨快乐的原因,将这一体验认知再注入鲜活的生活经验,学生的认识才会更深刻。 对于课文第二课时的整体的目标把握,对于思考到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知识点的取舍,对于阅读课的具体指导,感觉自己还有所欠缺。所以在第二课时开课之前,查阅了出版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王林波老师《树和喜鹊》教学设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查王老师的设计,观王老师之课,方知自己之不足。比如在理解词语“孤单”时,能够引导学生将“孤单”与“快乐”放在一起对比,感受它的意思,同时联系第1自然段,在语境中理解它的意思。语境中理解,适合一年级的孩子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感知它的意思。对比中理解,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从已知词语“快乐”到过渡到陌生词“孤单”。<br> 在备课时,我也注意到了“也”字,却没注意“也字句式”。第二段话只有一句,前后两个分句表达相同的意思,作者用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字——“也”。细读课文,原来这段话所使用的句式在后文两次再现:“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加上第2自然段,句式在全文出现了三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呈现给孩子们时,可以更加系统性全面性。<br> 在讲解多音字时,可以随文识字。第一段话中出现了四个“只”,读音不尽相同,是的,“只”是一个多音字,也是这一课要求会认的多音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辨析,借助“只”不同的意思确定它的不同读音。我在教学时,第一课时已草草解决,没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它的读音,这也是以后教学需要注意的地方,语境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学好读好多音字。 心中应有点、线、面 <p> 数学上有句俗话,叫作两点成一线,三点成一面,“面”总是由“点”和“线”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总的要求(即“面”)更要考虑达到这个要求的方法和步骤,在备课中对教材要作统筹安排,做到“点”该怎么定,“线”该怎么划,离开“点”和“线”,是不会有“面”的。</p> 1.整合教材 取点成面 通过对比,通过学习,发现备课需要认真用心,善于总结、提炼。学生知识的积累,总是一点一滴地聚集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熟读钻研教材,对一学期的教材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像魏老师说的对一单元的教材通盘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精备精讲主篇,同时带动次篇,一期举一反三,力争“事半功倍”。一课“攻其一点”,学生真正地得其一点,同时可以触类旁通,综合各个点便成了一个“面”。 2突出重点 确定难点 不面面俱到 原来在讲解课文时,觉得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都忍不住去讲去说,结果教的不深入,学得不透。因此,备课时对每一篇课文的重点该突出什么,也应该有个全面的安排,并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年级的课文,大都浅显易懂,只要扫除字词的障碍,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感知文章的内容,知道文章的情节。而对于文章中用的特别精彩准确的秒词佳句,以及作者在构思上匠心独运的精妙之处,学生往往不易看出,不易理解。这个时候,我们再去指导,点拨。如果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就要多讲“所以然”;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就要讲“其三”。如果在重点、难点处点拨得好,相信学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3.将点滴的知识系统化 <p> 把散落的“珍珠”连成串</p> 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解的知识都是散落在每一篇的课文当中的,如何将这些知识加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学生的消化吸收整理成串,这也是今后备课中需要考虑的关键。把分散的知识加以系统化,把分散的东西连成篇,既要从知识的角度出发,又要着眼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我们在备课时,要多思考,想办法,如同下棋一样,是先跳“马”还是先走“车”,胸中要有“一盘棋”。 坚持 于漪老师说:“一篇课文,三次备课”。备课不是随手写的教案,也不是在网上下载的课件,可能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准备和钻研的事业。